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后,隨著反毛勢力的猖獗,反毛思潮泛起,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控訴文學鋪天蓋地而來,一時遮住了人們的眼睛。甚至有人說,毛澤東自從進了天安門,一件好事沒做過。一時間,毛澤東時代成了貧窮、落后、愚昧的代名詞,毛澤東時代的民生更是被說得一塌糊涂,幾十年喋喋不休揪住不放,不知磨破了多少文痞們的嘴皮子。還是一句老話說得好,烏云遮不住太陽。毛澤東時代的人還在,物還在,證據在,事實勝于雄辯。
民生應該包括吃飯、穿衣、住房、上學、醫療吧,就這幾方面談談毛澤東時代的民生。
一,吃飯
攻擊毛澤東時代民生的人一直都在說,毛澤東逝世后,在農村實行了包產到戶,人民慢慢吃飽飯了 ,直至現在,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有這種糊涂認識。事實果然是這樣嗎?幾千年都是包產到戶,怎么不吃飽飯,怎么還大量餓死人?
回到新中國成立初期,那時候該怎樣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問題呢?那時候還沒有廣泛使用種子、農藥、化肥這一說,要解決人民群眾吃飽飯的問題,首先要解決“十年九旱,十年九澇”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興修水利,變水害為水利,水利問題是制約中國農業的根本問題,幾千年都沒解決好。大禹治水,那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是人們寄托的美好愿望。制約興修水利的癥結又在哪呢?是土地的私有制,要興修水利,就要挖溝挖河,就要筑壩開渠,就要占用耕地,占用私人的耕地,國家就要賠錢,可國家那時沒有錢,一窮二白,一貧如洗,一無所有,賠錢沒有,要么強挖,強挖就要激起民憤,甚至民變,這就不符合共產黨的政策。怎么辦?只有實行土地國有化,這樣就可以興修水利了,“十年九旱,十年九澇”的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沒有機械化,靠梨耕耙拉,生產力水平仍然不高,上臺階很難,糧食增產幅度滿足不了人口增長幅度。再加上土壤鈣化沙化堿化改造不能夠一蹴而就,所以只能種大量的粗糧雜糧等高產農作物,而小麥等細糧作物較少。所以,毛澤東不但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還提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都是為人民能夠吃飽飯吃好飯著想的。我是堅決反對說毛澤東時代吃不飽飯這一觀點的,因為我有親身體會,粗糧雜糧不少,主食是紅薯,紅薯吃不完就喂豬,那時家家喂豬。
沒有細糧或細糧很少也是真的,是土壤的自然條件沒達到,因為細糧作物對土壤條件要求高,產量低。這能怪毛澤東嗎?土壤改造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嗎?聽祖母說,解放前,我家上等地好一畝地才收小麥50多斤,生產隊時小麥普遍已經收到二三百斤,再高的也不少,已經提高不少了。幾千萬工人在進行國家工業化建設,紅薯不易存儲,只能吃細糧。毛澤東也是有定量的,而且還不是最高的,從事礦山、煤炭、鋼鐵等體力勞動的人定量多一些。再說,那時候正在為子孫后代創業,挖溝修渠、開采礦山,勞動強度大,我父親說挖大河時抬大框,一頓都吃二十八九個大卷子,他吃的還不是最多的。
直至現在,偶爾還能在網上看到攻擊毛澤東土地政策的文章,說什么打江山的時候“打土豪,分田地”,解放的時候進行土改,一轉臉,剛坐江山就把土地收回去了,忽悠,騙人。他沒有騙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全體中國人民能吃飽飯,有人不理解、不領情,沒有辦法了。
二,穿衣
有人埋怨,毛澤東時代開始每人只發幾尺布票,怎么夠穿衣的,都是大的穿舊了給小的穿。這也是真的,毛澤東不也按布票穿衣嗎?不也穿舊衣服嗎?這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平等,國家生產不出那么多布,沒辦法。
怎么才能生產出足夠多的布,讓人民都有衣服穿呢?如果每家給你一噸棉花,能不能穿上衣服呢?仍然不能,為什么?用攆砣子攆線什么時候能攆出足夠織布的毛線、再用手工織成布制成衣服?所以,只有實現國家的工業化,當到處是織布機,到處是紡織廠,到處是服裝廠的時候,數億人民才能穿上衣服。因此,毛澤東首先瞄準了國家工業化,也就是為了人民都穿上衣服。
要穿上衣服,就要建工廠,要造這些機器,就要煉鋼鐵,要煉鋼鐵,就要建鋼鐵廠,建好了鋼鐵廠,還要找鐵礦,要找鐵礦,還要先培養技術人才,這需要多長時間?誰能在一夜之間完成這一切?毛澤東才執政27年,當他用27年為我們建了大中小型四千多萬家企業后,身力疲憊 地走了。他做得已經不能再好了,要知道,發展重工業費財費力周期長,二百多年來,沒有任何人,只有他實現了國家的工業化,才讓十幾億人有了衣服穿。
