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量子力學,不少人都會想:
這是個艱深難懂的物理學概念吧?
可當你知道,今天全世界,
上到80歲的歐洲老太太,
下到美國對嬰兒的早教,
都在普及量子力學,
你是不是也饒有興趣?
扎克伯格正在給剛出生的女兒念《量子力學繪本》
那你知道中國量子力學第一人,
是誰嗎?
2016年8月16日,
由我國科學家自主研制的,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它首次實現了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
這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網絡通信,
他就是這個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很多人都說:
他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那個人。
然而就是這位當代中國物理學的巨匠,
當年卻只是個考試拿40分的農村娃,
這樣的他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成為,
中國首席科學家的?
他就是:潘建偉
1970年,他出生在浙江東陽農村,
從小,他就非常的頑皮,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父母也非常尊重他的興趣和愛好。
初中時,家里搬到了縣城,
從農村來的他和別人差了一大截,
不僅語文基礎差,
第一次寫的英語作文才得了40分!
可他卻有一種不服輸的精神,
為了學好英語,
他時不時的纏著同學練口語,
還經常向老師請教,
很快,他進步神速,
憑著這種不放棄、不服輸的精神,
1987年,他順利考上了中國科技大學。
那時的班上,可謂藏龍臥虎,
光是全國的狀元就有七個。
同學們的水平都很高,
而他卻不想再去拼分數,
還和兒時一樣,
去鉆研學習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那時,他是愛因斯坦的崇拜者,
他說:
“愛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
讓我堅定了研究物理的決心,
讓我感覺從簡單的事實后面,
可以找到一個規律,
現在、將來不會變。”
后來他對量子疊加態的問題,
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可當時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
為什么會有量子疊加態呢?
在他看來,
一個人要么在上海,要么在北京,
怎么可能同時既在上海又在北京呢?
量子世界的奇怪與陌生,
讓他陷入了苦思。
想不明白就一直想,
上課也想,吃飯也想,
于是在期中考試的時候,
他差點沒考及格。
量子世界越古怪,他越想搞明白,
于是他決定和量子“糾纏”下去,
這一“糾纏”,就是20多年。
在中國獲得理論物理碩士后,
他決定出國讀博,
可眼看其他同學都順利出國了,
他卻連方向和導師都沒選好,
很多人不斷催促他,他卻說,
我是要選準方向,選對導師,
不是為了出國而出國,
而是要把最先進的技術學回來。
當時他確保能選的導師是一位諾獎得主,
如果跟著他,以后的發展肯定不是問題。
親朋好友都高興極了,
想著他以后會有大出息,
不曾想,他再三斟酌后,
竟放棄了這位諾獎得主,
轉而選擇了他的弟子,
名不見經傳的塞林格教授。
那時的塞林格還只是位普通的教授,
可在他眼里,
他卻是量子力學方面最好的導師,
果不其然,如今的塞林格教授
已是世界量子力學的頂級大師,
并擔任奧地利科學院的院長。
就這樣,帶著對知識的渴求,
他來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
當他第一次見到塞林格教授時,
這位導師問他:“你的夢想是什么?”
他脫口就說:
“我要在中國建一個
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實驗室。”
年輕人的豪言壯語,
在外人看來不切實際。
但他此后的每一步,
都是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邁進。
來到歐洲后,
他就像餓牛進入干草地一般,
整日泡在實驗室里,
一個理論物理專業的碩士,
要想進入實驗量子物理的前沿,
其困難可想而知,而他卻絲毫不怕,
實驗中一出現問題,
他就一遍遍總結,一遍遍排查漏洞,
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功夫不負有心人,
1997年,在塞林格的指導下,
他在世界權威雜志《自然》上發表論文,
宣布實現了量子態的隱形傳輸,
這一實驗被學術界公認為,
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
世界頂級《科學》雜志也將這一成就列為:
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
這一年,他才27歲。
《Nature》雜志封面
取得這樣的學術成果,畢業后,
國外實驗室紛紛為他拋來橄欖枝,
可他卻做了一個令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回祖國!
