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4日-星期五
“你的孤獨,成了別人的生意。”近年來,一些商家瞅準消費者對情緒釋放的需求,將其產品與服務貼上解壓、放松的標簽,“治愈經濟”應運而生。海底撈陪伴玩偶,膠囊公寓、自助式迷你KTV包房等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治愈經濟”能否真正治愈孤獨?我們又該如何對待它?本期大咖說,讓我們隨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伍麟一同探討“治愈經濟”那些事兒。
“治愈經濟”為何備受青睞?
1.消費需求由追求溫飽轉向精神滿足
作為在經濟相對富裕時期成長起來的新生代,當代青年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同父輩存在巨大差異。消費已經不再是滿足溫飽的生理需求型經濟行為,越來越表現出精神層面的自我追求和生活意義的價值實現等人格屬性。
信息社會的矛盾在于,它既可以擴大人們的交往空間、增加人際交流的機會,但也將傳統社會許多社會互動消解得“支離破碎”。取而代之的是,當今社會交往的扁平化、碎片化和非在場化。人們雖然“自愿”身處許多光怪陸離的熱鬧之中,卻時常感嘆自我的迷失和精神的孤寂;人們雖然“熱衷”參加各種眼花繚亂的線上線下活動,卻不斷抱怨自己有限的休閑時間被“侵吞”和“瓜分”。
2. 當代青年人對孤獨、焦慮的逃避
許多人特別是青年人喜歡“宅”在家里、“癡”于手機、“困”在網絡、“迷”于虛擬。當今每一個人都可能擁有更多主動參與或靜默觀望的廣義生活場域。但很多時候身臨其境卻仍舊讓人們感到“生活在別處”。別人的“曬圖”“撒狗糧”只是“他者”的狂歡,自己的自我困惑不會因為握有充分的信息就能夠得到釋放。
當不完善的自我被信息飽和的目標所俘獲時,充實自我的真正道路反而容易迷失,人們誤以為通過信息遞增的方式就能夠彌補心靈的意義缺失。而最大問題是,意義本身并不存在于這些表面化的信息之中。 擺脫孤獨、減緩焦慮和尋找心靈溫暖是都市“治愈經濟”消費群體的主要目標。信息時代能夠將人們接觸和進入各類以網絡載體為傳導方式的活動輻射最大化,人們的身份認同也經受著多重角色的變換考驗,承受著大量社會比較的沖擊。茫茫“網海”和茫茫“人海”一樣,依舊“難覓知音”。
人們討厭和回避孤獨、焦慮。從表面上看孤獨、焦慮是個人原因,但是在大環境下,城鄉不斷深度融合、社會流動加劇、利益分化和博弈……客觀上造成人們工作壓力和生活負擔趨重。人們用大量的時間去完成了簡單的事情,過多的精力被舒適任務所耗費,看似發生了大量、頻繁的數字信息互動,實際上卻是無聊的應酬和無益地打發時光。
3.心理服務尚未完全滿足社會需求
社會交往信息化的潮流讓越來越多的人際活動已經不必再依賴于真實的物理空間和親臨現場,更多的數字化虛擬空間讓人們的社會交往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人們的生活空間快速膨脹和擴展,然而孤獨感并沒有隨之消失或衰減,反而越來越感受到莫名的內心寂寞;人們的焦慮感也并未隨之減少或化解,反而越來越擺脫不掉糾結不清的情緒困頓。
現有心理服務尚不能夠完全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有的人對專業心理咨詢與治療還抱有社會成見,那么一些有著心理緊張、情緒困擾和精神焦灼的個體嘗試接觸“治愈經濟”的消費體驗就是可以理解的現象了。
“治愈經濟”能夠“治愈”什么?
