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軍歷史上有哪部叢書享有如此之高的殊榮,毛澤東主席為之題寫書名,朱德元帥為之親寫序言;有哪部叢書肩負著如此之大的重托,全書10集出齊時,軍委主席鄧小平同志為之題詞:“繼承和發揚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軍委副主席葉劍英同志題詞:“革命精神代代傳。”軍委副主席徐向前同志題詞:“發揚革命精神為建設現代化的人民軍隊而奮斗!”軍委副主席聶榮臻同志題詞:“用我軍的光輝歷程和革命傳統教育全軍指戰員”;有哪部叢書凝聚著我軍這么多領導同志和將帥的心血和智慧,9位元帥近500位開國將軍和省部級領導為之傾心寫作,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等許多領導同志都留下了寫稿和審稿的佳話……郭沫若同志曾說過:“中國近30年來是旋乾轉坤的大時代,無數偉大的歷史事件比太平洋的波瀾更加壯闊地層現疊出,一波蓋上一波。
然而可惜的是差不多每一個偉大事件都沒有一部詳細的記錄。這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創造歷史的人們太忙了,他們在努力創造歷史,卻沒有功夫記錄歷史。”而在紀念建軍30周年的時候,中央軍委決定出版一部記錄我軍30年來英勇奮斗史實的文集。解放軍總政治部開始向全國和全軍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征文活動,創造歷史的人們開始記錄歷史,這是何等之盛事!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星火燎原》這套叢書成為中國人民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最火、最熱的叢書,在文壇和史界創造了多項共和國之最。然而,于今天看來,它也留下了一些遺憾,與征集到的稿件相比,所刊用的稿件偏少。當年,全國應征的稿件多達3萬多篇,初步入選的就有1萬多篇,而最終入書的卻僅有635篇,可謂百不余二,這恰是我們為之遺憾嘆惋之處。
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時,從解放軍出版社傳來喜訊,他們找到了一批塵封于該社數十年的《星火燎原》未刊稿,并于一年前就加以遴選、編輯、結集,在八一節前夕與讀者見面。這批文稿主要是當年編輯部反復選稿到最后一輪才被編余的稿件。出版的“未刊稿”計有10卷700多篇,具有思想性好、真實性強、史料價值高的特點,生動展現了我軍光榮傳統,既為新時期研究黨史、軍史提供了可靠、豐富的歷史資料,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歷史原因而造成的《星火燎原》叢書用稿偏少的缺憾。
整整半個世紀之后,《星火燎原》未刊稿得以面世,這套叢書又翻開了新的篇章,這是多么可喜可賀啊!
迄今為止,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這怕是一套規格最高的叢書: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書名;朱德委員長為之作序;劉少奇、鄧小平、彭德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筆修改文稿,數百名開國將帥為叢書撰稿。這就是上世紀50年代由解放軍出版社(原戰士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革命史料叢書《星火燎原》。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包括困難時期紙張短缺的因素,從一萬余篇選出的優秀稿件入書的不過635篇。50年后,幾位出版工作者費盡周折,從水漬蟲蛀的地下倉庫里找到剩余的未刊稿時,發現這批文稿與入選《星火燎原》的稿件同樣彌足珍貴,堪稱是革命歷史史料中的“黃金”,是研究革命戰爭史的重要參證。于是,我帶著十二分的崇敬和虔誠,走近了這批由開國將帥們書寫的歷史——
9位元帥、8位大將、36位上將、84位中將、303位少將、62位省部級領導及大批干部戰士手書的歷史
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永遠記載著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1956年8月9日。