他說:從出國的那天起,
我就沒想過會在國外呆下去。
他一直都在思考,
中國該如何抓住這次機會,
在信息技術領域趕超發達國家。
可滿腔熱血的他回國后卻發現,
那時歐洲發達的量子信息研究,
在國內竟是一片空白,
不僅不被承認,還被認為是偽科學。
一心想做研究的他,
在當時的環境下處處碰壁,
連基礎的科研經費都申請不到。
無奈之下,
他應聘了幾個國外大學的教職,
打算安安心心的講學做實驗,
沒想到就在這時,
他曾發表的“量子態隱形傳輸”論文,
被《自然》雜志選為:
“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與它一同入選的,
還有“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重大成果。
消息傳到國內,立刻引起了轟動,
他提交的科研項目申請,
也迅速獲得了批準。
有了項目資金,
2001年,他在中科大組建了,
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實驗室。
那時,他感嘆的說道:
“過去,我們在科研領域,
常常扮演追隨者和模仿者的角色,
研究方向的選定、科研項目的設立,
都要先看看國際上有沒有人做過。
量子信息是一個全新的學科,
我們必須學會和習慣做領跑者和引領者。”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他曾在國內做過科普演講,
演講中,他用最生動淺顯的方法,
講量子疊加態、量子糾纏,
可下面的學生卻說:
老師,我很認真聽了,但是聽不懂。
然后,學生就不聽了,
轉而去玩游戲、刷朋友圈去了。
他心里著急,我們國家,
之所以沒有諾貝爾物理學獎,
原因也許就在其中吧,
對科學沒有真正的興趣,
怎么能培養出諾貝爾獎大師呢?
他不由得想起了曾在歐洲的經歷,
在歐洲留學的時候,
他曾到阿爾卑斯山山區大峽谷,
那里很少有外國人會去游歷,
有一次,他見到一個80多歲,
滿頭白發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
她見到中國人后非常高興,
就問他:你是干什么的?
他說:我是做量子物理的,
然后她進一步問:
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
他說:我就是做那個叫做量子信息,
量子態隱形傳輸,用英文就叫做,
像時空穿越里面的這么一個東西。
沒想到,老太太竟說:
我讀過你在《自然》雜志發表的那篇文章。
當時他非常感動,
一個80歲的老太太還對科學保持著,
這樣一種原始興趣的初心!
他當時覺得也許她只是一個例外。
而之后,在歐洲,
因為他的鼻子里面長了些東西,
然后在海德堡大學做了切除息肉的手術,
做完手術醒過來之后非常痛苦,
正好護士站在他的床前,
她說: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
研究跟時空穿越類似的東西啊?
他說:是啊。
然后她說:你能不能給我講講。
因為當時他鼻子里面,
插著兩個管子,非常痛苦,
就說:現在我講不了,
我將來送給你點資料吧。
在歐洲,對于科學,
一個鄉村老太太會感興趣,
一個護士會感興趣。
那時的他就發現:人類對于科學,
是有一種天生好奇心的。
那他覺得:如果現在中國人,
對科學都沒有這種原始沖動了,
沒有興趣了,那我們怎么可能,
變成一個真正有創新的國家呢?
于是回國后他就想方設法,
去激發學生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會將學生們送到,
世界上最好的實驗室去深造。
他提供他們以沃土,
他們回報他以果實,
他的弟子們學成之后,
沒有一個人留在國外,
都毫不猶豫重回到他的身邊,
因為這些年輕量子物理學家們知道:
他所組建的團隊,
就是他們成長和工作最好的地方。
他所傳達的信念:
“在中國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也是他們的初心。
潘建偉及其團隊
正是他的這份執著和努力,
他的團隊掌握了:
國際上最好的冷原子技術,
最好的精密測量技術,
最好的多光子糾纏操縱技術。
如今,他的團隊被稱作“夢之隊”,
有著中國最頂尖的物理學家團隊,
2005年和2013年,他和團隊成員陳宇翱,
先后獲得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
潘建偉(右一)和陳宇翱(左一)
2015年,歐洲物理學會公布了,
本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10項重大突破,
他和陸朝陽等完成的,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就名列榜首。
潘建偉(右一)和陸朝陽(左一)
他的團隊曾成功創造了6個世界首次:
首次實現了量子態隱形傳送以及糾纏態交換,
首次實現三光子,四光子糾纏態,
首次實現了GHZ定理的實驗驗證,
首次實現了自由量子態的隱形傳送,
首次實現糾纏態純化,
以及量子中繼器的成功實驗,
首次取得五粒子糾纏態的制備與操縱,
首次實現兩粒子復合系統量子態隱形傳輸。
2003年,他榮獲奧地利科學院施密德獎,
此獎為奧地利科學院授予,
40歲以下的青年物理學家的最高獎。
2005年,榮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
求是杰出科學家獎。
2007年,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
潘建偉和同事們使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因而也使整個中國牢牢地,
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2015年2月,美國《科學新聞》:
潘建偉在為提升量子力學基礎問題,
邁進了關鍵一步,也將在未來,
量子計算機的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5年12月,美國《科學美國人》:
潘建偉所負責的量子科學衛星項目,
這些科學項目將開啟中國空間科學新紀元。
......
