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黨在十月革命前后創造性地從理論和對策上正確解決了俄國革命所面臨的十大問題,從而指引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并且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俄國化、大眾化。堅持黨的正確領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探求執掌政權之路,盡力做到繼續執政,逐步建設社會主義,這是十月革命的基本經驗。
關鍵詞 十月革命;列寧;布爾什維克黨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青年項目“季米特洛夫政治思想與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 高放,1927年生。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先后發表文章500多篇,出版《高放文集》九卷本。主編高等學校教材《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本》《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等。(北京,100872)
今年是十月革命一百周年。沒有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就不會有中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吸取十月革命的經驗、沿著十月革命的道路,在十月革命勝利32年之后也取得了勝利。
列寧在1902年《怎么辦》一書中留下至理名言:“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列寧一生非常努力學習理論、掌握理論,并且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新理論。依據我的研究,十月革命前后,俄國社會發展中遇到十大問題,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黨從理論和對策上正確地解決了這十大問題,才使俄國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勝利,并且鞏固了勝利成果,走上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一 怎樣認識時代的變化,怎樣認識帝國主義時代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1914年發生的世界大戰,是由于資本主義列強兩個集團協約國和同盟國為爭奪世界霸權而引爆的。世界大戰發生時,列寧流亡在瑞士,他開始研究時代的變化。經過兩年的研究,列寧于1916年上半年寫成《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通俗的論述)》,簡稱《帝國主義論》?!兜蹏髁x論》是列寧從時代發展的變化中給俄國人民指出俄國社會、俄國革命的發展前景。列寧在《帝國主義論》里分析了帝國主義有五個基本特征和三個特性。五個基本特征是:“(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三個特性即帝國主義具有寄生性、腐朽性和垂死性。帝國主義使資本主義三大矛盾激化,即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激化,特別是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激化造成了世界大戰的爆發。列寧得出結論:“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可以說是發展了馬克思19世紀《資本論》,是20世紀的《資本論》。如果說《資本論》揭示了19世紀資本主義將要滅亡,社會主義革命處在準備階段,那么20世紀初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則說明了資本主義已經達到實現社會革命的前夜。在帝國主義時代,戰爭與革命成為時代主題。只有通過社會革命來消滅戰爭,消滅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從而實現社會主義。所以《帝國主義論》是列寧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俄國化、大眾化的杰作。列寧著《帝國主義論》旨在武裝俄國黨、武裝俄國廣大人民群眾,使他們認識到必須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俄國的發展出路在于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二 社會主義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一個國家勝利?