這一天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建軍30周年——1957年的8月1日,經中央軍委批準,總政治部發起“中國人民解放軍30年”為題的征文。征稿內容自1927年8月南昌起義到1957年8月30日間,人民軍隊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建軍、作戰、練兵、生產、軍民關系和參加經濟建設等各個方面的史實,包括重大歷史事件的始末、決策,著名戰役和戰斗經過,革命領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部隊生活紀實等等。最后匯編出一套反映我軍30年歷程的文集。出版這樣一套書,還有一個未曾寫入征文通知的因素,那就是共和國的領袖們深知,我們這支從南昌城頭走來,一路披荊斬棘、屢經戰火的人民軍隊,到1956年尚未有一部系統的軍史,這與我們這支享譽世界的英雄部隊是不太相稱的。趁戰爭剛剛結束,發動有過戰爭經歷的同志寫回憶文章,是做好軍史寫作的第一步,也是為后世留下一批極為珍貴的革命傳統教育史料。
征文開始,千千萬萬從戰場上走來的將軍和士兵踴躍響應,從中央軍委及總部領導到各大軍區野戰軍首長,以至普通官兵,積極性空前高漲,大家紛紛拿起筆書寫自己親歷的戰爭奇觀,記錄親歷的無數艱險及精彩故事。據統計,有9位元帥(林彪未撰稿)、431位將軍(8位大將、36位上將、84位中將、303位少將)、62位參加過戰爭的省部級領導干部先后為叢書撰稿。全國應征稿件多達3萬余份,最后由各地擇優選送到北京的有11610份。黨中央、中央軍委對這項工作極為重視,劉少奇、鄧小平親自參與修改文稿,有篇文章鄧小平同志就改了16處之多。元帥們不僅自己寫稿,還負責審稿和處理編輯部的各類送審件,彭德懷元帥逐篇審閱了平江起義的文稿。可以這樣說,這部書集中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精英、軍事精英及廣大官兵的集體智慧。
毛澤東主席為叢書題寫書名“星火燎原”;郭沫若稱贊該書是表現偉大革命戰爭的“東方史詩”
1958年9月,當叢書第一集上下冊出版時,總書名為“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朱德總司令親筆寫了序言。
1959年12月,毛澤東主席看了新排出的送審稿清樣,興之所致,揮筆為叢書題名“星火燎原”,從此叢書各集統稱為《星火燎原》。直至上世紀80年代,共出版了10集,計635篇文章,360萬字,印數達數百萬冊,這在中外出版史上都堪稱一大奇觀。叢書用13種文字向全世界公開發行。至于這部叢書的價值,郭沫若同志曾撰文評介,稱它是一部記述中國革命戰爭的“東方史詩”。稱其為史詩,應該說是恰如其分。一是由當事人寫,寫的是親身經歷,保證了作品的客觀公正。二是故事性強,作者多用親眼所見的細節記述,讀起來分外感人。在這部文稿中,許多篇章如《突破天險烏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翻越夾金山》、《九個炊事員》等都是記述革命歷史的經典篇章,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和進步,數十年來成為我們進行黨史軍史教育的最生動的教材,也成為多年來電影、戲劇、電視劇等多類文藝創作取之不盡的素材之源。
但就是這樣一套史料價值很高的叢書,也不能不留下永久的遺憾,那就是由全國各地各部隊挑選出的11610篇優秀稿件,能夠入書的只有635篇,一大批同《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樣生動感人的篇章成為“未刊稿”被永久地藏之于“秘室”。至于原因,據親歷其事、年已90歲高齡的《星火燎原》老編輯黃濤同志回憶:當時必須考慮各方面軍野戰軍的篇數平衡,有的部隊篇數過多,即使文章很好很重要也不得不忍痛割愛。比如因為反映一方面軍的稿量大,連劉亞樓這樣的名將的稿件也不得不刪去了;二是政治因素影響也是重要原因。1959年廬山會議之后,一批老同志如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天)周(小舟)等人的文章因政治原因被列為“暫不刊用”或“后排”,此后發生的一系列政治運動被批評的老同志也照例被列入“不刊用”的名單。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那就是由于當時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性用紙緊張,中央書記處和中央軍委審核《星火燎原》書稿后,決定大大壓縮出書規模,并在定稿后將叢書交由全國各省市自行印制發行,由各地共同解決紙張困難問題。這樣,一些十分重要的歷史史料記述及英雄事跡,成為了未曾寫入史冊的輝煌。
