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治家和政客
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叫政治家?什么叫政客?
按照百度解釋:政治家是指那些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涌現出來的具有一定政治遠見和政治才干、掌握著政黨或國家的兩道權力并對社會歷史發展起著重大影響作用的領導人物。
政客一詞最早起源于古希臘,意為獻身于政治事業的人。如各種公職的競選者,政黨的頭面人物及以政治鼓動、政治游說為主要職業的人。由于官場的腐朽和政治競爭手段的卑劣,政治被作為一種交易,充斥于整個國家機構和國家權力活動之中。政客一詞逐漸用于描述那些“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為達到個人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的人。大政客往往是政治活動中的陰謀分子、兩面派,甚至是政治野心家。現代社會對于政治上以利己為目的和手段的骯臟的政治掮客稱之為政客,他們往往目光短淺、私而忘公、冷酷狡詐,因而此稱呼有鄙薄、蔑視之意。在一定意義上,政客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的活動和作用尤為突出,其表現形式也最為完備,政治成為政客手中的玩物,他們能對政府的決策活動施加相當大的影響。
“政治家”在中文詞典里是一個褒義詞,用于正面肯定,與具有貶義的“政客”一詞是相對的。“政治家”一般是從事或積極投入政治的人,且具有理想,能為國家與人民著想,為集體著想,其動機著眼于民眾的福祉、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許多人確實在政治上相當有建樹,堪稱國之棟梁,或為后世之楷模。他們通常對政府管理事務非常熟練,或者在促進人民福祉及全體利益上有重大的影響力。
就政治利益的取向來講,政治家不會昧著自己的良知去獲得政治利益;而“政客”通常是昧著自己的良知去獲得政治利益,這是政治家與政客最嚴格的劃分標準。如果劃分得寬松一點的話,政治家不會背著自己的信仰去獲得政治利益,而政客通常會有悖離“信仰”去獲得政治利益。
按照本人的理解:政治家是為了整個民族、國家或者全人類的事業而獻身于政治工作,他們是有信仰、重承諾、守信用、一心為了公共利益而獻身的人。政客只是為了個人或者少數人的政治目的而進行政治投機的人,這類人往往是“翻手為云,復手為雨”,為了達到個人的政治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二、李登輝是國民黨內的頭號政客
從李登輝在國民黨掌權以來,國民黨內部開始分裂,國民黨在臺灣可以說是江河日下。
李登輝曾于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信仰共產主義,后因個人問題褪黨。1971年10月,李登輝加入國民黨,曾經發誓效忠國民黨,信仰“三民主義”,得到了當時臺灣地區領導人蔣經國的重用。1988年初,蔣經國去世,李登輝當天繼任臺灣地區“總統”。在宋楚瑜的幫助下,李登輝壓住宋美齡等元老派與非主流派的進攻,使自己順利當上國民黨代理主席。1988年7月,國民黨召開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李登輝正式當選為國民黨主席。
1992年11月,在李登輝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時間內,大陸的“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就解決兩會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問題所達成的以口頭方式表達的“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歷史上稱之謂“九二共識”。
“九二共識”是李登輝在臺灣掌權時,大陸與臺灣共同達成的,宣誓忠于國民黨,信仰“三民主義”的是李登輝,而背叛國民黨,背叛“三民主義”,勾結民進黨,否定“九二共識”,帶頭搞“臺獨”的也是李登輝。2001年7月,李登輝出面主導成立了“臺灣團結聯盟”。當年9月21日,國民黨中央考核紀律委員會以“李登輝同志公開抨擊本黨,結合其他社團與政黨打擊本黨,其言行嚴重違反黨紀”,一致決議予以“撤銷黨籍”。國民黨中央對于李登輝這樣一個背叛組織,背叛信仰,勾結政敵,出賣組織的敗類連“開除”都不敢,這說明了國民黨中央在處理關鍵問題上不能堅持原則。從國民黨中央對李登輝處理的這一決議還可以看出,國民黨內部還混入了很多政客把持著國民黨的領導權。
李登輝是個“三黨人員”,他就象三國時候的呂布一樣是個“三姓家奴”,先背叛“共產主義”,再背叛“三民主義”,“翻手為云,復手為雨”,他為了個人的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表現證明,李登輝是個不折不扣的“政客”。
三、洪秀柱訪問大陸說了什么
國民黨在臺灣地區的節節失利,洪秀柱來大陸訪問本應該懷著真誠友好的態度而來的。可是從洪秀柱在大陸訪問期間所發表的言論中卻看不到任何真誠和友好的影子,只有政客逢場作戲有表演。
洪秀柱在南京時的講話中帶有非常高傲的口氣,把中國共產黨視為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共產黨。也許洪秀柱這次訪問的目的和上世紀20年代“聯共”北伐是一樣的,這次“聯共”是利用共產黨討伐民進黨,不是真誠來與共產黨談和平事業,而是把中國共產黨當作國民黨對付民進黨的一顆棋子。