“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那么社會革命將要在哪個國家爆發?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革命將會在西歐資本主義最發達的英、法、德這三個國家幾乎同時爆發,因為這三個國家資本主義發展的程度相近,無產階級工人運動的水平強勁,所以馬克思從19世紀中葉起直到1893年恩格斯晚年一向認為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在西歐英、法、德哪一國單獨取得勝利。到20世紀,馬克思、恩格斯這個預言還對嗎?列寧在1915年8月和1916年8月發表《論歐洲聯邦口號》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軍事綱領》兩篇文章,文中提出新的理論觀點,即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首先勝利。列寧說:“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社會主義首先在一國勝利的理論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從英、法、德三國同時勝利到一國首先勝利。為什么列寧預計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一國勝利?就是因為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造成了資本主義列強兩個集團之間的戰爭,戰爭使它們互相削弱,所以列寧認為社會主義可能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的環節首先勝利。列寧這兩篇文章沒有明確指出這一國就是俄國,因為沙皇專制制度統治俄國近370年,俄國首先面臨的是民主革命任務,民主革命勝利之后,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所以列寧沒有直接講俄國,但他心里想的一國首先勝利就是俄國。因為當時俄國比其他資本主義列強存在更多的社會矛盾:除了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的矛盾、宗主國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以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之外,還有沙皇專制政府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大俄羅斯主義統治與各異民族的矛盾以及沙皇專制政府與俄國資產階級的矛盾。俄國正是這七種社會矛盾的集中點,又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環節。俄國有布爾什維克黨的堅強領導,有260萬產業工人階級為主力,有工農聯盟和各民族人民聯盟為依靠,所以俄國在民主革命勝利后有可能首先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1914年世界大戰開始時,列寧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提出“變當前的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方針,認為將來社會主義革命在各國勝利,要建立歐洲聯邦。經過進一步研究,列寧于1915年8月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中提出,當初主張歐洲聯邦口號是錯的,應該收回,“因為它會造成一種曲解,以為社會主義不可能在一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要在很多國家同時勝利,所以列寧收回這一口號。列寧在1915、1916年提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一國勝利的理論,對十月革命起到思想指導作用。
三 俄國怎樣從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
1914年8月爆發世界大戰后,沙皇政府的軍隊在戰場上屢打敗仗,國內各種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布爾什維克黨在秘密斗爭中又不斷鼓動人民群眾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革命戰爭。這樣俄國在1917年2月終于爆發第二次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逼迫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取得二月革命勝利。二月革命之后俄國出現了臨時政府和蘇維埃政權兩個政權并存的奇特政治局面。臨時政府是由俄國資產階級立憲民主黨(1905年成立)和一些?;逝煞肿釉谏郴释宋粫r組織的。俄國革命特殊之處是另外出現蘇維埃政權,蘇維埃(совет)本來是俄文中一個普通名詞,指會議、代表會議或委員會。蘇維埃政權是俄國革命的特殊產物,最早出現在1905年革命中。工人罷工、士兵起義、農民開展反對地主的斗爭,工、農、兵在1905年革命中成立的委員會,即工人代表蘇維埃、農民代表蘇維埃、士兵代表蘇維埃。蘇維埃最初是領導罷工的組織,后來發展為領導武裝起義的組織。1905年革命失敗之后,蘇維埃消失了,但在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又復活了。蘇維埃是代表工、農、兵的新型政權組織,最初領導罷工、隨后領導起義,起義勝利之后就成為政權機構。俄國歷史還有一個特點,即俄國工人階級政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3年之后分裂為兩個派,即布爾什維克多數派和孟什維克少數派,另外俄國還有一個在農民中影響很大的小資產階級政黨——社會革命黨。二月革命勝利之后,社會革命黨大約有100萬人,孟什維克估計有50萬人,布爾什維克黨才有8萬人,所以在蘇維埃政權中占主導地位的是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更為奇怪的是,代表工農兵利益的蘇維埃政權支持臨時政府把帝國主義戰爭進行到勝利。在如此復雜局面下,俄國社會革命如何發展,這是擺在布爾什維克黨面前的一個大問題。1917年4月3日,列寧從瑞士回到俄國后,召集布爾什維克黨的會議,討論俄國革命怎樣進一步發展。當時黨內主要領導人都認為俄國應該繼續完成民主革命,有條件地支持臨時政府把革命推向前進,但是列寧反對這個觀點。