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一撤軍,中國人在自己家里吵起來了?
因為對這次印度撤軍,究竟對中國是好的很,還是糟得很,看法出現了嚴重的對立。
有一種看法就是,這次中國輸了。理由是:印度雖然撤軍卻沒有付出代價,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還有人明確提出了對印度取得勝利要滿足的幾個條件:1.印度承認入侵,道歉,并保證永不再犯。2.承認中國對洞朗地區邊境的控制。3.賠償耽誤中方在洞朗地區筑路的損失。4.補償中方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因邊境地區緊張而演習、戰備造成的物資消耗。認為達到以上四點,才叫勝利。
聽起來好像也不錯。頗有不考慮實際情況,地圖開疆的大無畏氣概。
問題是達到這幾個條件,中國就算取得毫無爭議的勝利了嗎?好像也未必,因為有人可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以肢解印度,或印度割地賠款作為勝利的條件。最起碼要收回藏南,還要跟印度要這么多年的占用費,補償62年中國對印反擊戰的費用和我軍民傷亡還有財產損失。要不,就算中國輸。
這說明目標設置的不同,對同一個結果就有不同的結論。判斷得失與勝敗,必須有一個參照系。這個參照系就是中國設定的戰略目標。
比如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不光中印看法有不同,國內就對勝敗有不同解讀。有很多人就認為那場戰爭,中國贏了面子輸了里子,最終結果還是輸,還有人因為中國不收復藏南罵毛主席是民族罪人,他們理由是即便藏南守不住,為什么不能派一支隊伍堅持在藏南打游擊建立敵后根據地?
這不是編的,這是網友的真實留言。
其實還有更不可思議的。有人為了證明這次印度在中國國土待了兩個月,中國卻沒有讓印度付出足夠代價,就讓他撤了,所以沒有贏,就說中國抗戰,日本在中國待了十幾年,給中國造成嚴重損失,卻沒有讓日本付出足夠代價,也是輸了。中國宣稱抗戰勝利,只是出于政治考慮的表態,實際中國是輸了。
所以判斷勝利的標準很重要。標準設定不同,就會有截然相反的結論。
中國62年自衛反擊戰的目標設置是給印度一個教訓,打掉印度進軍西藏的野心,打出三十年的和平?,F在看,這些目標都實現了,至今實現了五十年的基本和平,還超目標了。經此一戰,尼赫魯的前進計劃也泡湯了。所以說那場戰役取得勝利是沒問題的。
具體到這一次印度犯我邊境引起的中印對峙,中方的戰略目標是什么呢?如果中國的戰略目標是讓印度撤軍,不讓印度拖住中國,影響中國的主攻方向和戰略重點,讓美國漁翁得利。那印度撤軍,意味著中國實現了這個目標,那說勝利也沒錯。
還有一個問題,中國的對手是誰?這個判斷也很重要。如果眼里的對手只是印度,那印度從侵犯到撤回,似乎印度沒有失,所以中國沒有得,因此中國沒有贏。還有人說印度用幾十人就讓中國又是調兵遣將,又是演習的,花了不少費用,中國費用沒有得到印度的補償,所以印度沒有失,而中國有所失。
但如果是把美國當中國的主要對手,把美國當成中國的主要威脅,把中美矛盾當成中國面對的主要外部矛盾,看法就不一樣了。
印度這次挑釁不能孤立的看,也因此不能孤立的看成僅僅是中印之間的問題。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都是古訓,自有其道理。印度這次行為是在莫迪訪美期間采取的,要說沒有得到美國的慫恿和支持,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不信。中印對峙期間,美國對印度既有支持性的表態,也有支持性的行動,印度洋上美日印聯合軍演、對印出售先進武器,都是實實在在的支持。
印度為什么敢于這個時候越境,一是因為有美國打氣,二是他認為中國主要戰略重點在東部,中國主要對手是美國,中國不會投入太多戰略資源用來對付自己。因此,他賭中國會選擇忍氣吞聲,所以一開始口氣很硬,說自己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已經做好打2.5線戰爭的準備。
中國確實沒有一開始就開戰,因為中國素來沒有先開第一槍的習慣。但中國卻沒有只是局限于外交抗議,用行動做戰爭的準備,而且是在做打大戰的準備。
印度感受到壓力是肯定的,要不依據印度的性格,怎么會自己先把越境人數從400多減少到40?沒有壓力的話,他倒是會把人數增加到4000。
印度從那個時候,就萌生了退意,也通過減少人數向中國發出信號,印度內政部長后來也表達了要和平解決的意思。之所以還有40人不撤,是因為中國需要繼續增壓,印度還有點幻想。
中國也沒有就此罷手,繼續通過西藏增兵和軍演給印度施壓。
我們在之前寫的文章里,提出解決問題的上中下策,上策就是通過增加兵力軍事威懾等手段,讓印度撤兵。
提出這種建議是基于以下考慮:美國是中國的主要對手,中美是主要矛盾,東部是中國戰略方向的重點。中印之間是次要矛盾,印度方向暫時還不是中國戰略方向的重點。根據矛盾分析法,在眾多矛盾當中,主要矛盾決定著事物的發展,主要矛盾的解決規定著次要矛盾的解決,所以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是重點。