在南京,洪秀柱是這樣說的,她說,“南京對中國國民黨來說有著特殊的感情和意義”,這話的意思意味著什么?南京因為曾經是國民黨的首都,這種“特殊的感情和意義”是在回味著國民黨的歷史,期待著有朝一日恢復國民黨在南京的地位?是南京對國民黨有特殊的感情和意義還是國民黨對南京有“特殊的感情和意義”?不知道是洪秀柱無意之言還是有意之說。如果是無意之言,只能是表達了國民黨至今還保留著對南京政府時代的緬懷的美好記憶。如果是有意之說,則可以聯系到南京”解放電影院”易名為“首都大戲院”,“淮海戰役”改稱為“徐蚌會戰”等政治事件來證明洪秀柱說的“南京(有人)對中國國民黨來說有著特殊的感情和意義”是符合中國大陸現實的。在國民黨臺灣失利的形勢下,國民黨在大陸取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雖然只是少數人的行為,但這些人已經在共產黨的政權中占有了相當高的政治地位,對國民黨來說也應該是極大的勝利。
如果說洪秀柱在南京拜謁中山陵是為了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功績,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沒有必要在共產黨的地方領導人面前高度炫耀吧?這是對中國共產黨友好的誠心嗎?聯系到在人民大會堂中洪秀柱的高調發言:孫總理創立本黨,致力革命,推翻帝制,恢復中華、建立民國,他的豐功偉業,整個中華民族無不深切感念。
孫中山領導推翻封建帝制的功勞,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都已經表達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序言中指出:“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
而洪秀柱在后面說:“中山先生以推動民族復興、民權發達和民生樂利為畢生之志業,是最先號召“振興中華”的歷史偉人,海峽兩岸都應該以中山先生為師,共創民族復興大業,共享和平幸福榮景。”
聽聽這是什么口氣?洪秀柱的發言只字未提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67年來的建設成就,否定了中國共產黨過去90多年來的豐功偉績,把孫中山建立的“中華民國”凌駕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否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中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地位。甚至把中國共產黨在十八大以來推出的“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民族偉大復興”輕而易舉地說成是孫中山提出來的。混淆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國民黨的“復興”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明明在孫中山先生“創立了民國”的后面還有“但是,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歷史任務還沒有完成。”如果說國共兩黨要把孫中山先生未竟事業完成,我們還可以理解,可是洪秀柱后面說“為了追隨中山先生的偉大理想”,這完全是誤導,誤導中國人民回到了上世紀20年代的國民黨政府統治下的中國,這是藐視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府的態度。
曾經的“中華民國”的國父是孫中山,已經成了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成立60多年了,在聯合國恢復合法地位也已經過了40多個春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父是毛澤東。洪秀柱如果是真心誠意地來大陸友好,應該要有一種回到故鄉的態度,按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入鄉就要隨俗,就要拜祖宗。既然承認“一個中國”,就應該明確這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在世界上已經不存在或者已經失去了國家的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才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是真正的認同“一個中國”。所謂的“一中各表”、“一中同表”等所有的一切看似“一個中國”的提法都是欺騙中國人民從而賺取臺灣人民選票的謊言。
洪秀柱在發言中說:“遺憾的是,今年本黨失去了執政權,也失去兩岸政策的主導權。”
洪秀柱在這時說了實話,如果不是今年國民黨在臺灣失去了執政權,國民黨的主席也許不會到大陸來訪問。既然國民黨是在今年失去了執政權,也失去了推動了兩岸政策的主導權,那么,在國民黨執政期間,兩岸的政策又是什么呢?有沒有遵循“中山先生以推動民族復興、民權發達和民生樂利為畢生之志業”?難道國民黨執政期間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就是國民黨所期望的共創民族“復興大業”,“共享和平幸福榮景”?
