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帝國的罩門:從秦始皇到毛澤東,都難以戰勝的超級對手
點擊:5759  作者:貓蛋    來源:昆侖策網  發布時間:2017-08-19 16:35:46

 

       武林中傳說有門功夫,叫金鐘罩鐵布衫,即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最后刀槍不入,金剛不壞(金剛是指金剛石,俗稱金剛鉆,即鉆石,至硬之物,跟狒狒沒有啥關系)。可這樣厲害的功夫最后還是有個弱點,即所謂罩門。打擊別處均無關系,對準罩門用力,可以一擊斃命。

 

、司馬遷的偏見

 

秦始皇嬴政以氣吞六合之勢吞并六國,統一了中國,第一次在中國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去封建,行集權,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后世政治打下了堅實的制度基礎,所謂二千年皆行秦制,誠不虛言。

然而,這個帝國竟然二世而亡,為后世留下諸多疑問,流傳最廣的是趙高、李斯弄權,合謀造假把始皇帝傳位給扶蘇的詔書更改,因為《史記》的記載,而成為最權威的說法。

果真如此嗎?有幾點情況需要補充:

1、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漢朝是從秦那里奪得的天下,司馬遷寫史記是在漢武帝時期,在此之前,漢朝官方應該對秦朝有了官方的定義,這個定義是不容改變的,這個定義是什么呢?所有史書記載,皆言秦暴政而亡,秦二世胡亥得位不正;

2、儒法之爭的疑點就司馬遷本人來說,其老師有兩位,一個是董仲舒,一個是孔安國,孔安國是孔子十帶孫,其爺爺之兄,即為孔子8代嫡孫孔,孔鮒在秦始皇時代曾被召為博士(議政虛職),是博士群體的精神領袖,因政見不合,后逃離,在陳勝起義后曾任陳勝軍中太師,后被秦將章邯所殺;而董仲舒是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第一人。此二人皆為當代大儒,且均對秦之尊法家為政宗大為不滿。

司馬遷受此二人影響,若還能對秦之歷史有完全客觀的記錄,那是不可能的。譬如,《李斯列傳里》,開頭就寫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通過一個故事,就把李斯趨炎附勢、心術不正的形象給描寫的惟妙惟肖。

在《商君列傳》結尾總結時,又寫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把商鞅描寫成一個刻薄、浮夸、忘恩負義、罪有應得的形象。 

在《秦始皇本紀》結尾,太史公曰:秦之先伯翳,嘗有勛于唐虞之際,受土賜姓。及殷夏之間微散。至周之衰,秦興,邑于西垂。自繆公以來,稍蠶食諸侯,競成始皇。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對秦始皇的功業頗不以為然,推崇賈宜《過秦論》對秦始皇的評價,而《過秦論》正是代表了漢朝官方對秦的批評文章。

然而,在記載孔子時,就完全不一樣了,《孔子世家》結尾是這樣評論孔子的: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用詞造句溢美之詞無以復加,要知道在漢以前,孔子是絕沒有這樣高的評價的,孔學僅為諸學之一而流傳稍廣而已。

孔學之盛,始于漢,原因之一,孔子后人及孔學傳人參與了倒秦運動,在諸學派中跳出,代表了“打擊暴秦”的學界力量。孔子主張恢復周禮,而周朝是封建制,這對于下定決心要破除封建制的秦始皇來說,是不合時宜的。也因此孔子學派傳人在秦時被法家學派打壓,郁郁不得志,孔鮒逃秦即是當時儒家在秦境況寫照。

而劉邦在取得勝利后實行的是封建制,分封了9個異姓王、9個同姓王,后期雖然鏟除了異姓王,但同性王依然存在,實際上是中央集權為主,封建為輔的雜合制。以此,儒家所提倡的和漢朝的體制是可以結合的,也是儒家最后能勝出的重要原因。

3、可疑的纂改詔書說:史記中對于趙高、李斯篡改詔書的描寫語焉不詳,多以文學寫法,看起來像是聽故事。試問,以趙高心計之密、所處地位之核心(始皇身邊唯一機要秘書+管印官+掌管車馬的中車府令),何以能使修改詔書這樣的機密外泄,且能讓后世知道始皇原詔書內容?

