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理論研究  > 閱讀信息
石鎮平、白藝娟:市場社會主義是與科學社會主義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
點擊:  作者:石鎮平、白藝娟    來源:“科社共運動態+”微信公眾號  發布時間:2023-10-21 10:46:42

 

1.jpg

 

 

市場社會主義是與科學社會主義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

石鎮平、白藝娟

【摘要】市場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


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方面,科學社會主義是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基礎的;而市場社會主義卻否定這兩大理論基石,從而也就否定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在社會主義制度方面,科學社會主義是以實現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沒有階級和階級差別的共產主義社會為最終目標的;而市場社會主義卻否定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


在社會主義運動方面,科學社會主義強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而市場社會主義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反對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


市場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種打著社會主義旗號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其最終目的是維護資本主義統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的的,與市場社會主義有著根本的原則區別。


科學說明市場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對于揭露市場社會主義的本質、劃清市場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界限,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探索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完全正確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的建立和深化,約翰·羅默(John E. Roemer)、戴維·施韋卡特(David Schweickat)、詹姆斯·揚克(James A. Yunker)等市場社會主義者相繼把中國的改革實踐視為市場社會主義的論據。1

或許是受到這種論調的影響,部分非市場社會主義者,其中不乏馬克思主義學者,也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市場社會主義實際上是一回事。他們或是從肯定的角度指出,中國實行的是市場社會主義,[1]中國社會面貌的改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市場社會主義行之有效的佐證;[2]或是從否定的角度指出,中國要擺脫當前面臨的困境就必須超越市場社會主義的局限,[3]甚至轉變為市場自由主義;[4]或是從中立的角度具體分析中國市場社會主義的優劣和潛在問題。[5]總的來說,他們都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市場社會主義混淆起來了。

事實上,市場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科學說明市場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對于揭露市場社會主義的本質,劃清市場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界限,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市場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在理論基礎方面的根本區別

任何學說都不是憑空生成的,必然有其理論基礎,理論基礎是判定學說性質的重要依據。雖然市場社會主義也把“社會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但它在理論基礎方面與科學社會主義有著根本區別。

1、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

空想社會主義者雖然也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并對未來社會進行了許多天才的描繪,但是,他們的學說是建立在抽象的理性和正義原則基礎上的。他們根本不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能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更不能科學地揭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直到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創立,上述問題才最終得到解決。
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之所以成為科學,是因為它是以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為理論基礎的。

(1)唯物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唯物史觀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它告訴我們,歷史的發源地不在“天上的迷蒙的云興霧聚之處”,而在“地上的粗糙的物質生產”之中。[6]351社會存在決定著人們的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首先是生產發展的歷史,物質資料的生產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因而,作為物質資料生產者的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資本主義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已經容納不了迅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因此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2)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

馬克思運用唯物史觀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發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運行的特殊規律。
剩余價值學說告訴我們,對雇傭工人剩余價值的無償占有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剝削方式,追逐剩余價值的最大化就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最終目的。
對剩余價值的無限貪欲和競爭的外在壓力迫使資本家不顧一切地擴大生產規模,但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決定的對抗性分配關系,使得廣大勞動人民的消費被限制在相當狹小的范圍內,從而造成了資本財富積累和工人貧困積累并存的兩極分化現象。
生產與需求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造成“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而危機的周期性爆發徹底暴露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2、市場社會主義否定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

科學社會主義正是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上,才得出了“兩個必然”的科學論斷。然而,市場社會主義者卻普遍對這兩大理論基石予以否定和重釋,從而也就否定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1)否定唯物史觀

市場社會主義者大談歷史唯物主義,甚至以“歷史唯物主義者”自居,但他們卻普遍否定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在什么是社會主義問題上,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存在多種說法:“社會主義植根于平等主義”;[7]90“使受制于平等的人類自由得以充分的實現,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8]87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在于民主、平等、自由、共同體和效率;[9]252,253社會主義應尋求經濟效率、公平、民主和團結的統一等。[9]297
其共性之處在于,把社會主義僅理解為一系列價值目標的實現,從而否定了與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尤其是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是區分不同社會性質的客觀依據。
在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上,施韋卡特和羅默分別把社會進步歸結為人們會利用自己的創造力和聰明才智同“來自物質和社會生活的可感知困難”作斗爭;[10]12人們會“利用他們的理性去提高他們借以生產產品的技術的效率來緩和稀缺”。[11]126上述說法片面夸大了個人及個人的主觀意識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從根本上否定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
在社會變革的依靠力量上,市場社會主義認為“無產階級將成為社會變革的領導力量的想法,已經被歷史證偽。除了短暫的叛亂時期,工人階級一直無法‘超越’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角色;而現在由于技術創新,工人作為社會階層和政治角色的比重似乎在下降”。[9]59,60他們或是祈求富有同情心的政府支持自己的方案;或是把制度變革的希望寄托在一個有著激進議程的左翼政黨上臺執政,從而否定了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這就導致他們的理論終究帶有難以抹去的烏托邦色彩。

