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建黨節,
從1921年至今,
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
已經走過了97年艱辛而輝煌的風雨歷程。
97載風雨兼程,
97載艱苦奮斗,
97載崢嶸歲月!
值此黨的生日之際,讓我們通過藝術作品講述中國共產黨97年以來的輝煌經歷和艱辛探索,呈現中國共產黨從誕生到新中國成立、到中華民族開啟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崢嶸歲月。
【1921年】
《啟航——中共一大會議》 何紅舟 黃發祥
黨的光輝歷程,是從嘉興南湖上的一葉扁舟開始……1921年7月,中共一大的召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件。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油畫《啟航——中共一大會議》采用寫實主義的手法,再現了中共一大南湖會議的歷史瞬間。
毛澤東、董必武、何叔衡等13位一大代表正在登船。壓頂的烏云意味著山雨欲來,遠處東方的曙光,暗喻了革命曙光的顯現,進一步表現出革命的艱難和黨的創建者們的英勇無畏的精神。
《毛主席去安源》 劉春華
《毛主席去安源》是以1921年秋毛澤東到安源組織工人運動為表現題材的作品,是世界上印刷和復制最多的一張油畫。畫面采用左右對稱的圖式構成,年輕的毛澤東身著一件傳統的中式長袍,一只手拿著一把油紙傘,另一只手握著拳,意志堅定地大步走在山路上。
【1924年】
趙建成 國畫《國共合作1924·廣州》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此幅作品采用了合影的方式來處理畫面,畫面中囊括了參加國民黨“一大”的國、共雙方的所有代表,他們一字排開的隊形,人物的面部表情堅毅而結構分明,表現了一種“用血肉之軀筑成新的長城”的大無畏精神。
【1927年】
《南昌起義》黎冰鴻
1927年8月1日凌晨,一聲槍響劃破了江西南昌城夜空。在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領導下,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率領黨掌握或影響下的北伐軍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經過數小時激戰,全殲守敵,占領了南昌城。
黎冰鴻《南昌起義》
此幅作品描繪了在起義軍的集會地——江西大旅社,起義官兵聚精會神地聽中共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訓話的一刻,畫面人物嚴謹、冷峻,呈現出箭在弦上、一觸即發的緊張氣氛。
【1928年】
《步調一致才能勝利》彭彬 何孔德 高虹
《步調一致才能勝利》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毛澤東1928年4月3日站立在湖南桂東縣沙田圩“三十六石丘”田邊的土臺上,扳著指頭向工農革命軍和赤衛隊員頒布《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發展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歷史情景,展現了桂東縣在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林崗的油畫《井岡山會師》
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與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此幅畫描繪了毛澤東帶領著井岡山隊伍歡迎朱德率領的南昌起義隊伍的情景,整個畫面構圖富有動感,人物傾斜的姿態和喜悅的表情都再現了當時那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也象征著中國革命運動雖處于初期,卻蓬勃發展。
【1935年】
沈堯伊的油畫《遵義會議》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貴州遵義召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擴大會議。此幅畫選取了遵義會議開場前的場景,描繪了參加會議的二十多位參加者,人物形象和神態各異,深刻地展示了這場關系到黨和中國革命命運的嚴肅斗爭。畫面選用了灰暗的色調,表現了當時政治氣氛和革命形勢的嚴峻。
《紅軍過草地》 張文源
1935年8月21日,紅軍開始過草地。行軍隊列分左右兩路,平行前進。油畫《紅軍過草地》用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筆調,描繪了紅軍戰士在環境惡劣的草地上艱難前進的場面。面對死亡的威脅,紅軍指戰員始終保持高昂的激情,依靠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用熱血和生命在亙古荒原上奏響了一曲團結奮斗、視死如歸的壯麗凱歌。
羅工柳 《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整風報告》
1941年,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深刻地批判了主觀主義的作風。羅工柳的這幅油畫真實再現了這一會議場景。畫面采用水平線構圖,通過與會人員的視線將毛澤東帶到畫面中心位置,突出了領袖形象,顯得十分生動。
【1945年】
《延安火炬》 蔡亮
《延安火炬》描繪的是1945年8月15日晚,延安民眾得知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后,熱烈慶賀的場面。畫面選取延安的夜晚為背景,陜北軍民舞動著手中的火炬,延綿數里,猶如一條條舞動的火龍。夜色朦朧的寶塔山,陜北老鄉典型的服裝打扮,簡潔、鮮明地就把延安的特點顯示出來了。
【1949年】
《攻占總統府》 陳逸飛、魏景山
