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毛澤東主席為雷鋒同志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其后,又發表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的題詞。解放軍總政治部、團中央和全國總工會隨即分別發出通知,組織在各個群體中廣泛開展學習雷鋒的活動。
由此,在全國迅速掀起了一個學習雷鋒先進事跡的熱潮。
很多人并不知道,毛澤東主席為雷鋒同志的題詞,最早出現在公眾面前的,并不是1963年3月5日的《人民日報》,而是早于它3天出版的《中國青年》雜志。
那么,“向雷鋒同志學習”,為什么能夠成為在60年間始終激蕩人心的號召?這短短7個字里藏著什么樣的深意,對今天的學雷鋒活動有著什么樣的啟示?記者為此專訪了雷鋒雜志社總編輯陶克。

一、中國青年編輯部三次催“文債”
毛澤東主席為雷鋒同志題詞一事的源起,還要從雷鋒犧牲時說起。
1962年8月,雷鋒犧牲后,他青春陽光的面容,他愛黨愛國、助人為樂、勤奮工作、勤儉節約的事跡,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記憶里。
1963年1月,遼寧省軍區、共青團遼寧省委聯合發出學習雷鋒的通知。1963年2月,解放軍總政治部發出通知,號召全軍展開宣傳和學習雷鋒的活動。
1963年2月15日,團中央作出決定,在全國青年中開展學習雷鋒活動。作為團中央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雜志社立即行動起來,精心研究怎樣才能做好這次宣傳工作。
作為半月刊的雜志,如何能夠趕超宣傳速度更快的報紙,后來居上,做出聲勢呢?

雜志社立即召開編委會,展開熱烈討論。有人提出,可以發兩期《中國青年》合刊,出版學習雷鋒專輯。這個提議通過了,但要想在深度和聲勢上超越其他媒體,還是遠遠不夠的。
這時,思想修養組組長王江云提議:能否請毛主席題詞?這一建議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但冷靜之后,大家又猶豫了:毛主席工作那么忙,會同意嗎?經過一番討論后,大家認為毛主席非常關心青年工作,也許會同意,于是決定試試看。
一封三四百字的簡短信件經黎勤起草后,由總編室毛筆字寫得不錯的編輯丁有和用老式豎行信紙謄抄一遍,信封上工整地寫著:“中南海,呈毛主席。”很快,編輯部將請求毛主席題詞的信送到了中南海西門傳達室,并在此后的幾天中三次催“文債”。2月18日,請求毛主席題詞的信發出兩天后,編輯部朱伯穎便急切地打電話向毛主席辦公室的同志詢問:“是否收到信件?主席是否看了?準不準備題詞?”時任毛主席秘書的林克回答:“信收到了,主席也看了,但并未表態。”尚未表態,就說明主席正在考慮,還有希望,這足以令大家感到振奮了。20日,朱伯穎再次打電話詢問。“主席已決定為你們題詞了。”林克的回答,讓編輯部全體同志高興極了。為了保證出版時間,他們又打了第三個電話,朱伯穎請林克轉告主席:“《中國青年》是半月刊,只能每月1日或15日出版。‘學習雷鋒同志專輯’準備3月1日出版,付印時間是2月26日,希望主席能在2月25日以前題寫好。”兩天之后,2月22日下午三點多,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在《中國青年》編輯部響起,聽筒里傳出:“我是主席辦公室的林克,主席的題詞已經寫好了,請派人到中南海西門來取。”聽到這一消息,社領導立即安排通訊員劉全聚開著摩托車直奔中南海。約20分鐘后,劉全聚帶著一個牛皮紙信封回到社里,信封上寫著“請交中國青年雜志社朱伯穎同志親收 中南海林寄”幾個字。打開信封,當“向雷鋒同志學習 毛澤東”幾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展現在眼前時,編輯部乃至整個團中央辦公樓都沸騰了。

團中央書記處的領導同志也跑過來,大家歡呼雀躍、一片歡騰。編輯部收到了毛主席的題詞,比“截稿日”提前了3天。毛主席為雷鋒題詞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新聞界,各大報刊紛紛要求刊登題詞手跡。1963年3月2日,《中國青年》第5期、第6期合刊出版,率先發表了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三天后,也就是1963年3月5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都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毛主席的手跡。從此,學雷鋒活動在全國范圍內以排山倒海之勢蓬勃興起,3月5日成為學雷鋒紀念日。從編輯部寫信到毛主席題詞,滿打滿算也就是一個星期的時間。那么,毛主席是如何了解到雷鋒的事跡呢?毛主席此前肯定已經知道雷鋒,有三個細節。

