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郝愛生:開國大典自動升國旗裝置究竟出自誰手?
點擊:  作者:?郝愛生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19-10-31 10:09:03

 

1.webp (6).jpg  

 

在國慶七十周年之際,中國電影總公司發行了《我和我的祖國》電影。該電影拍攝極佳,在短短的“十一”黃金周期間,影片累計票房已突破20億。該片講述了新中國成立70年間普通百姓與共和國息息相關的故事,很接地氣,看后振奮人心,是一部愛國主義的好影片。 

 

 

1.webp (7).jpg

☆《我和我的祖國》劇照

 

感動之余,心里也有些不爽。我這里是指影片中的第一個故事,由管虎導演、黃渤主演的《前夜》。因為存在著嚴重失實之處,雖瑕不掩瑜,然而作為老軍工的后代,我不吐不快。

 

據我所知,自動升國旗裝置是由當時軍委電信總局(其前身為軍委三局)下達給所屬電機修配廠的光榮任務,廠長李巖安排蘇冶工程師帶領一干人設計、制作、安裝的。
 
其中有我單位的李樹山(上世紀七十年代是6904工廠機電安全科科長),他親自參加了制作。
 
我廠王建(大毛)的父母親同是901工廠(6904廠的前身)的,也給王建講過工廠為開國大典制作自動升旗裝置的事。
 
我廠吳偉俊的父親吳駿昌也是老901工廠的,在世時曾對吳偉俊講述過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自動控制部分的故事。
 
我廠張云利、張云雷、張云華的父親張子成當時是901工廠的油漆工,不但給旗桿刷過漆,還參加過天安門城樓的涂漆工作。
 
我廠從901工廠搬遷來的子女們都知道此事,因為父輩們都為有這樣一段光輝歷史而深感自豪,一定是會與家人分享這份光榮的。
 

6904工廠是一個具有革命傳統的老廠,建廠至今年已有八十一周年了,是我軍年代最老的軍工廠。

 
我于上世紀七二年入職6904工廠,受到廠史教育:工廠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建廠的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1949年改稱軍委電信總局電機修配廠,正是該廠為開國大典設計安裝了自動升國旗裝置。可影片中怎么就成了林治遠設計安裝了呢?
 

時至今日,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操作升國旗的電控按鈕開關盒仍收藏在原總參通信部的通信兵陳列館里。如果不是電機修配廠設計安裝的裝置,為何是由總參通信部收藏?

 
除了上述失實,影片中的故事情節里還有多處違背常理
一、電影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整個過程主要是林治遠一個人完成的,包括設計、制作、鉗工、焊工、鑄工、制旗、電氣等等。顯然,完成這樣一個任務是需要一個團隊的,一兩個人肯定不行。在工廠工作過的人都知道,目前還沒有這樣的全面手員工。
 
二、影片中林治遠由大會籌備組領導領著進入天安門廣場(當時已經戒嚴),在領導與警衛人員沒談妥的情況下連闖兩處哨兵崗,在當時保衛那么嚴格的情況下,沒得到哨兵的同意硬闖崗,那會把小命玩沒的。
 
三、把旗桿頂部的金屬阻斷球搞的那么神神密密,故弄玄虛,非得另鑄一個合金的金屬球焊上才能限位,原由何在?
 
四、內行都清楚,最關鍵的技術環節應當是減速器,沒有減速器是不能控制升旗速度的。因為導演想不到,編劇又不懂,又沒有接觸到原始技術檔案,所以影片自然就忽略了這個技術核心。

關于減速器的故事,我們單位原老901工廠的師傅們一直記憶猶新。


如果升旗裝置是林治遠設計的,他就應該知道減速器這一說。軍委電信總局電機修配廠就是基于減速器進行系統設計的,也是這樣生產安裝的。減速器包括電機、蝸輪蝸桿、機箱、電器元件(可變電阻電容等等),用電器控制電機的轉速,還須考慮到升旗拉繩的空運轉和帶國旗運轉的伸縮系數,計算好升旗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的零誤差。
 
