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發布訃告稱,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著名數學家吳文俊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2017年5月7日7時21分在北京不幸去世,享年98歲。
網站截屏
誰,才是中國的巨星?
有人說,這個誰,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世界知名!
有人說,那個誰,票房動輒幾十億,粉絲喊叫震地動!
有人說,那誰誰,影片用誰誰躥紅,名字一亮就招風!
其實,中國真正的巨星,讓世界側目、讓美國不敢妄動的巨星,根本不是這些開豪車、住別墅、數錢數到手抽筋的娛樂明星大佬,而是,他們……
一 吳文俊:數學大師中的“老頑童”走了
吳文俊院士,37歲憑借在拓撲學上的杰出成就,與華羅庚、錢學森一起獲得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攀登數學機械化的高峰;世紀之交,捧得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
然而我們對他卻知之甚少。。。
31歲,拓撲學吳公式,以吳文俊的名字命名。3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最年輕學部委員,即當今院士,這個紀錄至今沒有人能打破。58歲,他以“吳方法”,再一次轟動了整個學界。
多年來,吳文俊在數學領域,一次又一次給了世界驚喜,但回溯年幼時的一次考試,他的數學居然考了個零蛋。
1919年,吳文俊生于上海,父母是普通的知識分子,年幼時,不愛說話的他,每天泡在父親書房里讀書,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給了他很強的自豪感。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為了避難,吳文俊跟隨家人,躲到鄉下,幾個月都沒學上。等回到學校,功課落下一大截,吳文俊每天上課只能發懵。
考了零蛋后,他深受刺激,每天回家補習功課,短短幾周就追上了課程進度。他不斷鞭策自己,直到高中畢業,各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不過當時,他最喜愛的并非數學,而是物理。他覺得,想探索世界,就要把物理學好,數學只是工具。
那時他已做好考物理系的準備,不料有一天經過辦公室,無意中聽見出題的物理老師說:“這次我出的物理題目特別難,但是吳文俊考得特別好,都是因為他數學學得好。”
1938年的夏天,一個喜憂參半的消息,讓少年吳文俊不知如何是好。喜的是,將有一筆獎學金,幫助他讀完四年整個大學,這對家境一般的他而言非常重要。憂的是,要想拿到這筆獎學金,吳文俊就必須報考數學系,而不是去他心目中的物理系。
學校校長特意找到他說:“你在數學上的天賦更高,如果能在這個領域深鉆下去,一定可以貢獻更多力量。”吳文俊想了想,那就試試吧!
果不其然,他順利考入上海交大,走進這個被各種定理、公式,還有邏輯推導環繞的世界,吳文俊才發現其中的魅力。這門“無孔不入”的學科,激起了他巨大的樂趣。
1937年,上海淪陷,母校的獎學金被中斷。吳文俊正想著如何解決困難,不料老校長陳群找到了他,表示可以繼續提供獎學金,吳文俊卻斷然拒絕。
原來那時,他早已經聽說,這位老校長投靠汪偽政府,成了一名可恥的漢奸。吳文俊苦苦撐到大學畢業,結果一畢業,陳群又來找他,說有一個研究所希望他去。
去研究所,專心鉆研學問,這可是吳文俊最想要的,可他知道,那是替日本人做事,便再次拒絕了陳群。
因不愿與汪偽合作,畢業后,吳文俊當了老師,這期間還曾失業半年。在動蕩的環境中謀生,耗盡了他全部心力,根本無法靜下心來研究數學。
可對于自己當初的決定,吳文俊從來就沒有后悔。做學問、鉆研數學,最終為的是報效國家,給侵略者做事,禽獸不如!
