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數據顯示,3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3%,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但值得注意的是,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升至19.6%,較2月提升1.5個百分點,創2022年8月以來新高。青年人就業狀況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大局,青年人兼具“科技、人才、創新”的“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第一動力”的集成、合成優勢,必然應該成為“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產業鏈中高端戰略、原始創新策源地”等國家系列戰略實施的實踐主體,而絕非僅僅是被動等待、被動安排就業,亟待強化“專業—產業—職業—就業”四業貫通,降低青年失業率、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高校畢業生和青年人兼具“科技、人才、創新”的“第一生產力、第一資源、第一動力”的集成、合成優勢,必然應該成為“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創新驅動戰略、產業鏈中高端戰略、原始創新策源地”等國家系列戰略實施的實踐主體,而絕非僅僅是被動等待、被動安排就業,而是需要推動青年人更具主導性、主動性地激發其潛質潛力和創新動力,成為企業產業、尤其是產業鏈“中高端戰略實施”的鑄造者、推動者,成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力軍、生力軍。這就需要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理念,“人才引領發展,是指人才及其相關要素在一定的條件基礎上,通過一定的方式,形成相應的動力和功能,在一定的機制下驅動、牽引發展”,由人才決定并引導發展,而非僅僅是被動等待發展產生崗位,是從人才支撐發展、人才優先發展基礎上的飛躍,是從要素驅動階段、效率驅動階段到創新驅動階段躍遷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年人更具主導性、主動性地勇敢擁抱發展擁抱社會、發揮潛能潛質的必然趨向。
抗擊新冠疫情三年,國際貿易摩擦突出、經濟下行趨勢嚴峻,就業受到嚴重影響,利用網絡招聘平臺數據實證檢驗疫情對青年人就業的影響發現,疫情沖擊下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需兩端均受到影響,表現為招聘需求下降、求職人數上升、就業景氣降低。2020-2022年高校畢業生總量分別達874萬、909萬、1076萬,2019-2022年積累1077萬畢業生未能就業,2023年1158萬高校生面臨就業。據智聯招聘《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2022 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12.4%,而理科、工科的就業簽約率分別為29.5%和17.3%……年輕人在畢業季時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就業市場的嚴峻無疑是其中最大的問題”[4]。另據中國統計局統計數據,自2021年以來,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16-24歲青年登記失業率一直處于高點。2022年7月,16-24歲青年登記失業率高達19.9%,雖然11月份連續下滑至17.1%,2023年3月再達19.6%。
登記失業率是指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有就業要求、處于無業狀態并在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進行失業登記的城鎮常住人員。當前,高校畢業生中有3類人員并未計算到失業人員中:一是在家啃老的;二是一門心思考公考研考博的;三是懶得出去找工作,但沒有進行失業登記。這便意味著高校畢業生處于被動等待的就業嚴峻形勢,必須著力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的主動主導意識、著力挖掘高校畢業生的潛質潛力與創新動力。分析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的原因,主要有人才第一資源主導弱化、國際經濟形勢下滑、人工智能技術擠壓、“超時工作制”空間擠壓等因素,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版各類教材體系充斥著高校教學,不僅“當前中國大學中的經濟學教育,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公共財政、金融經濟等,其所用的教材大多都來自于新古典經濟學教科書體系”[1],而且理工科學科體系建設也與中國產業發展依然存在較大距離,難以為科技引領突破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甚至還有專家提出:“我們的理科課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的都是200年以前的知識。課程內容陳舊,遠離生活情況比較突出,學校常常用非科學的方法來傳授科學”[2]。同時,如何更加緊密地實現產教融合、產學融合,如何將專業優勢特征更加直接地轉化為產業發展推動力等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3]。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其根本價值在于引導學生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在研究社會發展實踐真正的時代問題中回答時代之問。當前,亟須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建設,推動高校專業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實踐緊密銜接,突出適合中國產業發展的“專業特征”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與就業”的互為推動。2022年2月,教育部將“碳儲科學與工程、空天智能電推進技術、生物育種科學、資源環境大數據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智慧林業、勞動教育、科學史”等31種新專業納入本科專業目錄[4],撤銷804個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求和就業率過低的專業點,新增1961個緊扣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點,高度重視交叉學科,“催化”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與就業”互為推動奠定基礎,著力改變中高端產業鏈發展滯后的狀況,滿足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就業的心理期待。
