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以來,印度公布了一系列的財政預算報告,宣布了減稅、降低投資門檻、基建投資等經濟改革計劃,與此同時,盧比貶值,近期的一些印度經濟數據表明,這個亞洲第三大的世界新興經濟體經濟狀況可能十分脆弱,印度經濟的增長預期正在被顛覆!有分析稱,由于消費稅改革導致國內供給鏈和分銷鏈出現紊亂,印度的商業情況極度惡化,達到金融危機以來最糟糕水平,其實,這是莫迪的印度經濟改革下的一個縮影。
圖片來源Dreamstime.
但BWC中文網公眾號(ID:bwchinesewx)也同時注意到一個讓人意外的現象,據前幾天《印度時報》的一篇報道稱:
“創紀錄的巨量的”外國資本正在涌入抄底印度經濟市場,印度總理莫迪為促進當地制造業而采取的舉措似乎吸引了亞洲相對更富裕的國家,來自這些國家的投資者已經開始與英美投資者爭相在這第三大經濟體中建造工廠。
在過去四個財年中,亞洲投資者占到印度外國直接投資的份額翻了一倍多。根據Care Ratings的數據,在2014和2017財年期間,一些亞洲的頂級投資者占到的份額為大約28%。這些投資者來自1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內地、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中國臺灣和斯里蘭卡,其中最大的貢獻來自韓國、中國臺灣、中國和日本,占了30%以上。
印度現任總理莫迪 / 圖片來源AFP
在2016年以來,上述10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總共向印度投資了110億美元,而在今年1至3月份,它們投資了17億美元。新加坡已經成為了主要的投資來源。
《印度時報》援引花旗的數據進一步分析指出,吸引這些外國資本的直接投資主要是印度有望能成為全球電子制造業的中心地帶,這家印度媒體稱,“我們擁有一群年輕、有激情的消費者,他們需要電子產品,并且這個領域的工作更符合我們龐大人才庫的愿望和能力。”
一群俱樂部里的印度年輕人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事實上,印度的年輕人口也有一個大挑戰,就是其年輕新興人口很難適應現代工業,人口多不一定消費能力強,更說不一定就是好事,比如,對于一個現代國家來講,立身資本是現代制造業,現代制造業是由工業人口決定的,不是人口決定的。
一位長期在印度做生意的浙江商人告訴BWC中文網,他說,所有在印度開過工廠的投資者都知道,印度市場是個非常難啃的骨頭。
不僅僅與此,在這些背景下,作為美國經濟“急先鋒”的印度在自身經濟增長預期十分脆弱和上個季度經濟數據暴跌的壓力下,在上周率先對中國挑起了貿易事端,開始對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審查,對包括中國品牌在內的21家智能手機制造商發出通知,要求企業提交遵守安全規范的文件。
BWC中文網注意到,此前,進入印度的資本主要是來自美國、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這些印度制造業的傳統投資者,亞洲占印度外國直接投資的比例僅僅約為5%至10%,而現在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了30%左右。
但自莫迪上臺后,其迅速推出的一些休克式療法的印度經濟改革方案,并采取了非常極端的資本金融、經濟改革政策(比如2016年的廢鈔改革、在2017年又采取了廢黃金的改革,將黃金收回國有,私人禁止持有黃金等等),這些都引起了印度經商環境的急速惡化,比如,8月22日就爆發的近百萬銀行職員由于不滿印度的銀行政策正在全國范圍內參與大罷工。
而在印度國內經濟方面,根據印度貸款市場顯示,印度企業擴張速度也正在下降。根據BWC中文網查閱的數據顯示,2017年二季度印度放貸規模102億美元左右,相比一季度下滑約52%。雖然,因外國投資者抄底印度樓市,房地產金融部門有擴張勢頭,但其他行業表現則均不理想。這意味著,印度除了房地產行業外,其他行業發展都面臨困境,目前印度企業融資市場情況又回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
圖片來源Conscienciah Web
BWC中文網在前幾日的報道中指出,印度每年需要支付的外債利息占其財政收入的26%,遠超國際公認的3%的財政警戒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1.4萬億美元的債務中85%為美元債務,所以,在西方經濟體的保護主義言論中,一些亞洲的頂級投資者越來越多地認為印度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替代選擇,這就并不讓人感到奇怪了。
印度經濟”命懸一線“或將在同一個地方再次把自己絆倒 / 圖片來源Kotaku Australia
這位在印度開工廠的浙江老板最后強調說:如果有機會,我會選擇把工廠搬遷到國外,我很擔心,印度可能會迅速變為一個閉塞之地。(完)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