就這樣歷經5年潛伏期后,吳文俊經人引薦,認識了一個重要的引路人,那就是數學大師,陳省身。
當時,他信心滿滿,將自學的東西拿給陳省身看,陳老看罷,搖搖頭說:“你這個方向不對,這樣走下去是沒有前途的。”
吳文俊聽了,心里“咯噔”一下,向來沒什么膽量的他趕緊問:“陳先生,我能去你的數學所嗎?”陳省身沒有當即回復,只在送吳文俊出門時說:“你的事,我放在心上。”
吳老和陳老
兩天之后,吳文俊接到通知,到了數學所圖書館工作。“那我就得其所哉了,每天就泡在里面看書。”
吳文俊看得太過癡迷,直到有一天,陳老來看他,輕輕將他身前的書合上說:
“你不能光看書,還要還債。”還債?吳文俊聽不明白。陳省身就說:“人家這么多書,你看了之后,就等于欠了債,要想還債,就該用同樣的方式,寫出和這一樣好的文章。”
吳文俊這才明白恩師的意思,隨后一段時間,研究所的人,發現吳文俊整日沉默寡言,一個人在花廊里走來走去。
剛到研究所時,大家都說陳省身,招來了個木訥的書呆子。直到最具權威的美國《數學年刊》,刊載了吳文俊的一個公式,所有人才對他刮目相看。
原來,他一直在思考問題。那時,美國數學家惠特尼,推導出一個著名的“對偶定理”,這是一個基本的公式,可是證明長得異乎尋常,總有十幾頁、幾十頁長,沒法在雜志上發表,完全都可以出一本書了。”
在經過一番精心推導后,吳文俊給出幾頁紙的證明,立即在數學界引起了轟動。惠特尼本人讀到文章后,只好停下寫了一半的書稿。
這時的吳文俊才27歲,有“現代數學女王”之稱的拓撲學,向來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而他的研究還不到一年,就創造了一個經典成果。
同年,吳文俊考上了,中法交換生,赴法深造。為了讀懂第一手外國文獻,他自學英語、法語、德語、俄語,每天一門心思撲在研究上。
他在巴黎居住的旅館,坐落在兩條馬路的交叉點,房間沒有光線,每天起床后,就到附近的咖啡館占據一隅,鉆進那個只屬于他的世界。
靠著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他提出了“吳示性類”,證明了公式W=SqV
(即后來的“吳公式”),迅速引起歐洲數學的大地震,歐洲的數學大師都難以相信,這竟是一個中國留學生做出的成績!
這一項工作是1950年代前后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一,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性成果。
1970年代后期,他開創了嶄新的數學機械化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方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先驅性工作。他是我國最具國際影響的數學家之一,他的工作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研究影響深遠。
面對各種榮譽,吳老卻看得很輕。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后,他說:“我不想當社會活動家,我是數學家、科學家,我只能盡可能避免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他曾謙遜地說:“不管一個人做什么工作,都是在整個社會、國家的支持下完成的。有很多人幫助我,我數都數不過來。我們是踩在許多老師、朋友、整個社會的肩膀上才上升了一段。我應當怎么樣回報老師、朋友和整個社會呢?我想,只有讓人踩在我的肩膀上再上去一截。我就希望我們的數學研究事業能夠一棒一棒地傳下去。”
二
另一位大師,取得密歇根大學博士,在新中國一清二白時,毅然放棄美國優越生活,回國,開啟兩彈一星的征程!
1960年,蘇聯專家撤走了,西方放言,“中國導彈夭折了”,他,帶著火箭的發動機研制組,來到了北京的南苑!
很破爛的一個修理廠,漏雨又透風,但,他和小組成員,就是用最簡陋的板凳和工棚,硬是讓我國仿制的第一枚液體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東風3號發射時,火箭屢次冒煙,經過分析以后,他決定打,力排眾議,“決策錯了我負責”,最終,迎來了中程導彈的成功!
長征4號時,他已經70歲高齡,堅持力挺新型氫氧發動機,有領導問,發射成功有把握嗎,他說,“不成功我負全責,包括坐牢、砍頭”!中國火箭,自此踏上新征程!
他被周總理稱為“放衛星的人”,因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由他負責領導設計和發射升空!
他,任新民,中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最后一位兩彈一星元勛,被稱為“中國航天的總總師”!
2017年2月12日,任新民,這位敢于擔當的中國火箭巨星,在北京悄然隕落,至此,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是他,讓中國人站起來,挺起胸!