4、扶蘇的疑點:史記中《陳涉世家》記載,“扶蘇因數諫古,上使外將兵”,諫的是什么事情呢?《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也就是說,扶蘇在這次批評秦始皇的政治活動中,是支持(至少是同情)孔學所代表的諸生的。也因此,扶蘇代表了秦統治高層中唯一能和儒家溝通的人,儒家對扶蘇當然是支持的,甚至可以推測,扶蘇對封建的態度是支持的。

鑒于上面幾點,我們可以得出,司馬遷所寫《史記》中關于秦的內容書寫是有偏見的,這種偏見不是個人的偏見,是以法家為代表的中央集權派與儒家為代表的封建復古派之間的政治理念之爭,是漢與秦所執行的國體之爭,是完全可以跳出司馬遷個人品德值不值得信任的爭議。也因此,司馬遷的記載是不完全可信的,是值得懷疑的。

 

1.webp.jpg 

 

、另一種合理的可能

 

基于以上對司馬遷《史記》中關于秦所記載內容存疑的分析,我們可以來推理另一種合理的可能性,真相往往就躲在歷史記載背后。

扶蘇無疑是秦始皇中意的接班人選,他相貌堂堂、人才出眾,能力也得到當時秦始皇班底的欣賞(“史記”評其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然而秦始皇遲遲不立太子,是因為扶蘇在政治理念上與秦始皇發生了沖突。扶蘇無疑數次發表諫言,表達了自己的不同觀點,這本來也是好事情,帝國接班人應該有自己的主見。

但扶蘇屢次表達政見均對秦朝的法家治國表示質疑,特別是在以儒家為代表的諸生批評非議秦始皇本人及其所代表的法家思想時,他選擇了站在秦始皇的對立面。要知道秦自孝公變法開始5代6位君王凡100多年均是法家治國,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成長為統一七國的帝國,全依賴法家思想為核心,這是秦的立國之基,豈可動搖?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后,所秉持的也完全是法家精神,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封建制,實行中央集權郡縣制,不但不封異姓王,連自己的兒子也不分封,有爵而無封地,非常決絕徹底。這是對春秋戰國之亂的深刻總結,是對過去歷史的訣別,而扶蘇不明白這一點,他眼里的天下只有眼前的天下,而不是秦始皇心中的承接上下5000年的天下。

正因為扶蘇的矛盾,造就了秦始皇立太子的猶豫,有人說這是因為秦始皇對自己的自信,其實秦始皇自使扶蘇去北邊監軍蒙恬開始,就對扶蘇徹底失望了,但因是自己中意的愛子,又心懷希望,希望扶蘇能改變自己的政見,回到帝國之基軌上來。可是2年多來,秦始皇失望了,扶蘇關于觀念的改變只字未呈。

連帶著,秦始皇對蒙恬也有失望,派扶蘇去監軍,其實是想通過軍中生活和蒙恬來改造扶蘇,讓他認清秦帝國內有六國之亂的隱患,外有強敵的威脅,需要中央集權來支撐這個龐大的帝國運轉。但是蒙恬沒有做到,或者也可能故意沒有做,蒙恬心里是理解郡縣制的嗎?未必啊。秦始皇只是聽說,二人關系越來越緊密。

這個時候,他開始考慮另外的接班人,胡亥正是相對合適的人選,這也是為什么秦始皇在身體已經屢屢出現狀況的情況下出巡,在十幾個皇子里唯一帶上胡亥的原因。

胡亥為什么合適呢?第一是胡亥聰明活潑,很會哄始皇開心,因此深得始皇喜愛,時年20,也可擔當重任;第二、胡亥娶了丞相李斯的女兒為妻,而李斯深得始皇信任,可以作為輔佐胡亥的托付重臣;第三、趙高是胡亥的刑律獄法老師,二人關系親密,可得到趙高的支持,而趙高秦始皇心腹,是內臣首領。當然還第四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胡亥不會改變國家的基本政治路線,這是秦始皇最看重的,因為這是帝國之基。