(2)否定剩余價值學說

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是以勞動價值理論為基礎的,只有承認價值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創造的,才能進一步揭露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秘密。而市場社會主義卻否定勞動價值論,從而否定剩余價值理論體系。
市場社會主義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歸結起來主要包括:一是主張用邊際效用價值論代替勞動價值論。奧斯卡·蘭格(Oskar Lange)指出,“只有現代邊際分析方法提供的技術使我們能滿意地解決問題”。[12]二是否定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亞歷克·諾夫(Alec Nove)認同“競爭和需求是決定價值的主要因素”。他認為:馬克思純粹依靠生產商品時耗費的無差別勞動來確定其價值的做法,在價值與需求、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筑起一道屏障,因此“造成了極大的混亂”。[13]38三是批評勞動價值論與現實脫節。羅默指出,“勞動價值論聲稱,市場價格應與生產商品要求的勞動時間成比例,但這種情況根本不存在”。[11]2
在否定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市場社會主義以“重釋”為名對剩余價值學說進行否定。諾夫提出的“成本與成果之間的差額……正是剩余價值的尺度”,[13]47抹煞了用于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和用于勞動力的可變資本在生產剩余價值上的區別,掩蓋了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羅默也曾提出一種根據財產關系對剝削的定義,即“與財產的不平等所有權相聯系的結果的不平等”。[11]13用財產關系定義資本主義剝削,這就否定了剩余價值是雇傭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科學結論。
由于否定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市場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僅僅理解為一種價值訴求,而不是從客觀規律的角度去闡述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他們看來,社會主義僅僅是平等、民主、自由等一系列價值目標的實現。
這種說法的問題在于:其一,價值目標是現存社會經濟關系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一種具體的、歷史的產物,不同社會形態甚至同一社會制度下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們,對于價值目標的理解是有所區別甚至截然相反的。[14]113其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不僅僅是無產階級的價值追求,而且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歷史規律,這一結論已經被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困境,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同資本主義競爭中彰顯出的比較優勢所證實。

二、市場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在未來社會基本特征方面的根本區別

作為一種社會制度,社會主義社會有其內在質的規定性,這些質的規定性是社會主義成為其自身并區別于其他社會制度的根本標志。馬克思恩格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同義語,用以指稱同資本主義相對立的“未來社會”。現今通行的把“社會主義”置于“共產主義”之前的慣常用法,主要是受《國家與革命》等著作的影響,但列寧只是改變提法而沒有改變社會主義概念的基本內涵。[15]

1、科學社會主義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共產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和批判資本主義舊世界的過程中發現了新世界,科學揭示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發展趨勢,即實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在第一階段和高級階段分別實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以及階級和國家消亡。[16]

(1)實行社會所有制

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社會所有制。關于社會所有制,他們曾有過多種表述,“公有”“財產公有”“財產共有”“社會個人所有”“現代社會主義公有制”等,其內涵都是指全體勞動者聯合占有社會全部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這樣就實現了生產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的統一,從而排除了任何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來占有他人剩余勞動的可能性。
如今,我們習慣把社會所有制稱作“公有制”,但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社會所有制,既不同于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并存的公有制模式,更區別于“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17]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社會所有制是建立在生產力充分發展基礎上的,社會所有制的實現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2)沒有商品貨幣關系

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邏輯,由于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實行了社會所有制,人與人之間同生產資料的關系已經沒有任何區別,因而商品生產和交換所賴以依存的兩大基本條件,即社會分工、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所有者也就不存在了。在這種情況下,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就不再采取商品形式,隨著商品貨幣關系被消除,勞動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將由社會根據全體成員的需要、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計劃來安排。
正如恩格斯所說,“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14]300
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產品經濟”或者“計劃經濟”,這種完全排除商品貨幣關系的產品經濟(計劃經濟)由于還不具備條件因而至今仍未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過,但不能由此否認產品經濟(計劃經濟)的歷史必然性。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消滅商品生產和交換是實行社會所有制的必然結果,而商品貨幣關系的消亡和實行計劃經濟又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3)實行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

