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國策建言 > 發展戰略 > 閱讀信息
正解局:德國老工業基地艱難重生,中國東北能得到什么警示?
點擊:  作者:正解局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  發布時間:2019-12-19 07:56:32


1.webp (4).jpg

◆在產業轉型這樣的時代大命題面前,我們更要關注產業、企業背后的個體命運。


魯爾區,德國的“老工業基地”。

 

它曾是德國的核心工業區,地底埋藏深厚的黑色黃金,用燃燒的生命滋養數百萬人口。

 

它曾沐浴戰火,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為德國提供了堅實的物質、軍火保障。

 

讓人感慨的是,它像一個從風華正茂的壯年衰落成體力不支的老人,工業的輝煌場景最終輸給了時間。

 

如今,它面臨割斷老工業經濟的陣痛,積極努力尋索重生之路,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轉型成功,卻也面臨著民生難題。

 

魯爾區給中國東北帶來了什么警示?

 

1. 魯爾區之興:歐洲工業的心臟


魯爾區因萊茵河的支流魯爾河蜿蜒穿過而得名,面積4593平方公里,占德國國土面積的1.3%。原本以農耕生息的魯爾區在德國再平凡不過,沒有想到有一天地下的豐富煤炭資源會推它走上“開掛”之路。

 

魯爾區煤炭儲量2190億噸,占德國總儲量的3/4,其中可采儲量約220億噸,占德國可采儲量的90%。

 

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自19世紀上半葉,憑借豐富的煤炭儲量,魯爾區開始大規模開采煤礦和生產鋼鐵。

 

源源不斷的儲采量,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豐富的礦物資源以及萊茵河便利的航運,讓魯爾區迅速迎來了爆發式發展。

 

到19世紀中葉,魯爾區貢獻了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60%的鋼鐵和35%的煉油量,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均在全國居首位。

 

1.webp (5).jpg
(魯爾區輝煌時期傳統工業分布圖)

 

由于勞動力需求量大,歐洲各國的移民開始涌向魯爾區安身立命,其人口也從1850年的40萬人增加到1925年的380萬人。

 

隨著魯爾區的繁榮和人口的密集涌入,這里出現了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城鎮集聚區,孕育了多特蒙德、波鴻、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的工業城市。

 

背靠強大的煤炭、鋼鐵工業,魯爾區一共發展了12座城市,12000個工廠和600多個礦區,礦山地下交通線總計6800公里。

 

1.webp (6).jpg
(蒂森梅德里希鋼鐵廠1954年的航拍圖)

 

城市、人口、礦業三者相互作用,生發出一個全新的魯爾區“機體”。魯爾區迅速成為德國乃至歐洲的工業中心,被稱為歐洲工業的心臟。

 

2. 魯爾區之衰:黃金時代終結

輝煌不是永恒的,燃燒的煤炭也會熄滅。

 

魯爾區用黑色的煤炭締造了屬于它的黃金時代,卻因戰爭陷落進黑暗時刻。戰爭成為重創魯爾區經濟的誘因。

 

作為德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命脈,魯爾區也是德國發動戰爭的物質保障。

 

二戰期間,魯爾區扮演著德國軍工廠的角色,最終淪為戰爭對手的重點轟炸對象。

 

1940年至1944年,魯爾區30%的工廠毀于轟炸。1943年,全德范圍內最重要的工業企業之一——梅迪奇工廠,過半的設備毀于空襲。

 

1945年,魯爾區的重要城市多特蒙德遭遇1108架飛機、超過4800噸炸彈的毀滅性轟炸,造就了二戰期間最慘烈的一次轟炸行動。

 

1.webp (7).jpg
(1943年3月,英國皇家空軍組建了617飛行中隊,配備19架蘭開斯特轟炸機,專門執行轟炸魯爾區任務。魯爾區三座水壩遭毀滅性轟炸,4億噸洪水從破裂的壩體中一瀉而下,200個軍工廠瞬間被洪水吞沒,河流下游有3萬多平民傷亡)

 

20世紀50年代末,戰爭的隱痛還如鯁在喉,更殘酷現實又不期而至。內傷還來不及療愈,前狼后虎已經開始搶占市場,讓魯爾區的黃金時代走向終結。

 

一方面,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末,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瘋狂開采,魯爾區地下煤礦平均深度達到650米,伴隨高企的開采成本,市場競爭力也逐漸下降,來自美國和東歐的廉價煤逐漸占據國際市場。

 

另一方面,石油的廣泛使用,也使得工業對煤炭的需求直線下降,造成魯爾區不少煤礦倒閉,相關工作崗位的數量也急劇減少。

 

更雪上加霜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巴西、日本等國在世界鋼鐵市場以優質、廉價迅速搶占市場,全球市場上低價鋼材的供應量增加,德國的鋼鐵工業陷入危機,魯爾區鋼鐵也隨之失去競爭力。

 