當時布置從旗桿至天安門城樓上的遙控線時,為了雙保險,萬無一失,布置的是雙線線路
 
據有關資料,林治遠是北京市城建局搞工程建設的,開國大典之前,他是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的負責人。翻修工程主要是土建、木建、修復等,但搞電氣自動化,我認為對林治遠來說是不對行當了。

 

1.webp (8).jpg

☆演員黃渤飾演的林治遠

 

1949年為了確保“開國大典”按時進行,各項準備工作都是按分工展開的,擴音系統和升國旗這一塊是由軍委電信總局負責實施的,具體分工細節可參見公眾號《通信兵的故事》70周年大慶當天發表的文章《從遷入平山到開國大典》。按照分工,有專門做國旗的,有專門做旗桿的,也有專門做自動升旗裝置的,最后通過嚴格的聯試才能竣工。

 

1.webp (9).jpg

 ☆新中國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

【相關資料】

林玉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音樂文學學會會員,大校軍銜。業余創作,著有報告文學集《共和國的華誕》、長篇報告文學《托起世紀慶典廣場的人們》、歌詞歌曲集《中華心連心》等。曾榮獲人民日報建國40周年報告文學征文一等獎、“新中國第一”征文一等獎、全軍“當代軍人風貌”報告文學一等獎和總參謀部文學獎等。歌曲作品曾榮獲中國音樂家協會首屆“晨鐘獎”、全國“瀛丹杯”企業歌曲一等獎和解放軍歌曲優秀作品獎、全軍團歌比賽一等獎等。近年創作的報告文學作品曾榮獲“共和國的脊梁”報告文學優秀作品一等獎,其作品主人公榮獲“共和國的脊梁”報告文學主人公金杯獎。

 
他曾寫過《走出山谷的輝煌》,反映6904工廠第六次戰略轉移;《開國盛典》;《國典大閱兵兩冊》;《創造力的頌歌》,反映原軍委電機修配廠(901工廠)6904工廠的前身,為開國大典設計安裝自動升國旗裝置的過程。

1.webp (10).jpg
☆《從延河走來》記載著6904工廠的前身,軍委電機修配廠設計安裝了毛主席親手升國旗的裝置。

 

1.webp (11).jpg

☆圖中有毛澤東主席按電鈕升國旗的資料相片。

 

1.webp (12).jpg

☆林玉華老師寫的關于軍委電機修配廠設計安裝升國旗的目錄。


1.webp (13).jpg

☆林玉華老師寫的關于軍委電機修配廠設計安裝升國旗的具體內容。

 

1.webp (14).jpg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04工廠廠史。

 

1.webp (15).jpg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04工廠廠史,記載著該廠為開國大典設計安裝了自動升國旗裝置。

 

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董偉出過一本書《誕生》,里面專門詳細介紹過軍委電機修配廠設計安裝自動升國旗裝置的文章。
 
董偉,上過山(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白樺林場知青),扛過槍(基建工程兵),還做過記者,以筆為武器,謳歌新時代的英雄人物。通過學習,有幸成為中央黨史專業博士。任職過人民日報分社社長,現任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編審,還曾獲得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個人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webp (16).jpg

 

在董偉所著《誕生》一書中,關于開國大典自動升旗裝置揭秘這一段文章曾在《今日頭條》發表過,下面這段文字節選自董偉《誕生:共和國孕育的十個月》。
 
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升旗裝置揭秘

 

開國大典,按照預先的設計,升國旗要由毛澤東親手操作。張致祥要考慮毛澤東的站立位置,旗桿的位置,怎么樣實現升旗,特別是要和升旗口令做到同步升旗。這是開國大典啊,可不是以前在部隊里的普通升旗!
 
