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漬化對新疆農業影響巨大。為攻克鹽堿地治理難關,我于1985年考取了土壤改良專業研究生,畢業后參加了渭干河灌區的鹽堿地治理。
根據所學知識,我們讓“鹽隨水去”,通過挖掘排水渠的傳統方法讓大水把鹽淋洗走。經過多方努力,渭干河灌區新河縣棉花畝產量由過去的75公斤提高到150公斤,實現了高產。
隨著耕地面積擴大和人口增加,新疆采用了大面積滴灌種植。滴灌可以節水增效,但無法把鹽排出土體,這決定了我們的鹽堿地治理思路必須轉型。
在長期的野外調查和生產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鹽漬化土地上雖無法生長常見的甜土植物或農作物,卻生長了許多其他種類植物。經過樣方調查、植物采樣、土壤取樣等,我們發現新疆有320種鹽生植物,占全國的60%以上。它們有的可以綠化,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做飼料牧草,有的可以做纖維植物……為研究它們的生長規律,我們建了兩個鹽生植物園,引進了150多種植物進行比較和研究,掌握了它們的耐鹽性與生長規律。
研究發現,“吃鹽植物”有著很高的利用價值,它們把鹽從土里“吃掉”后,將它移走,就能改良鹽堿土地。我們從“吃鹽植物”中篩選出一些具有飼料價值、經濟價值的進行試種,結果發現,它們每畝能生產1.8噸干物質、帶走400多公斤鹽。種植后第一年,土壤鹽分就降低了40%,第二年降低了60%以上,第三年降低了85%到90%,使鹽堿地成為能正常種植的土地。
目前,新疆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鹽土綠化。利用“吃鹽植物”來綠化,可以將成本縮減到原來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F在,很多高速公路休息區與公路兩邊鹽堿地的綠化,都在用這個技術。越來越多的鹽堿地,正在被開發出無限潛能。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耿建擴、陳元秋、趙秋麗、馮帆、李慧、王建宏、張文攀、任爽、王斯敏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層 光明日報通訊員 哈聰杰
來源:光明日報 圖片來源網絡 侵刪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