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世界歷史札記: 中國人一直誤讀印度史
關于古印度的國名及偽史
印度次大陸地理大勢圖
【摘要】
所謂的古印度河文明與現在的南亞印度毫無關系。
印度河主要流域在巴基斯坦。古巴基斯坦地區并不屬于南亞印度。
因此古代印度河文明其實是巴基斯坦的古代文明。
1、印度之名的由來
中國人對世界史的無知表現之一,就是常常混淆一個名稱的地理意義和國家意義。例如學界多以為古代曾經存在過一個叫希臘的國家,卻不知道希臘不是國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印度也如是,本義不是國名,而僅僅是地名。直到英國殖民者進入控制南亞次大陸以前,古代的南亞次大陸并不存在一個叫印度的統一國家。
古印度次大陸大部分時間處于小國林立的分裂狀態。在隋唐以前,漢語中用來稱呼南亞次大陸那些神秘國度的名字不統一,非常雜亂。最常見的名號有身毒、天竺等。唐代玄奘以后才稱之為印度。印度這個地理名稱并非國家名稱,而是唐僧玄奘所命名的區域名稱。
但是印度人從來沒有這么叫過自己(正如所謂拜占庭,東羅馬人從來沒有這樣叫過自己)。
玄奘在公元7世紀游學中亞和印度次大陸時,足跡遍及西域及南亞。他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當時中亞及南亞次大陸的國家數目多達138個。即使在莫臥兒王朝(蒙古人的王朝)和英屬印度帝國時期,印度地區也只是相對統一,各地大小土邦林立,異國為數眾多。
所以印度詩人泰戈爾也說過,“印度”之名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而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這一論斷反映了歷史事實。
2、印度地名得名于印度河,但主要流域不在印度而在巴基斯坦
印度一名的由來,有兩個說法。一是玄奘所說,謂得名于月亮,“印度者,唐言明月”。但另一說法,則謂得名于梵語之Sindhu,即印度河。折衷二說,則印度河可能本來是明月河的意思。
然而最須注意的是——這條明月河或者印度河,主要流域并不是印度而是中國西部 和巴基斯坦。
印度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喜馬拉雅山與喀喇昆侖山兩山脈之間,流向西南而貫穿喜馬拉雅山,右岸交會喀布爾河,左岸匯流旁遮普(梵語之五河地)諸支流,經巴基斯坦而入阿拉伯海。
在印度河流域有一塊肥沃的平原即印度河平原。
歷史上所說的古印度文明,其實就是以印度河平原為中心的一小塊古文明區域。然而這塊地域,在地理上現在歸屬于與中國西域和青藏高原直接接壤的巴基斯坦。
這塊被稱為印度河平原的古文明地區,即古印度;是印度文明的發祥地。在17世紀被英國殖民者占有,而后合并于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而成為統一的近代印度,于是發生了地理和歷史的巨大混淆。
但是在此之前,印度河平原文明長期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及文化區域,是一系列獨立王國的主要所在地。印度河古文明的繼承者不是今日的印度,而是一直被中國史學界所漠視的巴基斯坦。換句話說,人們所傳說的印度古文明,并非來自今日的印度,而是來自印度河平原所在的古代的巴基斯坦。
只有了解這種全然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人們才能理解一直延續到今日的巴基斯坦與印度兩國的對立與世仇關系。
3、中國古史所說的古天竺印度,主要是指巴基斯坦地區
在中國歷史書中,對印度的早期記載見于《史記》,當時稱之為身毒。身毒即印度河之梵文Sindhu的對音。地域在四川之遠西2000里。
[《史記·西南夷列傳》:“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于是天子仍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歲余,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
在《山海經》中也記載“西方有身毒國”。《后漢書·西域傳》則稱之為“天竺國”,“一名身毒”。
這些古籍中所說的身毒或者天竺,其實都不是指南亞的印度,而是位于西南亞之印度河流域的巴基斯坦。