這方面,我們要跟辯證法的大師毛主席學習請教。在中國的地緣政治問題上,毛主席一貫堅持,要正確處理戰略的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新中國成立之后,“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把美國看作是主要對手和敵人,中國的主要戰略方向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只是次要戰略方向。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有兩個重點,…這是我們的國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當然也會基于一定的條件發生轉化,但現在,這種足以導致矛盾轉化的條件還沒出現。
而中印矛盾和中日矛盾、中韓矛盾一樣,背后都有中美矛盾,尤其是后兩者,甚至可以看作主要是中美矛盾的表現形式。沒有了美國的因素,這些問題解決起來,對中國來說都沒有太大難度。所以說中美矛盾規定著這些矛盾的解決,是成立的。
既然如此,那么中國就需要緊盯著主要矛盾和主要對手,除非確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否則這個重點不能變。
中國現在的戰略布局,都是圍繞著如何解決主要矛盾,針對美國這個主要對手而進行的。發起成立金磚銀行和應急外匯基金,是針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搞“一帶一路”鏈接歐亞非大陸,海陸并重,奔著美國的海權王者地位和全球霸權地位去的(盡管中國不想稱霸)。中國發展航母、核潛艇和驅逐艦、發展四代機、戰略轟炸機、預警機、東風系列,都是有很強針對性的,主要是以美國為假想敵。中俄聯合是針對美國,中東布局,巴以問題亮劍也是針對美國。
中國最佳的方案就是先聯合俄羅斯,從解決美國的中東安全框架,干掉美元的石油結算權入手,迫使美國經濟出現困難而不得不戰略收縮。筆者感覺中國現在就是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布局的。
所以現在就形成了中國要解決中印矛盾、中日矛盾以及其他次要矛盾,先解決美國這個主要矛盾,而為解決美國,就要先從美國的中東主導權和石油美元基礎入手的戰略主線。
美國事實上已經陷入中俄聯手的安全困境中,一方面,中俄在中東的布局給美國的中東安全框架以越來越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中國在西太平洋也沒有放松對美國西太安全框架的壓力,中國最近多次軍機和軍艦迫近日本領海領空,就是這個意圖。中俄東西扯動,讓美國不得不面臨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兩線作戰都是大忌。
美國攛掇印度這個時候站出來,就是想給中國制造一個兩線受敵的困局。最好是中印能夠從軍事對峙發展到軍事沖突、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面戰爭,那是美國做夢都想看到的,不怕事兒大,就怕事不大。
所以,那些眼里只盯著印度的人,和時刻記著主要對手是美國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格局也就不同。對前者來說,只要磕死印度,就是勝利,哪怕是慘勝。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是認為只要戰端一開,印度就不堪一擊的,這是輕敵得出的自信。而在后者看來,中印對峙后面埋伏著一只黃雀。這個時候,中國打贏了印度,付出的代價還是太大,而如果形成持久戰或者戰爭規模升級,迫使中國不得不把主要資源放到應對中印之戰上,中印矛盾也因此變成了主要矛盾,美國面對的中俄夾擊和兩線扯動的被動局面就緩解了,中國全力對付印度,中俄也就沒有了聯合的條件。這個時候的美國,就可以選擇俄羅斯或者中國下手??赡苄愿蟮氖浅弥杏λ?,選擇對中國下手。那中國現在比較主動的局面變成全面被動而且險象環生的局面了。這樣的話,那中國還是贏了局部輸了全局。
如果形勢惡化到一定程度,日本也會撲過來,其他國家也會趁火打劫。中國內部的第五縱隊也不會閑著。
當然有人會說,我們過高的估計了印度的實力。但兵者國之大事,豈可只考慮最樂觀的情況,先把印度設定為不堪一擊或一擊就潰?輕敵往往吃大虧。必須考慮到極端不利的情況,因為戰爭一開,戰爭什么時候結束并不完全取決于我們的愿望和設想。所以有句話叫戰爭最難的不是如何開始,而是如何結束(記個大意)。
有人說中國沒有打印度就讓印度全身而退,是中國輸了。這要看中國為什么不打,是因為怕印度不敢打,還是因為考慮主要矛盾不想讓印度干擾到中國的主攻方向?
