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科學危機觀與中國特色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應對模式的思考
申文軍
阻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為我國現代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帶來一場大考。這場大考正在向我們預期的取得戰勝疫情徹底勝利的方向和目標邁進。我國以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凝聚全民信心和力量,調配全國醫療力量、防控資源,在控制疫情擴散蔓延上取得顯著的成效,也為世界人民的公共衛生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黨和政府在應對新冠肺炎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中,體現出一種科學的辯證的危機觀和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社會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應對模式。
危機的基本定義是:突然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危及組織運行和目標實現,嚴重損害和影響組織形象、信念、價值、利益、生存的,需要應急決策和非常規調動資源來應對的,具有不確定性的災難性事故、事件和狀態、情景。“危機”一詞,是一種符合辯證思維的且富有中國特色的對于這類事件和情景的簡潔認知表述。危機,總是在人類社會實踐中出現的,正確的危機觀應該包含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客觀世界的互動及人的“改造世界”的維度,其可以概括為:危重關頭、面臨轉折,危中有機、全力求好?!兑捉洝吩唬?ldquo;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窮”,是在承受危機的國家、政黨、政府、企業等組織主體,保持自己的基本的形態、利益、價值、觀念、目標之存在的前提條件下而言的,而要實現“變”“通”“久”,則依賴組織及其個體的自強不息、汲取教訓,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就是說,危機具有雙重屬性,既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也有不可忽視,甚至不可小覷的正面的社會作用和影響。恩格斯說,“沒有那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也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而言的。“危重關頭、面臨轉折,危中有機、全力求好”的危機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和歷史觀的,是我們應對危機的基本的理論邏輯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的關于國家總體安全觀的重要思想,是我們應對和管控社會公共危機的思想指南。現代社會已經成為一個發達的總體性的細化的分工協作系統,具有多方面、多層次、多環節、多渠道的關聯性,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也體現著“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系統本身的脆弱性的一面?,F代社會的公共危機,也因之成為一種系統性危機。它是現代高風險社會中出現的一種系統性特征滲透其中的危機。就是說,其賦予了危機的突發性、意外性、不確定性,危機引致后果的可預期性和非預期性,危機引發的社會輿論的聚焦性,危機的嚴重破壞性,危機的時間緊迫性等特征,以系統性的直接或間接的相互作用、相互關聯的性質,是這樣的危機事件和危機情景的構成。這種危機對于組織而言,既有導致其走向組織主體的解體,或組織主體的目標、價值、信念、利益、生存的遭遇顛覆和破滅的可能性,也有導致其走向組織主體的更加凝聚,或組織主體的目標、價值、信念、利益、目標的加速實現和更加強化的可能性。在一個生命力衰落和走下坡路的組織中,前一種可能性成為現實的概率性極大,而在一個生命力強盛的上升性組織中,其后一方面的可能性成為現實的概率極大。當代中國,就是一個正在走向復興的上升型的民族和國家共同體組織。從文化、制度和物質基礎上來看,中國天人合一、民胞物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者愛人、忠義信勇,以國為家的家國情懷,天下為公的天下情懷等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奉獻精神、民族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結合,鍛造了我們民族的優秀品格,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建立的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以及改革開放積累的雄厚的物質基礎,決定了我國應對危機的治理體系的高效和治理能力的強大。從組織主體上來看,中國黨和政府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保持先進性、純潔性,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領導中國發展進步的治理能力上升型的政黨和政府;中國企業在整體上是不斷鍛造其創新力,不斷走向中高端產業鏈,走向世界市場的上升型企業;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型國家,是一個以對世界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方案而走向民族復興的上升型國家。這些,都是我們應對危機具有必勝信念的歷史邏輯基礎和實踐邏輯基礎。
現代社會公共危機從不同的視角,劃分為多種類型,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是其中一類。全國性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危機,特別是新型病毒帶來的強傳染性疾病的公共衛生危機,其發生和防控帶有全局性、全民性的特征。在危機發生上,其嚴重危及全體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嚴重破壞全社會的“生理信任”,而這是社會賴以運行的基礎的基礎,這決定了它對整體的人、經濟、社會釜底抽薪的破壞性;在危機防控上,則需要嚴格高效地阻止疫情的擴散和蔓延,盡快實現對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保障,以恢復人際間的“生理信任”,恢復經濟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根本條件。中國在應對全國性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危機中,已經基本形成“中國特色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應對模式”,根據歷次以及本次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應對反應和運行來看,可簡潔地概括為“中央科學決策、統籌多重目標、集中調配資源、軍隊強力參與、“部地”(各部門專業防控、各地方協同防控)聯防聯控、黨員先鋒帶動、全民群防群控、信息公開透明、正確輿論‘導督’(引導和監督)、隨機實施創新(醫療技術和醫藥創新、大數據等新信息技術運用的創新、防控機制和防控設施等的創新)、‘三手’(政府、有價格限制的市場、特色社會組織)調節協同、實施國際合作”的高效危機應對模式。這在當前的疫情防控中已經突出地表現出來。這種針對突發重大公共衛生危機的應對模式在世界上堪稱獨樹一幟,滿足了覆蓋全面深入、措施科學得力、執行運轉高效、防控精準高效的危機防控要求,是新時代中國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應對上向世界提供的中國經驗、中國模式,值得各國學習借鑒。
當然,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模式,一個模式在運行中也難以盡善盡美。適應時代和人民的需要,適應不斷發展的重大社會危機應對和管控新形態、新形勢的需要,我們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既要立足當前,科學精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放眼長遠,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針對這次疫情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抓緊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該堅持的堅持,該完善的完善,該建立的建立,該落實的落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筆者認為,這就需要進一步在具體機構、具體機制、具體措施、具體設施等方面,如防控應急決策、防控機構職能設置、防控早期預警、防控預案科學制訂、防控物資高效合理配置、防控信息共享、數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礎設施、各地政府間協調、政府征用購買企業和專業機構設施產品服務、對濫捕濫食野生動物等陋習移風易俗、普及生態和生物安全法律法規知識、社區治理和公民自治等等方面,補足短板,促進中國特色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應對模式,在構成和運行上更加完善和強化。
我們要達到以下的防控成效和目標:
一是對突發性的“黑天鵝型”的重大公共衛生危機進行應對;
二是在不斷有所改進的正?;纳鐣刃蚝瓦\行中,實現對緩慢過程性的“灰犀牛型”公共衛生危機的有效管控;
三是要對對潛在性的、偽裝性的、難以識別的“變色龍型”的公共衛生危機進行良好的應對和管控。
我們要認識到這三類危機的交叉性及其相互轉化的性質。這樣的理念要落實到各種公共危機應對和管控中,以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堅強的總體安全保障。
歷經風雨,終見彩虹。我們有信心、有智慧、有力量,像應對1998年長江大洪水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一樣,特別是,像應對2003年非典疫情一樣,打贏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空前的全國性重大公共衛生危機應對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并要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和發展中,努力實現危機及危機應對,應該帶來的歷史進步的正面效應和長期效應。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來稿)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申文軍:關于科學危機觀與中國特色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應對模式的思考
2020-02-26?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