據吳其昌先生《印度釋名》(《燕京學報》第四期)統計,中國古代文獻對印度一名的漢語音譯有38種寫法如:身毒、乾讀、捐讀、申毒、辛頭、新頭、信度、身度、懸度、天毒、天竺、信圖、賢豆、賢毒、印土、寅度、印度等,皆同音異譯。
關于古代身毒及天竺的讀音,初唐訓詁學家顏師古云:“捐毒即身毒,身毒則天竺也,塞種即釋種也,蓋語言有輕重也。”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說:“身音捐,毒音篤。一本作乾毒。《康熙字典》謂:“身毒,一名捐毒,又名天篤”,“今之天竺,蓋身毒轉為天篤,篤省文作竺,又轉為竺音”。
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則說:“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或云身毒、 或云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
也就是說,印度這個名稱實際上是唐僧玄奘所勘定的,而所指的主要地區是今日巴基斯坦的印度河平原的古國。
至于印度河東南方向的恒河平原,即今日印度和孟加拉國地區,在古代可能稱為“婆羅多”。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梵文吠陀史詩的《摩訶婆羅多》及《蓮花往世書》中。《摩訶婆羅多·初篇》有一段講述國王豆扇陀與靜修仙人義女沙恭達羅的愛情故事。二人結婚后生有一子,名婆羅多,婆羅多長大后成為轉輪王,他的后代被稱為婆羅多族。因此,印度諸語言又名印度為Bharatavarsa,意思是婆羅多子孫之國或婆羅多族之國。印度古人亦稱印度次大陸為南瞻部洲(Jambudvipa),佛經及《西游記》中提到的南瞻部洲即指此地。
4、印度古代沒有成文史,唯一可信的古史是唐玄奘的著作
必須指出的是,正如上古的西亞、希臘、波斯沒有可信的成文史一樣,古代的印度河流域雖然早有古國,卻無信史,沒有文字記載的可信的歷史。
唯一記錄了印度河文明古國的可信歷史是唐玄奘的偉大著作《大唐西域記》。其記述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印度的史料。包括古代印度的地理、政治、賦役等狀況;關于杰出的梵文文法學家波尼尼;關于印度歷史上著名的毗盧擇迦王、阿育王、迦膩色迦王等,該書都提供了很寶貴的史料。所述佛教史上幾次著名的結集,大、小乘部派的分布,一些著名佛教學者的活動等,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難得資料。該書也是中亞和南亞考古史學不可或缺的參考文獻。
至于各種吠陀,包括著名的《梨俱吠陀》等經文和史詩,長期靠口耳之傳,直到18世紀以后才出現寫本,到19世紀才由歐洲人第一次刊印。根據這種傳說建構的所謂印度古史,正如建基于荷馬史詩中神話傳說的希臘古史一樣不可信,甚至是荒謬的。
5、所謂雅利安人創造印度文明是徹頭徹尾的西方偽史
雅利安人(aryan)一詞源于梵語,意為光榮的,可敬的、高貴的。
在佛教和印度教、耆那教中, ariya是圣的意思,雅利安人是圣人的意思,即證悟四圣諦的人,包括了佛陀與證道的圣弟子。在佛教和印度教中,雅利安人的概念本來無關于族群或人種。
但是,18——19世紀的歐洲學者從傳說文學《梨俱吠陀》和其他古印度吠陀傳說中,得出一個說法,謂:在古代某個時期,有一個叫“雅利安人”的人群,從印度的西北部(即印度河平原)向東南進發,到達恒河流域以及閻牟拿河中游地區,逐步占領了整個印度次大陸。他們創造了古代的印度文明。這些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種,成為印度種姓制度中的高貴等級——僧侶、武士和農人。
在19世紀,馬克斯·穆勒提出了白色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假說。約瑟夫-阿瑟·高比諾、豪斯頓·張伯倫等學者通過一系列的語言學虛構,假定日耳曼語言與古代梵語有某種親緣關系(所論毫不足信)。然后通過這個語言學虛構而對印度“雅利安人”的概念進行了擴大——把“印地雅利安人”的概念,擴大到原始印歐人和日耳曼人同屬一個白色種族。由此,而建構了關于印度古代歷史和日耳曼民族關系的一系列偽史。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