有了李斯為首的文官系統、以趙高為首的內臣支持,唯一剩下的危險就是來自軍隊的威脅,扶蘇、蒙恬手握三十萬野戰兵,要真是造反,無人可擋。因此秦始皇在彌留之際,無奈下令賜死扶蘇、蒙恬,將軍權交給更加可靠的王翦之孫王離,在權衡利弊下舍棄了愛子扶蘇和軍中重臣世家蒙家。

這才更像是秦始皇一代帝王的決策,是基于形勢無奈的決策,也是對帝國長治久安得以人死政不息的最后設計。

 

1.webp (1).jpg 

、趙高的復仇

 

按我們的推理,秦始皇臨終安排似乎還算是完美的,但他唯一沒有算準的是趙高的異變,而就是這一點,導致了帝國的毀滅。

和后世趙高相反,秦時趙高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文武全才。他騎術駕技精湛,書法也是一絕,堪與李斯媲美,且精通刑律獄法,武藝超群,可謂宮廷內不可多得的人才。

后世人皆認為趙高是宦閹(太監),真的是這樣嗎?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說趙高是“宦人”,有“宦籍”。這是趙高被誤解為太監的一個記載。然而,根據1983年出土的《張家山漢墓竹簡》解釋“宦”,就是在宮中內廷任職的意思,并不是說趙高是太監。

《史記·蒙恬列傳》說“趙高兄弟皆生隱宮”。這是趙高被曲解為宦閹的另一條材料。“隱宮”一詞,本來語義不明。東漢以后,后人注解《史記》,將“隱宮”之“宮”解釋為宮刑(閹割),進而說,趙高的父親受宮刑,母親與他人野合生下了趙高兄弟。趙高兄弟冒姓趙,也受宮刑被閹割成了宦官。謊話越編越大,越編越痛快,于是以訛傳訛,到了唐代以后,趙高一家都是宦閹的不經流言,就逐漸成為學界固識。

秦史專家馬非百先生早就根據《睡虎地云夢秦簡》指出,“趙高兄弟皆生隱宮”的“隱宮”一詞,是“隱官”的誤寫。《張家山漢墓竹簡》出土以后,隱官的意義更加清楚明白。隱官,既用來指稱刑滿人員工作的地方,也用來指稱刑滿人員的身分,與宮刑和去勢完全沒有關系。

趙是趙國王族的姓氏,趙高的父系是趙國王室的疏族。戰國時代,天下合縱連橫,各國間結盟換約,相互間以王室公子作為人質。這些作為人質的公子,多是國君眾多子女中不受寵的疏遠者,被打發出質后往往長期滯留異國他鄉,不少人貧窮潦倒終生,至死不得歸還。

趙高祖上,大概是由趙國到秦國作質子的這一類公子,不得意而滯留于秦,后來在秦國娶妻生子,子孫后代流落于咸陽市井當中,成為秦人,與普通庶民無異。

趙高從小受父親嚴格訓練,加上聰明勤奮,因此從小就打下了很好文法基礎,他在文法入仕的仕途上,一帆風順。十七歲以文法官吏子弟進入學室,成績優秀,出任為令史類的文法官吏。

三年后,他參加高等選拔考試,再次以第一名的成績中選,進入秦王宮廷擔當了尚書卒史,直接在秦王身邊從事文秘工作。在秦國萬千的文法官吏中,趙高可以說是出類拔萃的佼佼者。

趙高進入宮廷以后,他的能力舉動,開始直接進入秦王嬴政、也就是未來的秦始皇的視野里。趙高進入宮廷時,大概在二十三歲左右,時間大概是在秦王政十三年(前234)。

后趙高被任為中車令,負責管理秦王(始皇)的車馬,雖然只是中等官吏,但由于是負責皇帝的車馬,并在很多時候親自為皇帝駕車,因此算是黃帝的近臣、寵臣,是內臣中的特殊職位。

在中車令任上,趙高因受賄被郎中令蒙毅查獲,案大秦律法當為死罪,因為是秦王身邊的近臣,蒙毅不敢擅裁,請示秦王,趙高這時也上書秦王,承認自己犯的錯誤,愿意退回所有賄款,并給秦王嬴政寫信表示無論秦王如何處理,他都永不翻案,后秦王嬴政念其人才難得,免于處罰,官復原職。

