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04工廠是一個具有革命傳統的老廠,建廠至今年已有八十一周年了,是我軍年代最老的軍工廠。
時至今日,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操作升國旗的電控按鈕開關盒仍收藏在原總參通信部的通信兵陳列館里。如果不是電機修配廠設計安裝的裝置,為何是由總參通信部收藏?
一、電影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整個過程主要是林治遠一個人完成的,包括設計、制作、鉗工、焊工、鑄工、制旗、電氣等等。顯然,完成這樣一個任務是需要一個團隊的,一兩個人肯定不行。在工廠工作過的人都知道,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全面手員工。 二、影片中林治遠由大會籌備組領導領著進入天安門廣場(當時已經戒嚴),在領導與警衛人員沒談妥的情況下連闖兩處哨兵崗,在當時保衛那么嚴格的情況下,沒得到哨兵的同意硬闖崗,那會把小命玩沒的。 三、把旗桿頂部的金屬阻斷球搞的那么神神密密,故弄玄虛,非得另鑄一個合金的金屬球焊上才能限位,原由何在? 四、內行都清楚,最關鍵的技術環節應當是減速器,沒有減速器是不能控制升旗速度的。因為導演想不到,編劇又不懂,又沒有接觸到原始技術檔案,所以影片自然就忽略了這個技術核心。
關于減速器的故事,我們單位原老901工廠的師傅們一直記憶猶新。
林玉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大校軍銜。業余創作,著有報告文學集《共和國的華誕》、長篇報告文學《托起世紀慶典廣場的人們》、歌詞歌曲集《中華心連心》等。曾榮獲人民日報建國40周年報告文學征文一等獎、“新中國第一”征文一等獎、全軍“當代軍人風貌”報告文學一等獎和總參謀部文學獎等。歌曲作品曾榮獲中國音樂家協會首屆“晨鐘獎”、全國“瀛丹杯”企業歌曲一等獎和解放軍歌曲優秀作品獎、全軍團歌比賽一等獎等。近年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曾榮獲“共和國的脊梁”報告文學優秀作品一等獎,其作品主人公榮獲“共和國的脊梁”報告文學主人公金杯獎。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升旗裝置揭秘
開國大典,按照預先的設計,升國旗要由毛澤東親手操作。張致祥要考慮毛澤東的站立位置,旗桿的位置,怎么樣實現升旗,特別是要和升旗口令做到同步升旗。這是開國大典啊,可不是以前在部隊里的普通升旗! 張致祥感受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毛澤東主席是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他要和其他參加開國大典的領導人站在一起,一直到慶典活動結束。而旗桿要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好讓幾十萬群眾可以現場看到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面。 這就面臨一個問題:毛澤東主席怎么操作升旗?從宣布升旗,到毛澤東走下天安門城樓抵達旗桿的位置,大約要十幾分鐘,如果選擇讓毛澤東走過去,現場會出現許多人立在那里等十幾分鐘的較為尷尬的情況。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選項。 有人建議,是否在毛澤東主席宣布后,在旗桿下安排兩名特殊訓練的旗手,由他們代替毛澤東主席升旗?許多人反對這個建議,他們說,政協會議已經決定要由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國旗,而且,這個環節是新中國成立的一個標志性環節,意義重大,絕對不可以由別人代替升旗。 懂得科技的干部少啊,竟然還有人好心地提議,是否可以在天安門城樓上拉出一根長長的繩子,連著旗桿,由毛澤東主席在城樓上拉著繩子升旗?這些提議自然都被否定了。 正在大家苦思冥想、無計可施時,一個叫李巖的年輕人提出一個建議,他說:“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自動升降裝置,把控制開關放在天安門城樓上。到時候,毛主席一按電鈕,電動機啟動,就能帶動紅旗上升了。”李巖是軍委電信總局派出的接管國民黨聯勤總部電信機械修理廠的軍代表,并任該廠廠長,他想出這個主意是順理成章的。大家都認為這個主意好,但是,在百廢待興時,我們有這個科技力量嗎?