中國共產黨旗幟鮮明地主張兩岸同是一個中國,兩岸和平統一是共創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基礎。洪秀柱能清楚地告訴中國人民,國民黨所期望的“民族復興大業”的真實目標是什么嗎?
洪秀柱說:在兩岸關系出現變量的此時,由衷希望貴我兩黨竭盡所能、真誠合作,透過兩黨溝通機制繼續更深更廣的正向交流,以同理心相互對待、相互尊重、相互欣賞,擺脫仇恨、藐視、威脅、恐懼的陰影,拉近心理距離,營造心靈契合,如此兩岸才能如兄弟般的互信與互賴,而此亦是“兩岸一家親”的具體實踐與彰顯。
洪秀柱在這里只說“量變”,為什么不談后來的“質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能只靠“量變”來實現,而更重要的是“質變”。如果不能達成質變,為了達到暫時的目的,那就是為了欺騙臺灣人民而得到更多的選票。
四、國民黨的領導人缺少政治家應有的品質
這次洪秀柱訪問,正如洪秀柱自己說的:“今年本(國民)黨失去了執政權,也失去兩岸政策的主導權。”在這種情況下訪問大陸,大家都清楚明白洪秀柱訪問大陸的目的是什么。
洪秀柱來大陸訪問有其個人的目的,一是為了她在國民黨內部撈取政治資本,二是為了國民黨的選票。可是,政客就是政客,政客的政治動機使政客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變為政治家。過去的馬英九是這樣,現在的洪秀柱也是這樣,國民黨的領導人缺少的正是政治家的偉大胸懷,高度的政治境界和崇高的政治品質。
2000年,國民黨由于李登輝的原因,導致在臺灣的選舉中失敗,陳水扁當上了臺灣地區領導人。在民進黨陳水扁執政8年后,因為陳水扁臺灣政府的貪腐,遭到臺灣人民的不滿。即使這樣,如果沒有大陸的幫助,沒有在大陸經商的臺灣同胞的支持,國民黨在2008年臺灣地方領導人的選舉中很難獲勝。
2008年,國民黨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馬英九上臺執政后,忘記了中國大陸政府對國民黨的幫助,雖然不反對“九二共識”,但馬英九提出了“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政策”,提出這樣的政策決不是一個政治家的所為。
“三不政策”既沒有觸到大陸的底線,也不敢提出“和平統一”,目的是為了討好民進黨,從而為了國民黨在臺灣的選舉中得到更多的選票,這完全是機會主義的表現。這不是積極的兩岸和平政策,對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沒有任何好處,只是暫時緩和了大陸和臺灣地區的緊張關系而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陸和臺灣的分裂狀態。馬英九和所有國民黨領導人的心中沒有中華民族統一的概念,想著的不是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完全是為了個人的或者說是國民黨在臺灣選舉中的政治目的——“選票”的需要。
從李登輝到馬英九再到洪秀柱,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國民黨內近20多年來只有政客的表演,缺少的是具有政治遠見的人物。國民黨的領導人沒有政治家的胸懷,缺少政治家應有的品質,沒有政治家的才干,因此,國民黨走向衰落也是一種必然。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