張致祥感受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毛澤東主席是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他要和其他參加開國大典的領導人站在一起,一直到慶典活動結束。而旗桿要豎立在天安門廣場,好讓幾十萬群眾可以現場看到這個激動人心的場面。
 
這就面臨一個問題:毛澤東主席怎么操作升旗?從宣布升旗,到毛澤東走下天安門城樓抵達旗桿的位置,大約要十幾分鐘,如果選擇讓毛澤東走過去,現場會出現許多人立在那里等十幾分鐘的較為尷尬的情況。這顯然是不可能的選項。
 
有人建議,是否在毛澤東主席宣布后,在旗桿下安排兩名特殊訓練的旗手,由他們代替毛澤東主席升旗?許多人反對這個建議,他們說,政協會議已經決定要由毛澤東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國旗,而且,這個環節是新中國成立的一個標志性環節,意義重大,絕對不可以由別人代替升旗。
 
懂得科技的干部少啊,竟然還有人好心地提議,是否可以在天安門城樓上拉出一根長長的繩子,連著旗桿,由毛澤東主席在城樓上拉著繩子升旗?這些提議自然都被否定了。
 
正在大家苦思冥想、無計可施時,一個叫李巖的年輕人提出一個建議,他說:“我們可以設計一個自動升降裝置,把控制開關放在天安門城樓上。到時候,毛主席一按電鈕,電動機啟動,就能帶動紅旗上升了。”李巖是軍委電信總局派出的接管國民黨聯勤總部電信機械修理廠的軍代表,并任該廠廠長,他想出這個主意是順理成章的。大家都認為這個主意好,但是,在百廢待興時,我們有這個科技力量嗎?這時,李巖自告奮勇地說:“我來負責搞出這個自動升旗裝備!
 
這可是必須萬無一失的大事,張致祥馬上向彭真和周恩來做了匯報。周恩來不是很放心,親自到天安門廣場去查看天安門城樓到廣場上旗桿的位置,看后他也認為,其他方案都不可行,只有自動升旗是最佳方案。
 
但北平剛剛解放,對這個城市的科技人員以及技術水平不是很了解,周恩來擔心:能夠在比較短的時間里搞出這個自動升旗的裝置嗎?所以,周恩來指示張致祥,可以請李巖同志抓緊研制,但要做兩個方案,萬一自動的失靈,就用人工拉上去。
 
李巖也不是搞技術的。但他心里有底,因為這個廠子的總工程師是我們黨的干部,很有水平。一回到工廠,他就把總工程師蘇冶叫來了。蘇冶,曾在北平讀小學和中學,他的學歷僅限于此,但是,他特別喜歡制作各種電動裝置,人很聰明又喜鉆研。讀完中學后,受我黨抗日主張的影響,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奔赴延安,參加了八路軍。
 
在延安,蘇冶以刻苦自學著稱。他每天忙完工作后,回到自己住的窯洞,就自修英語和無線電技術,因此,他的英語和無線電技術進步很快,都已達到了專業的水平。延安當時電動裝備不多,少有的幾個電動裝置,都是由蘇冶來修理、安裝、調試,中央首長稱他為“八路軍培養的專家”。
 
解放戰爭初期,美軍向延安派駐了一個觀察組,他們運來一個大功率電臺,用以和美國駐華大使館聯系。但他們沒有隨行的技術人員,一旦出現故障時,都是蘇冶前去幫助修理解決。
 
蘇冶他們接收的這個工廠,有許多先進的電信設備,李巖和蘇冶用這些先進的器材和設備,已經為中央和中央軍委改善了很多通訊保障條件,所以,完成這個任務是有基礎的。回到工廠后,李巖和蘇冶一起商量設計和施工方案,廠子里對蘇冶全力支持,要什么設備就給什么設備,要什么助手就給什么助手。
 
由于時間很緊,蘇冶和他的攻關小組每天吃住在廠子里,日夜不停地趕工。他們先設計了一個圖紙,接著到倉庫里找材料,他們翻出了能用的日軍和國民黨軍使用的美械裝備,有電機、開關、導線等,經過幾次試驗和幾次改進,終于搞出了一個成型的東西。
 