打開塵封50年的“未刊稿”,如同翻開一部由見證人書寫的英雄史詩從1956年舉辦紀念建軍30年征文到2006年,整整半個世紀過去了。
與50年前一樣,2006年12月,同樣為了紀念又一個八一建軍節,解放軍出版社的幾位同志想到了這批“未刊稿”,幾經周折,他們終于找到了這批珍貴的歷史存稿。此時他們發現,因歷史原因,編輯部已幾經變遷,加之地下倉庫漏水,相當一部分稿件已經流失或受損,至今尚存的比較完整的文稿還有1000余篇,紙張雖已變脆,字跡水浸后雖有些模糊,但從內容看大部分稿件質量極好,且每一篇都附有稿箋,并詳細注明了當年未刊用的原因。編輯們看著這些開國將帥們的親筆手稿,像面對面地聆聽他們描述昨天的炮火和硝煙,大家以極大的熱忱開始認真整理這批革命歷史文稿。
毋庸置疑,這批由當事人記述的親身經歷,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一方面,上個世紀50年代,我們的開國將領們正值人生的寶貴年華,少數年齡大些的50多歲,大多數40歲上下,他們精力旺盛,記憶力好,思路清晰。另一方面,1956年黨和軍隊的政治生活還尚未受到此后發生的一系列政治運動的干擾,記述歷史事件相對客觀,這樣那樣的顧慮較少。再就是這些將領畢竟剛剛從戰場上走來,對剛剛經歷的事件記憶猶新,反映戰斗生活真實生動。
比如,同樣記述大渡河、瀘定橋、臘子口等一些長征中的著名戰斗,不同的人因當時在不同的崗位會根據不同的經歷來記述這些重大事件,有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見聞,這樣就會多側面更加真實地展現歷史,使關于這些重要事件的史料更加翔實。這批文稿的重新發現,無疑給我軍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參證。
閱讀這些“未刊稿”,我們還發現,在人民軍隊的歷史上,類似董存瑞、黃繼光、狼牙山五壯士等激蕩人心的英雄人物和故事,并非偶然現象和個別行為,幾乎在每個部隊都有許許多多與此相類似甚至更為感人的故事。比如記述解放戰爭密云攻堅戰的《第十二名爆破手》,就是其中的優秀篇章。
作者用親身經歷記下了攻克密云縣城的悲壯一幕:在敵人強大火力面前,四野某部八連爆破組的12名同志,一個倒下來,又一個沖上去,面對敵人重機槍射出的密集子彈,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彷徨,眼看11名爆破手都相繼犧牲在敵人碉堡前,第12名爆破手王挺發奮起向前,背起炸藥包沖向敵人碉堡。在同樣的時間——1948年,同樣的地點——冀東,爆破手王挺發用與董存瑞同樣的壯舉,演繹了與英雄董存瑞一樣的悲壯故事。
王挺發以身體為支點,炸毀了敵人的碉堡,為密云城的解放開辟了道路。同樣在《虎腹掏膽》、《跟隨楊靖宇突圍》、《一個班打垮敵人兩個連》等篇章中,我們都能看到一個又一個震撼人心的場面。為了理想和正義,英雄們慷慨赴死,今天聽來,似乎顯得有些像政治口號,而當年我們的先輩們,卻是用生命來詮釋這句充滿英雄氣概的格言的內涵的。正是因為有了一以貫之的英雄魂魄,我們的軍隊才無往而不勝。
為掩護鐘赤兵,賀子珍全身17處負傷,為救一個傷員,三個擔架員永久倒在了征途上,“未刊稿”中這些生動的故事,展現了人民軍隊良好的內部關系在危難面前形成的巨大凝聚力當年紅三軍團十五團團長白志文在《特殊的連隊特殊的班》一文中,詳盡記述了紅軍搶渡湘江時,賀子珍為掩護師政委鐘赤兵而身負重傷的經過。
在部隊過北盤江時,突遇敵機掃射,部隊已隱蔽進樹林,但斷腿負傷的鐘赤兵躺的擔架此時卻暴露在湘江邊,密集的子彈射向擔架。萬分危急中,賀子珍毫不猶豫,一個箭步飛身撲在鐘赤兵身上。歷史留下了這悲壯的一幕,一個女紅軍用自己的身軀保護了鐘赤兵的安全。敵機瘋狂掃射之后,賀子珍幾乎成了一個血人,她負了重傷,傷口多達17處。毛澤東知道后立即趕來,重傷的賀子珍為不拖累部隊,提出了留在當地的要求,毛澤東態度異常堅決地說:抬也要把你抬走。說完他把自己的擔架和一個強壯的警衛員留給了賀子珍。
就是這樣一個反映部隊內部關系的動人故事,因當時礙于江青的特殊因素,在編選時不得不暫時擱置起來。此后關于賀子珍的這段英勇故事的記述,歷史也只留下淡淡的一句話:“長征時她曾負過傷”。
在長期的征戰中,我軍上下之間形成的良好內部關系,是我軍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也是巨大凝聚力的來源。類似賀子珍的故事,在“未刊稿”中有很多篇章,也最為動人。在《人人身下有銀元》那篇不足2000字的短文里,記述了紅軍三軍團某師傷員班的故事。部隊宿營,當傷員休整時,發現人人身下都有銀元,一塊兩塊,有的多達十多塊。原來行軍時戰友們怕傷員重傷留在當地,把自己的銀元悄悄塞在了擔架上的褥子下。其實,這是當年紅軍部隊的一個極為普遍的做法。彼此之間,他們甚至互不相識,但同樣的理想和信仰,使他們相互凝結出一種至高無上的戰友情感。“同志”的稱謂,在那時顯得是那樣純潔無瑕。