又有人埋怨,毛澤東不懂經濟,為什么建國后不實行市場經濟?如果一建國就實行市場經濟就好了。這簡直是無知,何為市場經濟?簡單說,就是根據市場需求確定生產方向,什么好賣生產什么,什么賺錢生產什么,那當然是與人民生活密切的產品,如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收音機等,可是,國家只能生產那么多鋼鐵,如果都拿去賺錢,就永遠不能建工廠、不能造織布機,廣大人民也就永遠沒有衣服穿,因此實行計劃經濟。以鋼鐵為例,國家生產100噸鋼鐵,只拿出10噸生產生活用品,90噸用于建工廠造機器,就算有人走后門,也只能走那10噸的后門,完全不會影響國家工業化進程。
總有人埋怨毛澤東時代窮,只見干活,沒見造的東西哪去了,沒有享受。毛澤東時代不窮,也很富有,毛澤東時代是創業的時代,是積累的時代,毛澤東時代生產的東西沒有用作生活資料,而用做生產資料,用作擴大再生產了。毛澤東時代建造的無數工廠,就是他留給中國人民的巨大財富,沒有毛澤東時代二十多年的計劃經濟,今天的中國什么都沒有。
在國民黨執政時期,廣大的人民群眾衣不遮體、食不果腹,凍死街頭,餓殍遍野,而達官顯貴們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在國民黨治下,民生更加凋敝,民族更加分裂,民權更無保障。如果一解放就實行市場經濟,和解放前一樣,只能滿足少數人,大部分人缺衣少食。
毛澤東關注的是全體人民的民生,如果僅僅是為了少數人先幸福、先富裕,那還要關注嗎?你不聞不問躺在家里睡大覺睡,最后的結果都是一部分人先幸福、先富裕,而這部分人是官僚特權階層。還是一句老話說得好,上善若水,上德不德。
三,住房
在毛澤東時代 ,國營企事業單位,城鎮居民都是住的公房,比現在的廉租房還便宜,每月也就是塊把錢房租,和不花錢沒有區別,更沒有房奴之說。考上大學、招工都不愁住房。
在農村 ,建房也不是多大的事,七二年我家賣了一頭大豬,大概賣了三百二十多元,請人脫坯、踩墻,蓋了三間堂屋,中間只修繕了一次,直到89年重建磚瓦房,住了近二十年,冬暖夏涼。那時在農村蓋房幾乎不花錢,就是請人吃幾頓飯。
四,上學
毛澤東時代是真正的免費教育,從小學到高中,只收書本成本費,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只繳一元多點,到八十年代上高中也就是十一元,到大學還管吃,還能剩余,沒有學費、雜費之說,更沒有補課費。誰敢搞教育產業化,拿學生掙錢?那真是不想好了。那時上學貫徹“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我們的受教育者,必須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的方針,經常到生產隊去干活,課業也不重,學習很輕松,有的是看課外書籍的時間,我已經五十多了也沒近視。有人說毛澤東時代不重視教育,只能說你不懂什么是教育。
五,醫療
小時候看過兩部反應赤腳醫生的電影《春苗》、《紅雨》,都是反映農村赤腳醫生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赤腳醫生是真正為窮人服務的天使,隨叫隨到,哪怕深更半夜。赤腳醫生雖然沒有潔白的工作服,常常兩腳泥巴,一身粗布衣裳,但卻有最真最純最熱的為人民服務之心。而樸素實用的治療模式,滿足了當時農村大多數群眾的初級醫護需要。赤腳醫生的醫術雖沒有大醫院里的醫生高明,但有時大醫院里的醫生治不了的病,赤腳醫生反而治得了,而且花錢少。農村合作醫療,赤腳醫生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表彰。
毛澤東時代的醫療衛生系統奉行的是“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先看病,后結賬,沒有無錢看不起病之說,更不會因后續費用不到位而停藥、停水、停治療,怎么會耽誤治療呢?這是多大的人性化?在毛澤東強調“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的偉大號召下,城里醫生下農村,組成巡回醫療隊免費義務看病等等措施,使中國人民的健康水平有了極大提高,消滅了天花、麻疹、血吸蟲等幾十種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使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提高三十多歲,這是多大的人間奇跡?
毛澤東時代的民生是最好的民生,如果今天也實行毛澤東的住房、教育、醫療民生政策,你反對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