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農夫與蛇》的故事,可憐而又可恨的是,中國飾演的是那個農夫。
1910年是個動蕩的年份,此時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內憂外患下的中國隨時都有“變天”的可能。
朝堂之內,宣統帝溥儀和一眾內閣大臣正在探討“預備立憲”的可行性,他們寄希望以這最后一劑良藥為茍延殘喘的大清延續生命;而朝堂之外,緊鄰中國的朝鮮也在經歷一系列“改朝換代”般的變革,不過與大清不同的是,參與此次朝鮮變革的,還有中國的老對手——日本。
往前推移13年,朝鮮剛剛從大清屬國中脫離,他們懷著滿腔抱負將自己更名為“大韓帝國”。
這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次號稱“帝國”,雖然疆域與朝鮮王朝大抵等同,但是由“王”改“帝”,熟悉皇朝制度的人都知道,這其實是有著本質的轉變。
棄藩制改帝制是朝鮮親日派向日本靠攏的籌碼。在他們看來,甲午戰爭,日本既然能戰勝大清國,那么其實力必然也居于大清國之上,跟隨一個蒸蒸日上的國家,前途自然會比跟隨日漸衰落的大清要好得多。
不過讓他們始料未及的是,日本想要的并不是追隨者,對于朝鮮,他們還有著更大的野心。
1909年11月,日本憑借‘伊藤博文’被刺事件(伊藤博文是韓國統監,1909年10月與俄國密謀進一步掠奪東北權益時,在哈爾濱車站被韓國愛國志士擊殺),在國內煽動復仇情緒,試圖為吞并韓國制造輿論。
1910年5月,日本擬訂《日韓合并條約》,并于8月22日命令在漢城的日本軍、憲、警警戒全城,給大韓皇帝和大臣施加壓力;7天后,也就是8月29日,韓內閣總理‘李完用’奉令于日本簽約。日本如愿,歷時13年的大韓帝國徹底滅亡。
值得一提的是,大韓帝國依約合并后,“韓國”之名,又被日本改回了“朝鮮”。
看到這里,似乎和中國還沒有明確的利害關系,至少明面上沒有。不過,接下來就不一樣了。
正式吞下朝鮮后,為了進一步同化朝鮮,日本便要求朝鮮人改日本姓。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更何況“姓”是家族的延續,此舉一下子惹來朝鮮原著居民的抵制。不過,日本在推進計劃時也預估到了朝鮮的抵制,他們安排了各種方式鎮壓。
抵不住強壓,又不愿意改名換姓,迫于無奈,大量朝鮮民眾逃往了滿洲。
說起來,這并不是朝鮮平民第一次逃入中國。早在1869年的朝鮮大饑荒時期,就有不少朝鮮難民穿越國界線來到大清,當時大清為了體恤災民,還劃出了7000多平方公里肥沃土地供他們墾殖(這片土地后來被稱之為“間島”)。
大清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子民養;畢竟是為了自己的生活,這群人也干的很賣力。本來兩國其樂融融,各不相干(實際上中國算是幫助朝鮮解決了一部分不穩定因素),但是隨著越來越多難民的涌入,這里面就不知不覺變了味。
朝、日想混淆間島歸屬權,并試圖以間島為跳板,往東北內部延伸勢力。
其實,關于間島的歸屬是早就明確了的:1909年,中日兩國通過簽署《圖們江中韓界務條款》,確定了中國對“間島”地區擁有領土主權。但是日本合并朝鮮后,代表朝鮮權益的日本便起了如上這起幺蛾子。
……
其實,不管當初日本怎么想,如今時隔百年,距離他們燥舌的時期已經相去甚遠。然而,日本雖然消停了,也淡化了,但是韓國的燥舌卻并沒有結束。
據說,近幾年,韓國傾注了各種力量在“查明”間島的歸屬問題,為此他們還費盡心力(機)搜集400多張古地圖。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其所搜集的外國地圖中,朝鮮半島直到16世紀中期才開始出現,且直到17世紀,朝鮮半島一直是被標為島嶼模樣的。更有意思的是,在16世紀的英國等國地圖上,如今的日本海曾被他們標注為“中國海”、“東洋”。
韓國不僅黑了自己,捎帶連日本也給黑了進去,看著還真是夠給力的。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經驗教訓 ?
? 他山之石 ?
? 讀史明智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