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甘地:反智與奴性的神話
點擊:  作者:后沙月光    來源: 后沙  發布時間:2017-07-23 10:21:52

 

        莫罕達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02日-1948130日),印度國父,尊稱圣雄,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人、印度國家大會黨領袖。

 

 

以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聞名于世,最終卻死于暗殺。

以印度教哲學思想引領世人,最終卻死于印度教教徒之手。

反對工業化社會,卻被高度工業化的西方國家捧為楷模。

甘地跟曼德拉一樣,是兩位被神化的人物。曼德拉從一名革命戰士成為了一名寬恕者,一名妥協者。

甘地則更干脆,他一開始就主張非暴力,無論是反殖民斗爭,還是領導貧民翻身斗爭過程中,非暴力精神貫穿始終。

在這種精神照射下,印度人到今天還體現著反智與奴性的思維。最大的諷刺在于,印度是在國家分裂,內部暴力沖突不斷的情況下獨立,而且綿綿不絕。

誰捧紅了甘地?

甘地成名于南非,1914年回國之后,游歷印度各地,通過追隨者的造勢和宣傳,甘地在印度廣大農村具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在當時,這個名字還帶有印度教中神明的味道。

然而要成為舉世矚目的政治人物,口口相傳的方式顯然做不到這一點,報紙和廣播是包裝神話甘地最重要的利器。

19208月開始的不合作運動,是甘地極力倡導的成名之作,當時,印度國大黨高層大佬基本持反對態度。

1920年秋,國大黨在加爾各答召開特別會議,討論農民運動與市民運動問題,大會主席卻是來自美國的拉吉巴特.拉伊。

拉伊幾乎不了解印度,常年住在美國,當甘地提出不合作運動決議時,國大黨高層大佬幾乎全部反對,只有尼赫魯的父親則成為支持甘地的唯一大佬。

 

 

加爾各答會議,是政治意義上的真正甘地時代開啟,雖然處于少數派,但《甘露市場報》總編莫鐵拉爾發聲支持甘地,從輿論上來說,甘地贏得了基層,拉伊背后有美國媒體力量。

從加爾各答回來后,甘地又去拜訪了文豪泰戈爾,再次為自己壯大了聲勢。

國大黨高層都是知識精英構成,他們明白不合作運動是什么玩意,但甘地向民眾喊出的口號是:要自由!不要再做奴隸!印度人反響熱烈,大佬們干脆閉嘴讓甘地去領導這場運動。

在運動發起前,甘地要求自己有獨裁權,非暴力原則不得被破壞,如果運動失敗,國大黨可以將他踩在腳下,甚至拋棄他,但運動時,都要聽他指揮。

在國際輿論上給甘地造勢的卻是美國媒體,之后,甘地每一次運動,都得到了美國媒體的極力渲染,包括他個人形像。

從英美兩國矛盾來看,英國繼續維持對印度的殖民統治不利于美國商品進入印度市場。同時,在全球輿論場揭露英國殖民丑惡統治的,主要也是美國媒體。

美國熱衷于結束英國對印度統治是毫不掩飾的,包圍在甘地身邊的幾乎全是美國記者。

后來著名的向食鹽行軍運動成為與世界新聞界互動的大狂歡,之后進占達拉薩那鹽廠的行動,美國有1350家媒體進行了刊登和報道。

另外,甘地本人也極其善于利用媒體,他的言論,舉止,衣著,都經過精心策劃。

甘地有極高的表演天賦: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塊土布,坐在一架小紡車面前,素食、禁欲、靜修,他用東方元素裝扮一身。他還可以穿著纏腰布去見英王喬治五世,在會議上高唱《薄伽梵歌》。

放到今天,甘地絕對是一個超級網紅,但甘地并不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甚至連尼赫魯對他也時常表示不滿。

