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圖上看,絲綢之路是條迷人的曲線。
它東起古都長安,穿越中華文明的發源地關中平原。渡過黃河后進入狹長的河西走廊,一側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一側是浩瀚的沙漠。走出河西走廊后便分為三路:一路跋涉于羅布泊沿昆侖山北麓的綠洲延伸;一路經樓蘭古城,沿天山南麓西行;另一路則穿越沙漠到哈密,走天山北麓。樓蘭、且末、精絕、安迪爾、尼雅等古城遺址如同一顆顆明珠,散落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之中。隨后三條路線分別翻越天山和帕米爾高原。北線與中線匯合于費爾干納盆地的歷史名城塔什干。而南線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后到達阿富汗。它們分別沿南北兩路,在沙漠和綠洲中穿行,進入伊朗高原。沿厄爾布爾士山脈和扎格羅斯山脈向西北行進,跨越波斯文明的腹地。然后,或向西北經大不里士,邁上安納托利亞高原,抵達伊斯坦布爾;或向西南深入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經巴格達、大馬士革抵達地中海東岸港口安塔基亞。來自東方的貨物終于可以在港口登船,在地中海揚帆起航,運往羅馬、波爾多、馬德里。
絲綢之路就像一條飄逸的絲帶,穿行在灰褐色的亞洲腹地,將東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歐洲文明串聯在了一起。
這也是一條最艱苦卓絕的道路。一路上穿越十余個沙漠,攀登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的帕米爾高原,在超過40攝氏度的戈壁中穿行,在冰天雪地中露宿,還要面臨雪崩、雪災、沙塵暴的災害,提防缺水、迷路、強盜的威脅。至今,很多區域仍是人類無法涉足的生命禁區。在這條道路通行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交通工具與出行方式沒有任何改變,仍舊依靠駱駝、馬車和自己的雙腳。上世紀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1世紀的張騫一樣艱苦,甚至還會面臨更多的危險。因為中亞的持續干旱化,導致許多水源干涸。
西方成為古代中國人的主要出行方向,是因為那里可以通向當時世界上其他文明區域——中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文明就像充滿誘惑的火炬,無論中間有多少昏暗的迷霧,人們都可以循著透過的微光抵達彼岸。
歐洲距中國有多遠?這是不能用“公里”來衡量的。因為走完這條道路的時間需以“年”來度量,要以勇氣、毅力與信仰來支撐。絲綢之路由張騫開始貫通。此后,中國人逐漸成為這條道路的主力軍。使節、僧侶、教徒、軍人們探索未知領域,帶回了遠方的信息,打開了人們的視野。歷史學家們把這些知識、見聞記錄下來,首先幫助中國人完成了對世界的發現與認識,繼而形成了中國人的“世界觀”——這一觀念,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
這條道路,在漫長的歲月里,一步一步往西,中國人以自己的勇氣與生命力不斷地跋涉與測量,完成的當然是屬于中國的地理大發現。它的結果是中國人在發現世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了世界,也因此,中西文化交流與融合得以展開。在這條道路不斷延伸的進程里,中國被它塑造,世界也被它塑造。這條道路所創造出來的結果,當然也不唯中國人的“世界觀”,而是人類共同的知識譜系。
能在高山、大河間穿行跨越,是人類對自然的技術性征服。而跨越之后,便有不同的結果。翻越高山、涉過大河,開辟道路,從一個地理單元進入另一個地理單元,達到文化的交流、融合,這也是一種文明的成就。而道路本身則成為一條特殊的紐帶,聯系著不同的民族、文化與資源,促進彼此的交往,最終形成文明的共同繁榮。在2000年的歷史中,無論發生了怎樣的戰爭和自然災害,絲綢之路上的交往從未中斷過。
我們現在重新回溯這條道路的行走史,以及這一過程中文明交融史,仍然不免深深感嘆我們祖先之偉大。同樣,當我們把眼光由歷史投向未來之際,這條道路會如何塑造未來的中國與世界?這才真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當全球第二經濟體量的中國,以“一帶一路”為紐帶——選擇象征和平的、交流的與共享的方式重新締結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的時候,未來的前景變得清晰而樂觀。正在完成偉大復興的中國,會創造出什么樣的未來,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投向那條建構了古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絲綢之路,其目的,是為了尋求未來的答案。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