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中外管理雜志提到一篇關于2017年日本工業現狀和中國沖擊的文章,對比了中日工業產業的不同和前景,其中提到對于中國工業產業的數據分析和預測,欲與大家分享!
2017年5月,福布斯雜志發布了全球上市公司2000強,這個樣本相比世界五百強大了許多,我們來看看中國的產業如果和日本相比有怎樣的現狀:
一、中國已經崛起的產業,日本企業都賺不到錢
1. 造紙。進入世界2000強榜單的有兩家日本造紙企業,兩家規模都不小,百億美元級別,但是卻基本不賺錢。
一家是日本最大的造紙公司王子集團,凈利潤只有9300萬美元,一家是日本制紙,虧損1.66億美元。
2.鋼鐵。新日鐵住金營收416億美元,凈利潤只有4.77億美元,凈利潤率只有1.1%神戶制鋼營收155億美元,巨虧4.07億美元,JFE鋼鐵營收294億美元,凈利潤只有2.73億美元,凈利潤率0.93%,三家加起來營收800多億美元,凈利潤合計只有3.43億美元。
對比下中國的鋼鐵公司,印象中中國鋼鐵產業似乎是慘兮兮,沒錯,相比天朝欣欣向榮的互聯網,物流,智能手機,汽車等產業,鋼鐵產業確實是慘兮兮,天天去產能,裁員什么的。
然而中國鋼鐵公司的龍頭寶鋼股份2016年的凈利潤有115.2億人民幣,差不多十六七億美元的凈利潤,在全球產鋼2000萬噸以上的大企業當中,利潤總額全球第二,平均每噸鋼的利潤更是全球第一。
3.電子品牌工業。在電子品牌領域,東芝,夏普,松下,索尼,NEC,佳能,富士,奧林巴斯等品牌,盡管營業收入不低,但是凈利潤總額在這個90強名單里面,能排進前20位的只有松下和佳能兩家。
其中松下凈利潤19億美元,在這些電子品牌中凈利潤最高,然而松下利潤的第一大來源是其汽車與工業部分,松下的車載業務因為給特斯拉提供電動汽車電池大幅增長。
不管是家用電器,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等,都不再是如今日本電子巨頭的主要利潤來源。像索尼,主要利潤來自游戲業務,以及CMOS芯片業務。
當然我們要看到,雖然中國把家用和個人用的電子設備品牌做起來了,但是中國的辦公設備沒有做起來,打印機,掃描儀,傳真機等等,所以佳能成了日本最賺錢的電子品牌之一。
二、中國新增力量。
日本90家進入世界2000強的工業企業,都是存在了幾十年的老企業,沒有一家是新公司。
對比下中國最近十幾年出現了哪些新的強大工業企業?
OPPO 2004年成立,VIVO 2009年成立,小米科技2011年成立;
中國目前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2011年成立;
中國最大的光伏企業之一的晶澳2005年成立;
中國最大的兩家聲學企業歌爾聲學2001年成立,深圳瑞聲科技2004年在成立;
歐菲光2001年成立,中國最大的手機玻璃生產商之一的藍思科技2003年成立;
深圳華星光電顯示公司2009年成立。
除了這些新企業外,還有企業集團進入新的業務:
比亞迪2005年開始做汽車;
京東方2005年開始生產液晶面板;
華為旗下中國最大的半導體設計企業海思半導體2004年成立;等等。
三、中國的產業升級,要優先抓住主要產業,什么是主要產業呢?
