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1937年8月,時任八路軍總部參謀處處長兼駐晉辦事處主任彭雪楓同志代表中央與閻錫山進行交涉,希望閻對八路軍軍械物資進行補充。對于中共的正當要求,閻錫山的態度卻是相當消極,甚至表示“小鋼炮、刺刀、水壺、十字鎬、七九子彈(7.92毫米)等恐一時難以辦到。”對于閻錫山的表態,我方早有心理準備,但是考慮到閻錫山的山西兵工廠已經形成每日可制造子彈2萬枚的產能,八路軍指戰員對于閻錫山拒不提供七九子彈的行為十分憤慨。
彭雪楓(左)和陳毅在一起
槍械子彈有門道
閻錫山在山西辦軍事工業起步于1920年,在他的強力推動下,山西太原兵工廠逐漸膨脹為下轄電汽廠、機械廠、熔煉廠、翻砂廠、制酸廠、炸藥廠、無煙火藥廠、炸彈廠、炮彈廠、槍彈廠、彈殼廠、炮廠、引信廠、罐頭廠的巨型軍工企業,1924年太原竟然開始著手嘗試造飛機。
閻錫山為太原兵工廠修筑的辦公樓
作為地方軍閥,閻錫山的兵工廠造槍造炮特別強調“省情”,很多時候有意與蔣介石的“中央軍”唱反調。早年晉軍曾大量從漢陽兵工廠購買漢陽式步槍,兵工廠也曾大量制造七九子彈。但包括閻錫山在內對于漢陽式步槍并不看好,相反認為日軍的三八式步槍更為可靠。考慮到包括山西在內的中國北方風沙較重,而三八式步槍在設計之初就設有防塵蓋,閻錫山等人的看法不無道理。當然,也有回憶認為閻錫山選擇三八式步槍主要是為了采用日軍的6.5毫米友坂式子彈。這種子彈裝藥量比7.92毫米子彈更小,因此每一粒子彈造價更低,用周維翰的話說就是“槍彈還能省料省藥”。
漢陽兵工廠舊址
既然以6.5毫米子彈作為晉軍制式口徑,那么在重機槍方面自然也要采用相同口徑。太原兵工廠原本能夠仿制7.92毫米的馬克沁重機槍,但閻錫山與部下經過演習和作戰發現山西全境缺水,馬克沁采用水冷設計,在山西作戰十分不便,因此便力主改用日式三八式6.5毫米氣冷重機槍。到中國軍隊引進捷克式輕機槍時,太原廠為了統一口徑,將其改為發射6.5毫米子彈的版本。直至抗戰爆發,太原失陷,閻錫山向國民黨兵工署領用子彈,卻發現兵工署手中只有7.92毫米子彈,這才要求已經過河的西北制造廠將新造的步槍、輕機槍改用7.92毫米口徑。
太原廠保存的九四式山炮
當然,閻錫山不喜歡七九口徑的步槍,并不代表山西就造不出七九子彈。到1937年9月,閻錫山的晉軍已經被日軍打得一潰千里,9月13日大同淪陷后,國民黨晉綏軍全部撤離大同地區。這時閻錫山也明白只有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才有可能力挽狂瀾,因此只得主動表示愿意“送我軍七九子彈五十萬發,其中中正子彈五十萬發,沖鋒機關兩百支”。八路軍駐太原辦事處的警衛排也換上了晉造湯姆遜沖鋒槍。
說起晉造湯姆遜沖鋒槍,八路軍并不陌生。早在1936年2月至5月紅軍以紅一方面軍主力編成中國人民抗日先鋒軍,在毛主席和彭德懷指揮下東渡黃河,準備北上抗日。但當我軍進入山西境內之后,卻受到晉軍襲擊,于是我軍在歷時75天的作戰中轉戰山西50余縣,殲敵7個團,俘虜4000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并擴紅8000余人。由于當時晉軍裝備了不少晉造湯姆遜沖鋒槍和晉造山炮,于是紅軍也就“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步兵換上了沖鋒槍,炮兵也用上了75毫米山炮。
