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盡管走來非常不易,但其進展和成效超過了預期。 第一,“一帶一路”倡議是嶄新的、先進的理念,符合人類發展規律,是一條探索超越西方狹隘全球化的正確道路,是具有長周期、綜合性的全球公共產品,其中既包含全球發展倡議的理念與內容,也包括全球安全倡議的理念和行動,還涵蓋全球文明倡議的理念與主張。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世界大多數國家和人民渴望共享發展機遇、共創美好世界的期待,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經濟發展規律,引領人類文明的新方向。所以,世界眾多國家對“一帶一路”倡議從大范圍響應到形成廣泛認同,再到更多地參與共同行動,成為一種世界自發形成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第二,共建“一帶一路”,深刻變革了近300年工業文明形成的以海洋為主的世界格局,形成了海洋經濟和陸地經濟齊頭并進、共同發展、互聯互通的新格局。目前,正在進行和將會形成的互聯互通格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空間的布局,形成了陸、海、空、網、冰五位一體發展的空間布局,逐步構成陸上、海上、天上、網上與冰上絲綢之路;二是形成多維度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發展的新格局,例如,共建綠色絲綢之路、數字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廉潔絲綢之路、創新絲綢之路等,是立體化、多維度地通向人類社會共同發展的格局;三是形成以硬聯通作為重要方向、軟聯通作為重要支撐、民心相通作為重要基礎的三位一體共建“一帶一路”的聯通方式。
第三,共建“一帶一路”開創了21世紀人類文明新形態,把握了世界發展與命運的“道”與“勢”。“一帶一路”與其說是“帶”與“路”,不如說是中華文明中重要哲學范疇的“道”與“勢”。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汲取和借鑒域外優秀文明,在漫長的歷史中同相關國家共同書寫了絲路畫卷。“一帶一路”倡議把古絲綢之路的絲路精神和絲路畫卷變成了現代新的時代畫卷。中國是第一個不依靠戰爭、不依靠殖民、不依靠不平等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經濟體系,成功實現和平崛起的大國,也是第一個提出完整解決世界問題的國家。這一方案不僅是為中國,而是為了世界的命運和前途,體現了和平發展的最大公約數,弘揚的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與把一個國家利益凌駕在其他國家利益和全球利益之上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權主義產生強烈對比,因此,能夠產生共振式的巨大能量。第四,共建“一帶一路”為開放的中國與開放的世界提供了橋梁紐帶,把開放的中國與開放的世界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共建“一帶一路”關乎人類的命運和前途,具有開放性、創新性、歷史性、引領性。它始于中國對自身發展實踐的成就和思考,也汲取了世界上一些國家成功的發展經驗。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形成的是共同發展在全球舞臺的中心地位,特別是成為發展中國家全球發展的平臺、載體、橋梁與紐帶。通過全球經濟合作、共建互聯互通的大格局,中國快速轉變成為一個具有全球配置資源能力,造福于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引領者、建設者和貢獻者。在某種程度上,共建“一帶一路”是一種具有包容性而非排他性的新型全球化的重要模式,正在實現全球化的再平衡,形成更加開放的經濟發展區。第五,共建“一帶一路”是一個偉大創舉,極大拓展了國家的戰略空間和戰略縱深。一方面,由于霸權國家的遏制,使中國和平崛起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到了關鍵的轉型升級期,既有存量問題,也面臨若干新挑戰。中國能否沖破內外變化的阻滯,能否在變亂交織的世界立于不敗之地,取決于中國自身如何做。共建“一帶一路”僅僅是開始,未來需要若干個10年,需要更多國家共同為之奮斗。如何能夠使“一帶一路”行穩致遠,要繼續把各種工作做好,而對于學者而言,更重要的是創新并形成支撐國際“一帶一路”發展的理論和話語體系。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李想整理;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