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一年前,北京天文館的天象儀要更新,新設備成為不大不小的新聞(原文寫于2010年5月)。
其實,被淘汰的天象儀的控制計算機,如今是全國絕無僅有的老資格國產計算機,當年能夠做出這樣精致的計算機,才應當作新聞,可是記者并不知道這段歷史。
大約3000臺國產計算機如今蹤跡全無,來世今生漂然過,不留身影在世間。虛和實、人和物就是這樣的戲弄著歷史,也是中國轉型期間的一場隱密。
1973年8月26日,被新聞聯播通報的百萬次150計算機。
曲阜師范大學保存的電子管計算機,是唯一現存的計算機。
1965年哈軍工研制的441-B計算機,是第一臺晶體管計算機。
1958年起,中國人開始制造計算機。20年的時間里,白手起家地做出了近3000臺計算機。有電子管的、晶體管的、集成電路的,有專用、有通用,有單機、有系列機,大的可以放滿如同排球場般的大型機房。進入的人要換拖鞋,白大褂,空調伺候,來訪者要有人事介紹信審批。
這些計算機服務于“兩彈一星”工程,服務于中國科學院和重點高等學校。大慶油田、沈陽飛機制造廠、上海制造核潛艇的船廠、北京電報大樓、豐西火車站的駝峰、首都鋼鐵公司、石景山高井發電廠,上海十六鋪碼頭。總之,一切重要和機密的地方,都有國產計算機的身影。不過,這都是過去的事,是在改革開放之前的故事。
計算機被消失,不是如同英國銷毀破譯德軍密碼電報的“巨人”計算機,因為要嚴格保密;更不是因為要刻意隱匿那段光榮的科技歷史,而是因為它們身懷金銀,所有接插件都使用了真金白銀,其他的紫銅焊錫,也都貨真價實。哈軍工的計算機研究室研制晶體管計算機,要使用金鍵電阻,就派出劉國霖到北京央行申請了1公斤黃金,一路懷抱著回到哈爾濱。后來剩余的黃金為三臺441-B計算機的銘牌鍍了真金,可惜都已隨著機器淘汰,不知下落。
古往今來,人若漏富,會有殺身之禍;對于今日的機器也屬同樣,值錢身段早就被人覬覦,哪怕隔著高墻,深藏大院,機要單位,哨兵持槍。計算機和電子設備,就是因為關鍵部位上的金屬涂敷層,多在月黑風高之夜,被悄然掠出,運送到浙江肢解、分離。
早先,無論計算機的性能、功績,都是在機房嚴加監管,所有物資清單都由器材處保存,定期檢查,財務要作為固定資產折舊核賬。改革開放,中國人蜂擁走出國門,引進那些先進和不先進的“電腦”。
曾經立下汗馬功勞的國產計算機,也就靜悄悄地駐留在機房和庫房,直到無人關心。操作它們的伙伴,有點和今天的房主類似,僅有使用權而無物業的管轄權。
頭腦清醒的一些浙江人馬上注意到這批寶藏,嚴格的說是溫嶺那邊的人來到北京、上海、西安等一切有計算機的城市,直到再往西邊的基地戈壁。在大學、部委機關、研究所、大型國企的門口,總是能夠見到他們在詢問,從打聽有無計算機,到尋親問友;從尋親問友,到打聽計算機,好似當年的“掃蕩”,要把計算機和糧食一樣全部“篳”出來。
終于,城市中幾乎再也沒有計算機的身影,除去天文館還在使用中的天象儀,暫時躲過了“掠金者”的搜尋。管理者只看賬面上的剩余價值,而不顧技術底蘊和文化含量,科技人員對此大多沒有發言權。
一臺臺計算機,在苫布遮蓋下,摸黑出發,順著公路,千辛萬苦地到達溫嶺,它們那里知道,這次神秘地轉移,并非領受新的機密任務,而是要終結他們的生命。在溫嶺的農村、山溝,計算機遭受到了滅頂之災,逆向原來裝配的流程,全部分解回爐。令人傷感地,居然也是依照“可回收”與不可利用就焚毀來區分其價值。各村有各村的高招,黃金白銀酸洗提取成型,然后漂然出海,在海峽中交換了電子手表、香煙、計算器、電視機、蛤蟆鏡等等。
隨著財富積累在溫嶺、臺州農村的,是所有未曾消化的污染元素。
2005年,《人民日報》的文章說,浙江省臺州市路橋、溫嶺的一些鄉鎮本來有著山清水秀的江南景色,可是,電子廢棄物拆解使之變成了另外一副模樣。遠遠看去,青山綠樹下一幢幢小樓房煞是漂亮。靠近村莊,記者看到的是隨處堆放的破爛物,聽到的是叮叮當當的敲打聲,聞到的是刺鼻的惡臭味。
一位白發老人用剪刀把線路板上黃色的顆粒物撥在木盒子里,之后就去“洗金”。用硫酸、硝酸等把貴重金屬置換出來,一個人、幾個桶。廢氣、酸性廢水以及剩余終垃圾日曬雨淋,揮之不散的惡臭彌漫在村莊上空。 交易集市一般在晚上11點開始,次日天亮前結束。交易日逢六,攤位上的國內外電腦配件以及金、銀、黃銅、紫銅等貴重金屬應有盡有。馬路兩側則整齊地堆放著機柜分解后的角鐵、槽鋼,都有人看攤交易。
當這些金銀掠過溫嶺上空之后,留下的是比其他地方畸高的各種癌癥病人,難怪有人說在上海的幾家醫院,整個樓道都是這邊的鄉親。
我國成為電子大國,進入電子產品淘汰高峰期,拆解業成為循環經濟新的增長點。除去環保問題,還有一個工業文物的保護。當浙江農民只看到舊機器部件和材料的價值時,我們的文物部門、博物館和主管部門,沒有留意到中國計算機事業的輝煌歷史,這些科技人員的功績和一個時代的記憶,就折斷在黃金白銀的搜尋中。
使我想起《悲慘世界》中,滑鐵盧的受傷貴族軍官,因為身上的高級金飾而得救。而我們的計算機卻沒有這樣幸運。思緒中,浮現著高速路和高鐵兩邊的標語:“光纖無銅,偷了也無用。”
財富,在特定的時候,就是生命終結的理由。
當實物和圖紙消失之后,這些歷史缺失的價值才會凸現。
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犧牲環境和居民健康為代價,這是經濟發展的底線。 高科技正在日新月異地更新,但也要給社會保留歷史的記憶。
所以,在今天,1958年的電子管計算機銷毀了;
1965年的晶體管計算機難尋;
1970年的集成電路計算機更難尋找。
因為質量好,使用年限長,而躲過一劫的天文館的1976年的計算機,還幸存在世,難道不是新聞嗎?所以,我呼吁要保護這一臺和以后會發現的計算機,都是難能可貴的工業文物。
溫嶺——在1000年之后,還會成為中國計算機事業的一個歷史見證。我是這樣想的。
本文原載微信公眾號“計算機六十年”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