列寧認為二月革命勝利之后應該準備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因為“一切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F在政權落在資產階級手中,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即俄國人民最迫切要解決的“和平、土地和面包”三大問題——即退出帝國主義戰爭,分配地主土地,解決糧食供應。臨時政府仍想繼續戰爭,將解決土地問題一再推遲到立憲會議召開,并且抬高糧價。所以列寧認為,只有通過未來的社會主義革命來附帶解決民主革命的任務。根據俄國實際情況,民主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這兩個階段不能長期地截然分割開來,應該既堅持革命階段論,又實行不斷革命論,要把革命階段論與不斷革命論結合起來。當時俄國從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最便捷的途徑就是通過“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即將政權從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手中奪取過來,歸蘇維埃所有,結束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然后在蘇維埃內同社會革命黨、孟什維克展開斗爭,爭取、喚醒民眾,使民眾認識到社會革命黨等妥協黨的錯誤,使布爾什維克成為蘇維埃的領導人,這樣就便于從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當時布爾什維克黨內外很多人都反對列寧的主張,他們認為俄國經濟落后,不可能率先實現社會主義革命。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列寧的老師普列漢諾夫說了一句十分形象的話:“俄國歷史還沒有磨好將來要用它烤成社會主義餡餅的那種面粉。”俄國雖然經濟落后于英、法、德等國,但是俄國有260萬產業工人,大約40%(1913年)的現代化工業,還有堅強的革命政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列寧認為社會主義革命首先是政治革命,即奪取政權,然后依靠政權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列寧指明,二月革命以后不能停留在民主革命階段,應該積極準備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階段。要保證革命順利地過渡到社會主義階段,當時要提出解決土地問題的正確方案,以便爭取到廣大農民,結成工農聯盟。列寧主張土地國有化,斯大林要求土地私有化,孟什維克則要土地市場化,然而社會革命黨的土地社會化方案最受農民歡迎。布爾什維克就采納了這個社會化方案,十月革命勝利后先實行土地社會化,即把土地交當地農民委員會,分配給無地少地貧農和雇農。隨后才實行土地國有化。
四 俄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途徑究竟是和平發展還是暴力革命?
很多人簡單地將俄國革命歸結為暴力革命,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在二月革命后,列寧認為俄國可以通過和平發展方式來取得政權,俄國社會主義革命不需要也不可能進行暴力革命。因為俄國已經有蘇維埃政權,只要提出 “全部政權歸蘇維埃”口號,把政權從臨時政府手里奪取過來,實現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以后,就有可能在蘇維埃內部展開合法鼓動斗爭,揭露、批判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的錯誤,從而改造蘇維埃,使布爾什維克成為蘇維埃的領導政黨。所以列寧預計革命可以和平發展,不能急于搞武裝斗爭。隨后1917年7月爆發“七月事變”,情況發生變化。“七月事變”是指1917年7月3-4日,廣大群眾上街游行,要求臨時政府解決和平、土地與面包的問題,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遭到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殘酷鎮壓,臨時政府借口布爾什維克黨“鼓動”群眾運動,從而取締它,并下令逮捕列寧,列寧只好躲藏起來。事變后,布爾什維克召開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根據形勢的變化提出準備武裝起義,收回“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因為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把持的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完全支持臨時政府鎮壓工人群眾、鎮壓布爾什維克。這樣,布爾什維克在近3個月的準備中,積極向群眾宣傳舉行武裝起義的必要性,成立工人赤衛隊,組織工人進行軍事訓練,特別爭取臨時政府指揮的衛戍部隊,號召士兵起義。10月初從社會革命黨中分化出來左派社會革命黨。這時布爾什維克黨黨員數量已經從4月初8萬人擴大到近35萬人,它還要與左派社會革命黨建立統一戰線,共同積極準備武裝起義。最終在1917年10月24日發動武裝起義。但是即使在這種積極準備武裝起義的情況下,列寧在9月1日、9月上旬、10月1日還三次給中央寫信,爭取和平發展的最后機會,要求蘇維埃不支持臨時政府,并奪回政權。然而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仍然拒絕這樣做,所以最后才進行了十月武裝起義。
五 怎樣選擇武裝起義最恰當的時機?