后來趙高又負責掌管印璽,這個職位即是后來明朝大名鼎鼎的掌印太監干的事情,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病后,派中書令蒙毅回咸陽備事,趙高又兼任中書令,這個位置相當于明朝排名第一的秉筆太監,即皇帝的詔書、文件皆由中書令秉筆。

由此,趙高完成了從一個身處異國的低賤隱官人員后代,變成了真正掌握權力核心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這樣的權力甚至比宰相李斯更為重要,后面的局勢發展也證明,趙高所處位置的關鍵。

趙高扶胡亥上位后即誅殺了大將蒙恬、郎中令蒙毅、右丞相馮去疾、御史大夫馮劫、左丞相李斯等秦朝棟梁,并慫脅胡亥殺光自己的秦始皇的所有兒女。

由此,大秦帝國失去了核心管理層,外無大將鎮邊制亂,內無輔宰能臣守成,亂亡已經只是時日問題。 

一個強大的帝國,以趙高此前在秦始皇時期的能力表現,能被短短三年而亡,若說趙高不是故意的,是不可信的。

趙高故國趙國,擁有足可媲美秦國的強大軍隊,但因趙王被秦國使離間計,不用名將李牧,而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經長平一戰,強大的趙軍被坑殺40萬從此一蹶不振,直到被秦國吞并,作為趙國的公子后代,趙高能無感嗎?

秦始皇以氣吞六合的氣度敢于任用六國的能人,但其成與斯也會毀于斯,千古一帝的嬴政沒有想到,跟隨自己20余年的寵臣,曾赦其罪而復用之,上書“永不翻案”的趙高,能在自己死后迅速叛變亡了帝國。

趙高的行為真的難以理解嗎?其實不然,因為封建制經歷了長達2000余年的歷史,豈能立刻被消滅?后面各國貴族遺老紛紛謀取復國,連劉邦得國后也實行封建制,不就是明證嗎?

趙高,是一個心懷封建思想的潛伏者,一旦時機成熟,趙高體內潛藏的封建夢就復活了。當秦始皇的巨大光輝隨著他本人的死亡而煙消云散時,趙高故國被滅的仇恨終于找到復仇的機會,于是以各種手段弄垮帝國就成了他自然的“正義”選擇。

 

1.webp (2).jpg 

、帝王的防火墻

 

趙高的警示,對于后世的帝王來說是深刻的,一人亡一國的帝國噩夢,足以影響每一個帝王的思維,特別是開國的君王們,怎么設置防火墻,避免秦帝國二世而亡的悲劇,是他們必須要考慮事情。

然而,這些中國最聰明、最能干的人設置的防火墻效果怎么樣呢?

漢高祖一代雄主,在統一天下后,也陷入恐懼,擔心的是異姓王韓信、彭越、英布等的威脅,若自己逝世后,誰能約束,于是這些異姓王被全部鏟除。鏟除了異姓王之后就安全了嗎?

這個時候第二個問題來了,皇后呂雉非常能干,家族勢力日漸膨脹,又讓高祖擔心,但總不能把自己老婆也殺了吧,況且也沒有什么把柄。解決的辦法是與群臣立下了歷史上著名的白馬之盟,即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并用手指蘸血來涂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內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

然而漢朝后世也有淮南王劉長、濟北王劉興居、廣陵王劉胥、江都王劉建、淮南王劉安、楚王劉英、阜陵王劉延等多件同姓王謀反的案例,西漢亡于外戚王莽,東漢亡于權臣董卓。

漢高祖防同朝功臣異姓王、防老婆勢力膨脹,但防不住后世子孫,更防不住外戚權臣。

唐朝開國皇帝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不滿,發動“奪門之變”射殺李建成,李淵被迫“禪讓”帝位當了太上皇;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則天后成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后唐朝實亡于安史之亂。唐朝皇帝的防火墻兒子、老婆、地方諸侯都沒有防住。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后周世宗柴榮的武官,在戰爭中掌握了兵權,柴榮病逝后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宋朝。由于得位不正,趙匡胤害怕同樣的劇情發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對戰友功臣武將們“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病逝后,其弟張光義襲位,他吸取了唐朝以來“重武輕文”所造成弊端,施行“重文輕武,以文抑武”的政策。