隨著中國航天又一顆巨星的隕落,至此,“中國航天四老”即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任新民,都走了。
23名“兩彈一星”功臣中僅有5人健在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分別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吳自良、陳芳允、楊嘉墀、彭桓武、錢學森、朱光亞、黃緯祿、屠守鍔、王大珩、程開甲 、王希季、于敏、孫家棟、任新民、陳能寬、周光召。
目前23位“兩彈一星”功臣已有18位辭世。健在的老前輩只有5人,分別是于敏、王希季、孫家棟、周光召、程開甲。
有媒體曾說:有了這23位,中國將不再擔憂被侵略,對他們,國人當感恩。
如今,長五已經飛天。
前人已經走遠,后人還需努力!
未來的路,還有我們!
三
這張照片曾感動無數國人。
鐵血將軍,用淚水表達對抗洪戰士的敬意!
據@軍報記者: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第31集團軍軍長、98年長江抗洪前線總指揮董萬瑞將軍于2017年2月9日晚,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75歲。
他,南京軍區副司令員,解放軍中將,1998年,九江抗洪一線,他是南京軍區的前線總指揮!接到命令時,九江大堤5米的決口,已經沖成了50米、60米,4米高的洪水狂瀉,42萬九江人民,危在旦夕!直接登上直升機,直接視察一線災情,直接制定補堤方案…從一出發,這位56歲的老人,長江大堤上年齡最大、軍階最高的人,就是72小時不合眼!
“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作為軍人,必須死保長江大堤,沒二話可說”,這,就是他的行動誓言!強將手下無弱兵,一位戰士,7次下水救了7人,第8次下水,用盡最后一絲力氣,頭頂一位老爺爺,抱住一個大樹,水漲一寸,往上就頂一點,一直到天亮…看到自己的兵,他異常心疼,“他們每個人都是英雄”,可在大堤上見到自己黝黑的兒子,他卻說,“你怎么還沒我黑”!
他,董萬瑞,當滔天的洪水散去,送別的站臺上,看到抗洪戰士帶著泥巴的褲腿,這位久經沙場的將軍,淚水讓眼眶通紅!
2017年2月9日,董萬瑞,這位流淚的將軍,長江大堤上的抗洪巨星,在南京去世。至此,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是他,拯救了一個城市的42萬人!
四
能親手改變歷史的人,不多!
一個人,親手改變了中國的導彈和航天“軌跡”,讓國人至今揚眉吐氣,這,不是巨星?比不上歌星?
一個人,親手改變了長江的“走向”,讓42萬人避免顛沛流離,這,不算巨星?比不上影星?
曾經,一歌星去世,八寶山人山人海,送行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各種悼念、各種痛哭出聲…
曾經,一影星去世,媒體爭相報道,家人親戚朋友各種采訪,甚至連寵物都跟著一起出鏡…
就在幾個月前,所謂某大師去世,因為與所謂明星天后曾經糾纏不清、各種合影,網上還刮起陣陣旋風……
可,面對改變中囯“軌跡”的兩位老人,去世之后,媒體、社會如何反應?網上搜索,任新民,914篇;董萬瑞,712篇。而某大師,65900篇!
如果,不是當初有了兩彈一星,如今,還有影星?還能拍電影?
如果,不是解放軍的舍命抗洪,如今,所謂歌星,還能到處蹦?
一個民族,沒有英雄是可悲的,有了英雄,卻不知敬重,走了都不送一程,則更加可悲!
一個人,沒有脊梁站不起來;一個國家沒有脊梁,就會永遠被列強踩在腳下任意欺凌!
共和國不會忘記那些挺起國家和民族脊梁的英雄!那些逝去的兩彈一星元勛,如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錢三強、郭永懷、任新民……都是共和國的功臣!斯人已逝,精神永存!
吳老,辛苦了,一路走好!愿天堂里一切安好,可以靜心科研!
任老,辛苦了,一路走好!愿天堂里車間舒適,不再漏雨漏風!
董老,辛苦了,一路走好!愿天堂里風調雨順,沒有決堤抗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