有了充分的準備并且選擇合適的起義時機,就可以減少損失,以最小代價取得政權。布爾什維克準備武裝起義的消息傳出以后,遭到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的激烈反對,他們散布布爾什維克準備搞軍事政變陰謀,并稱這是布朗基主義、“冒險主義”。列寧專門在9月13、14日給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中央委員會寫信,題為《馬克思主義和起義》,對這些攻擊進行了批駁。列寧在文中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和布朗基主義的三個區別:“起義要獲得勝利,就不應該依靠密謀,也不是靠一個黨,而是靠先進的階級。此其一。起義應當依靠人民的革命高潮。此其二。起義應當依靠革命發展進程中的轉折點,……此其三。”他認為在九月之后俄國革命將達到轉折點,因此建議黨中央密切注意,選擇恰當的武裝起義時間。 按照列寧的指示,黨中央選擇俄歷10月24日(公歷11月6日)發動起義,當時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大約組織了2萬人,臨時政府在首都的兵力分散,大部分軍隊在前線打仗,后方軍力比較空虛;臨時政府處于麻痹狀態,保衛臨時政府所在地的冬宮只有八百個缺乏戰斗經驗的士官生;另外,10月24日這一天正是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的前一天。在6月召開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時,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還在大會上和大會選出的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居領導地位,但在起義之前,許多地方的蘇維埃經過改選已經“布爾什維克化”,即布爾什維克在很多地方已經占了優勢。選擇我優敵劣、我強敵弱、我實敵虛、我精敵疲這個時機舉行武裝起義,最為有利。因此,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并沒有經過很激烈的戰斗就取得了勝利。毛澤東有一句既形象又深刻的話語來概括十月革命的勝利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這一聲炮響指的就是十月武裝起義時“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發出的信號彈,隨即彼得保羅要塞對準冬宮開炮,然后由工人赤衛隊和起義士兵順利攻下了冬宮。10月25日下午第二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開幕,布爾什維克代表在大會上占多數,當即宣布全部政權已經歸蘇維埃,并且由大會上選舉產生了以列寧為主席的工農臨時政府,這表明十月革命取得了完全勝利。那么十月革命武裝起義究竟死了多少人?長期以來說不清楚,因為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根據武裝起義的領導者托洛茨基在回憶錄中說,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沒有死一個人,這大概是指起義軍方面,實際上還是有一些人死傷。《蘇聯共產黨歷史》第三卷記載,十月革命武裝起義一共死了6個人,傷50人。這6個人都是敵人,因為十月革命紀念館里沒有開列彼得格勒武裝起義中烈士的名單。除彼得格勒之外,在莫斯科等地還是經過激烈戰斗才取得武裝起義勝利。
六 蘇維埃取得全部政權以后應該怎樣鞏固政權,怎樣對待立憲會議?
19世紀初俄國貴族革命家——十二月黨人為削弱沙皇統治,提出召開立憲會議,確立憲法,使俄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使議會擁有立法權,但是十二月黨人武裝起義于1825年失敗。后來俄國人民繼承十二月黨人的要求,特別在1905年革命中重新提出要求沙皇專制政府召開立憲會議,制定憲法,限制君權,但沙皇政府一直沒有召開立憲會議。布爾什維克黨在1903年的綱領中提出應該由全民選舉的立憲會議代表,召開立憲會議,制定憲法。二月革命勝利后,俄國人民再次要求召開立憲會議,但是臨時政府一再推遲,最后定于11月12日舉行立憲會議代表的選舉。雖然臨時政府在十月革命中已經被推翻了,但是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仍舊積極主張召開立憲會議,迫使蘇維埃政權將權力轉交給立憲會議,從而使俄國走上西方資本主義議會民主道路。列寧早在1917年《四月提綱》中就提出:“不要議會制共和國(從工人代表蘇維?;氐阶h會制共和國是倒退了一步),而要從下到上遍及全國的工人、雇農和農民代表蘇維埃的共和國。”十月革命勝利后,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按照原定日期11月12日舉行了立憲會議代表選舉,當時來不及制定新的選舉法,結果布爾什維克黨和左派社會革命黨僅有215名代表當選,只占707名應選代表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的席位是由立憲民主黨、右派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把持。