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最近中印發生危機,很多讀者都想了解印度到底是怎樣一個國家,他們與我們有什么區別,今天我從一美元的利潤談談印度和中國的真正差距。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前幾年有報道說某些國內手機出口商的單機利潤只有一美元。
于是,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會出現一個所謂的血.汗.工.廠的圖景:這個手機的元件進口到中國的成本高達99美元,中國人民累死累活,辛苦忙碌半天,留下了大量的污染,浪費了大量的資源,最后只從中獲取1美元。美國人笑呵呵的拿走了99美元。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利潤”和“增加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就能明白這個圖景具有極大的錯誤。
下面給出一些分析:
我們假設這個手機廠老板最終從采購商手里拿到的是600元,可利潤只有六元,那么成本一定高達594元。那就進一步分析一下這個成本到底是什么?
有些人說這是外國的“核心的”、“高端的”、“先進的”電子元件,不否認手機確實需要一些核心元部件,但它們絕不可能占到總成本的99%,實際上最高一般也不過總成本的三到四成。
我們姑且假定為一半,即300元付給了元件商,還有294元呢?老板需要付給工人工資若干元,需要付房租若干元,需要付電費若干元,需要付稅收若干元,需要付代理商傭金若干元,需要付物流費用若干元,需要付配件商若干元 …… 這才是構成手機成本的最大部分。
我們進一步追溯下去,這幾百元的成本是不是平白無故消失了呢?很明顯不是,它只代表人民幣從一些人手中轉移到另一些人手中。而雙方都是中國人。
配件商要提供配件,毫無疑問又需要自己的人工管理、房租、水電、物流、倉儲等等;供電局要供電,就需要電網建設,電站建設,乃至于煤礦開采;物流公司要提供有保證的物流,就需要車輛,需要司機,需要付費給高速路;那么下一步的,還需要筑路,需要鋼筋水泥,需要......
由此可以看到,表面上只是一美元,骨子里需要的是一整個國家的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基礎設施、物流網絡、配套產業、市場體系的強有力支持。
有人可能會問,這個原材料工業、能源工業、基礎設施、物流網絡、配套產業、市場體系組合而成的龐大系統,到底有什么意呢???意義是什么,我說不上來,我只想說,所有的工業化發達國家,都有這些。
但是,如印度,非洲,越南,加勒比海國家群,孟加拉國等等等等都沒有這些。這也是為什么他們雖然有比中國更廉價的勞動力,卻沒有變成一個出口大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說過了中國,再回頭看印度。印度擁有一小群的所謂高端產業及高端人群。他們在辦公室里編寫軟件,說英語,受過高等教育,過西式生活。但這個產業是幾乎完全不需要配套支持的,換句話說,就如同漂浮于一片蠻荒之上的一個華麗空中樓閣。
在這個少數高端的另一面,是一大群赤貧的、沒有工作的、按類原始狀態生存的龐大農業人口。他們生活在甘地所倡導的“印度式的農村”里,糧食單產只有中國的三分之一,工業是手工狀態,文盲率遠高于中國,新生兒死亡率全世界最高,壽命遠低于中國人。
從純物理指標衡量,印度和中國的差距甚至大于中國和美國的差距。
最重要的,印度的農村和少數高端產業及高端人群是隔離的,如同毫不相干的兩個世界。印度的農民無法去軟件公司打工,也沒法當司機靠拉軟件謀生,也無法做軟件配套的小生意。
而中國,從最低端到最高端,是整個的融為一體,很多未受過高等教育的農民,從打工開始,逐步變成中層技術人員,或者銷售人員,然后自己創業。還有企業,從小代理商做起,年銷售額高達數十億美元。它們是作為一個整體在運轉……
至少從理智的、有學識的印度精英看來,中國的確有太多值得印度羨慕的地方,那么又是什么因素阻止了印度成為中國呢?
很多人是說是種族因素,民族性格因素,氣候因素等等。我想說,這種歸因是最偷懶省事的,又是最可能膚淺的。人的本性的差異其實是極小的,只是在不同的環境,尤其是制度環境中,會做出不同的反應而已。
我們假設一下,當初這種低端的工廠進入印度時,它的選.票.制.度和議.會.制.度,會對此做出何等的響應?
我想,一定會有那么一些義憤填膺的政治家,向人民發表演講,控訴出口工業的罪惡,“它是低端的,罪惡的,掠奪的,殖民的, ………… 污染環境,奪走資源……”,這些話語一定能夠激起很多印度窮人的強烈響應。
人們使勁的鼓掌,眼里噙著淚花,高喊口號,從心底里感到高興。人們說,這才是真正有良知的人,而不是只會歌功頌德的人。那些人只會擺弄一些人民看不懂的復雜公式及圖表,講解他的那套比較優勢理論,“產業鏈…… 規模效應…… 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可是人民厭惡這種裝腔作調,認為這是在糊弄人民,憤怒的把他趕下臺去…… 最終人民獲得了勝利。
任何可能讓人們心里不爽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都被趕走了。國家只批準絕對綠色的、先進的、高端的企業??墒鞘聦嵣?,既符合這個標準又要照顧到印度過分落后的事實,這樣的產業太難找了。
我要說的是,印度人畢竟還是不容易的。他們最終還是找到了這樣一個產業----軟件業。可是軟件業的規模太小了,印度累死累活也只做到數百億美元的出口額。之所以一定要出口,是因為印度國內對軟件這種高級玩意幾乎沒有任何需求。
這數百億美元,最多只能養活幾千萬人,剩下的十幾億人,只能繼續在赤貧里摸索。印度人并非對窮人不好,印度有窮人的經濟學家,有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們都在努力的設法對窮人好一點。可是他們的努力,最終只是使窮人們體面的死去,或者養一條奶牛,每天能喝杯牛奶(印度有個“牛奶洪流計劃”,讓每個印度人有奶喝)。
那么他們沿著這條路一直走下去,是不是一樣可以變得很強大呢?客觀的說,軟件確實帶來了印度一些相關行業,如咨詢業,法律,金融,培訓業等等。 但印度的所有軟件是完全依附于發達國家的,和自己本國的需求無關。
與之對照,中國雖然沒有刻意發展軟件業,可是軟件年銷售額已經超過印度。因為中國國內龐大的制造業,產生了自己的內在需求。
如果把一整個經濟體系比作一個花籃,那么中國一眼看到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不起眼的幾個骨架,先把這個骨架編織起來,然后附會于其他成分,會出于市場的內在動力自發的產生出來。
而印度,只看到花籃上最美麗的那朵小花,他拿著這朵與花籃本身毫無關系的一朵花,希望有天可以憑空的變出一個花籃來。我想這就是中國和印度的區別。
來源:鐵血軍事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換個角度看印度:從一美元的利潤對比中印兩國,差距大的令人咂舌
2017-08-21占豪:印度對中國又出兩招,將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中國悶頭一招應對!
2017-08-21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