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性與血性:無條件、無水分的忠誠
什么叫黨性與血性?就是說:黨性必須依靠血性來支撐和捍衛。對共產黨員來說,黨性就是黨員的組織性、紀律性、原則性、戰斗性。以血性支撐的黨性,是黨的生命力和戰斗力的來源,如果沒有血性支撐,組織性、紀律性、原則性、戰斗性就成一紙空文。1955年授銜的175名中將,開國將領張國華是其中之一。
革命戰爭年代,在強手如林、戰將如云的人民解放軍內部,張國華雖然打仗不錯,戰績也可以,但表現并不突出。他領導的18軍組建時間并不很長,在劉(伯承)、鄧(小平)領導的第二野戰軍中,還沒有進入主力行列。
但使張國華的威望超過其他許多卓越將領、將其名字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冊的,是什么?
是他堅如磐石的黨性!
1950年初,中央決定提早進藏。毛澤東說:西藏人口雖少,但戰略地位和國際影響極其重要,必須盡早占領。最初考慮這一任務以西北方面為主,西南方面為輔,因為當時西南戰事尚未完全結束。
西北方面彭德懷提出:戰線太長,兵力分散,戰事雖然基本結束,但少數民族地區廣大,情況復雜,原有兵力本來就少,難以抽出太多兵力進藏;且從青海格爾木方向進藏的道路多年破損,僅修路就需很長時間。毛澤東當時正在蘇聯訪問,看到這個電報是不太高興的,隨即指示:“由青海及新疆向西藏進軍,既有很大困難,則向西藏進軍及經營西藏的任務應確定由西南局擔負。”
劉(伯承)、鄧(小平)本來是進藏的輔助方向,現在一下子變成了主要方向,而且不但“向西藏進軍”,還包括“經營西藏的任務”,壓力陡增。
當時62軍駐西康,距西藏最近,理所當然成為進藏部隊首選。但劉伯承考慮62軍來自一野,讓他們進藏不妥,一野方面會說“讓我們的部隊啃骨頭,你們自己部隊去吃肉”。所以一定要讓自己部隊去。那一代人的領導風格就是如此:越是自己的部隊,越是主力,越要承擔艱苦任務。
劉、鄧最后商定:62軍不進藏,調自己指揮的二野一個主力軍承擔進藏任務。但未料到的事情發生了:該軍軍長因身體狀況不佳等原因,難以進藏,未能談通。西藏條件艱苦,是盡人皆知的。革命勝利了,誰不愿意享受革命果實,誰還想到那片不毛之地去吃苦受罪,這也是當時普遍存在的想法。
僵局就這樣出現了。毛澤東一直在等待西南方面的報告,種種原因又迫使劉、鄧的選擇一變再變,給中央的報告反復推遲,領導人的確憂心如焚。
張國華的18軍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領受進藏任務的。
18軍原定的任務是接管富庶的川南。軍長張國華已被定為川南行署主任,軍政委譚冠三被任命為自貢地委書記。1950年1月7日,張國華在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收到劉、鄧急電:就地待命,軍領導及各師一名負責人速赴重慶領受最新任務。
1月10日,劉、鄧接見張國華等18軍領導。鄧小平第一句話:“今天談話憑黨性。”張國華回答:“一切聽從黨安排。”鄧小平:“×××不去西藏,你指揮部隊去。”張國華:“堅決完成任務!”單刀直入的幾句話下來,張國華的黨性光彩照人。“今天談話憑黨性”,小平特別強調這一點。因為前面一次談話沒有談成,人家不愿去。
我們說,真正的黨性并不表現在平時滔滔不絕的政治表態,而是關鍵時刻敢于挺身而出的勇氣和擔當。堅強的黨性就是堅決完成黨賦予的任務。
軍長同意、軍領導班子同意,不等于全軍都同意。18軍由去“天府之國”的川南突然改去高原嚴寒的西藏,部隊一時轉不過彎子來。誰不想去富庶的地方駐扎,很多干部還沒有結婚,還想到川南去發展事業、組建家庭。突然一道命令要轉而去西藏,部隊逃兵數量猛增。嚴重的時候,一天一個班跑得只剩班長、副班長。連隊干部夜里不敢睡覺,輪流把門,營團干部天天追問逃兵數量。
跑的不僅是士兵,一些干部也出現動搖。18軍52師154團副政委劉結挺,張國華最欣賞,準備重點培養、重點使用的干部,也寫信提出身體不好,不能進藏(注:劉結挺即"文革"中在全國都留有惡名的四川革委會劉結挺、張西挺夫婦,1982年劉被判處有期徒刑20年)。
張國華看信氣得手發抖。政委譚冠三說:把劉結挺綁起來!他不去,捆也要給老子捆進去!正是這句氣話提醒了張國華。他后來要求:凡是逃兵一律不許進藏。他說:我們進藏的光榮絕不能讓這些逃兵玷污了!
