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的紅旗渠建設勞模李天德回憶,在紅旗渠工地上,看不出誰是干部誰是民工。總指揮長、副縣長馬有金是掄大錘的好手,掄開12磅大錘,一口氣能打一百多下。由于長期風吹日曬,他臉膛黝黑,人稱“黑老馬”,“縣長”倒很少被提起。
干部和民工的區(qū)別,在領給養(yǎng)補助時最明顯。當時除自帶口糧外,工地上根據(jù)物資供應情況,給予一定補助。1960年2月至8月,民工補2市斤,干部補1.5市斤;1961年至1966年,民工補1.8市斤,干部補1.2市斤……干部的標準始終低于群眾。
一碗小米干飯的故事至今仍為健在的修渠者津津樂道。有一天,炊事員看楊貴干活太累,偷偷給他蒸了一碗小米干飯。楊貴很生氣:“群眾吃啥我吃啥,這米飯誰蒸的誰吃!”最后,這碗干飯倒進大鍋里煮成粥,30個人分著喝了。
“我最佩服他們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那時干部跟我們一起吃糠咽野菜。”在張買江的講述中,干部和民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級指揮部都是住山洞或搭席棚,沒用修渠的錢蓋過一間房。最困難的時候,總指揮部的辦公經費連點煤油燈的開支都不夠。
“黨員干部能夠領導人民辦大事,前提是必須符合人民的利益,必須與人民同甘共苦,否則將舉步維艱。”申伏生指出,參與修渠的大小干部上千名,他們用行動彰顯了黨的純潔信念和優(yōu)良作風。
“干部能流一滴汗,群眾汗水流成河”
林州流傳一句話,“干部能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干部能流一滴汗,群眾的汗水流成河”。這是紅旗渠建設時代留下的,沒有親歷過的人,很難領會其中的深情厚誼。
“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時刻豁得出來,黨員干部憑借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成為修渠群眾的貼心人、主心骨。”申伏生研究發(fā)現(xiàn),基層黨組織在密切干群關系、調動群眾參與意識方面作用顯著。
紅旗渠景區(qū)資深講解員李蕾的曾祖母在105歲高齡去世,她曾說,紅旗渠工程在別的時代是不敢想象的。修渠前,公社和村民小組的干部做思想動員,讓老百姓明白是為誰修。
“修這條渠等于在自家院里打井呢,你不出力誰出力?現(xiàn)在不出力將來根本沒臉吃渠里的水。”李蕾轉述曾祖母的話。據(jù)統(tǒng)計,開工第一天,就有三萬七千人報名。6000多萬元的紅旗渠建設總投資,國家撥款僅占15%,85%都是群眾自籌。
“干部沖鋒在前、與群眾同甘共苦,形成了一種無聲無形卻強大有效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群眾的修渠熱情空前高漲。”林州市紀委撰文稱,干部作風關乎民心向背,這在今天仍有借鑒意義。
紅旗渠開挖沒多久,張買江的父親就犧牲在了渠上。母親把13歲的他往外推,“你上渠,渠里不來水,你別回家!”按照規(guī)定,18歲至60歲之間的青壯年負責修渠,不到或超出的往往瞞報年齡。當時林州有50萬人口,其中30萬人參與了紅旗渠建設。
“修建紅旗渠是我們黨抓住了群眾的根本需求,從群眾身上汲取不可思議能量的一次偉大實踐,也是黨領導人民筑夢圓夢的偉大創(chuàng)造。”林州市委書記鄭中華認為,紅旗渠是踐行群眾路線、匯聚群眾力量的典型范例,黨員干部以此為鏡,可以直觀對照出自身的不足。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guī),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qū)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