在海外這個中國學者,
簡直創造了奇跡。
然而有了這么多的成果和盛譽,
很多詆毀也隨之而來了,
2005年,方舟子就曾和著名的,
學術打假網站《新語絲》一同批評他,
說他一年有很多時間都在國外工作,
根本不符合“長江學者”,
每年要在國內工作9個月的規定。
而他則坦言:的確有“一半時間在國外”,
因為我們還有太多的東西不會,
如果死守規條每年在國內呆9個月,
而不去國外學那些先進的技術,
又有什么意義?
他說:“新語絲”是我很喜歡的網站,
所以一直沒有站出來答復他們,
我想我還年輕,
過20年,讓人們再看吧!”
而事實是:哪里用等20年,
6年之后,他就被增選為,
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并成為當年增選產生的最年輕院士。
2012年,
又獲國際量子通信獎,
成為此獎項的首位華人物理學家,
同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2013年,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16年,
潘建偉團隊榮獲年度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此獎被認為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獎,
由于該獎項的評選極其嚴格,
過去15年中,這個獎項曾有9次空缺,
而他在45歲就獲得了這個獎項,
從而成為,
最年輕院士之后的第二個最年輕。
之后,他的科研創新不斷,
2016年,他和團隊自主研制的,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這意味著中國量子保密通信技術,
成功了一半。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成功
憑借對祖國保密事業的巨大貢獻,
他也因此獲得了,
2016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央視邀請他《開講了》
并受到領導人的接見。
無數人都稱贊他,
說他是中國離諾貝爾獎最近的人。
獎項眾多,盛譽不斷,
可在他眼里,自己對物理學的鉆研,
跟這些獎沒有任何關系,他甚至提議:
“科學的成就不需要獎來肯定。
在他看來,自己所做的努力,
只是來自于最初的好奇心,
生活中的他喜歡在工作間隙,
悠閑散步,撿撿樹枝和板栗,
愛做點小菜,
還喜歡和兒子玩有趣的物理游戲。
在他眼里,
在和自然近距離接觸的狀態下,
還原人類最初的狀態,
和自然沒有隔閡,與自然融為一體,
保持初心,這才是真正對物理學的追求。
現在的他還希望,
在地月拉格朗日點上放一個糾纏光源,
向地球和月球分發量子糾纏。
他的目標就是:
在60歲左右退休前把這個實驗做完。
很多人不解的問他,
已經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了,
還那么拼干嘛?
他卻說:發展量子通信、
量子計算技術是國家重大需求,
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而把量子世界最奇怪的問題搞清楚,
也是我內心最大的原動力。
人常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他卻說:無論什么時候,
只要把為什么會有量子糾纏搞明白,
我馬上就可以死,沒有問題的。
但是現在可能還搞不清楚,
所以我就想活得長一點,
我想把它搞明白。
一個真正的科學家,
必須保持初心,
必須有責任心,
必須有無窮的耐心,
去理解這個宇宙是怎么樣的?
這就是科學探索的動機,
而這也一定是他能成為,
中國最好的量子物理學家的動機。
而今天中國教育所缺失的,
恰恰就是這種,
被應試教育所磨滅掉的,
對自然,對科學,最初的好奇心。
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
對世界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
只是和科學糾纏,
保持與名利的距離,
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對話,
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
這是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上,
對他的贊美之詞,
而也他的確值得這樣的贊美,
和我們的致敬!點贊!
視頻:感動中國潘建偉
來源:德國優才計劃(ToGermany)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