當時決定1918年1月5日舉行第一次立憲會議。布爾什維克黨的對策是,在立憲會議上,要其承認蘇維埃政權,由蘇維埃政權制定憲法,待其反蘇維埃政權的反動面目充分暴露后,就可以解散立憲會議,這樣就會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立憲會議反動本質的認識。因此,立憲會議開幕以后,布爾什維克黨要求立憲會議承認全部政權歸蘇維埃,接受《被剝削勞動人民權利宣言》,結果立憲會議拒絕布爾什維克提出的要求,反而要求蘇維埃把全部政權歸立憲會議,于是全俄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在1月6日決定宣布解散立憲會議,完成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任務。對這件事情,近一百年來一直爭論不休,很多人譴責在立憲會議中因布爾什維克占少數所以斷然解散立憲會議“篡奪”政權。實際上即便布爾什維克在立憲會議中占多數,我認為也會解散立憲會議。如果布爾什維克在立憲會議中占多數,那么立憲會議就會同意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然后起草蘇維埃憲法,把權力轉給全俄代表蘇維埃,其任務結束,自行宣布解散。解散立憲會議,涉及到俄國究竟走西方議會民主道路還是開創蘇維埃政權新道路的問題。這是以無產階級新型國家取代舊式資產階級議會制的重大理論創新。所以當時解散立憲會議的革命舉措得到俄國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反動勢力眼看大勢已去,無可挽回,也就悻悻作鳥獸散,社會相當平靜。只存在西方有人借此掀起反蘇維埃政權軒然大波,攻擊布爾什維克“破壞民主”。其實布爾什維克只是要以蘇維埃民主取代西方的議會形式。
七 怎樣退出戰爭,爭得和平?
“土地、面包、和平”是當時俄國人民的三大迫切要求,其中最首要的是和平問題。所以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通過的第一個法令就是《和平法令》,其中指出:“各富強民族為了如何瓜分它們所侵占的弱小民族而繼續進行戰爭,是反人類的滔天罪行,……立即簽訂和約,終止這場戰爭。”結果《和平法令》遭到英、法、美等協約國政府的強烈反對,它們還要求俄國信守協約將戰爭進行到底。這樣就迫使蘇俄政府準備與德國單獨媾和。德國倒是愿意停戰,以便集中軍力在西線對付英、法,但是德軍在東線取得勝利,俄國軍隊節節敗退,于是德國提出了苛刻的停戰條件,要求蘇俄割地100萬平方公里、賠款60億馬克。從1917年12月起蘇俄政府和德國政府在白俄羅斯邊境小城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談判,決定是否簽訂《布列斯特和約》。當時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就是否簽訂和約產生了很大的意見分歧,簡單地說有三派。一派以列寧為代表,主張簽訂和約,因為蘇俄軍隊尚未建立,蘇俄不能靠工人赤衛隊去和德國正規軍作戰,所以要以空間換取喘息時間,趕快建立正規紅軍,然后再收回失地。另一派以布哈林為代表,堅決反對簽訂和約,認為這個和約喪權辱國,他們認為既然無條件結束戰爭,就應該不割地、不賠款,但是遭到德國人拒絕,所以他們主張要與德國作戰,盡管軍力薄弱,但會促進德國爆發無產階級革命。第三派以陸軍人民委員托洛茨基為代表,主張“不戰不和”,即與德國人在談判中拖延時間,既不接受和約,也不繼續打仗。托洛茨基也是指望德國爆發革命,推翻德國帝國主義政府。列寧認為這是不切實際的,德國革命何時爆發是難以預料的?,F在德軍已經兵臨城下,需要盡快解決簽約問題,否則德軍就會攻占首都彼得格勒。三派在中央委員會爭論了四次,表決結果都是列寧的主張占少數。在第五次討論中,列寧提出如不采納他的意見,他就將辭去黨中央委員和人民委員會主席職務。列寧向中央提出,如果還要繼續堅持戰爭或“不戰不和”,那么就要向黨代會提出自己的觀點。當時黨內斗爭非常尖銳,甚至有的中央委員這樣說,我們干革命不是要當“賣國賊”的,列寧要辭職,我們可以另選新的領導人。不過最終中央委員會以7票贊成、4票反對、4票棄權的結果勉強通過了列寧的主張。但是中央委員會的決定還不是最后決定,還需要召開黨的代表大會,因為黨的代表大會才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列寧想向黨代表大會闡述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時,必須善于妥協,保存實力,另圖東山再起,不能跟敵人硬拼,這是重要的理論問題。在1918年3月布爾什維克黨第七次代表大會上,左派共產主義者布哈林等人仍然堅決反對簽訂這一賣國條約,所以大會上出現了兩個報告:一個是列寧做的報告,主張簽訂和約,另外一個是布哈林做的副報告,說明為什么不能訂約。副報告不是對正報告的補充,而是反對正報告,可見當時黨內有充分的民主。代表大會表決結果以116票贊成、85票反對、26票棄權通過了列寧的意見。最終在1918年3月3日俄德雙方簽訂了和約。這樣就是以空間換時間,以便建立紅軍,進而收回失地。2月23日新建立的紅軍就打了一個勝仗,這一天后來被定為蘇聯紅軍的建軍節。1918年11月11日,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3日,蘇維埃政府就發布決定廢除《布列斯特和約》,事實證明列寧的選擇是正確的。
八 怎么解決民主與專政的關系?
