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由于中印邊境局勢緊張,人們不由得回想起了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許多當年的戰斗軼事也被重新發掘了出來。
1963年被國防部授予“機智靈活,孤膽作戰戰斗英雄”龐國興及其戰斗小組的事跡就是其中一例。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軍暨西藏軍區軍史》記載:
“我部戰士四名遭遇印軍數百,該股敵人不但不繳械投降,反而抵抗到底。四勇士當即給予了英勇還擊,并擊潰該股印軍。”
一名印度軍人,看到這段記述,應該會覺得羞愧無地,恨不能馬上找塊豆腐碰死算了——“戰士四名”VS“印軍數百”,“繳械投降”的應該是誰?被“擊潰”的又該是誰?
《軍史》的記載并非浮夸,而是真實的經典戰例。
這四位勇士是中國邊防軍163團九連二排四班副班長龐國興和王世軍,八班副班長周文軒,和四川籍新兵冉福林。他們在追擊印軍的過程中與連隊主力走散,四個人主動結成一個戰斗小組,由龐國興擔任指揮,在敵后襲擊印軍,摧毀印軍一個炮兵團,取得了輝煌戰績——
據戰史記載:龐國興小組在兩天多的時間里,追擊敵人15里,連打5仗,殲滅了5股逃敵,攻克敵人炮兵陣地兩處,繳獲敵人87·6加農榴彈炮7門及其他裝備物資、槍支彈藥一部;加上他們為一連帶路最后繳獲的8門和印軍逃命時汽車上帶走翻入深谷的1門,印度第五野炮團的24門87.6加農榴彈炮,三分之二落到了我一六三團手中。剩下的幾門在逃命途中翻下深溝成了一堆廢鐵。印軍炮兵團長夏爾馬中校只身逃回。
前段時間,有一篇談論軍隊改革的文章,說什么解放軍正在“向世界一流軍隊”邁進,言外之意似乎解放軍在今日世界并非一流。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單從軍政素質的角度看,毛澤東時代的解放軍不僅早已是世界一流軍隊,而且絕對是超一流軍隊,龐國興小組的表現就是一個證明。
即便是在今天,盡管解放軍也許在某些技術裝備上和歐美俄略有差距,但其過往的戰績仍然證明解放軍是一流軍隊。
龐國興小組的幾位戰士,都是當年部隊中的普通一兵,其中冉福林還是入伍不久的新兵。他們能夠有如此出色的表現,實際上意味著當年大部分戰士也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素質,只不過沒有遇到四位勇士這樣的表現機會。
龐國興小組身上,集中體現了毛澤東時代解放軍軍人的卓越素質,這種素質是當年乃至今日世界絕大多數軍人望塵莫及的。概括起來有三點:
第一,主動性。
龐國興小組所取得的戰績,主要都是在連隊主力失去聯系,失去連首長指揮的情況下取得的。他們在戰斗中表現出了驚人的主動性。在沒有任何命令的情況下,根據戰前的部署和在戰斗中遇到的實際情況,主動尋找戰機,積極投入戰斗。
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的軍隊,在失去指揮之后,尤其是孤身陷入敵后的情況下,都只有潰散和逃命。
在1962年的中印戰爭中,尤其是在戰役的第二階段,印軍防線之所以迅速崩潰,和印軍的指揮官一旦發現有被我軍合圍跡象,就丟棄部隊只身逃走,而失去指揮的印軍就只能四散潰逃,喪失了抵抗的決心和能力。
解放軍為什么能夠打破這個規律?蓋由于從井岡山建軍伊始,毛澤東主席就強調“我軍的紀律是自覺的紀律”,這種紀律建立在充分啟蒙和高度政治認同基礎上的紀律,是建立在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基礎上的紀律,也是建立在充分的戰前動員基礎上的紀律。
充分的自覺帶來充分主動性,使戰斗力得到了極大增強,這是解放軍能夠以一當十、以一當百,戰勝無數國內外強敵的重要原因。
遺憾的是,現在似乎也開始強調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了,這真是一種倒退。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是一個典型的國民黨舊軍隊口號,由于國軍和其他剝削階級軍隊的反人民性質,所以無法通過政治認同來建立自覺紀律,于是只能提倡盲目服從,本質是一種愚兵政策。
提倡盲從的結果將會使士兵素質下降到和印軍相類似的水平,在戰場上喪失主動性,一旦失去指揮就不知所措。
第二,組織修復與重建的能力。
博弈論證明,有組織的少數永遠可以戰勝無組織的多數。在戰爭中就更是如此了。龐國興小組的“戰士四名”之所以可以戰勝“印軍數百”,就是因為“戰士四名”是有組織,有指揮的,而“印軍數百”只是一群驚慌失措、四散奔逃的綿羊。
但實際上,龐國興等四名戰士剛剛遇到一起的時候,他們也是沒有組織的,和印軍相比,他們的優勢在于能夠以“零成本”迅速重建自己的組織。
在親身參與過中印戰爭的老戰士張偉松、陳家夫撰寫的《喜馬拉雅的凱歌》一書中,詳細的記述了他們如何重建組織的過程:
王世軍說:“四班副,你是黨員,又是老兵、神槍手,你當組長,我和冉娃子聽從你的領導,一起克服困難,消滅敵人。”冉福林操著四川口音說:“要得。四班副你大膽指揮吧!”
