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8日-星期四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學術探索 > 人文歷史 > 閱讀信息
朱冬生:一個攸關民族命運的軍機重地
點擊:6847  作者:朱冬生    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  發布時間:2020-04-11 10:04:53

 

1.webp (17).jpg

泰山廟
華中敵后抗戰的指揮部
文 | 朱冬生

抗日戰爭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偉大的民族抗爭,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

1979年3月,我從部隊調進星火燎原編輯部,參加編著《星火燎原》叢書。反映偉大的抗日戰爭,反映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的英勇作戰,是《星火燎原》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叢書10集,抗日戰爭部分就有4集。

鑒于我是鹽城人,領導分工我負責有關新四軍的稿件。在編輯部有編目的一萬多份稿件中,有關新四軍的稿件就超過兩千多份。因此,我對泰山廟在抗日戰爭中承載的重建新四軍軍部和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南方各省敵后抗日戰爭的歷史使命,比較熟悉。

我深深了解泰山廟在民族危難的關鍵時刻挺起民族的脊梁,肩負起黃河以南地區的抗戰責任,塑造了血與火時代中華民族的靈魂與信仰,立下的豐功偉業。

鹽城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段血與火的歷史。

1941年1月,國民黨右翼發動了“皖南事變”,導致了一場親者痛、仇者快的“千古奇冤”,使本就艱難曲折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再度陷入危機。

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針鋒相對,宣布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

1.webp (18).jpg

 

3月8日,新四軍軍部在泰山廟掛牌。這時的泰山廟已不再是廟,而是一個攸關民族命運的軍機重地,成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指揮南方各地抗日戰爭的大本營。劉少奇在此主持召開華中局高級干部會議。陳毅在此作出了許多重大的軍事決策。

新四軍所有的作戰命令通過電文從這里發往南方各個抗日戰場。在延安,黨中央毛主席的戰略思想通過電波,及時下達給鹽城的新四軍軍部。神圣的民族使命,黨中央和鹽城緊密相聯。延安——鹽城,中國抗日戰爭架起的空中走廊。

自新四軍軍部重建始,泰山廟就遭受到日寇無數次的阻擊、襲擊、伏擊,日軍飛機無數次的狂轟濫炸,泰山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洗禮,但她始終以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雄姿挺立在華中抗日戰場,直到抗日戰爭最后的勝利。

泰山廟,宗教文化中放射出燦爛的愛國光芒。

鹽城市泰山廟新四軍軍部舊址

1.webp (19).jpg
【1941年3月8日新四軍軍部在“泰山廟”重建。】

新四軍泰山廟軍部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鹽城市建軍西路118號,占地面積9600平方米。軍部舊址于1984年規劃籌建,1986年10月建成對外開放。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是中國共產黨為粉碎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堅持團結抗日而進行的重大舉措。成為中華人民奪取抗戰全面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鹽城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作為中國人民抗戰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和見證物,已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一處意義重大的歷史遺跡。

1941年2月27日,新四軍軍部遷移到泰山廟,當年7月,日、偽軍發動對鹽阜區第一次大"掃蕩",軍部撤出,向阜寧縣陳集區停翅港轉移,泰山廟遭到敵機狂轟爛炸,破壞十分嚴重。

虎踞龍盤泰山廟

1.webp (20).jpg

“泰山廟”,鹽城的歷史標志,中國人民的驕傲。

幾十年來,就泰山廟的建造年代,有太多的傳說。我與鹽城的許多領導、文化名人作過探討,搜集了一些資料,查閱過一些歷史檔案,也看過不同年代的鹽城縣志。

既為懷古,也為憑吊,每回家鄉,只要得空必瞻仰泰山廟。

最近在煙花三月感受春意的日子里,與家鄉的領導又一次瞻仰了泰山廟。如今的泰山廟,連片的古建筑群,粉墻黛瓦,在蒼松、古柏的掩映下,莊嚴,肅穆。不遠處氣勢軒昂的高樓,四周風景秀麗的河道,銀杏樹、香樟樹,經過一場春雨,處處新綠,顯得寧靜安詳。