從性能上來看,山西自制的仿“湯姆遜”M1921型沖鋒槍和晉17式半自動駁殼槍算得上當時中國北方各部隊手中最有殺傷力的速射火器。但據包括紅軍和八路軍的各使用部隊反映,晉造沖鋒槍金屬部件加工粗糙,尤其是槍管多有瑕疵,若保養不及時十分容易出現卡殼甚至是炸膛的惡性事故。由于日軍手中并沒有11.43毫米子彈,我軍沖鋒槍的彈藥補給只能依賴閻錫山,而閻直到1937年11月太原失陷后才將原囤積在此地的彈藥和其他物資中無法后運的一部分作為“順水人情”交給了在太原周邊堅持抗戰的八路軍。
晉造17式手槍,手槍右側有“民國十七年晉造”篆體刻字。 資料圖
晉造山炮顯身手
除了輕武器和槍彈以外,閻錫山興辦的山西軍事工業也是抗戰期間八路軍和新四軍炮械的主要“原產地”。1942年春的一天,江蘇省啟東市海復鎮附近的海面上,風平浪靜。一艘多桅帆船靜靜地停在離灘頭不遠的海面上,幾個漁民打扮的人,在甲板上悠閑地“垂釣”。不過,他們的眼睛并沒有盯著海面上的魚漂,而是緊張地望著遠處天邊停播的一支大船隊。
中午,隨著潮水退去,遠處的船隊并沒有返回崇明方向,而是快速向多桅帆船處駛來。此時多桅帆船已經擱淺在海灘上,完全喪失了逃離的能力。快速沖來船隊的甲板上,出現了一大群日軍,他們打著膏藥旗,耀武揚威,眼看就要包圍多桅帆船。這時,從多桅帆船上突然傳來一聲炸雷,隨后在對面船隊旗艦旁邊升起一道沖天水柱。這一下,把船隊各船上的日軍嚇得失魂落魄,整個船隊立刻調轉船頭,升起船帆,快速逃回崇明島方向去了。
晉十三式山炮的護盾設計與日制四十一式山炮早期型相同。
這一場海上炮戰,是新四軍第一師炮兵連的首戰。那門在緊急關頭突然開火,逼退日軍的大炮,就是一師在1942年唯一的一門75毫米山炮,炮兵們親切地稱它為“老黃牛”。“老黃牛”是1941年初,新四軍在蘇北曹甸戰役中,從韓德勤的八十九軍手中繳獲而來的。據時任一師炮兵連指導員的開誠回憶,“老黃牛”是一門晉造十三式75毫米山炮。但是,所謂晉造十三式山炮系1924年(民國十三年)太原兵工廠根據日本的大正六年式山炮仿制而成的,除裝備晉軍之外,西北軍和桂系軍閥也有少量裝備。而在此之前,1921年(民國十年)漢陽兵工廠也曾根據同一款火炮仿制了漢十年式75毫米山炮。那么,為什么韓德勤手中會有山西太原兵工廠制造的火炮呢?原來,八十九軍的前身之一第33師,最初是西北軍宋哲元的部隊。因為在中原大戰中失敗,宋哲元的第三軍被改編為第33師,“老黃牛”應該是閻錫山在中原大戰前移交給宋哲元的。
據開誠回憶,因為炮彈太過寶貴,粟裕師長曾經親自下令,“老黃牛”每開一炮,都必須要由師部批準。這一戰之后,開誠忐忑不安地等著接受師部領導的批評,耗費了兩發炮彈,卻沒能擊毀一艘敵船。結果師首長不但沒有批評炮連,反而表揚他們機動靈活。但是那條每開一炮必須由師部批準的命令,還是沒有取消。
而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的起家裝備也是晉造。1938年1月28日,八路軍總部在山西臨汾宣布成立八路軍總部炮兵團,最初裝備的十余門山炮中,絕大多數晉軍在潰逃時推入滹沱河中,又被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帶著部隊從滹沱河底打撈上來的。這批火炮后來在1940年8月的百團大戰中大顯神威,摧毀了包括桑掌據點主堡在內多處日軍工事,被日軍俘虜稱為“上了刺刀的火炮”。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