1949年4月23日,南京宣告解放。人民解放軍第八兵團一部攻占國民黨總統府。解放軍戰士迅速登上總統府樓頂,將一面鮮艷的紅旗高高升起。這幅畫塑造了一組不同年齡、經歷和性格的普通戰士群像,宛如一座士兵的豐碑,處在中心的是一位身經百戰、老練精悍的戰士,他扯下了千瘡百孔的國民黨旗,正揮臂展開紅旗準備升上高空。作品畫面濃郁的歷史感、形象的真實性、獨特的表現力,構成了一幅難忘的歷史畫面。
油畫《攻占總統府》,寓意著一個舊政權被踩于腳下,一去不復返;而一個新政權,隨著冉冉升起的紅旗誕生了。
【1949年】
《開國大典》 董希文
油畫《開國大典》一直被譽為“共和國成立的藝術見證” 。描繪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天安門國慶典禮的盛況。場面恢宏,喜慶熱烈,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神采奕欒,氣度不凡,遠處升起的五星紅旗,標志著中華民族數千年封建制度的結束,也是我們古老民族的新生。
【1950年】
吳云華《跨過鴨綠江》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臺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該作品將時空鎖定在丹東鴨綠江赴朝渡口,以鴨綠江和江橋為背景,選取了冬天的夜里隊伍過江這一特定情節,突出“跨”這一動詞,冬天的雪地、被炸殘的鴨綠江大橋、黑夜、火光、探照燈、疾行隊伍……體現了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意志決心及當時緊迫的形勢。
【1955年】
周樹橋《春風楊柳千萬條》
真正意義上的上山下鄉始于1955年,毛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此作品反映了當時城市知識青年響應黨的號召,走與工農相結合的道路,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的那段歷史。描繪了一隊知青男女遠離家鄉,來到農村被戴上大紅花、受到熱烈歡迎的場景。作品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也帶有“文革”中“紅、光、亮”的審美傾向。
【1956年】
劉海栗《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
我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從1952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后全面展開的。它的主要內容是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到1956年完成,它使我國的經濟結構、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
這幅畫展現了上海南京路上工人游行的熱烈盛大場面。紅色條幅、游行的人群,均用跳躍、活潑的色點畫出,顯出熱情、喜慶的節日氣氛。畫面以紅黃色為主色調,遠處白云和天空采用印象派手法表現。明亮的色彩對比,輕松歡快的筆觸描繪了新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城市新貌和工人內心的喜悅之情。
【1968年】
魏紫熙 國畫《天塹通途》
畫題取材于毛澤東詩詞“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南京長江大橋是鐵路公路兩用的特大橋,1959年底動工。建橋大軍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奮斗八年,終于建成了這座舉世聞名的長江大橋。1968年9月鐵路通車,12月公路通車。1969年9月21日,毛澤東視察了南京長江大橋。周恩來在20世紀70年代同外國友人提到新中國創造的兩大奇跡,其中之一就是南京長江大橋。
【1972年】
馬剛《毛澤東會見尼克松》
1972年毛澤東與尼克松會見,是震驚世界的事件。畫面中毛澤東精神很好,但略帶一點病后初愈的感覺,抬手的姿勢,在形象上很有表現力。尼克松筆挺的西裝見棱見角,姿態謙遜,形成一種對比。意在表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貧窮國家的領袖,在面對世界最富、最強的大國總統時,真正顯示了一種偉人的氣派。毛澤東會見尼克松、基辛格等美國客人,標志著長期尖銳對立的中美兩國從此走上關系正常化道路。
【1973年】
郭全忠 國畫《千言萬語》
1973年6月,周恩來陪同外賓來到延安,參觀革命舊址。當得知延安群眾的生活仍十分困苦,難過地流下眼淚。晚飯時,他只吃了一碗小米飯,當地干部勸他多吃一點,他說:“我這個總理沒當好,延安人民生活還很苦,我怎能吃得下去呢?”吃飯中間,周恩來向當地領導提出了“延安三年變面貌、五年糧食翻一番”的要求。
【1978年】
丁一林《科學的春天》
該畫表現的是1978年3月,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科學大會的歷史。科技工作者們激情昂揚地步出會場,3月春天的陽光映照在每個人的面龐之上,并與他們的笑容一起綻放。
王少倫《1978·小崗》
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鳳陽縣鳳梨公社小崗村西頭嚴立華家低矮殘破的茅屋里擠滿了18位農民。關系全村命運的一次秘密會議此刻正在這里召開。這次會議的直接成果是誕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證書。
畫家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賦予了平凡人物歷史性的莊嚴,也真實還原了當時農民探索家庭聯產承包的小心與謹慎。畫面中心的亮光,也照亮了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的光明前途。
【1980年】
鄭藝《歷史的審判》
