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10月20日,美國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退出《中導條約》的決定震驚世界。美方除了批評俄羅斯外,特朗普曾特別“點名”了中國。10月22日,特朗普對記者說,中國不斷擴大武器庫,是讓他決定退出冷戰時期的《中導條約》的因素之一。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24日報道稱:軍事專家表示,退出與俄羅斯(蘇聯)在冷戰時期達成的《中導條約》將意味著美國可以在亞洲地區部署陸基中程導彈系統來對抗中國,這將在兩國可能出現的沖突中為美國軍隊增加可用選項。
特朗普政府的這種做法,在一年以前還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想象不到的。就在幾個月以前,還有人認為:“我認為中美已經過了相互指責的階段。”但實際上,2018年2月2日,美國國防部公布的新版《核態勢評估報告》,就拋棄了上一版關于美國將“不再研發新的核彈頭”的承諾,重新制定了低威力核武器發展的近期和遠期計劃,提出“以非戰略核武器強化威懾能力”的方針。此前,特朗普在1月31日發表的國情咨文中表示,“我們必須重建核武庫并使之現代化,以能阻止來自任何國家和任何人的任何侵略行動”。
中國軍方、特別是火箭軍,敏銳地注意到了這個新的動向。就職火箭軍的中國核戰略專家楊承軍稱:
【“面對世界新一輪核軍備競賽大幕的拉開,我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首先,要有效維護國家安全、特別是核安全,就要堅定不移地落實好毛主席為我們確立、至今仍在奉行的基本核政策、核戰略:必須適度發展一定數量規模的核武器,使之具有可信、可靠和有效的生存能力和二次打擊能力。”“毛澤東同志說過,‘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只有擁有了可信、可靠和適量數量規模的核力量,我們在國際核軍控舞臺上說話才會有份量,才有能力去遏制世界核武器的無序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我黨、我國提出的在人類社會最終消滅核武器的終極目標。”】
中國的國際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吳日強,還從另外一個角度談到了這個問題,他說:
【“毛主席有關核武器是紙老虎的判斷仍然成立。由于核禁忌的存在,核武器的真實使用是不大可能的。”】
兩位專家的論述,使我們再一次想起了毛澤東的戰略遠見。
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認為,原子彈只不過是美國用來嚇唬人的一只“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實際上并不可怕。不過,毛澤東的軍事戰略思想歷來是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
但是,原子彈作為一種戰略威懾力量,也是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不可忽視的。因此,1950年,毛澤東訪問莫斯科回來之后,曾對身邊的警衛員說:
【“這次到蘇聯,開眼界哩!看來原子彈能嚇唬不少人。美國有了,蘇聯也有了,我們也可以搞一點嘛。”】
毛澤東的這段話,基本上體現了毛澤東的核戰略思想,那就是,核武器,我們肯定要搞,如果沒有這個“嚇唬”人的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就有人就會時不時地拿起原子彈在你面前晃來晃去,讓你做什么都不能安心。因此,沒有國家安全,就談不上國家的建設發展,這是中國近代以來最深刻的教訓。但是,也不能搞得太多,要量力而行,達到“嚇唬”作用即可。畢竟,舊中國留下一窮二白的爛攤子,資金對于新中國建設,實在是太需要了。
陳毅元帥毛澤東的戰略遠見理解頗深深。他說,“哪怕是中國人當掉褲子,也要搞出原子彈”。但是他也解釋說:這個原子彈嘛,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搞那么些有啥子用嘛!中國只搞一點點。我們窮得很,不同人家搞競賽。至于“目標”嘛,我們搞原子彈,最終是為了消滅原子彈。
當年圍繞原子彈上馬還是下馬問題中央有過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是勒緊褲帶搞原子彈到底值不值?最終拍板的還是毛澤東。1962年,毛澤東作出關于繼續研制“兩彈”的批示:“要大力協同做好這件工作”。這是攻克“兩彈”難關的號角,更昭示著“兩彈”的成功。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對于認為”大陸工業水平還遠未達到這樣程度“的蔣介石的打擊,是相當沉重的。他知道這是“反攻大陸”的“基本國策”將到此止步。1965年1月1日,蔣介石發表《告同胞書》,聲稱“中共控制大陸,人民饑寒交迫卻以大量金錢制造核武器危害亞洲”,幻想最后一搏,寄希望大陸人民由于物質匱乏而揭竿而起。然而,他派往大陸沿海的數百名武裝特務,全部被“饑寒交迫”的人民所殲滅。不過,這些年來,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在精神上確實取得了不俗的業績:質疑當年“兩彈一星”的沉渣泛起,“憶苦思甜”的屢見不鮮。
在此,有必要再次回顧這段歷史的幾個要點:
第一:“兩彈”是指原子彈氫彈和導彈。作為運載工具的導彈,是充分發揮原子彈氫彈威懾作用的組成部分。毛澤東強調要同時研制核彈頭和運載工具,是很獨特的。這個決策為我國贏得了時間,贏得了主動。我們試爆原子彈、試射導彈、組織戰略導彈部隊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這種著眼戰略的部署的本身,就是一種創新。1966年成功實現兩彈結合,中國成為擁有核導彈的國家。火箭軍的前身第二炮兵也在這一年組建,這對我國的國防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第二:2015年美國歷史檔案解密,美國1959年的核計劃攻擊目標中包括中國的北京等地,而且把城市平民作為目標。僅從這一點,即可看出當年決心搞原子彈的的決定是何等英明。
第三:“兩彈一星”等一系列科技成果體現了全國大力協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也就是說,沒有當年的計劃經濟,也沒有當年的“兩彈一星”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第四: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美國不得不面對一個新的核大國已經崛起的事實。1966年,人民解放軍二炮成立的那一年,美國198位專家聯名發表公開聲明,呼吁美國政府面對亞洲的現實,采取靈活的對華政策,與中國建立聯系。這樣,美國輿論已經為美國對華政策的轉變創造了條件。1972年中美關系解凍,追根溯源,首先歸功于中國靠自身的力量,解決了“人家就說你不算數”的問題。而中美關系的解凍,終于突破了西方國家封鎖中最堅固的部分,大大加快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步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外媒體時常提到“兩彈一星”,而且也經常歸納到一點: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有可能改寫”!這與鄧小平的有關說法是一致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我們能在今天的國際環境中著手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不能不銘記毛澤東同志的功績。”
這些天關于美國宣稱退出《中導條約》的并“點名”中國的事情,可以使人聯想到2016年7月美國和韓國正式宣布將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遭到中國強烈反對的事情。美韓部署“薩德”,是繼朝鮮戰爭以后,對中國國家安全最大的威脅。中國除了一次又一次的口頭反對和書面反對外,央視還在2016年7月24日在新聞聯播中罕見公布了2010年和2013年中國兩次中段反導試驗的畫面。這也是官方首次公布我國前兩次反導試驗的畫面。這實際上是對美、韓兩國發出警告:中國的“備戰”是由來已久的,是卓有成效的。
新華社也配合央視的這個報道,暗示中國是少數擁有中段反導技術的國家之一。
從這些報道中,中國媒體梳理出中國反導研究的時間表,發現:反導技術,是毛澤東提出來并說這個東西“總要搞出來”的。
人們再一次想到了毛澤東,再一次認識到了毛澤東的戰略遠見。
在研制“兩彈”的過程中,毛澤東從更高的層次考慮問題,即從“矛”與“盾”的關系思考可以反制導彈、原子彈以及氫彈等尖端武器的方法。早在1957年10月他在談到“兩彈”研制時就說:“我看矛和盾總是同時產生的,有矛必有盾呀!”
1963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提出研制反導彈武器的想法。他說:
【“我們的原子彈、導彈無論如何也不會比別人搞得多,同時,我們又是防御的戰略方針,因此,除搞進攻性武器外,還要搞防御性武器。搞一批人專搞,讓他們吃飯不做別的。我們要從防御上發展,要研究反導彈武器。在數量上我們搞不過他,這個問題要研究一下。”】
后來,經中央有關部門數次研究,將研制反導武器的重任交給了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負責。
1964年2月6日,毛澤東召集錢學森、竺可楨和李四光三位科學家到中南海菊香書屋談話。在與錢學森談起“兩彈”研制問題時說:總要搞防御。挖山洞,鉆進去,在地下就不怕它了。錢學森說:我們正在遵照主席的指示,先組織一個小型的科學技術人員的小組,準備研究一下防彈道式導彈的方法、技術途徑。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由于技術條件不夠還不能開展設計工作。毛澤東說:有矛必有盾。搞少數人,專門研究這個問題。五年不行,十年;十年不行,十五年,總要搞出來的。
一位對這段歷史研究頗深的專家指出:
【“在如此復雜的歷史背景之下,毛澤東從戰略防御角度提出‘有矛必有盾’思想,指示派人專門研制反導彈武器,充分展現出毛澤東處理復雜問題的決斷力和毛澤東思想的博大精深。”】
研究毛澤東的著名專家、《求是》雜志社原社長李捷認為:
【“在當今以高科技為主導的國際新軍事變革浪潮中,中國現在擁有核大國、宇航大國的國際地位,格外引人矚目,也格外令人羨慕。這一地位的奠定,歸功于毛澤東。”】
這一地位的奠定,才使中國有了實實在在的底氣。正如某官媒在提到中美貿易戰時所言:
【“或許我們要感謝中國早年的戰略威懾力量建設,把那些想搗毀中國崛起的美國精英逼上了經貿角力場。”“貿易戰喚醒中國,我們的社會在成熟。沒有‘兩彈一星’精神,中國人走不遠。”】
這樣有分量的話這些年來雖然不是經常能聽到。但在每個重要時刻,這樣的聲音響起來,往往能使人想起新中國前三十年打下的牢固基礎,想起了毛澤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