第一個細節:一張毛主席閱讀《解放軍畫報》的照片。這張照片拍攝于1962年7月,當時毛主席正在湖北武漢視察工作,在東湖賓館中,他在一堆報紙雜志中挑出了1962年第6期的《解放軍畫報》,聚精會神地讀了起來。這一期的《解放軍畫報》上恰好刊登了報道雷鋒事跡的專題《五好戰士與紅領巾》。也就是說,這時毛主席就知道沈陽軍區有個好戰士叫雷鋒。

第二個細節:毛主席與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的談話。1963年2月,《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等國內主流媒體陸續報道了雷鋒的事跡,同時摘發了雷鋒日記。毛主席在仔細閱讀后,對羅瑞卿說:“雷鋒值得學習啊!向雷鋒學習,也包括我自己,我也向雷鋒學習。”第三個細節:周總理向毛主席推薦了雷鋒這個好戰士。在1963年初《人民日報》報道雷鋒事跡后,當時的社長吳冷西曾接到鄧穎超的電話,是周總理委托她打來的,說讀了雷鋒的事跡和日記很感動,他的事跡一定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需要很好地宣傳這個典型。周總理還說,事實一定要核對好。比如,日記中的一首《唱支山歌給黨聽》的詩,好像在哪里看過,是不是雷鋒說的?經過人民日報核實,這首詩是雷鋒抄錄的詩人姚筱舟的作品,這足以證明周總理對雷鋒的關注。周總理與毛主席接觸密切,很可能向毛主席介紹過雷鋒。毛主席曾經為多位英模人物題詞,如白求恩、劉胡蘭、張思德等等。他的每一次題詞都大有深意。雷鋒是毛主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之題詞的第一位。新中國建設者中英雄模范人物眾多,毛主席為什么選擇為雷鋒題詞?

與前輩和同時代的眾多英模人物相比,雷鋒是平凡的,但也正因這份普通與平凡使得他的事跡“人人可學,人人可為”。在毛主席題詞之前,從撫順開始,學雷鋒活動已經在人民群眾中自發地開展起來,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正因為人民選擇了雷鋒,始終與人民站在一起的毛主席,順應人民的心愿,選擇了雷鋒。選擇雷鋒的另一個理由,要回到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去。1963年,新生的共和國面臨著惡劣的國際形勢,國內更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三年困難時期剛剛度過。大敵當前,國家有難,帝國主義揚言“在中國和平演變的希望就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毛主席苦苦追尋破解之法,雷鋒的出現讓他眼前一亮,長久的思索似乎有了答案:年輕的共和國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堅定信念、百折不撓,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上下一致、同心同德,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互敬互愛、助人為樂,這些品格在雷鋒身上都有生動的體現。

毛主席之前為眾多人物的題詞,都對人物身上最鮮明的精神進行了準確提煉,比如為白求恩題寫的“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為劉胡蘭題寫的“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為張思德題寫的“為人民服務”。為雷鋒題詞的風格與上述這些不同,是高度概括性的。“向雷鋒同志學習”,到底學什么、怎么學?根據毛主席的秘書林克回憶:他曾經擬了“學習雷鋒同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學習雷鋒同志鮮明的階級立場”等十來句話,供毛主席題詞時參考。

但是毛主席最后都沒有采用,而是開門見山、言簡意賅地寫下了“向雷鋒同志學習”7個大字。“學雷鋒不是學他哪一兩件先進事跡,也不只是學他的某一方面的優點,而是要學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好品德;學習他長期一貫地做好事,而不做壞事;學習他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當然,學雷鋒要實事求是,扎扎實實,講究實效,不要搞形式主義。不但普通干部、群眾學雷鋒,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才能形成好風氣。”松柏之茂,隆冬不衰。在毛主席題詞之后,不論是學雷鋒號角的經久不衰,還是雷鋒精神內涵的不斷豐富,都離不開對這個題詞的無限想象。
(來源:“華山穹劍”微信公眾號,轉編自“《河南日報》”,修訂發布;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昆侖策網】微信公眾號秉承“聚賢才,集眾智,獻良策”的辦網宗旨,這是一個集思廣益的平臺,一個發現人才的平臺,一個獻智獻策于國家和社會的平臺,一個網絡時代發揚人民民主的平臺。歡迎社會各界踴躍投稿,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