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31日凌晨2:30 (日內瓦當地時間1月30日周四下午7:30),世衛組織總干事世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宣布武漢新冠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眾衛生事件。”至此,距離上次世衛組織召開突發委員會會議,決定不宣布武漢新冠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眾衛生事件”過去了整整一周。
譚德塞說,這個判定是基于國際疫情的發展狀況作出的,這不是對中國的不信任,世衛組織相信中國有能力應對疫情,
世衛組織在上次做出“不宣布武漢新冠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事件決定”的時候,承認當時信息不足,專家們爭議很大,最后不得不在是與否中艱難選擇了一個,并聲明委員會隨時準備在大約10天內再次舉行會議,如果總干事認為有必要,也可以提前舉行。
世衛組織突發委員會為何重新開會再評估武漢新冠疫情?
在這一周之內,無論中國境內還是境外,新冠疫情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
世衛組織1月23日做“不宣布“ 決定的時候,新冠病例共557例確診,17例死亡。截至1月30日晚8時(北京時間),僅僅1周,中國境內宣布已經8189例確診,171例死亡,國際社會有18個國家89例確診。
現在,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全部有確診病例,全部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彼時世衛組織作出“不宣布“決定時,中國境內還沒有一個省(包括疫區中心湖北)作出一級響應。
1月29日,西藏出現首例確診病例。至此,中國疫情地圖全“紅”。
當時世衛組織做“不宣布”決定的時候,中國境外還沒有出現明顯人際傳播跡象,雖然中國境內的疫情現實和專家研究都已經表明新冠病毒人傳人。現在,越南、日本、德國和美國已經出現四例未到過中國的本土確診患者。
1月27日,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與美國國務院對對中國的旅行建議中,將旅行警示提升到第三級別,建議避免所有不必須的對中國的出行計劃。國務院對疫情嚴重的湖北省的旅游警示提升到第四級,建議完全不要前往湖北。這已經是美國最高級別的旅行警示。
同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最新報告,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范圍的危險程度為“高”,在中國的危險程度則為“極高”。世界衛生組織承認,其在日前發表的報告中,錯誤評估病毒的全球危險性為“中等”。世衛組織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已抵達北京,了解中國的防疫工作。
1月28日,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來到北京,了解中國疫情,并與中國領導人會面,討論疫情。
一周內武漢肺炎疫情的演化和更多信息被披露,給世衛組織帶來新的壓力,加速了召開突發委員會重新評估新冠疫情、決定是否宣布中國新冠病毒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過程。
什么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002年中國爆發的SARS是21世紀第一次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SARS首先在廣東爆發,很快蔓延到幾十個國家,共感染了8000多人,導致近800人死亡。SARS的致死率為9.6%
在SARS事件中,人們意識到當前人員流動速度快數量大,病毒可以迅速傳染到世界各地。公共衛生安全不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自己的事情,已經成為需要全球協作解決的問題。
為了再次面對相似事件時,各國能有效預防和應對,世衛會在2005年將舊條例修訂為《國際衛生條例(2005)》。根據《國際衛生條例(2005)》,“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并可能需要采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
該定義表明,世衛組織判定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須遵循三個標準:
1) 嚴重、突然、不尋常、意外;
2) 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很可能超出受影響國國界;
3) 并且可能需要立即采取國際行動。
確定某個事件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責任在世衛組織總干事,總干事可以征求《國際衛生條例》突發事件委員會的意見。
為何世衛組織上次不宣布武漢肺炎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公共事件”?
上次突發事件委員會會議聲明中,特別提到了在這兩次會議進行中,中國提供的最新疫情信息和控制措施。中國有關部門提供了新的流行病學信息,顯示受影響省份的病例數和疑似病例數有所增加,目前報告病例的死亡率為4%(557例中有17例)。中國采取了強有力的控制措施,如關閉武漢及其附近其他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統。
據此,突發事件委員做出了如下評估:
“人際傳播正在發生,初步傳播速率估計值為1.4-2.5。一家醫療機構出現了疫情擴散現象。在確診病例中,據報告有25%為重癥。起源仍然未知(最有可能源于動物宿主),人際傳播程度也仍然不清楚。”
因為必須在是與否中二選一,一些委員認為宣布其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為時尚早。
如果突發事件委員的聲明顯得有些晦澀難懂的話,世衛組織總干事譚德塞博士在突發事件委員會上的發言就比較清楚明白。他在發言中解釋了為何暫不宣布武漢新冠肺炎為國際關注的突發衛生公共事件,原因可概括為以下5個要點:
1) 這在中國確實是一起突發事件,但它尚未構成全球突發衛生事件。
2) 目前沒有證據表明在中國境外發生了人際傳播。
3) 約有四分之一的感染者病情嚴重,但其他大多數人的癥狀較輕。大多數死亡的人都有潛在的健康問題,許多人都超過了60歲。
4) 中國已采取多項措施來遏制這一病毒在武漢以及其他地方的傳播。
5)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展現的合作精神和透明度。
對應世衛組織判定是否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須遵循三個標準,我們解讀一下譚德塞的這5個要點。