蘇維埃俄國是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但是無產階級專政并不是沒有民主,無產階級專政是對資產階級專政,對無產階級、廣大勞動人民實行民主。當時在俄國革命的特殊條件下,十月革命勝利后進行蘇維埃代表選舉時剝奪了資產階級選舉權。列寧認為這是俄國的特殊情況,因為布爾什維克黨剛奪取政權,資產階級舉行叛亂,反對蘇維埃政府,所以要剝奪他們的選舉權??墒沁@引起了第二國際理論家考茨基等人的堅決反對??即幕?span lang="EN-US">1918年發表的《無產階級專政》一書中歪曲歷史,硬說1871年的巴黎公社就是一個完全民主、沒有專政的政權。實際上巴黎公社雖然沒有剝奪資產階級選舉權,但是依然有專政舉措,如查封資產階級反政府的反動報刊,處決凡爾賽的人質。巴黎公社并非純粹民主。考茨基認為專政就是破壞民主,他提出“一般民主”“純粹民主”的理論,主張不能剝奪資產階級的選舉權。無產階級專政是國體,不是政體。國體是規定什么階級作為統治階級。政體是民主共和體制,要有民主選舉和依法執政。無產階級專政是無產階級居統治地位,資產階級處于被統治地位。當時俄國資產階級被剝奪選舉權,這是俄國特殊情況。資產階級沒有選舉權并不是被鎮壓,不違法的資產階級分子仍然享有人身自由、信仰宗教等公民權利。沒有什么純粹的民主,專政和民主是兩個方面,對敵講專政,對己、對友講民主。民主和專政都要依靠具體的法制和切實法治來實現,不能無法無天,變成人治。
九 怎樣解決民族問題?