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產品的分配關系,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決定了未來社會產品分配關系中剝削將不復存在。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明確指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只能實行“按勞分配”,即社會總產品做必要扣除后,按照勞動者向社會提供勞動的數量與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而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社會財富的一切源泉充分涌流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行“按需分配”,即社會按照共同體成員的需要合理分配勞動產品。
馬克思曾把“按勞分配”比作“資產階級權利”,這并不是說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仍然存在資產階級,而是指由于人們的天賦、工作能力存在差異,每個家庭的人口和需要狀況也存在差別,按勞分配原則卻僅以“勞動”為尺度進行衡量和比較,因而這里仍然存在著“事實上的不平等”。但是這種不平等只是相較于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按需分配”而言,如果同資本主義以及過去的一切剝削制度相比,按勞分配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18]434-436

(4)階級和國家消亡

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社會是無階級、無國家的社會。這是因為,所謂階級就是人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不平等是階級產生的經濟根源和階級存在的經濟基礎。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由于實行了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關系已經不存在任何差別,階級自然不復存在,而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也不可避免地要退出歷史舞臺。
對此,恩格斯曾在《反杜林論》中指出:“無產階級將取得國家政權,并且首先把生產資料變為國家財產。但是這樣一來,它就消滅了作為無產階級的自身,消滅了一切階級差別和階級對立,也消滅了作為國家的國家。”[14]297
當然,階級以及作為階級伴生物的國家的消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總體上看,馬克思恩格斯是站在實現全人類徹底解放的高度來談論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17]在他們看來,“共產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6]676而無產階級解放又與人類解放有著內在一致性,即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因此,他們立足實現全人類徹底解放的高度,提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是實行社會所有制、消除商品貨幣關系、不存在階級和國家的社會。缺乏這些基本條件,人類解放不過是一紙空談。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基本特征的預測是科學的結論,決不是什么空想。

2、市場社會主義對共產主義基本特征的否定

在市場社會主義者看來,構建未來社會的理想圖景是批駁“資本主義無可替代論”的重要環節,但他們的構想普遍否定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共產主義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主要表現在否定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主張市場經濟永恒論和反對按勞分配三個方面。

(1)否定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

市場社會主義認為實現社會主義需要以某種形式的公有制為保障,但從來沒有把生產資料公有制看作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特征。
在計劃模擬市場的蘭格模式中,雖然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統治地位,但仍然容許農業和小型工業企業保留私有制。蘭格具體闡述了支持公有制的理由:公有制經濟能夠使收入分配達到最大社會福利,能夠把私營企業未計入成本的項目,如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等計入經濟會計,從而避免與私營企業有關的諸多社會浪費。[19]事實上,蘭格所倡導的公有制是一種“國家所有制”,而國家所有制和馬克思所理解的社會所有制根本不是一回事。
在馬克思的話語框架下,國家所有制仍然屬于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之前的“過渡時期的公有制”。分權模式一派則批評國家所有制只是一種間接的、較低級的胚胎形式的社會所有制,因為生產資料、生產出來的國民收入和剩余產品不是由收入的創造者支配,而是由分離出來的國家機構代表他們來支配。[20]65因此,雖然分權模式也主張變國家所有制為社會所有制,即“因為沒有人擁有社會生產資料的所有權,所以沒有人——不論是社會政治共同體,還是勞動組織或者工人個人——在任何財產-法律基礎上占有社會勞動產品,或控制、處置社會生產和勞動資料”。[21]191
然而,他們所說的這種社會所有制是仍然保留私有制并伴隨著商品生產、貨幣交換和勞動分工的一國范圍內的社會所有制,與馬克思所說的不存在人與人對生產資料占有方面的差別、徹底排除商品貨幣關系的世界范圍內的社會所有制根本不是一回事。
傳統市場社會主義模式尚且倡導某種形式的公有制,而當代市場社會主義則明確否定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英國工黨提出,國有化幾乎始終牽涉到所有權和控制權分離的問題,即“所有權”掌握在人民、工人階級或其他大集體手中,而“控制權”則被管理層把控,這導致管理層缺乏動力來按照高效的或令工人滿意的方式組織生產。[8]152,153正是基于這一判斷,英國工黨斷言,國有化既不是社會主義的目的,[8]2也不是實現社會主義目標的有效手段。[8]41
羅默更是公開申明:“公有制是否如社會主義運動中一直認為的那樣,是一種政治—經濟制度中實現社會主義者需要的東西所必不可少的。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尤其是,我認為由國家直接控制企業對社會主義的目標來說是不必要的,在壟斷的情況下,這樣做肯定是有害的”。[22]6在羅默看來,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是平等,當公有制對平等有所助益時則采納它,反之可予以革除。
可見,當代市場社會主義逐步淡化和否定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原則中的基礎地位,把所有制形式的選擇看作一個純粹的手段問題。這與科學社會主義把所有制問題看作無產階級運動的基本問題、把社會所有制看作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完全相悖。