奴性思維

甘地從骨子里是熱愛英國的,包括尼赫魯也一樣。這是印度民族劣根性,到今天很多印度知識分子也對殖民時代抱著感激之心。

甘地身上有許多矛盾,這需要從他的人生哲學和社會地位中去發現答案。

甘地種姓上屬于剎帝利,自幼接受英國殖民地奴化教育,認同英國文化,認為大英帝國存在有利于全世界

成年后,他在英國研讀法律,并獲得執業律師資格,從這一點上說,甘地并不反對印度當時的政治架構,更不存在改天換日的精神。

意識形態上,甘地不排斥英國資本主義觀念,這一點,深深體現在他后來的政治行為上。

甘地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所以真實還原他的青年時代經歷非常重要。

作為一名官宦世家子弟,執業律師,甘地去南非時就帶著滿滿的優越感,他自認為比其它印度人高一等。

當時他受聘前往為一家南非的印度貿易公司打官司,24歲的甘地第一次受到打擊就是在火車上。

買了一等車廂座位,卻被趕到了三等車廂,跟被他瞧不起的黑人和印度勞工坐在一起。這件事深深的刺激了甘地。

甘地后來成立了印僑代表黨,打算用法律知識為印度人爭取平等,給他錢的主要是印度商人,因為他們在南非也受夠了這種歧視。

19068月,南非當局對印度移民限制不是放寬了,而是更加嚴厲。《黑人法案》強迫所有印度人要隨身攜帶身份證件,并嚴禁新的印度人入境。

甘地又領著大家反抗,主子們怎么能把印度人跟黑人一樣對待呢?南非當局承諾同意取消《黑人法案》,但要求印度人去警局打指模。

印度勞工拒絕了這一強迫性的歧視要求,甘地這時卻跑來勸大家跟殖民當局配合,主動去打指模。結果差點被工人用刀刺死。

傷未痊愈,甘地就跑到警察局第一個打指模,以作表率,引發了南非印度人的極大反感。

結果,南非當局只是玩了甘地一把,《黑人法案》不取消,照樣保留。

這才有了甘地領導眾人燒毀身份證這永載史冊的光輝一幕。所謂南非抗爭僅此而已,他不過是在尋求印度人比黑人強一點的地位,并不是針對種族歧視政策的根本---白人統治一切

在這種壓迫和反壓迫的抗爭中,作為領導者,甘地事實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說白了就是在主子的皮鞭下,一個奴才想過得比另一個奴才更好一點,而進行一點隔靴搔癢的小動作罷了,這跟轟轟烈烈領導人民翻身,當家作主的革命家完全不是一個層次。

另外,在1899年,南非布爾人起義時,甘地站在了英國殖民者一邊,組織1100名印度救傷隊,到前線主動為英軍服務。

1906年,祖魯人起義,甘地再次故計重施。他以為英國主子會感激他,賞識他,重用他,至少高看印度人一眼,結果,半年不到,等祖魯人起義一被撲滅,就爆發了身份證事件。

網上流傳的甘地光輝歷史,都是經過過濾,剪接的,否則的話,甘地形像會垮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甘地利用自己的名望,以募兵中士身份為英國招募印度壯丁參戰,為這場不義之戰增加炮灰,非暴力與其說是他的思想,不如說是政治手段。

直到三十年代,甘地才正式提出了英國人必須離開印度的口號,這跟美國國力的快速增強有直接關系。

甘地與印度民眾的關系,需要辯證的分析。

一,他在組織群眾運動方面有重大貢獻。

二,對印度人的團結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地主和資本家做出了一些讓步(甘地絕食)

四,甘地將群眾運動控制在自己設定的范圍之中。

五,群眾要有打了左臉送上右臉的精神。

六,死道友不死貧道。

1920年下半年甘地在印度發動不合作運動--非暴力。

1919年,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外爭主權,內懲國賊,火燒趙家樓。

兩個國家走上了兩條完全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印度民眾在甘地帶領下,一次次進行著不合作運動,迎來的是旁庶普邦大屠殺,旁庶普邦當時被全境封鎖,不準出不準進,消息徹底封鎖,到今天也不知殺了多少人。

另外,國大黨領袖,包括尼赫魯一批一批被抓捕,參加不合作運動被關入監獄的人數有三萬左右(還不包括沒登記名單的)。

只有甘地還在外面自由活動,國大黨被捕大佬盼著甘地能給當局更大壓力,讓大家早日獲釋。結果,19222月,不合作運動被甘地叫停,不玩了。

起因是1922年曹里曹拉村的農民在被警察開槍打死十幾人之后,為了反抗,放火燒了警察局,燒死六名警察。

甘地就以此為由,指責民眾違反了非暴力原則,直接結束這一階段不合作運動。

尼赫魯出來后,就質問過此事:幾千萬人的運動,發生一起暴力事件就要停止前進?就算是這樣,面對軍警的殘酷鎮壓時,誰能做到斯斯文文?如果有內奸或暗探故意制造暴力事件,怎么辦?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注定失敗。它是個騙局。

1941 12 7 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占領印度支那、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直逼印度。甘地仍然拒絕暴力,被免除國大黨領袖職務,國大黨分裂。

1942年,甘地在接受美國記者訪問時說,印度抗擊日本的方式將與眾不同,它的唯一武器乃是非暴力。

甘地想象,將有一排排印度人,紀律嚴明,手無寸鐵,面無懼色地向日本人的刺刀沖,他們前赴后繼,勇往直前,直到尸積如山,血流成河。從而使敵人心慈手軟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英國只好又把他逮捕了。

網上喜歡用甘地跟毛澤東進行比較,這還真沒法比。

西方輿論美化誰,丑化誰,但是值得玩味,它有它的標準:符合西方利益。

最后在文字中感受一下中印兩國思想上的不同:

甘地名言:

在暴力中發現非暴力法則的圣人,是比牛頓更偉大的天才,是比威靈頓更偉大的戰士。他們懂得使用武力,他們也認識到武力無用,因而宣傳救世的方法不在于暴力,而在于非暴力。---1920《武力政策》

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七律·到韶山》1963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發表評論 共有條評論
驗證碼: 匿名發表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點贊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評論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