瞻仰了泰山廟,游覽了先鋒島,我為家鄉社會經濟建設取得的驕人業績感到驕傲。

鹽城與北京、天津、上海、倫敦、巴黎都一樣,舊城改造是今天所有大城市發展的難題。但看了古城泰山廟周邊的變化,先鋒島,一個狹小的空間,古意盎然和現代聯想,同生共長。老舊的街道,除了泰山廟,再無舊時的模樣。

從先鋒島的建設看出,今天的鹽城比倫敦、巴黎的建設發展要好。

千年河道,潺潺流水,現代建筑,泱泱車流,同步發展,互相禮讓。微景觀,環河綠化帶,現代化的喧囂,歷史積淀中的靜謐,相得益彰,疏緩了大城市的忙碌和緊張。真可謂:泰山廟,風雨不動安如山,獨留仙境在人間。


1.webp (21).jpg
【鹽城市先鋒島】

我對泰山廟有一份軍人的情愫,幾十年來,她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圣地。

廟宇本佛門殿堂,但泰山廟在中國現代史中,曾是新四軍的最高指揮部。今天的泰山廟,已不見菩薩的寶像莊嚴,也沒有了戰爭的創傷,只有新四軍的主要領導人劉少奇、陳毅、張云逸、鄧子恢、賴傳珠的塑像巍然屹立在大殿中央。我是軍史研究者,對我的研究對象始終有一份虔誠和心靈的膜拜。

在泰山廟的大殿里,我全無對宗教和神的信仰,只記得眾多的歷史文獻在手中無數次的撫摩和對那段烽煙歲月的思索。

 

1979年我從部隊調進北京,就在全國最權威的黨史軍史研究部門星火燎原編輯部工作,自此也開始了我對人民軍隊輝煌歷史的系統編著和研究。我看過、整理過、也編過所有新四軍將帥士兵寫過的回憶錄。

1.webp (22).jpg

我和新四軍的領導人后來的國家主席李先念有過許多的交往。與全國政協副主席洪學智有過二十多年的交往,并編輯了《洪學智回憶錄》。

除了工作關系,我對新四軍還有一份鄉情和親情,我是鹽城人,我的伯父方軔(朱啟文)曾是新四軍三師七旅的記者,伯母蔡均都新四軍新安旅行團文工團員。有著四川和鹽城人血統的姐姐的父親張天濤,是新四軍三師七旅二十團的政委,參加指揮了新四軍在鹽城的大小戰斗,后來部隊北上,在遼沈戰役中犧牲。姐姐出生的日子正是她父親犧牲的時候。一生沒見過自己的親爹,這一人間悲情,姐姐背負了一生。

1.webp (23).jpg

我的父親朱啟宇也在新四軍革命斗爭史的影響下加入了地下黨。沒有新四軍的英勇作戰,沒有革命前輩的流血犧牲,就沒有家鄉的富裕安康。所以我對泰山廟的敬仰,是對前輩犧牲精神的寄托和家鄉人民愛國情懷的向往。

今天人們在瞻仰泰山廟,感受新四軍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精神的時候,不能不追溯泰山廟那飽經滄桑的歷史和她曾經的輝煌。

興化秀才李春芳進京趕考在龍岡遇仙姑,明隆慶首輔為報恩修建“東岳廟”。

四百多年前的鹽城,四周是水,東邊是海灘,城西有蟒蛇河,河岸有一座隆起的高地,向西十幾里處是與蟒蛇河相連接的龍岡。

李春芳,興化人,明隆慶年間的“狀元宰相”。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時年已經36歲的秀才李春芳進京趕考。李春芳家境不錯,為進京趕考,自備了一條可供三五人食宿有前后艙的木船,途中有書僮相伴。