時間已經很緊迫了,領導著急打電話催,張致祥干脆直接跑到工廠來看最后一次試驗。在張致祥、李巖等見證下,試驗很成功,只見蘇冶親自操縱電控開關,滑輪帶動拉繩,國旗徐徐上升。李巖和張致祥都非常滿意,并報告給了彭真。彭真指示,可以在天安門廣場安裝,現場再繼續試驗,確保萬無一失。
 
在天安門安裝時,他們把電線沿著“千步廊”御道的石縫鋪設,過金水橋,一直伸向天安門城樓的主席臺。這樣布線,既可以避免在開國大典前被無意中破壞,同時也非常保密。
 
升旗裝置安裝完畢后,彭真指示一定要多試驗幾次。結果,第一次試驗就出現了故障。升旗預演由張致祥直接指揮,李巖和蘇冶在廣場的旗桿下指揮。聽到李巖、蘇冶“準備完畢”的信號后,張致祥在天安門城樓上按下升旗按鈕,五星紅旗開始緩緩上升。在人們緊張的目光注視下,旗桿似乎也緊張了,國旗升到一半的位置時,突然卡住不動了。
 
原來是電路出了毛病。他們排除故障后,向彭真做了匯報。彭真向周恩來匯報后,周恩來再次叮囑,一定要準備兩套方案,一個是電動升旗,一個是人工升旗。開國大典時,萬一電鈕失靈,就用準備好的工作人員用人力把國旗升上去。張致祥按照這個指示,進行了多次電動升旗的演練,也進行了多次人工升旗的演練。可以保證萬無一失了。
 
天安門上的電動按鈕,安裝在毛澤東主席預定站立的地方后邊的一根紅柱子上。為了保密,防止升旗按鈕被人破壞,這個按鈕的位置只有張致祥、李巖、蘇冶幾個人知道。
 
開國大典的前兩天,負責閱兵的聶榮臻來到天安門檢查工作,他看見升旗按鈕前沒有士兵警衛,就把負責天安門執勤的警衛營副營長石玉璽叫來,指示道:“這個電動升國旗的按鈕,事關重大,一定要派人站崗,保證這個按鈕的安全。”石玉璽馬上布置士兵在按鈕前站崗,一直到開國大典結束。

 

(董偉,人民日報出版社)

 

1.png

關于上文中多次提到的蘇冶工程師,后來他于1950年入朝參戰,據原志司通信處處長、總參通信部主任崔倫將軍的回憶錄記載:“在第一次戰役結束后,第39軍通信科長打電話給志司通信處,說前線繳獲了敵人的很多汽車及各種物資,請速派人來拉。志司通信處即派器材科長蘇冶同志帶幾名司機前去打掃戰場,結果行車途中發生翻車事故,蘇冶同志不幸犧牲。蘇冶同志是位既有技術又肯干的好同志,我們從延安時期開始就在一起工作,他的犧牲使我感到非常悲痛。”(摘自崔倫所著《通信兵往事回想》)

 

筆者于2019年10月17日采訪了6904工廠的離休干部孫有元。

 

1.webp (17).jpg
 
孫有元已91歲高齡,北京人,可能是目前原901工廠最后兩位健在的老人了之一(另一位健在的老人叫張炳堃,是從6904工廠調到南京6902工廠,在6902工廠當過書記)。孫老1946年(18歲)進入原國民黨聯勤總部北平第五電信機械修造廠工作,以修造廠為掩護,跟隨中共地下黨黨員劉祖德、趙戰鰲、習林等為黨工作,并于1948年入黨。