然而這個防火墻也最終導致了宋朝的滅亡,當外來強敵入侵時,堂堂大宋缺乏御敵之將,出了個名將岳飛也成了這個防火墻思維的犧牲品,是國家民族的悲劇之源。 

明太祖朱元璋對官僚集團深惡痛絕,建國以來對貪官污吏采取了歷史上所沒有的嚴酷政策;有感于漢唐以來宦閹干政之禍,太祖也異常厭惡宦閹參政,在宮內立有鐵牌,上書“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太祖對掌握兵權的功臣同樣防備,徐達、藍玉、馮勝、付友德這些開國名將無一幸免,均被誅殺;朱元璋的還看到了宰相分權的問題,以他個人的強大理政能力廢除了宰相這一職位。

然而,朱元璋的四道防火墻都失敗了,有明以來貪官屢禁不止;太監干政嚴重到無以復加,弱化了帝國的身體;名將李成梁養寇為重培養了女真人這個明朝的掘墓人;宰相沒有了,然而皇帝的秘書集團(宰輔)以集團優勢取得了比宰相更大的權力,并且內部興起黨爭,著名的東林黨人集團背后就是皇帝的秘書們。

四道防火墻全部失敗,明朝也就不得不亡了。

清朝的統治者以少數御多數,所建立的防火墻是滿漢之辨,漢臣很少能擔任核心職位。到了后期發生白蓮教、義和團等民間起義,才不得不“以漢制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一批漢臣才開始登上中心舞臺,然而這些中興重臣對于已經腐爛了的清王朝也無回天之力,只能滅亡了。

歷史上的漢東,太祖也遇到與秦始皇、李淵、朱元璋們同樣的問題,第一個接班人劉扶蘇因政治路線之爭觸及底線被廢;第二個接班人林建成被事變;最后為平衡左右前后,沒有辦法,只有傳位給蘇胡亥,然而蘇胡亥當然玩不過老臣趙立春,最后趙立春把勝利的果實摘了。

歷代帝王,這些頂尖的聰明人,他們所設立的防火墻為什么都沒用呢?不是他們不智慧,實在是因為他們的對手太過于強大。 

這個對手到底是誰呢?

 

1.webp (3).jpg 

2000多年不變的對手 

 

從秦始皇到毛澤東,從帝國到共和,2000多年了,我們這個民族一直在與同一個敵人斗爭,這個敵人太過于強大,以至于它成為帝國的罩門,在這個位置輕輕一戳,強大的帝國瞬間就能轟然倒塌。

這個敵人是秦始皇樹立起來的,它的名字叫封建。那么,什么是封建呢?

據《呂氏春秋通詮·慎勢》載:“封建,即封邦建國,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賜親戚或功臣,使之在各自區域內建立邦國,即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相傳黃帝為封建之始,至周制度始備。

華夏從來不存在所謂的奴隸制,用西方政治學概念來套說夏、商是奴隸制國家是刻舟求劍似的愚蠢,也就是說封建這種政治體制至少可以上追到皇帝時期,距今已4800余年,真當是歷史悠久,即使距開創郡縣制的秦始皇也有2500多年歷史。 

在黃帝時期,封建以部落聯盟的形式體現,大家平時各管各的事情,遇到需要統一御敵或必須一起做的事情才聯合起來,而這種聯合有一種名義上的聯盟首領,這也是王朝的雛形,這種制度到周朝變得非常完備,由于封建制度有它符合歷史時期(天道失王道興)的合理性,所以周朝存在了近800年。

封建制為什么就不行了呢?秦始皇為什么要改制呢?自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朝而王天下,天道已失;自三家分晉開始,王道已失,各國爭霸,秦始皇親自經歷了戰國的生靈涂炭,深刻洞察到這個封建制已經不適合當時的人心天道,于是一天下而不再封建。