(2)市場經濟永恒論

某些市場社會主義者在“市場手段論”“市場中性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走向“市場經濟永恒論”。2
諾夫在《可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學》中,把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基本特征的預測同社會主義現實進行比較,提出沒有商品貨幣關系的共產主義是理想主義。在他看來,馬克思低估了現代經濟的復雜性,誤以為生產關系和計劃是“簡單”而“明了”的。事實上,消除商品生產、為使用而非交換去生產就暗含著一定程度的集中化,而集中化必然帶來計劃官僚制度。[13]90這一觀點被埃內斯特·曼德爾(Ernest Mandel)概括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目標——沒有商品生產的社會主義——是不可能實現的。”[23]
拉多斯拉夫·塞盧奇(Radoslav Seluchy)也從否定的角度提出,馬克思“本來可以設想建立一個社會主義市場以消除不平等,同時保留平等和自由的一般基礎,但是他卻決定支持一個非市場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便帶來了“災難性的后果”。[24]21
而霍華德·謝爾曼(Howard J.Sherman)的論證視角略有不同,他從正面論述了市場經濟在共產主義社會仍將占據重要地位。他這樣說道:在“市場(非集中的)共產主義社會”中,奢侈品和生產資料的“價格仍然通過在市場上競爭進行確定——就像在市場社會主義條件下那樣”。[25]
市場社會主義者之所以認為無市場的共產主義愿景不可行,主要有三點理由:首先,市場社會主義者提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主義社會將由社會調節一般生產,但他們沒有解釋誰代表社會,以及如何以有效配置資源的方式完成生產調節。而過去的實踐已經證明,在不依賴市場的情況下,有效建構現代經濟是困難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其次,即使無市場的共產主義經濟愿景是適用的,它也只適用于小而簡單的社會,計劃經濟在龐大而復雜的社會難以有效解決信息、激勵、民主等問題。最后,馬克思“廢除市場的提議”是以物質資源豐裕的假設為前提的,但考慮到當前的現實情況,接受這一假設似乎是天真的,如果考慮到進一步工業化的生態限制,這一假設是不負責任的。[9]124-129
其實,這些理由都是根本站不住腳的。馬克思原來意義上的計劃經濟,是以生產力高度發達為前提的、完全排除商品生產和交換的計劃經濟,它與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中出現的與商品經濟并存的計劃經濟是根本不同的,不能以計劃經濟實踐所出現的弊病來否定馬克思。
未來社會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是實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的必然結果,社會所有制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又是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因而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社會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的結論是推不翻的。
部分市場社會主義者把現實社會主義實踐中的商品生產和交換永恒化、凝固化,認為它將與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共存共榮”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3)反對按勞分配原則