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過程中,“重工業的低端產品產能過剩和高端技術仍被跨國公司所壟斷,造成企業服務業嚴重落后,而這又直接成為我國大學生和研究生就業越來越困難的主要原因,因而堵塞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出路”[5]。伴隨“高質量發展”的“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戰略實施,我國需要走出低端產品產能過剩的困境,充分發揮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突出優勢,著力強化高端技術突破對“產業鏈中高端戰略”的推動,實現青年人“以專業推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就業”互為推動。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背景下,據2020年“青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光纖、光纜制造及鋰離子電池制造、生物藥品制品制造、儀器儀表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別以129.7%、110%、76.9%的占比提升快速崛起,尤其青島市“全球智能家電產業集群”“國內領先的微電子產業基地”及“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由此,“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大氣科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車輛工程、服裝設計與工程、生物技術、應用化學、軟件工程、城市規劃、風景園林、食品科學與工程”等緊扣新舊動能轉換的近50個專業,成為駐青高校就業形勢最好的專業。
我國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采取出口導向型戰略,依靠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發展模式,適應著階段性發展特征。但是,“以國際大循環為主導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導致了我國經濟對外依賴度過高、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經濟安全風險大、關鍵核心技術受限、國內經濟失衡等問題”[6]。因此,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然選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7]成為新發展格局實現突破的重要環節。同時,唯有強化“產業原始創新策源地”與“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戰略”,更加貼近產業發展方向和企業需求實際,形成更加緊密的產學研合作模式,促進更多科研成果轉化,才能根本性實現“高校生高質量就業”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互為推動。此外,還要著力加大對高校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促進學術型人才學科邏輯與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的深度融合,才能實現更高質量發展與更高質量就業。
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需要著力強化“原始創新策源地”與“價值鏈提升戰略”的推動,滿足雙循環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從“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生產主導要素角度分析,“伴隨人口結構轉型以及由此導致的傳統低成本優勢不斷弱化,能否在勞動力比較優勢演進過程中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升級,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構筑中國制造業價值鏈攀升新動能”[12]成為關鍵性問題。抗擊新冠疫情三年是就業狀況最艱難的時期,三年共有1077萬高校畢業生處于待就業狀態。據2022年4月27日權威部門來文對2022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進展情況通報:“截至2022年4月17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為23.61%,低收入家庭等重點群體去向落實率為21.47%”[8]。2023年,1158萬高校生即將畢業。在2012年中國勞動人口出現下滑拐點、2022年中國人口負增長的背景下,青年人實際成為“人才紅利轉型”的關鍵,也理應成為“國際形勢風云突變、局部動蕩沖突不斷、經濟全球化及區域經濟合作化、中國國際影響日顯突出”之百年之未有變局背景下實現民族復興偉業的脊梁。因此,亟須通過著力推動“原始創新策源地”與“價值鏈提升戰略”,大力實施科教興國的戰略,努力提升科技競爭力水平,強化青年人的主導主動意識與潛質潛力創新,從而實現“更高質量就業”與“更高質量發展”的互為推動。
近十余年,以人工智能與平臺經濟為主體的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助力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在推動就業總量增長的同時,也深刻影響著就業結構與就業質量:對高技能、高智力勞動力的較強需求,引致就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通過就業方式的多樣化、靈活化推動代際就業流動。平臺服務業中,快遞員、網約司機、電商從業者等新就業崗位,雖然其社保尚不健全、勞動時間長、工作強度大,但因工作靈活性強、收入水平較高,就業質量高于傳統低技能與體力勞動者。在實體制造業中,數字經濟發展通過產業轉型增加新的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并提高就業質量,對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就業產生正向效應,同時,還要積極應對“機器換人”對勞動就業的沖擊。據麥肯錫所預測,到2030 年,中國至少有1.18 億人被人工智能或機器人替代,另外大約有700-1200萬人轉換職業。具有強智能性質的ChatGPT,意味著一次新的產業革命浪潮,與高校畢業生緊密相關的10類崗位將受到重要沖擊:1. 技術類:程序員、軟件工程師、數據分析師;2. 媒體類:廣告、內容創作、技術寫作、新聞;3. 法律類:法律或律師助理;4. 金融類:金融分析師、個人財務顧問;5. 市場研究分析師;6. 教師;7. 交易員;8. 平面設計師;9. 會計師;10. 客服人員[9]。如何“主動應對、主導突破”日顯緊迫。為此,數字經濟時代,不同層次、各類專業都應強化數字經濟的基本通識與技能教育,著力強化數字時代的創新能力培養,尤其需要著力強化高端數字技術人才的培養。
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強調:“全面提升數字中國建設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數字化驅動生產生活和治理方式變革”。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第二、三產業均受到較嚴重沖擊,而數字經濟則展現出頑強的發展韌性。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以數字化公共服務、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為主的社會推動,和推動消費動能增長、牽引投資提質增效和促進貿易高水平循環為主的經濟推動,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兩大動力,加速著就業結構的變革并發展孕育出一大批新職業。2019-2021年發布的4批56個新職業中“數字經濟新職業”多達26個,其中包括:2019年4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數字化管理師、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電子競技運營師、電子競技員、無人機駕駛員、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2020年2月“‘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虛擬現實'工程技術人員、網約配送員、人工智能訓練師、全媒體運營師”;2020年7月“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互聯網營銷師、信息安全測試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在線學習服務師”;2021年3月“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員、電子數據取證分析師、智能硬件裝調員”等。