俄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俄國的民族問題有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俄羅斯民族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大俄羅斯主義勢力壓迫國內各少數民族;二是俄羅斯民族不占人口多數,僅占百分之四十多,百分之五十多都是其他民族;三是俄國有200多個大中小民族,民族結構非常復雜。因此如何實現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個很棘手的問題。列寧提出了民族自決權的理論和對策,即各民族有權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愿意分離的可以分離俄國,不愿意分離的實行民族自治。這遭到黨內不少人反對,他們認為這豈不是在拆散多民族國家。列寧認為,民族自決權恰恰是鞏固民族在平等基礎上的團結。十月革命勝利后貫徹實行了民族自決權的思想,芬蘭、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因為資產階級勢力較為強大分離出去了,分別成為五個資本主義議會制國家;其他大多數民族工農革命力量比較強大,在1918年至1921年先后成立了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四個蘇維埃共和國。為加強這四個蘇維埃國家的合作,列寧在1921年提出一個方案,即建立多民族聯邦。十月革命以前,列寧反對聯邦制,不同意用聯邦制解決民族問題,因為聯邦制是各邦獨立自主、各自為政,會削弱中央集中領導,不利于全國統一治理。但是十月革命以后列寧思想發生了變化,他針對俄國民族結構復雜的情況,認為小的民族可以實行區域自治,大的民族應該建立聯邦。于是,四個蘇維埃共和國按照列寧的意見在1922年底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當時黨內還是有不同的意見,例如民族問題專家、民族人民委員斯大林認為可以在俄羅斯聯邦之內用區域自治方法來解決民族問題,從而加強中央的統一領導,避免各自為政。列寧批評了這個想法,認為要徹底根除大俄羅斯主義的統治,應該在更大范圍內建立聯邦。1922年12月30日建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即蘇聯。蘇聯對民族問題的解決采取了五個層次,即加盟共和國、自治共和國、自治州、自治縣和自治鄉。蘇聯的國名非常奇特,沒有民族特征和地區特征,其原因有兩個:一是為了徹底清除反對大俄羅斯主義勢力;二是列寧希望其他國家革命勝利以后都可以加入蘇聯,使蘇聯成為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聯邦,現在看來這是帶有理想主義成分的。
十 蘇維埃政權鞏固以后,要怎樣走社會主義道路?
在蘇維埃政權鞏固之后,列寧當即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的計劃。他認為像俄國這樣落后的國家不能急于求成,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應該采取逐步迂回前進的辦法來建設社會主義。即允許資本主義經濟存在并有所發展。列寧主張用國家資本主義方式在俄國建設社會主義。列寧指出俄國存在五種經濟成分:自然經濟,小商品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這五種經濟成分中,國家應該大力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加強國家對私人資本主義的監督和管控,利用它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列寧在1918年4月寫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一文中提出這樣的計劃 :“領導資產階級分子,利用他們,對他們作某些局部的讓步,這樣我們就能創造向前進展的條件。”同時在這篇文章中,列寧還首次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民主制”。他指出:“(蘇維埃民主制)是更高類型的民主制,……是向社會主義民主制和使國家能開始消亡的條件的過渡。”列寧還要求動員廣大勞動者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開展社會主義競賽,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列寧充分認識到,具有各種專業才能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作用。他特別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大批新一代蘇維埃知識分子;在當下他主張給資產階級專家高薪,利用其才能發展社會主義,這是很重要的社會主義統一戰線的思想。1918年春天爆發了帝國主義對蘇俄的武裝干涉和國內反革命叛亂,社會主義建設計劃便被迫中斷了。一直到1921年戰爭結束,列寧才通過實行新經濟政策重啟這一逐步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計劃。第二國際理論家考茨基不理解列寧這種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逐步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深刻理論。他借口俄國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足,硬要實行社會主義,只會是“早產兒”,意即早產必然夭折。其實列寧利用國家資本主義逐步迂回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理論正是考慮到俄國資本主義先天不足而采取的后天補調的理論創新。這種后天補調的理論是立足于充分發揮無產階級專政國家的特殊功能,以國家上層建筑的威力來充分利用私人資本主義為加速提高社會生產力、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實踐證明,先天不足的早產兒,只要后天不失調,只要后天補調得好,照樣能夠健康成長??即幕?span lang="EN-US">“唯生產力說”是極其片面的機械唯物論,列寧的理論創新則是體現了辯證唯物論。
從以上所述以列寧為核心的布爾什維克黨對十月革命前后十大理論和對策問題的正確解決,該如何總結十月革命的基本經驗呢?我們認為,十月革命黨的基本經驗就是:堅持黨的正確領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探求執掌政權之路,盡力做到繼續執政,逐步建設社會主義。我認為這五句話40個字,可以說是體現了十月革命基本經驗對各國有長久、普遍的適用價值。
(本文是我在2017年4月21日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的講演,由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馬立杰根據錄音并參照手稿進行整理,我略加修飾和補充,特此致謝)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