市場社會主義以兼顧效率和公平為目標探索收入分配制度,主要形成了兩種觀點:一部分學者公開反對按勞分配,如彼得·阿貝爾(Peter Abell)認為“源于馬克思并支配著歷代社會主義者”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兩項原則均沒有考慮自由,第二項原則沒有論及如何建立激勵機制以保障效率和分配正義彼此相容,第一項原則所假設的特殊激勵結構則缺乏現實基礎;[8]88而米德提出的“勞資合伙制”可以實現市場社會主義的公平分配。[8]104
一部分學者則強調“勞動是收入的唯一源泉”,[24]179但他們所說的按勞分配與馬克思所說的適用于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按勞分配有著根本區別。在按勞分配的主體上,市場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因而勞動者的個人收入不僅與自身勞動強度和勞動熟練程度有關,還與所在企業的績效掛鉤。也就是說,市場和企業是按勞分配的主體,這與馬克思所說的以社會所有制為基礎的按勞分配是根本不同的。在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上,市場社會主義條件下的按勞分配要通過迂回曲折的價值形式間接完成;而馬克思所說的按勞分配則是在沒有商品貨幣關系的前提下進行的,勞動的計量無需價值插手其間,分配的實現也不需要借助市場交換。
從市場社會主義的分配理論演進來看,蘇東劇變以來的市場社會主義倡導者已經較少關注勞動者工資收入的分配,而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企業利潤的分配上,并提出了公共所有局根據個人勞動分配企業利潤、成年公民憑政府發放的證券購買企業股票以獲得企業利潤、由自治企業的工人通過民主方式分配企業利潤等方案。但問題是,市場社會主義者普遍僅圍繞具體的分配政策大做文章,沒有認識到分配關系歸根結底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決定的。他們在追求公平分配的同時,淡化和否定生產資料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原則中的基礎地位,這就決定了這些方案充其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勞資矛盾,使財富不至于過分集中在少數富裕階層手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本主義社會的兩極分化及其他社會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逐步探索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馬克思說的社會所有制、不存在商品貨幣關系、消滅一切階級和階級差別的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的。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就是向著共產主義崇高目標所進行的實實在在的努力。
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現階段,仍然存在多種經濟成分、商品貨幣關系和多種分配方式,與馬克思所說的未來社會實行社會所有制、沒有商品貨幣關系、沒有階級和國家,二者并不矛盾,因為二者屬于社會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

 

三、市場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問題上的根本區別

科學社會主義不僅在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基礎上正確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了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還在理論探索和經驗總結中回答了“如何實現社會主義”這一事關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命運和興衰成敗的基本問題,是一個具有理論、制度和運動三種實現形態的邏輯嚴密的思想體系。

1、科學社會主義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問題上的基本觀點

馬克思恩格斯是卓越的思想家,但首先是偉大的革命家。為改變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飽受剝削和壓迫的悲慘命運,他們共同創立革命理論、締造革命組織、投身革命實踐,并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出了共產黨是人類解放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的科學指南、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無產階級專政是通向無階級社會的必經之路等基本觀點,從而指明了變革資本主義、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現實道路。

(1)共產黨是人類解放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人類解放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無產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力量的斗爭中,只有把自身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不同的、相對立的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為保證社會革命獲得勝利和實現革命的最高目標——消滅階級,無產階級這樣組織成為政黨是必要的。”[18]228
而共產黨與其他工人階級政黨的區別在于:“在實踐方面,共產黨人是各國工人政黨中最堅決的、始終起推動作用的部分;在理論方面,他們勝過其余無產階級群眾的地方在于他們了解無產階級運動的條件、進程和一般結果。”[26]44共產黨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只有它才能承擔起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的領導核心的責任。

(2)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科學指南

工人階級無法自發地產生社會主義意識,只有通過有覺悟的知識分子從外面灌輸革命理論,他們才能深刻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本質、理解自身的地位和歷史使命,最終從自在階級轉變為自為階級,由自發斗爭進入自覺斗爭階段。缺乏科學理論的指導,無產階級革命注定會誤入歧途。
對此,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6]11
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中也說過:“我們黨有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有一個新的科學的世界觀作為理論的基礎。”[26]599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它首次確立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具有徹底的批判精神和鮮明的無產階級立場,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提供了思想旗幟與行動指南。

(3)暴力革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暴力革命的作用,他們一致認為:“共產黨人不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和意圖。他們公開宣布:他們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現存的社會制度才能達到。”[26]66“無產階級不通過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奪取自己的政治統治,即通往新社會的唯一大門。”[27]
其所以如此,不是因為他們“偏愛”暴力,而是因為:資產階級國家機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奴役、壓迫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暴力機關,當反抗斗爭威脅到其統治地位時,資產階級必然會動用暴力機器予以殘酷鎮壓,而無產階級不得不采取革命的暴力以消滅反革命的暴力。當階級矛盾激化并發展為外部對抗時,資產階級為了昔日天堂必將展開殊死搏斗,無產階級只有通過暴力手段才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并獲得徹底解放。[28]
對此,列寧指出:“資產階級國家由無產階級國家(無產階級專政)代替,不能通過‘自行消亡’,根據一般規律,只能通過暴力革命。”[29]194
誠然,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來沒有放棄以和平的、合法的斗爭手段奪取國家政權的可能性,但他們一貫反對全然寄希望于和平過渡道路的不切實際的幻想。