一個運行了2500多年的體制被秦始皇用強力戛然而止,因為秦始皇的力量太大了,他在世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反抗成功,但一旦他去世,封建力量的反撲變得異常瘋狂。內有趙高,外有原六國貴族,一結合,秦這個偉大帝國就轟然倒塌了。可以說,封建,就是帝國的罩門 

封建為什么這么強大呢?因為從黃帝時期朦朧的封建,到夏朝建立清晰的階層權益,再到周朝800年完備的封建社會,讓精英家族知道了封建的好處。

封建的實質是對土地及附屬在土地上權益的壟斷性獨占,這個權益包括左右屬地上人的命運,而這個權益還可以傳給子孫后代,這是一個資源稀缺社會里人人夢寐以求的天大的利益,甚至可以犧牲生命一搏,謀求的子孫后代千秋萬代的權益。

一般人完全抵擋不了這樣的誘惑,沒有這個權利的人會拼命去創造,譬如造反和參與造反,謀求的不就是封建的大利益嘛。

如果已經有了這個權利,而有人要拿走,多數人會奮起反抗,所以每個王朝削藩幾乎都會激發這些藩王的造反,比如漢景帝削藩吳王劉濞造反,明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造反,康熙削藩吳三桂反,在明朝連朱高煦這樣既沒有智商,也沒有情商,連勇氣都不夠的人都敢造反,類似的事情此起彼伏,成為一個王朝內耗的根源。

上面的這些人敢于冒著生命在削藩時造反,秦朝的趙高及后世的趙高們肯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改變朝局,劉邦、李淵、趙匡胤、朱元璋、努爾哈赤們只所以冒著生命危險去建立新王朝,其實他們的腦子里都有一個共同的東西,名叫封建。

最后,這些開國雄主們成于封建,也敗于封建,每一個王朝的掘墓人和造反者,心里都住著一個精神偶像,名叫封建。

從單細胞動物到智人,每一個生命來到世間,第一位的問題是生存,如何能夠更好的生存?作為生物鏈頂端的人來說,還有什么比封建更好的嗎?退可以安守一隅,進可以爭奪天下。

“朱門狗肉臭,路由凍死骨”。在一個匱乏的年代里,誰愿意成為路邊的凍死骨呢?在“路有凍死骨”的環境里,誰不愿意是那個朱門里的人呢?

也正由于此,“封建”是那樣的強大,它融入了人的精神血液,時刻在鼓動著人的行為和選擇,一有合適的時機就會爆發出來。

歷史上的大國,一旦最大強權不在,立即分裂成各個小的封建勢力。周王朝先后分封了71個邦國,到魏韓趙三家分晉后,王道全失,人人以魏韓趙為榜樣,這樣到了戰國時期已經有108個邦國,后期七國爭霸,更是生靈涂炭,經濟蕭條,人口減少,整個一個亂世。

唐朝滅亡后,又進入另一個亂世,五代十國,連年戰亂,域內人口減少十之七八;清朝政權頹亡后,中國更是進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各地軍閥割據,戰端頻起,導致中國更加貧弱。

1916年袁世凱死到1928年東北易幟,共持續了13年的時間的軍閥割據。1928年之后,雖然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是各路新舊軍閥依然對蔣介石政府及其中央軍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獨立性,軍事上與政治上的明爭暗斗或略有式微卻并未停止,這導致了日后抗日戰爭時,統一的國家軍政體系始終未能徹底的建立,也是日本能如此之快侵略中國大地的重要原因。

民國軍閥分為北洋軍閥(直系、皖系、奉系、晉綏系)、西北軍(陜西、新疆、寧夏、青海)、西南軍(滇系、桂系、粵系、黔系、川軍)等多個派系,前后大小90多個軍閥,這樣的中國還有什么戰斗力可言呢?

