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吳小飛“‘穿馬甲’具有欺騙性,會麻痹斗志,使人錯誤的認為,還有可能向外‘乞討’核心技術并掙錢……實踐反復證實,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能通過自主創新、自主可控的途徑獲取。”2019年10月2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表示。
倪光南所說的“穿馬甲”,是指以購買等方式獲取的非自身研發所得的技術,經過“加工”、“包裝”后,以自主研發技術成果呈現的行為。
倪光南表示,軟件產業是中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2000年~2018年間,中國的軟件業銷售總額從560億元增長至63061億元,18年增長112倍。他指出,以軟件產業為主的中國網信領域,雖然技術和產業的平均水平已經達到世界第二,但是仍然存在自己的短板。具體的短板是芯片設計和制造、大型工業軟件、移動OS等基礎軟件等方面。
倪光南認為,我國網信技術有短板、被“卡脖子”,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原因。客觀方面,我國還是發展中國家,技術積累只有幾十年,與一些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同時還有一些發達國家的禁運封鎖;主觀方面,存在“穿馬甲”,以及“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影響。
他指出,中國的軟件產業的快速增長,主要靠人才、市場以及政策的支持,而本該起重要作用的資金,卻貢獻甚微。他解釋道,以地方政府投資為例,基建、地產等硬件的投入,成效明顯,即便沒有收益,也有跡可循,但是軟件“看不見摸不著,只有幾張桌子、幾臺電腦,不出成績不好解釋”。
針對“穿馬甲”等技術層面問題,倪光南表示,雖然近年來科研領域和政策層面普遍重視尊重知識產權問題,但從專業角度,還可以實行包括自主可控測評、質量測評、安全測評在內的多維度測評,以客觀、科學評估技術的自主可控程度。
倪光南強調,軟件產業有基礎性、戰略性,軟件技術和軟件人才有通用性、帶動性。軟件技術已滲透到幾乎所有信息技術中。軟件是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驅動力,也將助推傳統制造業向智能制造轉變。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