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大黨章(中央檔案館提供)
第一名寧波籍中共黨員
在浙江省寧波市霞浦鎮的山間,有一座1927年修建的墳墓。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風吹雨打,山河變遷,前來祭拜的人從未停歇,墓主人的名字叫張人亞。
張人亞,1898年5月18日出生于寧波市鎮海縣霞浦張家祠堂后面的一個宅院內。他是張家的第二個兒子,父親張爵謙為他取名靜泉,譜名守和,人亞是他參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
當時的張家并不富裕,但張爵謙克服困難,送兒子到鎮海去讀書。張人亞也是7個姐弟中唯一一個上過中學的。
1913年,時年15歲的張人亞為了分擔家累,輟學到上海當學徒,但當時金店銀樓業工人的月收入遠低于上海的平均工資,生活十分艱難。
有知識有文化又有正氣的張人亞挺身而出帶領工人與資本家交涉談判,爭取更高的收入。他的名氣傳出,引起了早期中共組織的注意。
1921年,張人亞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隨即加入共產黨,成為最早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寧波人,也是上海最早的幾個工人黨員之一。
衣冠冢里的秘密
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舉行。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通過了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和一系列重要決議案。
上海中共二大會址紀念館
會后,黨中央印了一批小冊子,把黨章、決議等共計十個文件印在冊子上發給黨員。作為當時全國200名中共黨員之一,張人亞也拿到了一本。
此后,張人亞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去了上海閘北的商務印書館工人合作社工作,從事工人運動,并承擔黨、團領導機關出版的書籍和報刊發行工作。
妻子早逝、沒有孩子,張人亞幾乎將所有身心都撲在革命事業上,開始了以社會職業為掩護的革命生涯。
1927年,嚴重的白色恐怖籠罩著上海灘,革命者的人頭被掛在街上公開示眾。一旦被搜出與中國共產黨相關的文件,就會引來殺身之禍。“有些人感覺很危險就燒掉了,可叔叔說這些文件是對共產黨有用的,不能燒。上海沒有地方放,想來想去,他最后想到了寧波老家。”張人亞的侄子張世華回憶說。
1927年年末的一個午后,張人亞帶著一批文件書報,悄悄地從上海來到霞浦祠堂后的老家,走進父親的房間里。把事情交代完以后,他又趁著夜色返回上海。
過了幾天,張爵謙向鄰居抱怨,他的兒子靜泉長期在外不歸,又毫無音信,恐怕早已死了。
在霞浦鎮東面的長山崗上,老人為張人亞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墓穴。
張人亞一側是衣冠冢,放置的是空棺,老人家把這些文件用油紙精心包好,秘密藏進空棺。為了安全,老人家并沒有將兒子張靜泉的全名刻于碑上,只刻了張泉兩個字。
張爵謙知道此舉事關重大,便一個人苦苦地守著這個秘密。
直到1950年,再沒有得到兒子任何消息的老人家才把這些珍貴的文獻取出捐獻給國家。1956年,老人病逝。
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幾十年來,張人亞的親屬從沒放棄過尋找他的下落。2005年,親屬們查到一份1933年1月7日的《紅色中華報》,報紙第三版左下方刊登了一篇題為《追悼張人亞同志》的文章。家人才知道張人亞早已因公殉職。
由于長期在危險的環境、艱苦的條件下進行高度緊張、繁重的工作,張人亞積勞成疾,但他沒有停下革命的腳步。
1932年12月,時值隆冬,張人亞帶病從瑞金出發,去鄰近的閩西長汀檢查工作。兩地相距近百里,中間有好幾座高山,張人亞途中患病,終因救治不及而逝世,年僅34歲。
《紅色中華報》是這樣評價他的:
“人亞同志對于革命工作是堅決努力,刻苦耐勞,在共產黨內始終是站在黨的正確路線之下,與一切不正確思想作堅決斗爭,在黨內沒有受過任何處罰,因為努力工作為革命而堅決斗爭使他的身體日弱,以致最后病死了。人亞同志已死了,這是我們革命的損失,尤其是在粉碎敵人大舉進攻中徒然失掉了一個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而對于今天的后人來說,張人亞的卓越貢獻還在于,因為他,中共第一份黨章文本到現在還留存著。
在這些秘藏山穴的材料里,包括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等在內的國家一級文物16種,另有二級、三級文物10件。
那一座空墳,密藏了中國共產黨歷史進程的寶貴財富。
張人亞事跡陳列室
如今,在距離張人亞故居不遠的寧波鎮海新浦老屋,“黨章學堂”建設已接近尾聲,即將投入使用。
今后,這里將舉行一系列的黨建學習、教育活動,成為黨員干部的紅色教育基地。
生日快樂
7月1日 星期日
每一位共產黨人都會老去
中國共產黨
會因為你的加入
而永遠年輕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