(4)無產階級專政是通向無階級社會的必經之路

由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第一階段過渡的時期,“必然是階級斗爭空前殘酷、階級斗爭的形勢空前尖銳的時期”,[29]207無產階級反抗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實行無產階級專政是建立、維護和鞏固無產階級革命政權,進而逐步推進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事業的重要政治保障。
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中,馬克思把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任務規定為:“這種專政是達到消滅一切階級差別,達到消滅這些差別所由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達到消滅和這些生產關系相適應的一切社會關系,達到改變由這些社會關系產生出來的一切觀念的必然的過渡階段。”[26]166
也就是說,在“四個達到”完成以前,社會主義國家及其執政黨都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
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進一步強調,無產階級專政是馬克思的階級斗爭學說運用于國家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最高形式,是馬克思主義者同機會主義者思想分歧的中心問題,“誰要是僅僅承認階級斗爭,那他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還可以不超出資產階級思想和資產階級政治的范圍。”“只有承認階級斗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29]206

2、市場社會主義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問題上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否定

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問題上,以高效可行作為模式王牌的市場社會主義卻否定科學社會主義,集中表現在:主張多黨制、反對共產黨的領導;主張思想多元化、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過分夸大普選權的作用、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否認國家的階級性、反對無產階級專政等方面。

(1)主張多黨制,反對共產黨的領導

盡管部分市場社會主義者是“為了在現存的共產黨統治環境中進行內部改革”,[21]101但從總體上看,市場社會主義普遍主張多黨制、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對于為什么反對共產黨的領導,市場社會主義指出:就理論方面來說,共產黨的創建者及其成員認為“自己是工人利益唯一代表者的基本觀點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30]325共產黨所認識到和承認的利益是否確實是人民的利益,“人們卻根本不能確定”,“因為人民既不能宣告他們的利益,也不能為爭取這些利益而組織起來,還不允許發表反對意見”。[30]329而這種“毫無理論根據”的提法“使共產黨蛻變為一種偏執的、獨斷專行的組織,肆無忌憚地追求一種只允許它自己作為政黨而存在的社會”。[30]325就實踐維度而言,“要使公眾有權利就需要政治競爭,然而全世界掌握國家權力的共產黨過去都徹底地把競爭壓制下去”,[22]39這“嚴重阻礙”了民主的進程。“只要一個政黨壟斷著國家政權和企業權力,那么南斯拉夫、匈牙利以及其他國家的市場社會主義實驗,注定會以失敗收場。”[7]9基于這種認識,市場社會主義提出可行的社會主義模式應“實行多黨制”。[13]289
但其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多黨制不過是壟斷資本集團之間的對立和沖突在政治上的表現,到目前尚未出現無產階級政黨通過普選制上臺執政的情況,這說明多黨制不過是資產階級“輪流執掌政權,以最骯臟的手段來達到最骯臟的目的”。[18]110
而在社會主義國家里實行多黨制,實質上就是允許資產階級政黨合法存在并掌握政權,他們一旦掌權必然造成資本主義的復辟。

(2)主張思想多元化,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市場社會主義不乏馬克思主義的某些成分,但馬克思主義在其中并不占據主導地位。正如蘭格所承認的,相較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新古典理論與市場社會主義經濟學的關系顯然要密切得多。在蘭格看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優越性在于從整體上理解資本主義的歷史演進,但它對于壟斷價格、貨幣和信用、社會主義經濟中生產資料的最佳分配等問題是無能為力的,而“資產階級經濟學”卻很容易解決這些問題。[31]因此,市場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基礎主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包括西方經濟學的資源配置理論、福利經濟學、邊際效用價值學說、新制度經濟學和產權理論等。[32]
然而,在當前兩制并存且資強社弱的世界格局下,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提倡指導思想多元化,這勢必造成資產階級思想占據統治地位,從而造成思想與行動的混亂局面。

