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墓志銘上寫道:這世上有兩樣東西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二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會變得格外好奇,對世界充滿了疑問。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那學習是為了什么?
而人生又是為了什么?生命的意義在哪里?
1學是為了做更好的自己
孔夫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在古代,學習就是為了做更好的自己,而在今天,倒更像是為了別人。我們還經常看到人家曬朋友圈,好像在說,自己有多厲害,過得有多好。
其實,學習不是為了任何人。真正為自己而學的人,走到哪里都不會淪為綠葉。
所以,請你不要太在意他人的眼光,望你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他還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生活中,如果別人不知道你,不用擔心,應該擔心的,是你不了解別人。
所以,就算別人不知道你有學問,有修養,你也犯不著不高興。
你需要做的,就是成為更好的自己。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人叫柳下惠,他是個典獄官,性子很直,不愿意巴結別人,連續三回被炒了魷魚。
于是別人跟他說,你的國家都不要你了,你還留下來干嘛?
柳下惠雖然在魯國失了業,但他有真才實學,其他諸侯國都紛紛跑過來請他,可柳下惠竟然一個都沒答應。
其他人對此十分不理解,但柳下惠并不在意別人如何看,如何想。
柳下惠說,我這個人,就這性子,改不了,也不想改。跑到別國又有什么用,還不如安心呆在魯國。
孟子非常崇拜柳下惠,他說:伯夷,圣人中最清高的;伊尹,圣人中最負責的;柳下惠,圣人中最隨和的;孔子,圣人中最識時務的。
柳下惠這人,安安穩穩的,走陽光大道,說話做事都很正直,不來虛的、彎的。他就想成為更好的自己。
道家說:和光同塵。也是這個道理。不露鋒芒,不和人爭,只做更好的自己。
2最好的修煉,是內外兼修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一個人如果太講究外在,缺乏內涵,就會顯得有點浮夸、虛偽,甚至有點“裝”。相反,如果一個人的人品很好,言談舉止卻有點俗氣,就不免顯得粗野,讓人非常遺憾。
最好的自己,莫過于文也好,質也好,內外兼修,文質彬彬。
宋美齡是民國時期最耀眼的女人。
她穿梭于國際政治的舞臺,三度登上《時代》周刊的封面。連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說過:宋美齡是他在世上最欣賞的女性。
宋美齡離世前,拒絕口述立傳。但見過宋美齡的人都知道,宋美齡講究、愛美、永遠得體精致。
有一位長期幫宋美齡按摩的隨從稱,她為宋美齡按摩時,宋已年過六十,但她發現宋的腳底,柔軟細膩,連一塊厚皮也沒有,許多保養得當的女人年紀大了都做不到這一點。
宋美齡,不僅在精神層面有極高的追求,對于外在形象,也時刻保持注意,一生都活得精致,優雅。
內外兼修,才是為人的最高的境界,不僅注重內在精神的提高,同時也注重外在形象的不斷改善。
最好的自己,莫過于此。
3你該問自己人生的意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歲的時候,立志要做一個有修養的人。
三十歲的時候,在社會上立足了,說話做事都很有把握。
四十歲的時候,不再迷惑了,知道自己走哪條路。
五十歲的時候,懂得盡人事,聽天命,只管做好自己。
六十歲的時候,一聽別人說話,就知道真假對錯,也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
到了七十歲,已經隨心所欲,又不會超越規矩,達到了心靈的通透自由。
稻盛和夫被稱為“經營之圣”。有人問他:你為何來到這世上?
稻盛和夫毫不含糊地回答:是為了在死的時候,靈魂比生的時候更純潔一點,或者說帶著更美好、更崇高的靈魂去迎接死亡。
我們來到人世間,經歷了各種風浪的沖擊,吃盡了人間的苦樂,有幸福有悲傷,直到呼吸停止,我們都不曾懈怠,頑強地努力著。
孔子說的三十、四十、五十,也不是指歲數。有的人,三十就“不惑”了,有的人,可能五十還“惑著”。它說得是一個過程,一個慢慢地成長的過程。
這個人生的過程,就像在磨煉靈魂,人在磨練中成長,最終帶著比出生時更高層次的靈魂離開人世。
除此之外,人生再無別的目的。
4結語
頭上的燦爛星空,不能辜負,內心的道德法則,也要遵守。
學習,從來不是為了別人,人生的意義,就在于追尋。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
當回首往事,不致于因為虛度年華而懊悔,也不致于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到臨死的時候,可以說:我的一生,過好了自己,也為人類貢獻了一份力。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