1.webp (24).jpg

這時大明王朝的京城,已是北京而不是南京。如果沒有48年前的“靖難之役”,京城如果還是南京,從興化到南京,水路兩天就可以到,李春芳也不需要繞道龍岡了。而此時從興化到龍岡北上淮安,走運河線到北京通州,水路要走半個多月。興化離龍岡不遠,啟程的第一個晚上,李春芳的船夜泊龍岡。

龍岡,鹽城西邊的一個小鎮,是明清兩朝漕運通道上的重要驛站,是食鹽稻谷的集散地,小鎮泊船如鏈,商賈云集。滿大街的商鋪酒樓,南北雜貨充斥于途,小曲、“道情”、叫賣之聲不絕于耳。

龍岡鎮的富裕和喧嘩,對于一個心懷天下的考生來說,并無吸引之處,李春芳吩咐船家移船至鎮外清靜處泊下。待這位考生準備歇息之時,忽聽到岸上傳來少年的哭叫之聲。李春芳難以心靜,即起身離船上岸,循聲來到一戶人家。推開柴門,昏黃的油燈下,儼然是一幅孟母教子圖。只見一位老婦人手持戒尺,正在教訓跪在地上的學子。老婦人告訴李春芳,小子愚鈍,一副很簡單的下聯“麥黃麩赤粉如霜”的對子,三天對不上。

李春芳也覺得這是一副既簡單也很明了的下聯,不過就是一物三變有些繞人罷了。于是他好言相勸老婦人,便原道返回泊船中。

李春芳躺在船艙,輾轉反側,竟也窮竭心思為這個下聯尋找可能的上聯。思來想去,總也對不上來,不知不覺便進入夢鄉。

一覺醒來,天已放亮。李春芳急忙上岸造訪老婦人,試圖尋求上聯。而昨夜的那戶人家悄然不見,已是一座供著女神的庵堂。

李春芳北上京城的途中,腦海里不時浮現老婦人、農舍和庵堂。

李春芳到了京城,進了考場,打開試卷,卷中的填聯題的上聯竟是“炭黑火紅灰似雪”,他驀然想起老婦人的下聯,信手填上“麥黃麩赤粉如霜”。

1.webp (25).jpg

這一年,李春芳獨中榜首第一名。

金榜題名之際,李春芳面向鹽城發誓,要在曾經泊船的龍岡建廟,以謝點化他的神仙老婦人。

李春芳想在龍岡建一座感恩的廟,還一個心中的愿,期間經歷了二十多年。

隆慶二年(1568年),李春芳任內閣首輔。直到此時,仍惦記著那位指點他走向位極人臣之路的神仙老婦人。

李春芳任首輔不久,即“撥出銀兩”派員到鹽城選址建廟。

大明王朝宗教盛行,以朝廷的名義在龍岡建座廟宇,選址極為考究,自是鹽城一件極為隆重的事。龍岡此時已有大小廟宇十余座,多廟集于一地,易分散人氣與“香火”。派出官員與鹽城縣令當即向首輔請命,是否在龍岡附近再行選址。

李春芳按照“紫氣東來”的說法,提出到龍岡上風上水的東南方向再選佳地。最后選定了鹽城城西河邊的高地,這里既有陸地也有水路與龍岡相連,更與“瓢城”隔水相望,氣場相通。

耗時一年多,一座大廟屹立在這個制高點之上。李春芳親筆題書“東岳廟”。“東岳廟”內的“碧霞宮”,供奉的就是他心目中的那位神仙老婦人。

今天已經無從查考李春芳是否真在龍岡遇見了神仙老婦人,但他在龍岡定有一段助他成功的傳奇故事,讓他終身銘記,不敢相忘。

明萬歷年知縣率民眾抗洪治水,為震懾海水洪水楊瑞云改名“泰山廟”。

“東岳廟”是明隆慶宰相李春芳為報德還愿而建,而“泰山廟”則是明萬歷年間知縣楊瑞云抗擊洪水的紀念碑。

楊瑞云,明萬歷七年(1579年),從千山萬水之外的海南,來到鹽城任知縣。

這年夏季的鹽城,煙雨茫茫,上游淮河、運河水下瀉,東邊東海海水倒灌,整個縣城半淹于洪水之中。這位知縣一到任,就面臨這場大洪水。他立即率領鹽城的民眾與洪水進行了頑強的抗爭,取得了成功,受到了朝廷的嘉獎。

