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的果實,懸掛于十月高枝。這無疑是最權威的科學獎項,是對致力科學事業之人的至高獎賞。但也不得不承認,人們已經長久沒有看到義理而非器物、規則而非應用意義上的開創式創新。在理論范疇上,即便如“聽”到引力波這般偉大成就,某種程度上仍是對百年前愛因斯坦預言的驗證——他在物理學黃金年代所提的理論,今天依然在引領科學界的革命。
技術同樣如此。人類已經能夠上天入海、遨游現實與網絡,也正在AI的幫助下迎來又一次解放,但這一切的能源基礎,仍是自19世紀便開始驅動我們世界運轉的電力,及其背后的化石能源。
當然,科學的探索,從不是一蹴而就,壁壘的打破,往往也需要等待天才。諾獎的價值,既是創立者諾貝爾所希望的那樣“獎勵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更應在于通過對科學所代表的探求、勇氣、耐心等人類美好天性的褒獎,以引領、激勵這個世界,始終走在更好的方向上。
這一意義,同樣值得對諾獎有著特殊情結的中國人思忖:相比現實的獎項,今時今日的中國,更需要諾獎級的創新。
近代百年的積貧積弱,常常讓我們忘記自己的國家曾在數千年的時間里,一直領跑世界文明史。半個多世紀的后發追趕,令我們習慣了科技落后、善于模仿的形象認知,進而看低祖先四大發明、農、醫、紡織、建筑等領域之于世界的價值。事實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長期都是以科技大國的身份,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貢獻。
如今,經過近四十年的追趕與積累,中國即將再次擔起大國之責。與此前的有例可循不同,如今世界也在等待中國給出答案,做出示范。因此,我們在吸收、學習先進科學技術的同時,自身科研的眼界、標準與投入,也勢必提升到諾獎這種與世界舞臺前排位置相符的級別。中國的科技創新,未來不僅要成為本國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更將為世界問題的解決提供方案。
諾獎坐擁百年歷史,享有崇高聲望,在屠呦呦之后,若能有更多本土學者于未來榮膺諾獎,當然令人欣喜。只是隨著中國這個曾長久屹立于世界文明最前列的大國迎來復興與回歸,國人對于諾獎的整體心態,已經從可望不可及的怯畏仰視,轉為“水到渠定成”的安然自持。
而伴隨國際地位與影響力的提升,一個GDP占世界近六分之一、人口占五分之一的大國對于科技的需求與貢獻,也遠非一個諾獎能夠滿足和評價的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曹和平 | 寫在2017年諾獎頒發之際——同學微信書:莫言獲獎偶記
2017-10-03他出生農村,初中只考了40分,竟成了曾經中國離諾獎最近的那個人!
2017-08-14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