如今,“未刊稿”的作者們絕大多數已不在人間了,但他們親筆書寫的昨日經歷和見聞,已成為先輩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些經驗,是廣大官兵在80年歷程中用鮮血和生命總結的。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的方強將軍在《我當紅軍連隊政治委員》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初期形成及后來被毛澤東同志作為建軍經驗的整個過程。紅軍初創時期,在一個由俘虜的白軍、投降過來的敵軍以及社會上的散兵游民組成的百人連隊里,方強憑著對黨的忠誠,懷揣一份由紅軍政治機關下發的“支部工作手冊”,在連隊建立了一個秘密支部,后來成為這樣一個松散連隊的領導核心,在作戰中連隊八名黨員帶頭沖鋒,遇有危難吃苦在前,把一個落后連隊硬是改造成一個敢打能沖的紅軍基層連隊。
特別是在當戰場上有人因怕死而想當逃兵、有極個別白軍被俘軍官企圖煽動投降敵軍等一系列重大變故面前,黨支部“一班人”顯現了鋼鐵堡壘的戰斗作用,以強有力的凝聚力使連隊始終團結在黨的旗幟下,保持革命本色不變,最后成為戰場上一把永不錈刃的鋼刀。后來,毛澤東同志在認真總結這樣一些基層連隊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廣泛認真的調查研究,對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原則。
“黨指揮槍”,跟著黨走,在黨的旗幟下行動,這是人民軍隊80年來不變的政治信念。以往,我們在王愿堅的小說《黨費》中讀到過紅軍戰士理想信念的無比堅定,但那是作者依據生活素材創作的人物故事。在“未刊稿”中,我們讀到的卻是比《黨費》更為感人的真人真事。在《黨費——鵝卵石》一文中,作者記述了紅四方面軍某部在最為艱苦的年代,身無分文的黨員們以鵝卵石代替黨費的數目每月按時向黨小組長上繳黨費的故事。那時每到月末,黨支部書記便把黨員們上繳的黨費——鵝卵石,按預定地點埋入地下,然后再保管新的黨費。新黨員們對這個做法起初有些不解,因為這鵝卵石畢竟不是錢啊!后來才知道,在極端困難的時期,紅軍的許多基層黨員都是這么做的。潔白的鵝卵石,象征著一個共產黨員的純正無私和對黨的事業的無比忠誠。黨的概念,那時在先輩的心目中,不僅是一個組織概念,更是理想信念的化身,是一個寧可為之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信仰。同樣《黨在我心中》、《老王同志》、《半罐鹽》等篇章中,一個又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讓我們一次又一次領略了老一輩黨員的至高境界。
與眼下的有些回憶文章不同的是,這些出自開國將帥之手的生動文字,在寫下“過五關斬六將”的歷史業績的同時,也不忘向后人說明他們也曾有過“走麥城”的教訓,在他們看來,這是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有篇反映抗戰斗爭的文章,記述的就是這樣一件事:1943年,新四軍某部舉行一次大型集會活動,為了向上級領導和友鄰部隊展示部隊的整齊劃一,在集會時,部隊領導指示將機槍、步槍、手槍分別集中在會場同一邊分類擺放,看起來像是武器博覽會,威武美觀。但是他們卻忘記了追求形式美觀的人槍分離是戰爭條件下的大忌,如遭遇不測十分危險。果然會議進行中,突遭日軍包圍,慌亂之中干部戰士拿到的武器與自己身上背的子彈不配套,無法向敵人射擊突圍,部隊亂作一團,自然這一仗部隊損失慘重。血的教訓也同樣向我們昭示:形式主義、表面文章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黨和軍隊必須戒除的。
無論經驗和教訓,都是一代先賢用鮮血用生命書寫的歷史,從他們的足跡中,我們品味咀嚼理想、信念、奉獻、犧牲這些字眼時,顯得是那樣具體、形象和厚重。如今,“未刊稿”的作者們絕大多數已不在人間了,但他們親筆書寫的昨日經歷和見聞,已成為先輩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建軍節到來之際,我們應對這些先輩致以最莊重的軍禮!
(來源:昆侖策網;原文載于2007年6月12日《解放軍報》,原題《毛澤東親題軍史深藏地下50年,記錄大量秘聞》,現編發時有個別刪改)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