1.webp (26).jpg

楊瑞云抗擊洪水和海水倒灌,不失科學和理性。他從鹽城的地理狀況出發,綜合治水,既重視堤防,堵海水于外;更重視疏導,引內河水入海。從而控制了任由洪水泛濫的局面。楊瑞云還上書朝廷,請求發貨金三千,疏浚射陽湖,引水入海。

楊瑞云“以疏治水”頗見成效。

楊瑞云深知災區恢復重建,既需要財力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他從萬歷七年到九年,制定招撫之策,吸引了大批流民,僅從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就招撫居住戶3461家,總人數達9696人,致使當時鹽城的戶籍登記,外來人口幾近半數以上。

為紀念這次抗洪,也借前朝重臣李春芳的大名激勵人心,明萬歷八年(1580年),楊瑞云將“東岳廟”改為“泰山廟”,以借“泰山”的威名震懾海水和洪水的肆虐。楊瑞云把“東岳廟”改為“泰山廟”的時候,李春芳已近古稀之年,恐怕已致仕頤養天年了。楊瑞云對“東岳廟”的更名,已經無需前朝首輔的批準了。

在言及楊瑞云在鹽城抗洪歷史貢獻的時候,人們不能忘記這位知縣所做的另一重要事項,明萬歷十年(1582年)他親自編撰了鹽城縣的第一本《鹽城縣志》。這本縣志里,這位知縣將包括東岳廟在內的鹽城諸多歷史盡數收錄其中,這也為后人研究泰山廟的歷史提供了寶貴依據。

1991年,我在總政干部部負責國務院軍轉辦和總政治部聯合攝制的反映我國軍轉安置工作歷史的電視系列片《延伸的長城》。為了解中國歷朝歷代軍官安置的歷史,我調閱了一些地市縣的歷史檔案,其中就有鹽城縣的這一部縣志。這部縣志我認真的閱讀過,有些重要章節還曾作過摘錄。

這部縣志說,鹽城置縣,始稱鹽瀆,東晉義熙七年(411年),改名鹽城縣,明萬歷時隸屬淮安府,治轄范圍包括今建湖、射陽、阜寧等地。

鹽城也未忘記楊瑞云,史料記載,明末清初,鹽城的百姓為彰其功德,在射陽湖畔的千年古鎮喻口,用所挑之土壘成高墩,名曰:“楊公墩”。
 
“泰山書院”  是時代的進步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鹽城知縣陳樹涵為振興教育,開始在“泰山廟”內興辦縣學。隨著科舉制度的日漸沒落,興教辦學成為潮流。鹽城縣所屬各地廟宇眾多,知縣在泰山廟辦學,給全縣樹立了榜樣。自此,鹽城各地利用寺廟辦學成為一種時尚。這也為鹽城縣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打下了一個良好的歷史基礎。

故鄉的海

有著女性的溫柔

不聞山呼海嘯

只現海市蜃樓

 

故鄉的蟒蛇河

奔騰不息入海流

千年的善行化身為天降甘露的龍虬 

她是大地母親養育著里下河兒女的綿綿情愁

 

故鄉的地

河湖港汊溝壑

沒有綿延起伏的山丘

泰山廟已成為民族精神的源頭


追述故鄉的“泰山廟”,謹以此告訴世人,泰山廟,是回報恩德的神壇,是號召民眾殲滅敵酋的烽火臺,是實現中國夢偉大征程的新起點,是英雄的鹽城人民英勇不屈精神永久的港灣。

泰山廟,弘揚先烈振興中華激勵后人的歷史豐碑!

(作者系解放軍出版社原社長;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原載“黃海前哨”)

【本公眾號所編發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權利,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網站和公眾號。閱讀更多文章,請點擊微信號最后左下角“閱讀原文”】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