張作霖、閻錫山、韓復渠這些軍閥們即沒有統一中國的野心,也沒有這個能力。他們心里想的和實際做的,都是要封建,成為一方霸主,可以食邑一方,進可爭天下,退可享安康。

長此以往,中國,華夏民族還能有未來嗎

 

1.webp (4).jpg 

、毛澤東的答案

 

如果回到民國時期,上面這個問題是沒有答案的,孫中山給不了,蔣介石靠不住,汪精衛有了自己的歷史彎曲度,下面的大大小小軍閥勢力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這個答案在中國也不是馬克思給出的,不是社會主義給出的,甚至不是共產黨給出的,同樣是社會主義的蘇聯演變成了法西斯主義,朝鮮、古巴、越南都演變成為氏族政治,東德更是瓦解了,只有毛澤東帶領的共產黨給出了答案。

這要從毛澤東個人的特點說起,毛澤東區別于資本主義國家領導人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特點是什么呢?那就是毛澤東是至公無私的,他幾千年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不代表任何特殊小部分人的利益,他所帶領的共產黨是真正屬于絕大多數人民的,是和人民臍帶相連的。 

這是人類文明歷史上第一次不再把人民當成管理或者榨取的對象,第一次不再玩精英治國,第一次把國家管理者和人民同一起來,第一次喊出人民萬歲,第一次讓絕大多數人自己掌握政權。

還有更重要的,毛澤東第一次把封建行為徹底革除,這是秦始皇也沒有做到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秦始皇自己就是最大的封建,一天下的里面有自己的家族利益在內。

而毛澤東完全沒有這種家族利益,他的家族除了奉獻就是風險,妹妹毛澤建(1929年犧牲,時24歲)、妻子楊開慧(1930年犧牲,時29歲)、弟弟毛澤覃(1935年犧牲,時30歲)、弟弟毛澤民(1943年犧牲,時47歲)、侄子毛楚雄(1946年犧牲,時19歲)、兒子毛岸英(1950年犧牲,時28歲)等6位家人先后為革命犧牲。

建國后的毛澤東所處的情況比秦始皇好不到哪里去,在正常人的思維了,冒死打天下,可謂九死一生,圖什么?所以在接班人問題上,毛澤東遇到了和秦始皇一樣的問題,也幾乎是把秦始皇的經歷又演了一遍,這是歷史的詭異,更因為他們有著同樣的對手和敵人。

新中國成立后,封建思想馬上跳到很多曾經的革命家腦海里,并付諸實施。早在50年代建國初期,北京就開始有干部子弟的特殊學校(類似于現在的貴族學校),很多其他特權也開始在干部中蔓延。要知道當時中國的境況是面臨蔣介石丟下的爛攤子,萬事待興,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就開始搞特權,這讓毛澤東異常憤怒。

后來,甚至出現嚴重貪污行為,張子善、劉青山就是那個時代的典型,被毛澤東發起的“三反五反” 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黨政機關工作人員中開展的“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和在私營工商業者中開展的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騙國家財產、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斗爭的統稱)運動給反了出來,1952年雙雙被槍斃。

建國后開展了“三反五反”“四清”“反右”等運動,這些運動的目的是什么呢?總結起來,無非是封建思想。中國幾千年來“打天下,坐天下”的封建思想深入人心,建國后這些思想深刻影響著當時的革命隊伍、政府機關干部,關鍵是黨的高層領導干部。

毛澤東以大公無私的公天下精神,幾乎只身去與幾千年的傳統封建思想做斗爭,難度之大可想而知,差點就當朝身敗名裂。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天道文明對人偽之道、大公對至私的斗爭,是一場人民對封建思想和勢力的大圍攻,其斗爭的激烈度前所未有,超越了人類的所有歷史記錄好在,毛澤東以其高超的斗爭藝術和無私的崇高地位堅持到了生命的最后時刻。

主席死后的事情大家已經看到,也應該明白到底發生了什么。我們需要再給毛澤東建國后發起的一系列偉大斗爭的歷史意義做一個總結,為什么這場斗爭這么偉大。

2000多年前,秦始皇消滅的是封建制度,建立郡縣政治體制;1949年,新中國建立后,封建體制本身已經不存在了,但中國人的封建思想一直存在,毛澤東要做的就是消滅封建思想,消滅封建思想存在的土壤,這個土壤包括文化、體制、政策三位一體的治國之道。

毛澤東所做的事情偉大的另一層含義,也是最根本的,他代表著中國天道治國思想的回歸,這種思想從夏啟開始就消失了,變成了王道,到了戰國變成了霸道,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中國的統治思想一直在霸道與王道、封建與集權之間的人偽治國之道中徘徊,這2000多年的進步非常有限,直到毛澤東出現在中國大地上。