這時,李巖自告奮勇地說:“我來負責搞出這個自動升旗裝備!” 這可是必須萬無一失的大事,張致祥馬上向彭真和周恩來做了匯報。周恩來不是很放心,親自到天安門廣場去查看天安門城樓到廣場上旗桿的位置,看后他也認為,其他方案都不可行,只有自動升旗是最佳方案。 但北平剛剛解放,對這個城市的科技人員以及技術水平不是很了解,周恩來擔心: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里搞出這個自動升旗的裝置嗎?所以,周恩來指示張致祥,可以請李巖同志抓緊研制,但要做兩個方案,萬一自動的失靈,就用人工拉上去。 李巖也不是搞技術的。但他心里有底,因為這個廠子的總工程師是我們黨的干部,很有水平。一回到工廠,他就把總工程師蘇冶叫來了。蘇冶,曾在北平讀小學和中學,他的學歷僅限于此,但是,他特別喜歡制作各種電動裝置,人很聰明又喜鉆研。讀完中學后,受我黨抗日主張的影響,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奔赴延安,參加了八路軍。 在延安,蘇冶以刻苦自學著稱。他每天忙完工作后,回到自己住的窯洞,就自修英語和無線電技術,因此,他的英語和無線電技術進步很快,都已達到了專業的水平。延安當時電動裝備不多,少有的幾個電動裝置,都是由蘇冶來修理、安裝、調試,中央首長稱他為“八路軍培養的專家”。 解放戰爭初期,美軍向延安派駐了一個觀察組,他們運來一個大功率電臺,用以和美國駐華大使館聯系。但他們沒有隨行的技術人員,一旦出現故障時,都是蘇冶前去幫助修理解決。 蘇冶他們接收的這個工廠,有許多先進的電信設備,李巖和蘇冶用這些先進的器材和設備,已經為中央和中央軍委改善了很多通訊保障條件,所以,完成這個任務是有基礎的。回到工廠后,李巖和蘇冶一起商量設計和施工方案,廠子里對蘇冶全力支持,要什么設備就給什么設備,要什么助手就給什么助手。 由于時間很緊,蘇冶和他的攻關小組每天吃住在廠子里,日夜不停地趕工。他們先設計了一個圖紙,接著到倉庫里找材料,他們翻出了能用的日軍和國民黨軍使用的美械裝備,有電機、開關、導線等,經過幾次試驗和幾次改進,終于搞出了一個成型的東西。 時間已經很緊迫了,領導著急打電話催,張致祥干脆直接跑到工廠來看最后一次試驗。在張致祥、李巖等見證下,試驗很成功,只見蘇冶親自操縱電控開關,滑輪帶動拉繩,國旗徐徐上升。李巖和張致祥都非常滿意,并報告給了彭真。彭真指示,可以在天安門廣場安裝,現場再繼續試驗,確保萬無一失。 在天安門安裝時,他們把電線沿著“千步廊”御道的石縫鋪設,過金水橋,一直伸向天安門城樓的主席臺。這樣布線,既可以避免在開國大典前被無意中破壞,同時也非常保密。 升旗裝置安裝完畢后,彭真指示一定要多試驗幾次。結果,第一次試驗就出現了故障。升旗預演由張致祥直接指揮,李巖和蘇冶在廣場的旗桿下指揮。聽到李巖、蘇冶“準備完畢”的信號后,張致祥在天安門城樓上按下升旗按鈕,五星紅旗開始緩緩上升。在人們緊張的目光注視下,旗桿似乎也緊張了,國旗升到一半的位置時,突然卡住不動了。 原來是電路出了毛病。他們排除故障后,向彭真做了匯報。彭真向周恩來匯報后,周恩來再次叮囑,一定要準備兩套方案,一個是電動升旗,一個是人工升旗。開國大典時,萬一電鈕失靈,就用準備好的工作人員用人力把國旗升上去。張致祥按照這個指示,進行了多次電動升旗的演練,也進行了多次人工升旗的演練。可以保證萬無一失了。 天安門上的電動按鈕,安裝在毛澤東主席預定站立的地方后邊的一根紅柱子上。為了保密,防止升旗按鈕被人破壞,這個按鈕的位置只有張致祥、李巖、蘇冶幾個人知道。 開國大典的前兩天,負責閱兵的聶榮臻來到天安門檢查工作,他看見升旗按鈕前沒有士兵警衛,就把負責天安門執勤的警衛營副營長石玉璽叫來,指示道:“這個電動升國旗的按鈕,事關重大,一定要派人站崗,保證這個按鈕的安全。”石玉璽馬上布置士兵在按鈕前站崗,一直到開國大典結束。
(董偉,人民日報出版社)
☆采訪結束后,筆者與孫有元合影留念。
☆1949年10月1日,軍委電信總局電機修配廠的軍工們就在國旗桿下圍著就坐,6904工廠的王建(大毛)父母親當時就在現場。
“發展創造力,任何困難可以克服,通訊材料的自制就是證明”。
☆1940年7月7日,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參觀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時,主席揮筆為工廠題詞: 發展創造力,任何困難可以克服,通訊材料的自制,就是證明。
(作者:郝愛生;編輯整理:《通信兵的故事》編輯部;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通信兵的故事”)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