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昆侖專題 > 鄉村治理 > 閱讀信息
張喜龍:榜樣的力量將更加強大 ——大寨行
點擊:  作者:張喜龍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發布時間:2019-12-08 23:44:34

 

1.webp.jpg


我們幾個年近花甲的中年人,對大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總想去一趟,親眼看看大寨的模樣。這個夙愿,終于在今年初秋實現了。

那天,我們是懷著朝圣般的心情趕赴千里之外的大寨的。抵達大寨,已近傍晚,夕陽西下,天色漸漸暗了下來。剛剛立秋的虎頭山下,涼風習習,清爽宜人。我們忘記旅途的勞頓,下車漫步在大寨的街道上,觀賞道路兩旁的建筑及帶有時代色彩的標語。路邊紅色旗幟造型上的黃色毛體“農業學大寨”引人注目,路旁綠底紅色鏤空的“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的標語令人回味。

吃罷晚飯,我們住宿在大寨供銷賓館里。賓館清靜涼爽,我們很快進入夢鄉。第二天清晨,我們早早起來,利用早餐前的一段時間,通過頂上寫著“大寨”,左右兩旁分別橫寫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樓洞進入院子。院子靠近大門的兩側,是一家挨著一家的農家飯館。再向里走,左側是一棟三層樓房,大寨村黨支部、村委會在此辦公。樓旁,有一棵造型奇特的百年古柳,主桿從地面“V ”字形分開,向上斜長,十余米高,樹枝向周圍伸張,形成遮天蔽日的樹冠和“萬條垂下綠絲絳”的境界。據介紹,這是一棵見證大寨百年滄桑的古樹,也是一棵有故事的樹。柳樹下,懂得“要讓紅旗飄萬代、重在教育下一代”的老一輩大寨人,經常在這里向年輕人講述發生在柳樹上悲慘的往事,講述昔日大寨的血淚史、苦難史,憶苦思甜,教育下一代珍惜幸福生活,發奮圖強。以柳樹命名的舊民居柳樹院,前方和左右兩邊都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房子,上下兩層,下層為四方石塊砌成的石窯,上層是平房。房子古樸陳舊,歲月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聽住在窯洞里的一位老人講,柳樹院的房子是特大自然災害過后的1964年建的,現在只有幾個老年人住在這里,其余的人都住到半山上的樓房里去了,這兒成了舊村保護點。看完柳樹院,我又來到國棟院。國棟院兩排房子相對,中間是石鋪的街道,曾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故居就在國棟院。陳永貴故居由兩孔窯洞和三間瓦房組成,1968年到1986年,陳永貴曾在此生活過。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墨西哥等外國政要、日本等國外賓客曾在這里做客。這個看似普通的北方院落,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卻有過一段不平凡的光輝歷史。

1.webp (1).jpg

吃過早點,我們沿著大寨制衣廠左側的公路,向大名鼎鼎的虎頭山駛去。虎頭山,以“七溝八梁一面坡”著稱的虎頭山,經常有野狼出沒的虎頭山,小時候在紀錄片里多次看到的虎頭山,如今是什么模樣?我在心里想象著、勾畫著它的面貌。

從虎頭山景區大門進去,我們開始步行。石塊鋪成的步行道兩旁,是成行的柏樹,生機勃勃,郁郁蔥蔥,松香陣陣,沁人心脾。步行道兩旁的山體上,滿目青翠,林海無邊。昔日的窮山惡水、荒山禿嶺,早已在大寨人的不懈奮斗中變成了綠水青山。沿著景區的步行道,我們首先看到的景點是軍民池。這是1967年冬到1968年春駐晉某部隊官兵和大寨干部群眾一起,共同修筑的大型蓄水池,并通過修建14華里的盤山渠,把郭莊水庫的水引上了虎頭山。再向前走,看到的是周恩來紀念亭。周總理一生曾三次陪同外國元首來大寨參觀訪問,指示大寨要綠化造林、興修水利、發展畜牧業和多種經營、辦好農民夜校,并對大寨的根本經驗作了精辟概括。大寨人沒有忘記總理的殷切關懷,他們修建亭子紀念總理,表達對總理的緬懷之情。

1.webp (2).jpg

陳永貴墓地,是虎頭山景區又一個重要景點。墓地背靠青山,面向大地,由墓堆、墓碑和墓陛組成。看罷碑文,游人對陳永貴不平凡的一生,就有了粗略的了解。展覽館前,陳永貴的半身雕像后,是通向墓地的三段石砌臺階,分別由38階、72階、8階組成,依次象征著陳永貴一生的黨齡、壽命和在中央工作的時間。郭沫若生前對大寨情有獨鐘,他帶領中科院工作人員參觀大寨,即興創作了《頌大寨》,并為大寨展覽館、大寨田題字。郭沫若逝世后,家屬遵其遺囑,把骨灰撒在了大寨的土地上。1992年郭沫若百年誕辰日,大寨黨支部 、村委會為其立碑紀念。此外,虎頭山上還有孫謙紀念碑。孫謙,這個被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稱號的文藝工作者,1963年大寨特大洪災害之后,帶病深入大寨采訪,創作了長篇報告文學《大寨英雄譜》。以后,他又多次到大寨深入生活,寫下了大量作品。1996年3月孫謙病逝后,遵照他的遺囑,骨灰撒在了虎頭山上。1998年4月5日,大寨村黨支部、村委會為他立碑紀念。“生前筆下英雄譜,身后大寨安忠魂”是大寨人對孫謙貢獻和歸宿的寫照。