比如我們經常說機床產業,實際上,我們平時說的機床,僅僅是指金屬加工設備,只是千千萬萬生產設備中的一個類別,海天塑機的注塑機也是生產設備,振華重工的港機也是生產設備,中石化的大型石化裝備也是生產設備,海上的石油鉆井平臺也是生產設備,工廠的煉鋼爐也是生產設備,機床重要的確重要,但是這個市場很小。
日本機床業2015年得到的總訂單才14806億日元,按照2017年5月底的匯率,折合美元為133億美元左右。而豐田汽車一家的營收就有2499億美元,也就是整個日本機床業的訂單總額只有豐田汽車一家公司的5.3%。
如果和電子產業的公司比較,133億美元沒有OPPO,VIVO,小米,中興等任何一家的營業額高。
再比如說日本機器人,根據2017年5月25日日本機器人工業會公布2016年產業用機器人的日本出貨額則較2015年增長4.8%,達7160.22億日元,大約64億美元。
日本整個機器人產業的銷售額也就是64億美元,400多億人民幣。這跟電子產業,汽車產業是完全沒有辦法比較的。
不是說機床和機器人不重要,相反很重要,但是現在規模確實還比較小,而且我們在這兩個產業也在穩步進步。
對中國來說,產業升級把幾個大的產業做好,就已經可以讓國民過上富裕的生活,汽車產業,電子產業(包括上游的集成電路產業)是兩大核心產業,也是兩大巨無霸產業,我國每年進口工業品,第一位是集成電路,第二位是汽車和零部件。
你想一下,平時你哪些方面花錢最多?房子,食物,衣服,通訊,交通,電子產品,能源(電),醫療。
我們可以看到房子(建材),食品,衣服,通訊(互聯網,通信設備),電力中國都已經很強了。機械工業大部分能國產了。醫療設備和制藥業在逐步自主化。交通里面的地鐵,高鐵,公交車,船舶中國也很強了,大飛機也起步了。工程基建鐵路公路橋梁更是沒的說
剩下的這兩個超級產業汽車和電子做好了,中國基本上可以邁入發達國家。
當然,中國的野心不只是做好這兩個行業,機床,機器人這些小產業我們一樣不會放過。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機器人產業的比較。
日本2016年產業機器人產量為17.4606萬臺,較前一年增長13.5%,也創下新高紀錄;
中國2016年工業機器人產量7.2426萬套,同比增長34.3%,也創下歷史記錄。
我們只要把主戰場打贏了,憑著在主戰場賺取的巨額利潤,國家意志安排下,巨額資金和人力投入,可以如秋風掃落葉一樣在小產業獲得勝利。
同時我們在主戰場打贏了,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影響將是致命性的。
以集成電路為例,如果中國實現了100%自主生產,意味著工業品進口劇烈下降20%以上。還意味著全球60%的集成電路是中國生產,其他所有國家全部加起來占40%,2016年世界半導體20強企業大部分將被毀滅掉。而2016年全球半導體20強還一家中國企業也沒有。
再比如汽車,世界正在邁入電動汽車時代,如果中國把自主品牌汽車占有率從現在的40%提高到80%左右,就跟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一樣國產占據主導,意味外國汽車公司將會少賣1000萬輛汽車,這是什么概念呢,2016年全球汽車銷量大概9400萬輛不到,中國自主品牌占了1000萬輛,外國公司占了8400萬輛,我們收復了中國市場,他們就變成了7400萬輛,將世界份額的12%吐出來交給我們。
不要認為世界級汽車公司堅不可摧,當年我們一樣覺得松下,索尼不可戰勝,今天呢?索尼的芯片業務收入在被海思,紫光趕超;索尼現在主要利潤來源的游戲業務在被騰訊,網易趕超,索尼的家電業務被海爾,美的,格力國產三強趕超,索尼的手機業務被華為,OPPO,VIVO趕超。
松下今天在給特斯拉供應電動汽車電池,中國的比亞迪,寧德時代同樣是世界級電動汽車電池公司,營收過百億人民幣。
未來十年我們將親眼見證中國企業在所有領域越戰越強,不斷擠壓發達國家產業,帶動中國人走向發達國家。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寫過,2015年中國人均工業產值已經是日本的40%,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已經是美國+日本之和。
到2025-2027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再翻一倍,中國人均工業產值將會達到西方平均水平。工業產值總規模超過西方國家+日本之和,這是人類進入近代工業化以來,地球上第一個在工業產值上完全壓倒西方的,一個空前絕后的超級工業國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