面對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及數字經濟呈現出的強勁發展韌性,高校畢業生必須主動擁抱數字經濟時代到來,充分認識數字經濟時代的職業變遷規律,將所學專業與數字經濟新職業更加緊密地銜接起來。同時,面對數字經濟時代的發達生產力,以西方經濟學的“資本控制論”還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追求的“自由人聯合體”為理論支撐,成為發展面對“資本私有制深層勞動異化”與“社會公有制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分岔路口的理論與實踐抉擇。數字經濟“有助于異化勞動向自由自覺勞動轉變、有助于社會關系朝著真正的人際關系發展、有助于按需分配原則的確立,最終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自由人聯合體的形成”[10]。在數字經濟發達生產力的推動下,如果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追求的“自由人聯合體”為理論支撐,馬克思畢生追求的“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這樣就不會使我老是一個獵人、漁夫、牧人或批判者”[11]的到來。但是,數字經濟如果以控制論資本主義或算法資本主義為主導,將意味著主導權集中在掌握技術、數據的平臺方,這就形成了資本巨頭壟斷勞動力市場,以“996、007工作制”極限性剝奪勞動者絕對價值剩余,直接性擠壓高校畢業生就業空間的同時,快速拉大貧富兩極分化,形成了富豪榜前十名過半數字寡頭的狀況。為此,在數字經濟發達生產力階段,必須以馬克思畢生追求的“自由人聯合體”為導向,以實現“勞動解放”定位的高質量就業為目標。
2021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在現代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需要高度重視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專業博士等“職業教育類型定位”,著力推動“職普貫通”,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青年人職業素養提升,不但可以破解就業難的問題,而且也是實現“高質量就業”的根本路徑。據2020年“青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調研:“音樂表演、廣播電視編導、藝術設計、動畫、繪畫、工商管理、金融學、市場營銷、電子商務、醫學檢驗技術、智能電網信息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信息與計算科學”等近20個就業較差專業,實際是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金融、現代旅游、商務服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建設、國際時尚城建設”迫切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這就需要基于高校生的專業特征,緊扣地域產業發展的需求,通過強化“職普貫通”的職業培訓,使之不僅成為破解就業難、而且成為“高質量就業”的突破路徑。
2022年5月1日,新《職業教育法》實施,第3條強調:“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同時第15條強調:“高等職業學校教育由專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層次的高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實施”,這便為發展本科和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預留了廣闊空間。為了加強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貫通,我國積極推動普通高校的應用型大學轉型,2015年4月,廣東率先在全國啟動高水平大學、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的遴選,共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7所高校入選,打破以學科邏輯培養學術型人才的思維定式,更加重視職業技能素養,尤其將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等重大戰略,加快建立人才培養、科技服務、技術創新、萬眾創業的一體化發展機制,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而早在2004年,北京理工大學、吉林大學等緊扣珠海產業發展需求相繼設立珠海學院,加強化工與材料、信息工程、機械工程、機電工程、旅游管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據2020年“新舊動能轉換企業對高技能人才需求”調研:高技能人才學歷大部分集中在專科和本科學歷,分別占比為33.52%、31.98%,研究生和博士生分別僅占6.04%、0.80%,而企業希望高技能人才學歷為本科的占比高達71.99%,碩士與博士分別也達32.45%、16.62%。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同步進行,人們對技能人才的認識不再局限于操作崗位的技術型技能人才,而是更加重視知識型技能人才、復合型技能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促進人才區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著力形成人才國際競爭的比較優勢。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的最為重要的財富,必須高度重視青年人不僅能夠實現就業,而且通過強化主動性、主導性,在推動綜合國力根本提升中實現高質量就業。尤其,自2022年始我國將開啟15年的退休潮,平均每年將以2000萬人速度退休,1963年出生人口高達2934萬人,其后兩年平均也達到了2700萬人。隨著大量60后退出工作崗位,新一代將獲得更多走上前臺、挑起重擔的機會,這將會激勵他們更加發奮圖強,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社會經濟建設和科學創新中來。面對2022年退休潮的開啟與人口負增長的出現,不僅基于青年人的“人才是第一資源”定位,而且基于青年人的“民族復興脊梁”定位,必須高度重視、著力強化在“人才戰略布局”中的定位研究。