(3)過分夸大普選權的作用,反對無產階級革命

馬克思主義把暴力革命看作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市場社會主義卻宣揚放棄暴力革命。施韋卡特旗幟鮮明地宣揚:“暴力革命不可能取得成功,我們需要的是一場民主運動,它將改變我們經濟的基本結構”。[10]206阿倫·恩格勒(Allan Engler)進一步闡述了反對暴力革命的理由:其一,暴力革命收效甚微。時至今日,少數人統治大多數人的局面幾乎沒有受到挑戰。其二,暴力革命與工人階級的利益本質上相抵觸。暴力革命致使本該用于社會服務的公共開支被撥配到武裝部隊,這將造成工人階級的生存手段受損、貿易關系中斷、社會和政治權利喪失。其三,武裝奪權的勝利難以催生寬容、多元、人權和民主。[33]92,93基于此,恩格勒強調:“當工人階級渴望一個平等、民主與合作的世界時,他們將訴諸工作場所組織、社區動員以及民主政治行動,而不是要求或盼望武裝起義或革命專政。”[33]82至于如何通過民主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索爾·埃斯特林(Saul Estrin)提出了兩個步驟,即市場社會主義政黨通過普選上臺執政,并運用已掌握的權力變革生產領域內諸關系。[8]198
就當前世界社會主義革命步入低潮、缺乏革命形勢的歷史條件而言,如果這是一種戰略退卻的斗爭策略,那它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主張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而徹底放棄暴力革命,必將陷入修正主義的泥坑,最終葬送整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

(4)否認國家的階級性,反對無產階級專政

市場社會主義者雖然也承認國家的必要性,但是他們僅強調國家在社會管理和經濟調控方面的作用,否認國家的階級屬性,否定馬克思的無產階級專政學說。在奧塔·錫克(Ota Sik)看來,“‘無產階級專政’這個概念至今還是很抽象的,馬克思和列寧對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的闡述也是有矛盾的”。[30]313這種“矛盾性”集中表現在:馬克思認為國家在生產資料普遍化、階級社會被鏟除后將很快消亡,列寧卻主張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仍然存在國家。[30]316但事實上,馬克思和列寧都認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只適用于過渡時期,只是說法略有不同。列寧所謂“要使國家完全消亡,必須有完全的共產主義”,[29]266主要是指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作為政治統治工具的國家消亡后,由于民主還不完全,原先由國家行使的部分社會管理職能仍將繼續保留下來,但這已經不是嚴格理論范疇的國家了。[34]大部分市場社會主義者則把以蘇聯為代表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污蔑為“極權專政”“極權專政的極端形式”“政治專制”等,[20]98[35]從而將“無產階級專政”同“人民民主”完全對立起來。
但其實,國家在實質上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有國家就必然有統治階級的“專政”。不同于以往一切少數人對大多數人的專政,“無產階級專政”是在廣大人民群眾內部實行民主和對極少數敵對分子實行專政的內在統一,換句話說,無產階級專政就是絕大多數人的民主。
綜上所述,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征以及社會主義的實現途徑和道路等方面,市場社會主義與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體系。
市場社會主義從根本上否定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也就自然否定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市場社會主義否定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科學預測,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否定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規律;在如何實現社會主義的問題上,市場社會主義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否定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自然就成為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的絆腳石。
由于在社會主義理論、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運動等各方面全面否定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因此,市場社會主義根本就不是什么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不過是一種打著社會主義旗號、實質上卻在為維護資本主義統治服務的冒牌社會主義。
從這一點看,市場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并沒有什么兩樣,二者都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實施顏色革命的隱身衣。民主社會主義已經把蘇聯引向了不歸路,對于市場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必須保持高度警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探索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是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奮斗目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市場社會主義雖然從名稱上看都是“社會主義”與“市場”兩個概念的組合,但是,二者卻有著根本性的原則區別。把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根本否定科學社會主義的市場社會主義混為一談,在理論上容易跌入西方資產階級的話語陷阱,模糊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的界限,造成意識形態領域的極大混亂;在實踐中容易把社會主義改革引向改旗易幟的邪路。
因此,充分說明科學社會主義與市場社會主義的原則區別,劃清科學社會主義與市場社會主義的根本界限,充分揭露市場社會主義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實質,對于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以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熊映梧.混合經濟模式:中國的經驗和前途[J].哈爾濱:求是學刊,2000(1):44-50.

[2] 詹宇國.后馬克思主義與市場社會主義——訪萊文教授[J].北京:新視野,1999(4):51-52.

[3] Kang Chen.Whither Chinese Market Socialism?[J].Issues & Studies,2020(4):1-26.

[4] Benjamin Powell.Economic Freedom and Prosperity:The Origins and Maintenance of Liberalization[M].New York:Taylor & Francis Group,2019:170-196.

