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是中華民族傳承千年對祖宗隆重祭奠的重要時刻,是表達對先人思念、追憶、尊重、感恩的重要方式。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變化,為減少傳統祭奠方式引發的各地空氣污染特別是森林火災問題,我們國家近些年大力提倡文明祭祀。
文明祭祀,核心是要求用不污染空氣、不引發火災的祭祀物品代替傳統的煙火爆竹,提倡用相對簡單的儀式取代大操大辦的方式,同時也鼓勵不適合現場祭奠的人們可以考慮通過網絡平臺這樣的現代化手段表達對先人的追思。文明祭祀的倡導,大大減少了我國近些年全國各地森林火災的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對減少人民群眾損失起到重要積極作用。
然而,從實際出發,我們看到,當下社會不少國人喊著“響應國家文明祭祀”的口號,把清明祭祀不當回事,隨便對付,神圣的祭祀祖先儀式淪為了“簡單走過場祭祀”。給爸媽發個信息或打個電話說聲:“爸、媽,今年清明節我不回來,你們上一輩的祭吧”,“祭祀這個事情,你們上一代人好好祭就可以了,我們年輕人就不必了”,“祭祀沒必要搞那么復雜,我心里面祭了就可以”,“我們讀了這么多年書,不搞封建迷信這一套,還是算了吧”等等表達,已是當下大學生的常態,不論是在校求學的,還是在外工作的。大學生專程從外地趕回家參與祭祀儀式,已是現在社會并不多見的現象。長輩對此往往也深表理解,不會多勸。而廣大中小學生群體,對清明祭祖則更是沒多少感覺,對祭祖儀式普遍比較漠視,自己祖籍哪里、家族淵源、祖先情況,往往一問三不知,也無心關注。“祭祖不好玩,沒有打游戲、看劇有意思”,正逐漸成為廣大中小學生的“共同心聲”。在中年群體里,對清明祭祀的重視同樣有變弱的趨勢。不少中年人因工作、因路途、因生意等各種原因,也把清明祭祀這件事情推卻。然而在過去,無論風吹雨打,還是行路艱難,回家祭拜祖先是件雷打不動的大事,以表示對祖先的足夠尊重、對人生本來的不敢忘卻、對忠孝義美德的不懈堅守。
“文明祭祀”這一理念在為數甚廣的大學生、中小學生、中年長輩的斷章取義、囫圇吞棗地理解下,有要與“簡單祭祀”“隨便祭祀”劃上等號的趨勢。不少干部在執行政策時也“貫徹祭祀越簡單越好”的原則,有的地方還出現動用強制手段對居民村民現場祭拜祖先進行驅趕的現象,假其名曰“國家要求文明祭祀,你們這是不文明行為,違反國家規定”。這是既是對國家政策的曲解,與政策初衷背道而馳,更是對祖先的不尊重,與忠孝傳家的優秀傳統文化背道而馳。在這樣的一種曲解下,祭祖不回家,用百度祭祖、微信祭祖、電話祭祖、口頭祭祖等各種“越簡單越好”的“形式祭祖”變得廣為接受、廣受歡迎。
我們常常講,形式主義害死人,“走形式”必然意味著“不走心”。對祖先的祭奠,形式重要,內容更重要,關鍵是心靈上的重視、心靈上的觸動、心靈上的洗禮。對祖先的內心隆重祭奠,并非祭奠祖先的豐功偉績,并非祭奠家族的風光歷史。因為英雄人物終究是極少數,多數人的祖先都是十分的普普通通,都是茫茫大海中的微不足道的一滴水珠。但歷史并非英雄人物創造,而是千千萬萬普通群眾共同創造,千千萬萬普通人最偉大!因而,祭祀祖先與先人的身份地位、功勛業績并無多大關系,主要是表達對先人樸實的懷念之情、感恩之情,在祭祀儀式下提醒自己不忘本來、不忘恩情、不丟忠孝。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講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祖先就是我們的本來,無論我們走得再遠、走到再輝煌的未來,都不可忘卻,都不可忘恩。
“文明祭祀”絕不是“簡單祭祀”,而是換成一種更環保、更安全的祭祀形式。祭祀的形式可以適當簡化,但對先人的尊重、感恩不可簡化。特別是當前對先人祭奠、追思普遍弱化的社會形勢下,全社會亟需警惕“講文明祭祀”到“走過場祭祀”的蛻變,政府和社會需共同行動起來更加強調從內心深處重視追思祖先,從而更好傳承優秀忠孝傳家文化、知恩感恩文化,讓感恩之心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得到更好傳承接力。
作者:謝云沖,就職于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