不怕風吹雨打,就怕大勢已去。

 

隨著煤炭開采難度的增加,煤炭在世界能源結構中比重的下降,以及來自海外市場的競爭,魯爾區核心產業大幅收縮。

 

從1960年代起,魯爾區開始滑向深淵,大批煤礦、鋼鐵企業倒閉,大量工人失業。

 

至20世紀90年代,魯爾區不得不撤下煤炭、鋼鐵和相關行業中約2/3的工作崗位。2018年12月21日,最后一座黑煤煤礦關閉,宣告了魯爾區重工業時代的徹底結束。

 

1.webp (8).jpg
(2018年12月21日,德國Bottrop,魯爾工業區的最后一個煤礦坑關閉儀式上,不少人潸然淚下)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中葉,魯爾區持續了一個半世紀的輝煌,看著不算短,但對于世世代代以重工業為依托,生存在魯爾區的工人家庭來說,他們將面臨失業和遣散,這種苦痛,持續的時間是漫長的。

 

3. 壯士扼腕,探索轉型之路

魯爾區作為老牌工業區,從19世紀初開始肩負工業發展使命,供養國家所需,為德國創造了持久而穩定的經濟增長。

 

二戰結束后,德國東西兩分,高高的柏林墻被筑起,魯爾區作為西德核心的工業體系,全面推進西德經濟的發展,為西德經濟的復蘇打下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到21世紀初,魯爾區從極盛走向衰落,兩個多世紀的興衰史還歷歷在目。昔日的地位和尊嚴,堅定了魯爾區轉型的突圍之志,成為振興重生的動力。

 

德國政府也愿意花大力氣反哺魯爾區,推動該區煥發新生。

 

20世紀50年代末,魯爾區的傳統工業初露疲軟苗頭,德國政府就開始思考魯爾區經濟結構的轉型之路。

 

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德國政府成立魯爾區發展委員會,頒布《魯爾發展綱要》,前瞻性地制定了多個魯爾區產業結構調整方案。

 

1979年,政府頒布《魯爾行動計劃》,進一步規劃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同時,利用各項優惠政策發展新興產業,使產業結構調整得以順利落地執行。 

 

1.jpg
(魯爾區區域性結構政策計劃)

 

魯爾區遺留下的巨大老工業體量,對于產業結構轉型來說,不是一件容易成就的事。

 

這不是一張白紙,而是一張被碳墨涂滿的棘手圖景。

 

如何畫出一幅優美宜人的城市新生圖,考驗的除了政府和相關參與機構的決心和智慧,還有足夠的耐心。

 

圍繞調整產業結構這個中心,德國政府首先對傳統的老礦區進行清理整頓,對衰落的煤礦企業進行關、停、并、轉處理。經過近30年的整頓,魯爾區煤礦廠從1957年的140座減至7座,鋼鐵廠從26個減少到4個。

 

1.webp (9).jpg
(1985年4月,全德范圍內最重要的工業企業之一——梅迪奇工廠的生鐵歷史總產量永遠停在了5700萬噸)

 

歷史可能會淘汰一些舊事物,但過去的遺留物如果有效利用,仍然可以憑借一些巧妙的方式獲得新生。

 

魯爾區在廢棄工業處理上的巧妙之處在于,成功將一些龐大體量的老工業園區打造成旅游、休閑、文創產業集群。

 

現如今,有一條長達400公里的成熟旅游觀光路線,縱貫魯爾區。從杜伊斯堡延伸至哈姆和哈根,沿途分布著54處工業區,各具改造特色,既是休閑文化娛樂的好去處,也是魯爾區輝煌歷史的見證。

 

一些建筑物被改造成了風格獨特的工業博物館,分散在15個城市的20個博物館,構成了享譽全球的魯爾藝術博物館群,其中富克旺博物館每年游客近80萬。

 

許多老礦區變身旅游文化休閑區,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曾經是工業廢棄地,以前的儲氣罐,如今已被改造成全歐洲最大的人工潛水中心。一些場地被規劃為話劇、音樂、繪畫、舞蹈、表演等文化藝術活動場所。

 

1.webp (10).jpg
(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夜景)

 

埃森的關稅同盟煤礦,成為德國知名的工業旅游觀光點,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著名的紅點設計博物館也坐落于此。

 

1.webp (11).jpg
(埃森的關稅同盟煤礦成為德國知名的工業旅游觀光點)

 

魯爾區每年接待游客逾300萬人次,其中80%的游客專門奔著工業旅游而來。

 

4. 讓天空藍起來,打好宜居牌

在描繪魯爾區新藍圖的過程中,除了這些老工業區的機巧改造設計,對創造宜居環境這個痛點的解決也同樣為人稱道。

 

早在1961年,聯邦德國第四任總理威利·布蘭特就打出了“讓魯爾區的天空藍起來”的競選口號,一句話戳中魯爾區人民的痛點。

 