盡管“治愈經濟”抓住了消費者的“痛點”,但如果嚴格按照醫學技術或心理治療的專業標準,這里所謂“治愈”顯得很不靠譜,純屬夸大其詞或嘩眾取寵。
雖然有的人對于“治愈經濟”有所詬病,可是換個角度看,“治愈經濟”主要出發點是以幫助消費者舒緩情感、調節精神、充實心靈為目標而開展消費活動。它通過提供一個靜謐的環境讓人“坐一坐”“發發呆”;營造一個溫馨寧靜的空間讓人“緩緩神”“舒舒心”;創造一個親近自然、讓人“回歸自我”的機會。
少許次進行的“治愈經濟”消費項目可能無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人們的苦悶、煩惱或焦躁。但畢竟作為人們自愿花錢體驗的消費,“治愈經濟”消費體驗客觀上也會暫時緩和一下個體的心理緊張,撫平一些內心不安。通過輕松活潑的干預方式,這些消費體驗在人們匆匆工作生活的間隙起到一定程度“心靈放假”的作用。
雖然從真正治愈心靈創傷、愈合心理痛楚的角度看,它們只能算得上是“點綴”“補充”,絕大多數尚停留在“治標”的水平,但對于這些消費體驗,外界也無可厚非。商家出于迎合社會消費需求的目的,推出一些花樣翻新、吸人眼球甚至有些“噱頭”色彩的消費項目,只要他們遵守法律、遵從公序良俗,社會不必過度指責,更不需要禁止打壓,人們也不必對這些“治愈經濟”消費項目拒之千里。
當然我們也需要清醒認識到,如果個人負面的心理情緒比較輕微,通過“治愈經濟”的消費體驗或許可以較為順利地幫助當事人像抹去桌面的灰塵一樣,暫時抹去心理陰影。但如果個人負面心理情緒較為嚴重,那么僅憑這些消費體驗就很難真正恢復到正常狀態。
況且,進行“治愈經濟”的消費開銷不小,往往適用于有一定消費能力、觀念開放、愿意接受新鮮事物,且工作生活節奏較快、壓力較大、流動性較強的中青年群體。他們一方面在緊張的工作環境中承受著高強度的競爭壓力;另一方面他們又有著較高的文化水平,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和心理韌性,能夠發揮一定的自我調適能力。
有些時候在不便從社會支持系統獲得幫助,又還不至于求助專業心理服務機構的情況下,找到某個合適的“治愈經濟”消費項目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只是需要注意避免把這種“點綴式”“補充型”選擇當作主要手段,而是從面對面的人際交往、心與心的家人好友情感溝通、健康有度的文化活動等當中恢復身心愉悅,坦然接受自我,回歸本真生活。
應該肯定的是,“治愈經濟”的經營者初衷并不是營造“紙醉金迷”的“墮落亂象”,“治愈經濟”的消費者也確實是想尋找在忙碌工作生活之外的一片心靈港灣。但囿于新鮮事情的一些限制,“治愈經濟”的“治愈”效果還是值得商榷。
如何對待“治愈經濟”?
海量的信息客觀上營造了一個信息飽和的外部世界,單獨個體的自我演繹既可能得益于信息飽和帶來的促進優勢,也可能難以避免地陷入信息飽和帶來的被動牽引。這種不自覺的偏差效應最直觀地表現在隨處可見的“低頭族”“刷屏客”“鍵盤俠”。
信息飽和并不能等同于心靈的充實。商人的“嗅覺”總是敏銳的,利益的誘惑不允許他們讓商機白白流失。
“治愈經濟”不是中國獨有的,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帶有“治愈經濟”標簽的消費項目或活動比比皆是。中國社會已經具備發展市場經濟較為豐富的經驗,對于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正常市場經濟行為,人們更無須“談虎色變”,對待“治愈經濟”不妨容留空間、給點時間,加以正確引導、合理規范,從容應對各種可能面臨的新問題。
人民論壇網新媒體組綜合整理
選自 |《人民論壇》雜志12月下
原標題 | “治愈經濟”背后的社會學分析
作者 |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伍麟
上文略有刪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