龐國興望著身邊生死相依的戰友,激動地說:“我們追擊敵人來到了敵人后方,和主力暫時失去了聯系,一定要擰成一股繩,活要活在一起,死也死在一起。敵人多了,我們就避開他打游擊;敵人少了,我們就吃掉他。我相信主力部隊不久就會上來的。”
對“黨員”的天然信任,是來自不同建制的四名戰士能夠立即整合成一個鋼鐵戰斗小組的基本原因。
自從毛澤東主席確立了“黨指揮槍”和“支部建在連上”兩條基本原則,黨員就成為部隊團結的核心。
類似這樣在艱險的環境下,以黨員為核心迅速重建組織的情況,在紅軍長征途中,在抗日敵后戰場,在解放戰爭時期,在抗美援朝戰場,甚至在唐山大地震的一片廢墟中,都反復不斷的出現。
這是毛澤東主席賦予人民軍隊的獨特優勢,也是中華民族的獨特優勢,希望這種優勢今天仍然存在。
第三,極高的軍事素養。
龐國興小組是勇敢的,但他們大勝印軍,并不僅僅考勇敢,而是表現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
《喜馬拉雅的凱歌》中有這樣的描述——
在追擊過程中發現一處山梁背后隱蔽配置著印軍一個炮兵陣地,4門87.6加農榴彈炮正在不斷向我軍發射。
王世軍建議:“先干掉敵人炮陣地……”
龐國興冷靜地說:“對!要打掉敵人的炮陣地。八班副你和王世軍,從左側迂回到敵人炮陣地后面的小高地;我帶冉娃子,沿公路兩側正面隱蔽接敵。越近越好,突然襲擊,才能消滅敵人。”
盡管只有四個人,但居然兵分兩路,有主攻有助攻,有火力掩護有隱蔽接敵。
難怪印軍會大驚失色,以為陷入重圍,連裝進炮膛的炮彈都來不及射出去就匆匆逃命了,結果由于過于驚惶連人帶車跌進了山谷,白白把這些大炮送給龐國興小組當戰利品。
這種高超的戰術素養,當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訓練時精心培育的,也體現了毛主席一貫提倡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特點。
印軍中雖然有“父子兵”,即把當兵作為終身的職業,但戰術素養和解放軍卻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毛澤東主席有一句名言:“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只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
1962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正是這樣一支軍隊。
在這次中印對峙中,印度在55年前被中國大敗的傷口隱隱作痛,以至于印度國防部長阿倫·賈伊特利脫口而出說:“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中國也有媒體回應說:“中國也不是1962年的中國!”
我不知道這些媒體是指什么?如果是指綜合國力、武器裝備,那當然是沒什么問題的,但如果是指軍人的軍政素質,那就不僅大錯特錯,而且也是令人極為擔心的。
1962年解放軍的素質、氣質與精神,正是今天我們最需要繼承,并且發揚光大的。希望今天的解放軍,還能保持當年天下無敵的勁頭!
附 錄:
龐國興小組深入敵后孤膽作戰,為主力向印軍縱深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戰后,龐國興榮立一等功,王世軍、冉福林、周文軒3人均榮立二等功,并在部隊中開展了“學習龐國興”的活動。
1963年9月,龐國興被提升為排長,授予少尉軍銜。10月,作為國慶觀禮代表,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接見。12月,龐國興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大會代表。
1965年5月18日,已經擔任副團長的龐國興在組織民兵投擲手榴彈實彈訓練中,為搶救民兵犧牲,年僅25歲。
毛澤東時代重視從有戰斗經驗的優秀士兵中直接選拔干部,這是解放軍素質過硬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解放軍人民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