1.webp (18).jpg

 ☆采訪結束后,筆者與孫有元合影留念。


1949年由李巖等代表軍委三局電器材料修造廠接收該廠后,孫老正式歸隊。軍委將合并后的工廠命名為軍委電信總局電機修配廠,大約八、九月份,工廠接到為開國大典設計安裝自動升國旗裝置的任務,由廠長李巖總負責,蘇冶等一干人制作,其中有我廠的李樹山參加了制作。孫老對此事記得非常清楚,他說控制系統和旗桿做好后,派了好多人去天安門廣場拉線、立旗桿,至于具體是誰澆筑旗桿底座等工作的,已經記不清了。

 

1.webp (19).jpg

☆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webp (20).jpg
☆毛澤東主席親自按動電鈕升起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1.webp (21).jpg

☆1949年10月1日,軍委電信總局電機修配廠的軍工們就在國旗桿下圍著就坐,6904工廠的王建(大毛)父母親當時就在現場。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04工廠的前身是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1938年6月1日在延安鹽店則村建廠,1940年7月7日毛主席為工廠題詞:
“發展創造力,任何困難可以克服,通訊材料的自制就是證明”。

 


該廠一直跟隨黨中央轉戰,從延安、子長縣、山西臨縣、河北西柏坡直到1949年2月進入北京。進京后接管了原國民黨留下的幾個修造廠(所),有了這些專業技術人員和先進的電信設備、豐富的器材,工廠如虎添翼,更加強大。此時工廠已改名為“軍委電信總局電機修配廠”(地址:北京北小街,原北京軍區總醫院的位置,后整體搬遷到原總參通信部招待所的位置,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901工廠),為中央和軍委提供了很好的通信保障服務,對中央及軍委的電器維修、車輛維修、重大活動的音響裝置更是得心應手。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正是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1964年軍委決定該廠整體搬遷到五臺山區。

 

 

1.webp (22).jpg

☆1938年6月1日,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在延安延店子村成立,該圖是建廠時的廠址,九孔石窯洞。

 

1.webp (23).jpg

☆該圖是工廠跟隨黨中央轉戰到河北西柏坡,中央所在地。

 

 

1.webp (24).jpg

☆1949年2月,工廠隨黨中央進入北平,這是解放軍入城式,群眾在街道兩旁夾道歡迎。


1.webp (25).jpg

☆1940年7月7日,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參觀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時,主席揮筆為工廠題詞:    發展創造力,任何困難可以克服,通訊材料的自制,就是證明。

 

1.webp (26).jpg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04工廠的前身,(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通信部,電信機械修配廠),,工作人員1949年至1956年佩戴的硬胸標。

全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04工廠

該廠建廠八十周年以來,經歷過六次戰略轉移。

六次戰略轉移路線圖

1.webp (27).jpg

☆1938年6月-1947年1月,軍委三局通信材料廠(延安延店子村);
☆1947年1月-1947年3月,軍委三局電器材料修造廠(子長縣瓦窯堡);
☆1947年3月-1948年4月,軍委三局電器材料修造廠(山西臨縣);
☆1948年4月-1949年2月,軍委三局電器材料修造廠(河北西柏坡窯兒上);
☆1949年2月-1956年2月,軍委電信總局/軍委通信部/總參通信部電機修配廠(北京北小街);
☆1956年2月-1964年3月,軍委通信兵部901工廠(北京翠微路通信兵部大院);
☆1964年3月-1965年7月,軍委通信兵部906工廠(山西五臺);
☆1965年7月-1991年1月,軍委通信兵部/總參通信部6904工廠(山西五臺);
☆1991年1月遷往太原至現在,總參通信部6904工廠,2015年改為陸軍部6904工廠。
 
1.webp (28).jpg
☆軍委通信兵部901工廠(現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04工廠),于1964年搬遷到山西五臺山區的廠區一景,此時有了一個神密的郵政信箱號:山西省五臺縣102信箱。

 1.webp (29).jpg

☆1991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04工廠搬遷到山西太原的一景。

 

1.webp (30).jpg

 

(作者:郝愛生;編輯整理:《通信兵的故事》編輯部;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編自“通信兵的故事”)

 

2.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