曾經,環境對魯爾區而言,是難以面對的硬傷。礦區排放的污水,使河流污濁不堪。衣服曬一天沒收回來就布滿灰塵,草木上都是厚厚的灰。

 

當時的魯爾區上空,每年有60萬噸二氧化碳、硫磺等有害氣體滯留。但是,為了經濟的發展,人們也就只能對惡劣的生存環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時過境遷,煤炭的污染已經遠去,轉型中的魯爾區為整治環境,打好宜居這張牌,下足了功夫。

 

政府投資50億馬克成立環保機構,制定”綠色革命“計劃,直面空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進行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土地被改造成自然景觀帶和益農地,將塌陷的礦井改造成碧波蕩漾的環湖觀景帶。

 

1.webp (12).jpg
(目前,魯爾區共有綠地面積約75000平方米,大小公園3000多個,生態環境的整治成果卓著)

 

這場浩大的環保攻堅戰還造就了環保企業在魯爾區落地生根,形成了首批入駐該區的新興產業集群。

 

如今,北威州擁有1600多家環保企業,成為歐洲領先的環保技術中心。

 

創造宜居環境是產業結構轉型的前提,魯爾區興建了大量風景優美的產業園區。

 

服務業、旅游業等第三產業和其他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生長在這片新的土地上,吸引高科技或服務型企業來落戶,也吸引了大批新興產業的從業者和定居者。

 

北威州的波鴻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健康產業、信息安全產業;杜伊斯堡大力發展IT產業,吸引了100多家中國企業入駐,實現數字化轉型。

 

為了成功實現魯爾區向新興產業轉型變革,人才儲備是必不可少的一環。

 

德國聯邦政府早在1962年就設立了波鴻魯爾大學,此后陸續建設了多特蒙德理工大學、埃森大學、杜伊斯堡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

 

這些大學為魯爾成為德國重要的科研高地奠定了人才基礎,并在老工業基地轉型過程中發揮了智囊作用。

 

打造工業旅游休閑娛樂之都,建立風景秀麗的宜居環境,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建設高等院校培育人才......魯爾區的轉型之路,多管齊下,環環相扣,念念不忘,終有回響。

 

5. 給中國帶來的啟示

同樣擁有豐富的資源、深厚的工業基礎,德國魯爾區與中國東北老工業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由上文可知,魯爾區的成功轉型,離不開德國政府的強力支持。這也為中國東北老工業區帶來一個重要啟示:
區域產業的轉型,非本區域一己之力可行。需要國家戰略的支持,并重新在國家經濟版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經過50多年的變革,魯爾區的成功轉型為世人稱道,但光環的背后,常常伴隨著陰影。

 

龐大的老工業機體轟然倒塌,舊廠房可以改造設計,重煥新生,但是那一批批下崗的工人被遣散后如何改造,是無暇顧及的難題。

 

據估計,近30年來魯爾地區煤礦減少30萬個工作崗位,失業率大大超過聯邦平均水平。

 

截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煤炭工業就業人數已降至7萬人左右,鋼鐵業減少至4萬多個工作崗位,失業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魯爾區的轉型過程中,新的工作崗位要從頭開始,工作內容完全不同以往,很多下崗礦工無法適應,選擇無止境待業,直接造成了貧困人口的產生。

 

1.webp (13).jpg
(如今的魯爾區大力發展信息安全、云計算、區塊鏈等高新技術產業,這些是老工業下崗工人難以企及的)

 

貝塔斯曼基金會新研究結果顯示,2007年至2016年期間,魯爾區13個地方貧困總人口超過10萬。

 

魯爾區的蓋爾森基興、杜伊斯堡等城市,2016年仍有約25%的貧困人口靠德國失業救助金和其他社會福利援助,成為德國失業率和犯罪率最高的城市。

 

魯爾區已經成為德國民政福利的重災區。為了讓失業工人重返勞動力市場,需要大量的資金扶植。

 

而另一方面,政府需長期支付相當數額的救濟金給失業人口和貧困家庭,魯爾區的蓋爾森基興等城市2016年大約四分之一的人是依靠Hartz IV或其他社會援助生活的,這也導致政府財政債務居高不下。

 

接受了22000名下崗難民的埃森,是全德第九大高失業率城市,目前債務總額為32億歐元。

 

如何扭轉失業人口成為救濟無底洞的局面,為財政救濟減負,是目前魯爾區的攻堅戰之一。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區域產業轉型,無疑是一個時代大命題。魯爾區面臨的民生難題,卻在警示我們,要關注產業、企業背后的個體命運。

 

轉型得越徹底,越要未雨綢繆,為失去工作的人們提供保障,避免造成較高的失業率和貧困人口。

 

因為,轉型不是為了讓經濟數據更好看,而是為了讓人們生活得更好。

 

(來源:昆侖策網【授權】,轉自“正解局”)

 

10.webp.jpg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研究院 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
    攜趣HTTP代理服務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