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發表在學術期刊上的奇文,引發了2020年初輿論的熱議。這篇關于“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論文,占據了2013年的學術期刊《冰川凍土》上30多頁的篇幅,不僅使得人們質疑雜志本身的學術性,而且對于學術界的嚴肅性和正當性,都產生嚴重的挑戰。
應該看到,這篇文章的問題,其實根本不是學術探討的自主性和交叉性,而是研究者本身大拍馬屁,盜用學術之名,毫無嚴肅可言,挑戰了人們的價值底線。許多學者看到這樣的內容,都不禁會問:怎么可能?但就是這樣“不可能”的事情,居然就發生在我們的眼皮底下。
傳統意義上說,學術界是社會信任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篇文章足以說明,一篇奇文,會毀掉一個雜志,甚至影響一個學科多年的建設。長此以往,學術界的嚴肅性和公信力,都會遭到全社會的質疑。一旦學術界成為信任構建的反面典型,對整個社會的傷害將是長期的。
更重要的是,這篇文章,竟然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研究項目成果。眾所周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中國最有權威的支持基金之一。這個基金為了推動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投入巨大,僅2019年一年,總基金額度就達到213億。這里投入的每一分錢,都應該是推進國家基礎研究發展的力量。另一方面,這個基金對于很多學者來說,其申報過程嚴格,中選的門檻很高,2019年的總體命中率只有17%,涉及到不同單項甚至更低。
在這種嚴格把關之下竟然會出現這樣的奇文,不僅不能對我國自然科學發展做出絲毫貢獻,更是對國家資產的嚴重浪費,對國家支持學術研究工作的藐視。這個課題當年是如何申請,又是如何能夠結題的,我們現在不得而知。盡管相關部門、雜志社和當事主編,以及作者本人都做出了回應,但細想之下,如果不是讀者發現這篇奇文,這樣的研究成果還會堂而皇之的在學術雜志上存在多長時間。
因此,很有必要深入查一下這樣的“成果”,還要追問到底還有多少這樣的無恥奇文,假國家資助之名,在無形地傷害學術的尊嚴和聲譽。相比較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的科學家,為國家科技事業隱姓埋名的學術大師,相比較那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深厚情懷,那些“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時賢,刊發這樣的奇文難道不應該覺得汗顏嗎?這樣的奇文難道不是在毀掉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用畢生心血塑造的操守和抱負嗎?
這些年,國家在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領域方面不斷加大投入,更為科研工作者的創新不斷提供更優的環境。這些都昭示著,學術界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為國家發展貢獻更好的科研成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兩院院士大會上講話指出的,要堅守“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傳播真理、傳播真知,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言為士則、行為世范,提攜后學、甘當人梯,在全社會樹立良好道德風尚。”只有真正將國家支持科學研究的每一分錢用到需要的地方,只有共同創造一個有浩然正氣的學術共同體,學術界才能真正贏得社會和世界的尊重。
(文丨商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