第一條實際上確認了武漢肺炎是“突發事件”,即符合《國際衛生條例》規定所包含的嚴重、突然、不尋常、意外的特征,但否認它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的公共衛生風險,即否認對公共衛生的影響超出受影響國國界。
第二條依然否認對公共衛生的影響很可能超出受影響國國界。
第三條認為武漢肺炎疫情雖然嚴重,但致命性還不夠嚴重。
最后兩條可以認為相信中國政府能控制武漢肺炎并做到信息公開,不需要立即采取國際行動。
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眾衛生事件之利弊
經驗表明,“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一把雙刃劍,世界衛生組織不會輕易宣布。 稍有不慎,都會對疫情控制和經濟發展帶來重創。
很難簡單地說是疫情控制之幸事和經濟發展之不幸。
但至少在疫情期和短期來看,疫情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疫情國和與疫情國密切聯系的其他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會遭受比較大的影響。
一旦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該國就相當于正式被標志為疫區國。這一“標簽”可能會引起鄰國恐慌,從而導致這些國家關閉與疫情國家的旅游、貿易和國際交流,在實際效果上相當于經濟制裁和被迫閉關鎖國。
即便不關閉與疫情國的旅游或貿易,各國船舶飛機等交通工具經停該國,也會被視為經過疫區,回去必須接受特殊疫區觀察,出口貨物商品都將視為疫區國產品,被世界市場所排斥。疫區國的生產和銷售均受較大影響,可能導致大批外資外商主動撤離。
2020年1月28日,中國安徽省巢湖市,工人們在一家工廠里制作防護服。來源:中國日報路透社
疫情被宣布為“國際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后,對疫情國及其他波及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民眾生活帶來負面影響。疫情國的經濟體量越大,對世界經濟的沖擊和民眾的影響越大。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亞歐美澳等許多國家已經成為彼此依賴的有機體。如果中國因為被宣布成為疫區國而經濟遭受重創,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濟也必然遭受影響。與中國貿易關系越密切,遭受沖擊的程度越大。
但是,如果疫情爆發國的疫情的確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世衛組織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無論對疫情控制,還是對疫情國、國際經濟的發展是利好的。
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利于世衛組織總干事進行國際協調,盡可能減輕疫情爆發國的經濟損失。根據條例,世衛組織總干事有權力向疫情爆發國之外的國家發布建議,例如敦促這些國家不要在疫情爆發時關閉邊界,不要對疫情爆發國實施旅行和貿易限制。如果疫情沒有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但是疫情發展實際上已經導致了疫情國之外的國家對疫情國發生關閉邊界、撤僑、旅行限制和貿易限制等,疫情國相當于已經被國際社會斷絕關系,孤立起來,世衛組織則無權干預和協調。
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有利于出現疫情的國家獲得外部幫助,影響各國、非政府組織以及其他聯合國機構對于疫情的關注和醫療、物資和資金等方面的投入程度,調動全球力量進,共同抗擊疫情。2014年,當世衛組織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后不到兩個月,美國政府便派遣3000部隊幫助非洲國家利比里亞,建立新的治療中心,并培訓當地的醫療人員,共同戰勝埃博拉病毒。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相關決議文、聯合國秘書長并成立跨部會團隊協調相關行動。
從長遠經濟發展來看,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以調動全球力量戰勝疫情,有利于疫情國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盡快恢復正常。有不少學者認為當年SARS嚴重性被媒體炒作高估。實際上不僅2003年中國經濟仍然獲得了8%的高速增長,而且疫情過去之后,中國經濟獲得了長期穩定、高速增長。如果全球合力在數月內將新冠肺炎疫情戰勝,對于中國人的生命安全和中國的長遠經濟發展是件好事。
之前有哪些疫情被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009年以來,世衛組織共宣布了五起“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別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2015-16年的“寨卡”疫情以及2018年開始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于2019年7月宣布)。
針對同為冠狀病毒引起、在2012年及2015年于中東及韓國爆發的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疫情,世衛組織在2015年并未將其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因當時尚無證據顯示病毒具備持續的人際傳播能力。
出于政治、經濟和疫情防控的綜合考量,世衛組織不會輕易宣布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014年2月,西非爆發埃博拉疫情。在無國界醫生等非政府組織不斷呼吁之下,在海外出現第一例感染病例之后半年才首次召開突發委員會會議并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2018年8月,剛果東部爆發埃博拉疫情。當時世衛組織在疫情爆發一年、第四次突發委員會會議上才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后遭到許多學者檢討和輿論批評。
因此,無論世衛組織是否將新冠肺炎疫情宣布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們都不需要盲目悲觀和樂觀,要慎重并客觀對待其中的利弊,并與世衛組織合作,盡一切可能并調動一切國際上可利用的力量,共同攻克新冠肺炎,恢復正常的生活和生產。
紐約華人資訊網主筆 云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最新消息 | 世衛組織宣布中國疫情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眾衛生事件” 這將如何影響中國
2020-01-31?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