重視高校生“人才戰略布局”的定位,首先需要聚焦“原始創新策源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培養、集聚和使用國際頂尖人才上有所作為;在提升人才高地平臺載體國際化能級上有所作為;在建設高質量戰略人才集群和發展賦能上有所作為;在破解一系列“卡脖子”技術人才培養問題上有所作為。這便需要高校生強化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將個人就業與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追求相結合,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在“造就規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要調動好高校和企業兩個積極性,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12 ]的過程中,促進青年人更具主動性、主導性地參與。
實施邁向全球產業鏈中高端戰略,是釋放青年人潛能潛質、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關鍵。當前,我國正在經歷從人口紅利向工程師紅利轉變的關鍵時期,如何培養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必然是高端制造業和科技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一環。我國眾多學科專業的發展還面臨一系列“卡脖子”問題,一些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亟須在信息、工程、材料等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上取得突破,這就要求高校生能夠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增強學科專業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在加快培養大國工匠和高水平技能人才過程中,以行業企業需求為重心,推動建立有效協同、互動協作的高校生高技能培養體系,貫通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的發展通道,加大青年人才爭做高技能人才、高水平人才、大國工匠的內在動力與追求。
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促進經濟復蘇、重塑競爭優勢的重要力量,但與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趨勢相比,我國數字人才總量不足、結構性短缺等問題日益凸顯。面對數字化產業化代際交疊加快、產業數字化轉型加速、關鍵技術亟待突破的緊迫任務,數字人才作為數字經濟的核心驅動要素,在“人才戰略布局”的位置更加重要,必須加快建設素質高、結構優的數字經濟人才隊伍,在數字經濟發展中贏得主動。ChatGPT作為一種大模型,有效結合了大數據、大算力、強算法,它的出現意味著一次新的產業革命浪潮。美團無人機配送在深圳落地的實施,意味著平臺經濟快遞業面臨著重要沖擊,數字經濟從業者從低端快遞員“勞動解放”向高端新產業革命浪潮的突破,將成為青年人才高質量就業的重要領域,這就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著力強化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頂尖科學家領銜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努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難題,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實現自主可控”[13],在數字經濟領域實現青年人高質量就業“人才戰略布局”,將意味著高質量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人才主體突破。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堅持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培養本土人才,引導城市人才下鄉,推動專業人才服務鄉村,吸引各類人才在鄉村振興中建功立業”[14],意味著青年人應該成為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主體,這不僅是解決青年人才就業難的重要路徑,更是鄉村振興實現根本性突破的關鍵。無論是以“高素質農民隊伍、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為主體的“農業生產經營人才”,還是以“鄉村創業創新帶頭人、鄉村電商人才、鄉村工匠”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發展人才”;無論是以“鄉村教師、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鄉村文化旅游體育人才、鄉村規劃建設人才”為主體的“鄉村公共服務人才”,還是以“鄉鎮黨政人才、村黨組織帶頭人、農村社會工作人才、農村經營管理人才、農村法律人才”為主體的“鄉村治理人才”,尤其“農業農村高科技領軍人才、農業農村科技創新人才、農業農村科技推廣人才”為主體的“農業農村科技人才”,都為青年人高質量就業提供了極為廣闊的空間。
由此,高度重視“專業—產業—職業—就業”的四業貫通,著力強化青年人才更具主導主動性的潛力潛質發揮,必然成為促進青年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突破性路徑。
參考文獻:
1.史正富.《新古典經濟學對中國經濟解釋力的終結》,《中國年社會科學評價》,2016(1)
2.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指出國內科創教育三大問題:理科課程落后世界70年 [EB/OL]. (2023-02-20)[2023-03-10]. https://www.shxwcb.com/1007837.html
3.《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人民日報》2022-04-26
4.李依環、孫競《本科專業目錄更新!增設31種新專業》,(2022-02-25)[2023-03-10].https://mp.weixin.qq.com/
5.賈根良《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致命弊端》,《馬克思主義研究》2010(12)。
6.周文、何雨晴《新發展格局的政治經濟學要義》,《齊魯學刊》2022(2)。
7.習近平《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11-13。
8.《截至4月17日,全國高校畢業生去向落實率23.6%》澎湃新聞2023-03-02)
9.華爾街見聞. 《ChatGPT可能馬上取代你!這是它能做的十個工作》,(2023-02-03)[2023-03-10]
10.陳高華、趙文鈺《人工智能與人的未來:一條馬克思的路徑》, 《江漢論壇》2022(4)。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頁。
12.《習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2021-09-28)[2023-03-01].
13.《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 (2023-03-05)[2023-03-10]
http://www.gov.cn/xinwen/2023-03/05/content_5744877.htm.]
14.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 》, (2021-02-23)[2023-03-0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2.htm],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來源:昆侖策網【原創】修訂稿,作者授權首發)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國策建言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