場景一
背景:家里
A為兒子,B為父親。
A:爸,你對臺灣“總統”大選怎么看?
B:哪個當“總統”都一樣。
場景二
背景:咖啡店
A為某學院博士,B為另一學院博士。
A:這個產品怎樣?
B:挺好呀,在臺灣買的很便宜,在國內很貴。
場景三
背景:奶茶店
A為某學院博士,B為印度留學生。
A:這奶茶好喝嗎,跟印度阿薩姆奶茶相比?
B:很好喝,我喜歡這種味道!
A:這是臺灣的奶茶,中國的奶茶是另外一種味道。
B:臺灣不是中國的嗎?
場景四
背景:某學院學術會議提問互動環節
A為某院教授,B為尼泊爾教授。
A:我的問題是,尼泊爾與東亞國家的關系怎樣?比如中國、日本、韓國還有臺灣?
B:尼泊爾正在加速發展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國家之間的關系。
這是在我們身邊常見的幾個對話場景,四個場景的共同特點就是把中國和臺灣放在同等地位來對待。并且,四個場景中的人物身份代表了不同層次:普通百姓、知識分子以及高級知識分子。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陸社會正在朝“默認臺獨”的趨勢發展,這句話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非常值得深思和警惕的現象。
我們何以“默認臺獨”?
當然,有些人會說這些只是口語表達而已,屬于口誤。但是,如果各個層次的人每次都會出現這種口誤,那么此時的“口誤”就成為了一種“習慣”,慢慢地就演變成一種認定的“事實”,這是非常可怕的。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所謂的“口誤”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
一是臺灣文化的傳播。近二十年,兩岸交往較為頻繁,臺灣的資訊常出現在大陸熒幕上,特別是港臺劇在大陸的盛行,頗受大陸觀眾的歡迎,也就使得臺灣的話語更多地進入大陸人的耳朵,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對大陸人產生某些影響。例如臺灣節目《康熙來了》,特別多的大陸人都喜歡看。另外,一些在大陸的臺灣人士也有意無意地通過自己的行為言語來影響大陸人。
二是國際媒體的作用。目前大陸網民獲取資訊的最多方式就是網絡,自然就能看到很多境外新聞,更何況是翻墻去看的和使用的社交平臺的信息。而許多外媒往往把中國和臺灣并列,這也對很多大陸網民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加上西方文化的侵蝕,這種影響就顯得更為深刻。
拒絕“默認臺獨”必須從自我做起
自從蔡英文上臺以來,臺灣當局就開始不斷采取“去中國化”的措施和進程。“去中國化”的重要手段就是讓臺灣同胞產生一種共識——自己不是中國人,這種共識也就是一種習慣。也就是說,“去中國化”的目的就是要讓“我們是臺灣人,不是中國人”成為一種習慣。與臺獨相似,目前港獨分子也是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宣傳造勢。他們聲稱“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臺獨和港獨都試圖通過行動讓臺灣同胞和香港同胞把自身認同而非中國認同成為一種習慣,從而達到分裂國家的目的。
反觀大陸,現在已經悄然出現“默認臺獨”的趨勢,這種趨勢顯然不僅僅是“口誤”的問題。開篇的情景三中,連外國人都知道臺灣是中國的,我們自己卻出錯將臺灣與中國并列,難道不覺得有問題嗎?
為什么外國人說中國與臺灣就是政治問題,我們說就是口誤呢?
為什么臺灣人說中國與臺灣就是臺獨,我們說就是口誤呢?
為什么香港人說中國與香港就是港獨,我們說就是口誤呢?
人出現錯誤很正常,關鍵就在于發現問題,正視并改正。所以,我們更應該重視這種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會影響深遠的現象。
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每個中國人的義務。我們可能無法扛槍保家衛國,可能無法在國際上為國爭光,但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不要在總是打著不經意的或者“口誤”的口號成為“默認”臺獨和港獨的參與者。如果我們需要說服別人,首先要做好自己,不要給人留下口實。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