在18軍進藏動員大會上,張國華說:“你把西藏看成是不毛之地,可英帝國主義卻從不嫌它荒涼,百余年來拼命往那里鉆,現在美帝國主義又積極插足。難道我們對自己的國土反倒沒有帝國主義熱心?”“如果西藏真被帝國主義分割出去,我們的西南邊防后退到金沙江,恐怕我們在四川也坐不安穩吧!”他還說:“進藏確實苦,可是西藏人民世世代代在農奴主殘酷壓迫之下生活,豈不更苦?人民解放軍以解除人民痛苦為己任,我們怎能眼看他們受苦而無動于衷?”
這就是張國華的黨性,18軍的黨性。在革命已經勝利、大家開始享受果實、回避危險和艱辛的時候,張國華挺身而出,擔起千鈞重擔。共產黨員的黨性,不僅僅表現在服從黨的安排,更表現在以自己的犧牲去解除人民痛苦,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
小平同志親自坐鎮18軍動員會,對張國華的講話帶頭鼓掌,并給18軍將士題詞:“接受與完成黨賦予的最艱苦的任務,是每個共產黨員、每個革命軍人無上的光榮。”
1950年的青藏高原現成的公路幾乎一片空白,當時部隊走的還是千百年來馬騾踏出來的茶馬古道。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手中連準確的地圖都沒有,只能通過各種渠道搜集和西藏有關的圖書資料。一本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記要》上,這樣描述西藏地理:“山有千盤之險,路無百步之平。亂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狀,不可名狀。”
將路修到拉薩去,十八軍為此新組建了支援司令部,戰士們領到的武器不是鋼槍,而是鐵錘,鋼釬和十字鎬。從康藏線(現在的川藏線)進軍西藏的十八軍部隊的三個師,五十二師、五十三師、五十四師中,絕大部分官兵都在修路。十八軍官兵用繩索拴著身子在懸崖峭壁上鑿石開路、蹚冰河架橋,在這片亙古荒原及高寒凍土上,沼澤、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隨時發生。
據后來測算,幾乎每前進一公里都有一名戰士倒下,十八軍走過了二郎山、雀兒山、色季拉山等14座大山,跨過了岷江、大渡河、金沙江、怒江等大江大河。歷時一年零九個月的漫長艱難行軍,1950年春,張國華以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黨性,率領18軍部隊進軍西藏。
人民解放軍進藏,印度的尼赫魯政府表示“不安”和“疑慮”,要求新中國政府“解釋”。中國駐印度大使申健答復: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進藏是人民解放軍的權力。毛澤東得悉,1950年10月28日做出批示:“周(恩來)并外交部:申健答得很正確,態度還應強硬一點,應說中國軍隊必須到達西藏一切應到的地方,無論西藏政府愿意談判與否及談判的結果如何,任何外國對此無置喙的余地。”
毛澤東這段話讓我們感覺到領袖大無畏的氣魄,更讓我們感覺到支撐領袖氣魄的18軍將士大無畏的英勇。張國華堅定不移的黨性,同樣在構筑新中國的錚錚硬骨。
代價也是巨大的,張國華一個女兒因感冒發燒,病逝于進藏途中。共產黨人堅定不移的黨性不是表現在只讓別人犧牲,而是表現在自己率先犧牲。
后來又發生所謂“五大部上書事件”。1957年3月,西藏軍區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干部部、財務部五個部門給中央寫報告,沒有經過司令員張國華和政委譚冠三,一位軍區領導到北京開會,把報告作為情況反映遞上去了。其中的主要內容是反映部隊存在的問題:因駐藏條件太艱苦,能否實行分批輪換,三年或五年,讓干部們緩一緩。
這份報告沒有不實之詞,對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夸張和夸大。參與報告的有副司令員李覺、副參謀長陳子植、政治部副主任洪流、后勤部政委李華安、財務部部長秦卓然,干部部處長方其順、王達選,軍區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鄭震等。
報告上去后,總部有領導批示,指責這些干部“革命意志衰退”“不安心西藏工作”,有“右傾逃跑主義傾向”,要嚴肅處理。這些人都被調離崗位,有的還受了處分,被不公正對待。
例如李覺,18軍少數知識分子之一,原是西南軍區作戰處處長,18軍進藏跟他并無關系,但他積極主動要求進藏,先后任18軍副參謀長、參謀長、西藏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五大部上書事件”后,李覺調離西藏軍區,到二機部任核九院第一任院長,在大西北荒漠戈壁一待就是8年,為新中國核武器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政治部副主任洪流,調到藏北海拔4500多米的無人區杜加里,在極端艱苦的生命禁區,帶領工程技術人員和藏族民工挖硼砂,償還新中國欠蘇聯的債務。副參謀長陳子植,去了中國與尼泊爾的邊境,在世界屋脊修建第一條高原國際公路。
他們在1979年全部獲得平反,恢復名譽,撤銷處分,清理檔案中的不實記載。
這件事情的處理過程中,張國華是有責任、有錯誤的。說李覺、洪流、陳子植等人“夸大堅持西藏地方斗爭的困難,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確是左了、過了,對他們的處理也重了、錯了。但張國華從始至終不是在跟哪個人過不去,不是想打擊誰,報復誰。他覺得這個報告違背了毛主席的指示,甚至還懷疑過軍區政委譚冠三不夠堅定,是否也參與了這份報告,產生一些誤會。他只把定一條:毛主席讓我們守西藏,要走你們走,我死也死在這里!
