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有時候,媒體報道寫得事實與證據俱在,而且新聞的發端往往是學校內部的舉報,訴諸媒體是因為學校內部的糾錯機制不能發揮作用。在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青年長江學者梁瑩事件背后,是多年來學生對梁某教學態度的不滿,以及多位學者對其學術不端的舉報。這類丑聞,往往鬧到聳人聽聞之后,有的學校還在虛與委蛇。
中國青年報近日一篇關于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青年長江學者梁瑩主動撤回全部中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的文章引發廣泛關注,南京大學已回應稱,已展開調查、絕不姑息。
盡管如此,輿論似乎不依不饒。事實上,這只是近年來高校學術丑聞等問題的一個縮影。大學學者出現學術丑聞,校方表現往往是久拖不決,輕拿輕放,使大學聲譽一次次遭遇損傷。
在一些針對丑聞的回應中,調查、處理結束后,為什么輿論往往還是不買賬?因為人們對大學有很高期待。出現了丑聞,總想著危機公關,平息事件,維護形象,這樣的大學無異于自我矮化為一個“學術單位”。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大學真正表現出風骨,敢于揭丑,不護短,主動擔責、擔當。
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諱疾忌醫。有時候,媒體報道寫得事實與證據俱在,而且新聞的發端往往是學校內部的舉報,訴諸媒體是因為學校內部的糾錯機制不能發揮作用。在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青年長江學者梁瑩事件背后,是多年來學生對梁某教學態度的不滿,以及多位學者對其學術不端的舉報。這類丑聞,往往鬧到聳人聽聞之后,有的學校還在虛與委蛇。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大學要有大學的樣子。這應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正如著名教育家竺可楨所說“大學是社會之光,不應隨波逐流”,大學就應當是非分明,能夠在價值上引領社會。二是大學應當有一套高效的制度安排,體現一個社會制度文明的最高水平。
現在人們在一些大學那里,不僅沒有感受到那種文明氣質,反而覺得它跟不上時代,甚至跑在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前頭。問題不在于某些丑聞,而在于它在價值上的猶疑、是非上的模糊。過去總說社會上一些不好的東西侵入象牙塔,現在的實際情況是,時有高校丑聞牽動社會的神經。
大學應當成為社會清流。這需要大學明確自己的社會功能定位,明確自己的使命與責任擔當。從人類社會的大學歷史看,大學一直是文明的策源地,是社會價值的引領者和堅守者。儒家經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今天的大學應當重建理想主義。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需要情懷和擔當,而不是隨波逐流。
大學是生產知識、設計方法的地方,把一所大學管好沒有那么難。同國家的時代主題一樣,大學制度建設應該也需要改革的思維和開放的思維。當很多學者忙著為政府、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的時候,大學本身為什么不是這些先進而有效方案的用戶呢?大學不僅要成為方法的用戶,而且理應走在社會的前列。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