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依法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案進行公開審判。畫面采用正面全景式的構圖方法。眾多的人物鋪排在畫面的下方,與上方醒目的國徽形成強烈的視覺反差。象征和寓義著法律的莊嚴和正義的力量。被審者面向觀眾,由此能看到不同人物傲慢、狡黠、頹敗以及木然等各種極能狀廓個人性格與內心活動的表情,彰顯和深化了《歷史的審判》的主題與意義。
【1992年】
張祖英《南方視察途中》
作品表現了小平同志1992年在南方視察途中的情景。沿途發表了重要談話,通稱南方談話。講話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偉大歷史性飛躍的思想結晶——鄧小平理論的最終成熟和形成,也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第二次浪潮的掀起。
【1997年】
《1997·香港防務交接》 廖宗怡、張樹軍
今年7月1日是建黨97周年,也是香港回歸21周年。《1997·香港防務交接》畫面中,建筑在夜色中被閃爍的燈光映成紅色,再現了那一令人難忘的歷史時刻。1997年7月1日,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7月1日零點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隊奏起雄壯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區區旗一起徐徐升起。
王穎生《香港回歸》
這幅畫人物眾多,場景宏大,運用了壁畫的創作特點、構圖特點,把時空打破疊放在一起,展示了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系列相關事件、人物、場景。
【1998年】
高泉《1998年夏·豐碑》
作品再現了1998年廣大解放軍官兵在黨領導下抗洪搶險的戰斗場面。解放軍官兵一字排開呈水平線構圖,隊伍從右至左延伸遠處,突出了抗洪任務的嚴峻,也彰顯了抗洪官兵眾志成城不怕危難的大無畏精神。
【2002年】
趙振華《抗擊非典》
2002年11月,我國一些地區發生了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SARS)疫情。黨中央、國務院果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把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遏制了疫情蔓延,取得了抗擊非典的勝利,得到國際社會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贊譽。
【2003年】
王吉松《出征》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這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作品選取了胡錦濤同志向航天員楊利偉揮手告別的感人瞬間。
【2008年】
苗再新 國畫《人民子弟兵》
作品描繪的是解放軍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災后的廢墟上搶救傷員的場景,他們在機械無法進入的條件下用雙手撬開一塊塊殘垣斷壁,尋找生還者。畫面前方一位戰士抱著一位剛從廢墟中搶救出來的小女孩,場面極為感人。
【2012年】
王海力《莊嚴昭告》
作品取材于2012年11月29日,黨的十八大剛閉幕半個月,中共十八大中央政治局常委們一同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大型主題展覽《復興之路》。在這一極具象征意義的地方,習近平同志向全世界莊嚴昭告中國夢的偉大歷史時刻。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們這個別開生面的集體亮相、深謀遠慮的集體發聲,是歷史的承諾,更是政治的宣示。
除此之外,
還有很多紅色題材繪畫,
濃縮了處于歷史特定時期人們
心中難以抑制的激情與理想;
記述了那一光輝歲月里,
人們對建設社會主義的理想和要求;
是幾代中國人最重要的集體記憶。
李琦年畫《農民和拖拉機》
該作品是新中國之初進行經濟建設的真實寫照,拖拉機展示了新中國農業機械化的起步,農民的喜悅是新中國農民積極性的體現。運用了傳統工筆與年畫相結合的創作手法,畫面人物用工筆墨線勾勒,精練準確;色彩運用具有強烈的年畫風格,樸素典雅。
鄧澍《六億神州盡舜堯》
身著各自民族服裝的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集中在一起,興高采烈的跟隨毛主席前進,流露出無比自豪的神情。毛主席表情和藹,走在隊伍中間,與人民打成一片。畫面橫向構圖,視野開闊,毛主席在畫面中央,體現出人民對他的擁戴與熱愛。
毛本華、王剛、鮑璐、郝米嘉《焦裕祿》
作品以焦裕祿帶領群眾扛樹苗、頂風沙走向沙荒的場景構圖,突出了20世紀60年代初這個特定歷史年代和蘭考這個特殊環境。焦裕祿樸素和諧,神情生動,塑造出一位感人的人民公仆形象。
革命圣地韶山 李可染
銀線橫空譜新歌 黃純堯
新安江上 賀天健
愚公移山 胡若思
榕蔭鄉風 關山月
上山下鄉 黃胄
果園飄香 錢松嵒
紅場 錢松嵒
紅巖 錢松嵒
南湖 錢松嵒
延安朝日 錢松嵒
延安頌 錢松嵒
延安旭日 錢松嵒
長江大橋 尚君礪
鐘山新貌 尚君礪
運籌帷幄 孫敬會
瑞金云石山 宋文治
報礦 魏紫熙
搓草繩 魏紫熙
紅旗渠 魏紫熙
黃洋界 魏紫熙
黃洋界 魏紫熙
麥收時節 魏紫熙
天塹變通途 魏紫熙
王家灣水庫 魏紫熙
田野識字班 魏紫熙
廠區新貌 亞明
農業機械化 亞明
繡喜圖 亞明
鐘山新貌 亞明
喜報傳來 亞明
茨坪一角 應野平
造船圖 張晉
大地回春 趙望云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祝中國共產黨97歲生日快樂!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