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按:伴隨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國企混改也進入了深水區、關鍵期。如何保證國有資產保值最大化,又維護企業職工和投資方的合法利益,有效化解重大風險?混改“中流擊水”必須駛過諸多“暗礁”“險灘”。大國策在專項調研中發現,四大問題值得關注:一是“混”流于表面,并未改變國企行政化屬性。國有獨資的股權結構改變了,國有大股東強行干預企業治理的現象猶存;二是盲目追求掛牌上市。一些地方國企僅通過掛牌新三板等方式來實現混改,根本未能觸及實質層面的改革。僅追求財務投資,忽視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改革創新;三是為“混”而“混”,股東在形式上多元化了,產業鏈協同效應不強,混改流于形式;四是借“混”牟利,從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對這些問題,中船集團軍民融合與國防動員研究中心張嘉國先生一直高度關注,并提出了一些獨到見解。今天,我們再次向大家推薦張老的文章。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提出來之后,一直爭議不斷。盡管國家有關部門、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不少關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方案和辦法,但在為什么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要解決什么問題、怎樣進行改革等幾個基本問題上,理論上仍然缺乏共識,實施起來步履維艱。現就個人一些初步思考呈現出來,供大家一起交流探討。
一、混合所有制經濟改革,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發展的自然選擇。
經過40多年改革發展,我國經濟社會結構都發生了極其重大的變化。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45678”:用40%的資源貢獻了50%稅收、60%GDP、70%專利、80%的新增就業,更重要的是,民營企業目前每天以兩家的速度在增加公益基金,截至2019年5月已有近7000家公益基金。
我國經濟已與世界經濟緊密相連,融入世界經濟的大體系當中。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怎樣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關乎黨、國家、人民前途命運的大問題。而我們知道私有化不可能通向社會主義。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有“資本主義和平長入共產主義”的論調,可至今沒看到先例。中國能否通過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來解決兩極分化這樣一個歷史性問題,這考驗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
中央提出了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而發展公有和非公有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則是把這兩種經濟成份聯系在一起的新的實現形式,與建國初公私合營的探索一樣,試圖創建一種新階段的經濟形式,為社會主義進入中高級階段創造經濟的條件。
實踐證明:保持強大的公有制經濟,是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石。實行公有資本、私有資本和勞動力資本的有機結合,建設一種穩定的、有活力的、有創新能力的發展模式,必將開創出一條社會主義發展的新道。
二、做強做大做優國有企業,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內核。
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們黨的主動作為,要解決的是公有制經濟比重下降,控制力、影響力有所減弱的重大問題。《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資本等交叉持股;要形成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第一條反映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提出了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而不是削弱或消滅國有企業;第二條則反映了社會經濟規律:只有資本和勞動緊密結合,才能創造出穩定、長期繁榮的經濟局面。按照這樣的思想來設計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才可能創新出符合社會主義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模式。
這里最具爭議的是職工在企業中的地位。
改革開放前,職工是國家和企業的主人,享有管理國家和企業事務的權利。其理論邏輯是:工人階級是國家的領導階級,公有制企業屬于全體人民所有,因此,職工也是企業的主人。
改革開放中,在新自由主義思想影響下,通過企業改制,買斷工齡,把國有企業的職工趕到了雇傭工人隊伍當中。其理論邏輯是企業是資本的(無論國資還是私資),勞動力是商品,是資本買來的勞動機器。于是,國有企業便變成了由政府任命的董事、獨立董事、管理層把持的官僚企業,企業的權利集中在少數人中,在分配上也犒"背靠背",高管高薪,再加期權激勵,就順理成章了。失去民主管理的國有企業,為國企領導貪腐制造了制度的漏洞。
總結歷史經驗,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中高級階段過渡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也應當建立這樣一個理論邏輯:
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也是勞動力的所有者,與資本所有者(無論國資還是私資)具有同等的地位,建立資本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應該是整個社會主義階段基本的經濟形式。這就是說,抓住了增強國有資本控制力、影響力和勞動者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地位這兩條,就抓住了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離開了這兩條,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會走到邪路上去。
三、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應把握的幾個關鍵問題。
一是要客觀、科學地評估現存的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企和私企發生的極其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都是在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和經濟制度基礎上的變化。也就是說,無論是國有資本、外國資本、私有資本,都是在社會主義這個大框架下活動。正是由于這一點,它們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力量,顯示了社會主義的強大包容性。
但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發展需求。我國國有企業經過改革陣痛以占國民經濟百分之二十幾(現已明顯下降)的比重成為我國經濟的穩定器,全球化經營的主力軍,但其控制力、影響力還不足,公有制企業的強大優勢尚未充分發揮;我國一大批私營企業已成為行業內的骨干,眾多的中小企業則活躍在各個行業,但其家族式管理、自我創新能力薄弱、市場視野和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的問題制約了發展和提升。因此,很多私營企業主也在尋求與國企與外資聯姻尋找新的發展空間,不少要求國企收購、兼并重組,利用國企業的優勢發展壯大。這就是說,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經濟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需求。
二是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是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根本目標。
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要不要混合,怎么混合?應由企業自主決定、政府審批,不要強制推行。特別不要以處置“僵尸企業”“瘦身健體”這些莫名其妙的口號。其次,國企的混改有存量和增量兩種形式。在存量上實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須充分考慮放大國有資本的功能,按照中央“三個有利于”的要求,增強國有企業發展的引領力。
同時,在關系國家安全、國防安全、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業上,國家必須保持控制權,不能落入私人和外人之手。數據顯示,從控股情況來看,2017年,私人控股企業1620.4萬個,占全部企業的比重為89.5%。這也提醒決策機構,在增量上,必須按照《決定》規定的增量國有資產投入的方向,發揮國有資產投入的示范效應,切實引導外國資本、私人資本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
三是要把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落實到企業組織制度上。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人民共享,是社會主義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只有把這一思想落實到企業組織制度上,創造資本和勞動者的利益共同體,才可能實現社會的穩定、健康、持續發展,才可能為進入社會主義中高級階段創造條件。“形成資本所有制與勞動者利益共同體”,是我們黨的一個新判斷、新要求,而實現這一要求的前提條件,是要明確勞動者的法律地位,參照德國制定的《1957年企業組織法》,明確民眾既是勞動者,又是管理者的法律地位,無論何種所有制企業,都要實行職工民主管理。這比個人持股要可靠得多。
讓資本掙干凈的錢,讓勞動者掙有尊嚴的錢,應該是形成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利益共同體的要義。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張嘉國:怎樣避免混改走邪路?形成資本所有者與勞動者利益共同體
2020-04-02?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