大公無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為人民服務這樣的天道治國思想一度在毛澤東時代充沛在華夏大地上,以華夏文化為核心的治國理念得到重歸,雖然短暫,但意義重大。

正如2000多年前秦始皇去封建而行郡縣制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一樣,毛澤東這種天道治國思想的回歸將影響中國又一個至少2000年,他將使中國重新回到世界之巔,重新以領先世界的文明帶領人類走向新的未來。

 

1.webp (5).jpg 

、而今邁步從頭越

 

建國以來,我們的黨走過彎路,犯過錯誤,為什么人民沒有徹底失望?為什么中國還能保持基本的穩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毛澤東所代表的共產黨人曾經與人民血肉相連,人民相信毛澤東的共產黨,相信這個黨能夠自我修復錯誤,能夠重新回到與人民一體的道路上來。

否則,憑那些貪官污吏,憑他們腦子里的小九九封建思想,憑他們的官僚作風,憑他們脫離群眾,憑他們只管自己發財不管人民死活,憑他們對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有多少腦袋都會早就被人民丟進垃圾桶了。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反腐,實際上是反封建官僚作風,讓黨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人民又看到了共產黨精氣神的回歸,又有了新的希望,這個希望將團結更多的群眾到黨的周圍,開啟一個新的偉大征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構建全球人類命運共同體。

然而,現在的我們仍然面臨著艱苦卓絕的斗爭,這個斗爭比建國初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不輕松,因為我們接棒的是一個以毛澤東思想為魂的大公,對陣傳承了幾千年的封建思想。

并且這個封建思想已經結出了“累累碩果”,雖然已經不完全是新中國以前那種“封地建邦”形態,明面上的封地沒有了,但他們學會各種形態的圈地運動,以更加豐富的形式體現在我們的社會中,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決定著我們的命運,并深入阻礙著中華民族復興進程

各種形式的門閥,不就是封建邦國的變種嗎?各種財閥,不就是封建豪強的變種嗎?各種形式區域封閉勢力、極端宗教勢力也是新時代的封建,各種壟斷形態的組織也是封建,各種封閉了的小人群把控并內部傳承的社會機構也是封建(比如XX會……),還有,由少數人控制并具有壟斷傳承性質的企業及其他經濟機構也是封建。

讓我們來重新給新時代的封建下一個定義:由少數人控制的,獨占壟斷社會資源而獲得超越階級的巨大利益,并以各種形式進行家族或固定階層人群傳承控制的一切社會組織形態(包括物質、精神、權力三種形態的組織),都是封建。

封建,影響社會公平,阻礙社會進步,禍亂人心,勾引人的過度欲望,是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路上的攔路虎,是我們回歸天道文明的絆腳石

在某一個歷史時期,只有一提毛澤東思想,就有人說這是開歷史倒車,到底是誰在開歷史的倒車呢?那些以各種形式化公為私、損公肥私、侵占人民利益,形成現代封建社會形態的人才是開歷史倒車,歷史是不會回到封建社會的,即使披著各種新外衣的封建,人民不會答應,絕不允許。

我們要做的不是開歷史倒車,而是拋棄人偽之道,回歸到天道文明,啥是天道文明呢,啥是人偽之道呢?老子說的很清楚: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奉有余

時不我待,讓我們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回歸天道文明,扛起毛澤東思想的大旗,進行新時代的反封建斗爭,修復大國的罩門,把封建思想及其衍生社會形態扔進垃圾堆,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

人民必勝,正義必勝,天道文明必勝!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當上下而求索“”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正是我輩的追求寫照。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欄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類型=0)
    網名:
    主辦:
    宗旨:
    說明:
    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
    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
    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
    主要板塊:
    ● 建言獻策:

    ● 決策支持:


    ● 民意反饋:
    國策建言、百姓話題、企業參謀、人生益友,從四個方面出謀劃策;
    時事聚焦、社會調查、理論研究、國情資料、讀史明智、他山之石、資料庫等,登載相關參考資料;
    政策點贊、建言點贊、熱點排行等,反饋民眾評價。
            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