即使是犯錯,也讓人看見他堅如磐石的黨性。
1962年中印自衛還擊作戰前,再次出現類似處境。當時中國剛剛經歷三年經濟困難,國力虛弱。軍事斗爭主要方向又在東南沿海,重點防范蔣軍竄犯大陸。與蘇聯老大哥剛剛吵翻,對方撤專家、停援助,“中蘇同盟”已成廢紙。得到西方支持的印度則氣焰囂張,一進再進。不得不做出自衛還擊的決定做出后,因我軍從未與印軍作戰,并不摸底。
毛澤東與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之間有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毛澤東問:“聽說印度的軍隊還有些戰斗力,我們打不打得贏呀?”張國華肯定地回答:“打得贏,請主席放心,我們一定能打得贏。”
毛澤東說:“也許我們打不贏,那也沒有辦法,打不贏,也不怨天怨地,只怨我們自己沒有本事。最壞的結局無非是印度軍隊侵占了我國的領土西藏。西藏是中國的神圣領土,這是世人皆知,天經地義,永遠不能改變的。總有一天,我們會奪回來。”毛澤東沉思良久,忽然噴出一口濃煙,指著印軍據點大手劈了一下,同時提高聲音說道:“掃了它!”
張國華受命后即刻飛返前線,在戰前軍事會議上張國華站起來,傳達毛澤東的指示,他學得惟妙惟肖,包括毛澤東用手緩慢一劈的動作。他講得很快:“事關重大,影響深遠。我的決心是:準備干掉他1300人,根本不要考慮傷亡,1300也好,2300也好,打一個補一個,始終保持四個大團滿員。”“為了加強指揮,我們都可以下去,必要時,副司令員可以到團里去加強。”他環視會場,話語里充滿了鼓動性: “現在是非常時期,一切都要圍繞打仗,一切服從前線,把自己擔負的責任落實下去,負責到底。現在北京就看我們的了,是共產黨員表現的時候了!”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勝利結束后,1963年2月,張國華奉命進京,毛主席點名讓他匯報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的情況。當張國華說道,戰勝敵人,“我們的戰士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時,毛主席給予了肯定:“我贊成這樣的口號,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因為長期高原工作引發的心臟和血壓問題,1972年張國華去世,不滿58歲。骨灰空運回北京,周恩來總理親自到機場迎接。寒風中的周恩來接過張國華的骨灰,傷心得不能自持,潸然淚下:“中央正要重用他的時候,他卻過早地走了……”。周恩來一生只為兩位將領迎過骨灰,一位是多年患難與共的戰友、黃埔一期畢業的陳賡大將,另一位就是雖然歷史交往不多、但周恩來特別欣賞的井岡山司號員張國華中將。
不久中央召開解決四川問題的工作會議。周恩來詢問毛澤東是否接見干部。一般情況,毛澤東總是滿足地方干部的愿望,但這次卻執意不從,他拍了一下沙發把,神色黯然,許久,嘆了一口氣:“不見了,再見也見不到張國華了!”
新中國175位開國中將,其中軍事能力、作戰水平比張國華高的不在少數,但名聲像他這樣響亮的,為數寥寥。歷史就這樣完成選擇:關鍵時刻,張國華以共產黨員的黨性彰顯革命軍人的血性,鑄起新中國西藏回歸過程中千古不朽的時代豐碑。
習近平同志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說:“有靈魂就是信念堅定,聽黨指揮。不論何種艱難困苦的場合,堅決完成黨賦予的任務,靠黨指揮槍的原則,靠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更靠由信仰和信念結成的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對黨的忠誠。”
什么叫“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對黨的忠誠”?讓我想清楚、看明白這個問題的,就是張國華。他就是這句話的注解,就是走在這支軍隊前面的光輝榜樣!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