1.webp (3).jpg

在虎頭山景區,1974年7月建成的團結溝渡槽也是一個頗能見證大寨人聰明才智和改造自然成果的景點。渡槽橫跨在兩溝之間的深谷之上,槽墩從谷底建起,數十米高,一柱柱聳立在山谷里,架設在上面的渡槽,宏偉堅固,至今仍完好無損,游人可從上面安全通過。這個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人造景點”,成了游客拍照的絕好背景。

游覽虎頭山,面對狼窩掌、背靠金銀垴依山建的大寨文化展示館值得一去。這座于2001年建造的場館,通過現代化的造型藝術和大量的圖片、實物等再現了大寨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展示了昔日大寨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和飲食文化,展現了大寨輝煌的昨天、全面騰飛的今天和更加燦爛的明天。

1.webp (4).jpg

設計獨特的大寨展覽館更值得一游。這里陳列著大量珍貴的圖片,展現了英雄的大寨人民搬山填溝造地、抗洪救災、治理河道、興修水利、科學種田、發展經濟等場景,展示了一個個英雄人物、英雄群體的英雄事跡,游人在不知不覺中,對大寨精神、大寨經驗的內涵有了直觀的理解。此外,黨和國家領導人到大寨視察,外國元首、友人到大寨訪問、參觀,全國各地干部群眾到大寨學習取經的照片、圖表等也應有盡有,讓游人感受到大寨在輝煌時期的獨特魅力。

1.webp (5).jpg

走出展覽館,我們乘車沿著通往山下的柏油路下山。抵達山麓,我們被路旁的“大寨田”吸引,于是下車觀賞。只見一座山前一層一層的梯田上綠意盎然。每層梯田,平整如砥,被綠色籠罩著,邊緣,白色石塊砌成的一人多高的塄埝整整齊齊,平平展展;梯田上的玉米,株株挺拔,桿粗葉茂,碩大的棒子已長大成形,豐收在望。近處的梯田上,油葵綠油油、密麻麻,看不到裸露的土層。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大寨田”!我們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一一在路邊刻有郭沫若題寫的“大寨田”的石碑旁留影紀念。

1.webp (6).jpg

回來的路上,我的大腦陷入久久地思索之中。大寨,這個地處太行山腹地、松溪河畔的小山村,過去,以窮山惡水出名。解放后,英雄的大寨人民,不向高山低頭,不向貧窮讓路,他們在黨支部的帶領下,窮則思變,從1955年春起,開始了向狼窩掌的艱難進軍,通過三戰狼窩掌,搬山填平了三里多長、兩丈多寬的深溝,擔土造地,使“狼窩成良田,兇年奪大熟”(郭沫若《頌大寨》)。1963年8月上旬,大寨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田地被沖毀,房屋、窯洞幾乎全部倒塌的情況下,在縣上開會的村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冒著生命危險搶渡咆哮的松溪河,回村指揮干部群眾搶險救災、恢復生產,黨員干部七天七夜連軸轉,實現了生產自救,保證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得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肯定。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三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里,高度概括了大寨精神: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1964年,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在以后的歲月里,大寨人全面落實周恩來總理對大寨的指示,綠化荒山,興修水利,發展經濟,辦農民夜校,使全國農業戰線這面紅旗高高飄揚,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各地到大寨參觀學習的干部群眾源源不斷,總數達千萬人次以上。無疑,大寨的昨天是輝煌的。改革開放后的大寨,曾有過一段彷徨和寂寞,但不甘落后的大寨人民,在新一屆黨組織的領導下,與時俱進,銳意改革,農工商貿游協調發展,實現了全面騰飛和共同富裕。新的歷史時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有著光榮傳統的大寨人民,將再展宏圖、再創奇跡、擁抱未來,開拓更加燦爛的明天!

1.webp (7).jpg

大寨之行雖已過去數月,但這次不同尋常的旅行,在我腦海里留下的印象如同電影般清晰。我堅信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永不過時,堅信榜樣的力量將更加強大,堅信陳永貴等老一輩戰天斗地的英雄將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作者系陜西臨潼人,1984年7月畢業于渭南師專,從教13年后,先后在中共潼關縣委辦公室、政研室,潼關縣考評辦、考核辦,潼關縣民宗局工作,有多篇調研文章、文學作品獲獎并被有關書籍收錄,出版有作品集《鄉關情思》;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5.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