[5] Wan-wen Chu.Market Socialism,Chinese Style:Bringing Development Back into Economic Theory[J].China Economic Journal,2010(3):307-312.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Pranab K.Bardhan,John E.Roemer.Market Socialism:The Current Debat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8] 索爾·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蘭德.市場社會主義[M].鄧正來,徐澤榮,景躍進,等譯.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

[9] Frank Roosevelt,David Belkin.Why Market Socialism:Voices from Dissent[M].New York:M.E.Sharpe,1994.

[10] 大衛·施韋卡特.超越資本主義(第2版)[M].黃瑾,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11] 約翰·羅默.在自由中喪失:馬克思主義經濟哲學導論[M].段忠橋,劉磊,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12] 奧斯卡·蘭格.社會主義經濟理論[M].王宏昌,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48.

[13] 阿·諾夫.可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學[M].郭于紅,朱小勇,李朔等譯.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9.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趙家祥.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基本特征的設想[J].北京: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4(6):21-30.

[16] 石鎮平.馬克思對社會主義理論的三大貢獻[J].北京: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3):28-38+159.

[17] 智效和.辨正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J].北京:經濟科學,2002(4):109-121.

[1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 Oskar Lange.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ism:Part Two[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7(2):123-142.

[20] W·布魯斯.社會主義的所有制與政治體制[M].鄭秉文,喬仁毅,王宏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21] 克里斯托弗·皮爾森.新市場社會主義:對社會主義命運和前途的探索[M].姜輝,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22] 約翰·羅默.社會主義的未來[M].余文烈,李惠斌,張金鑒,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0.

[23] 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現代國外經濟學論文選(第15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367.

[24] Radoslav Selucky.Marxism,Socialism,Freedom:Towards a General Democratic Theory of Labour-Managed Systems[M].London:The Macmillan Press Ltd,1979.

[25] 霍華德·謝爾曼.激進政治經濟學基礎[M].云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305.

[2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8.

[28] 葉慶豐.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之若干問題再認識[J].北京:科學社會主義,2012(1):141-143.

[29] 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 奧塔·希克.第三條道路: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與現代工業社會[M].張斌,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1] Oskar Lange.Marxian Economics and Modern Economic Theory[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35(3):189-201.

[32] 余文烈,姜輝.市場社會主義:歷史、理論與模式[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8:385.

[33] Allan Engler.Economic Democracy:The Working-Class Alternative to Capitalism[M].Halifax&Winnipeg:Fernwood Publishing,2010.

[34] 智效和.列寧是否改變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觀[J].北京:政治學研究,2002(2):24-34.

[35] 段忠橋.社會主義及其未來——約翰·羅默訪談錄[J].北京: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2(1):70-79.


注 釋:

1、“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初創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蘭格模式為誕生標志,以超越計劃社會主義和市場資本主義為己任,倡導運用市場機制去實現社會主義價值目標的“經濟體制的理論概念(或模式)”(參見約翰·伊特韋爾,默里·米爾蓋特,彼得·紐曼.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第3卷[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363.)。市場社會主義者約翰·羅默在《社會主義的未來》,戴維·施韋卡特在《市場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者之間的爭論》《關于馬克思主義與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十大論題》《反對資本主義》,詹姆斯·揚克在《中國是市場社會主義嗎?——西方理論與東方實踐比較》中,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同于市場社會主義。

2、也有少數市場社會主義者是持“市場經濟歷史論”的。如日本學者伊藤誠曾指出:“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價值規律的社會性機能會縮小、最終消亡,不能像自然科學規律那樣使用。”“我認為本來社會主義是應排除商品生產的,即使目前應利用它也應盡量限定其范圍。”(參見伊藤誠.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M].尚晶晶,張京萍,宋穎,等譯.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6:4-6.)

 

(來源:“科社共運動態+”微信公眾號,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人民網
  • 央視網
  • 新華網
  • 求是
  • 中國軍網
  • 中國經濟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中國科技網
  • 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文獻網
  • 紅色文化網
  • 觀察者網
  • 參考消息
  • 環球網
  • 毛澤東思想旗幟網
  • 紅旗文稿
  • 紅歌會
  • 紅旗網
  • 烏有之鄉
  • 橘子洲頭
  • 四月網
  • 新法家
  • 中紅網
  • 激流網
  • 宣講家網
  • 中共黨史網
  • 國史網
  • 全國黨建網
  • 中國集體經濟網
  • 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
  • 西北革命歷史網
  • 烽火HOME
  •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 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