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人人皆習言學問,卻少有于此二字之義加以明晰之解說者。如見人讀書多、見聞廣,或有才辯、能文辭,便謂之有學問。古人所謂學問似乎不是如此,此可說是有知識、有才能,若言學問,卻別有事在。知識是從聞見得來的,不能無所遺;才能是從氣質生就的,不能無所偏。今所謂專家屬前一類,所謂天才屬后一類。學問卻要自心體驗而后得,不專恃聞見;要變化氣質而后成,不偏重才能。知識、才能是學問之資藉,不即是學問之成就。唯盡知可至于盛德,乃是得之于已;盡能可以為大業,亦必有賴于修。如此,故學問之事起焉。是知學問乃所以盡知盡能之事,而非多知多能之謂也。
學問二字,今渾言不別,實際上學是學,問是問,雖一理而有二事。淺言之,學是自學,問是問人。自學是要自己證悟,如飲食之于饑飽,衣服之于寒暖,全憑自覺,他人替代不得。……問人即是就人抉擇,如迷者問路,病者求醫,須是遇善知識,不然亦有差了路頭、誤服毒藥之害。古語曰:“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又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皆指師家不明之誤,所謂自救不了,為人即禍生也。……故必先學而后問,善問者必善學,善學者必善問。師資道合,乃可相得益彰。
——馬一浮先生《釋學問》
馬一浮先生簡介
馬一浮先生(1883—1967),單名浮,字一浮,號湛翁、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紹興人,中國文化宗師。十六歲應試,名列會稽縣案首(第一名)。二十歲赴美日歐留學?;貒?span lang="EN-US">“自匿陋巷,日與古人為伍,不屑于世務”,潛心研究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抗戰爆發后,先生憂憤于民族危亡,應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之邀,出山講學。1939年,在四川烏尤寺創建復性書院,講明義理,選刻古書,培養人才??箲饎倮?,先生回杭,重居林下,主持智林圖書館。建國后,任浙江省文史館館長、全國政協委員。
【來源:錢穆與中國文化微信公眾號;作者:馬一浮】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治學之二:能說出新穎觀點,那叫才氣;能證明出這種觀點,那叫學問
2018-07-03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治學之一:青年憑才氣彰顯學理,老來靠學問貼切事理
2018-07-02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心得之之十二:戰略是關于國家“養生”的學問
2018-06-27?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