這個問題不難判斷,中國連美國都不怕,敢于挑戰美國的核心利益,還怕印度?這個顯然不成立。
既然如此,中國以不戰的方式讓印度退兵,是最有利于中國的方式。中國也并不是無所得。中國借這個機會完成向西藏的軍事調動,不但可以對印度形成持續性的軍事,也可以對中巴經濟走廊提供安全戰略上的支持。
印度這種性格,想讓他退兵,對他讓步給他好處是沒用的,只能把壓力給到足夠。中國這次軍事上給印度的壓力有多大,從印度的撤兵行為上就可以看出來。
根據前面對中國整體戰略的分析,中國這次的戰略目標,就是讓印度退兵,這個目標已經實現了,那就可以說中國小勝一場,或者保守一點,說中印這個回合打平也行。但是放在中美斗爭的天平上,這是挫敗了美國的一次陰謀,不但沒有讓陷中國于兩線作戰的陰謀實現,還可以繼續中俄兩線扯動美國的局面得以繼續,于中國的整體戰略有利,可以繼續沿著中國的主攻路線實施自己的戰略。這為什么不能說為中國的一次勝利?
一些人聽到印度退兵,第一反映就是中國政府出賣了中國利益交換的,這是中必輸的思維指揮了大腦。中國已經告別韜光養晦,而他們還在用原來的眼光看現在的中國。
還發現一個現象,很多公知不但這次一直希望中印開戰,而且印度撤兵之后,也忙著散播中國失敗論。
如果脫離中國的整體戰略、中國的主要外部矛盾、中國的主攻方向去看到中印對峙,尤其是脫離中國針對印度的目標設置,去談成敗,是沒有討論意義的。中國解決印度的時機還沒有到,就不可能把目標定的太高。而且,每個人的目標又不一樣,有人說印度賠償道歉承諾是目標,可別人說必須肢解印度才能不算輸,那怎么辦?
這樣談論下去,永遠沒有統一的答案。
那些認為印度不堪一擊,非要主張中國以戰爭手段解決問題的人,一旦戰爭開始后的進程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順利,他們就會從極端的樂觀轉向極度的悲觀。
不過,通過這件事,我們也要認識到印度作為一個國家對中國的威脅。此外中國還需要完成對印度的“珍珠鏈”包圍圈,瓜達爾港的駐軍越早越好,保證了印度洋航線的安全,中國也就具備了針對印度的地緣政治的全面壓倒性優勢。那個時候,以戰爭手段,印度反制手段和反抗能力極為有限。
戰爭本來是流血的政治,戰爭往往是作為最后的解決手段,怎么在中國的一下人看來,戰爭成了第一時間優先采取是手段?而且還把戰爭想的極為簡單,基本是一句先打了再說再加一句印度一打就潰。這是把戰爭游戲化,是不是平時打游戲打多了?
這次節奏被帶歪到中必輸的節奏,更像是一場輿論戰。印度撤軍的消息發出之后不久,就有人散發一條消息:印度斯坦報業:中印雙方于金磚五國(BRIC)峰會前夕達成共識,雙方宣布即日起從爭議區撤出部隊,中方承諾向印度基礎設施提供200億美元的低息貸款。而所謂的印度斯坦報業,根本就不存在,就是這樣一條虛構的信息,讓很多人亢奮的宣布中國又輸了。國防部回應印度撤軍時說:中國邊防部隊繼續在洞朗地區巡邏駐守。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表示,中國軍隊將保持高度戒備,并提醒印方從此次事件汲取教訓,切實遵守歷史界約和國際法基本原則。中方將繼續按照歷史界約規定行使主權權利,維護領土主權。 而一些中國人為了證明中必輸,寧可相信印度的報紙(包括不存在的),就跟餓急了的人看到面包渣一樣。他們寧可想象中國是靠割地賠款換得印度撤軍,而不是中國用軍事壓力讓印度退兵。這是跪久了不肯站起來的思維慣性使然。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