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時期,驚聞屈原史事之內容已經從新版(2017年統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中消失了。屈原生前曾經被楚懷王放逐,他不會想到,二千多年后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編歷史教材從中國歷史中驅逐出去。
使用至2015年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2006年研發,下文統稱舊人教版教材),在第八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中,曾如此介紹屈原: “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他吸收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歌。屈原創作出很多優秀詩篇,代表作《離騷》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世界和平理事會把屈原定位世界文化名人。” 以上為2018以前舊教材關于屈原的描述。 而自2016年投入使用的部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2017年及2018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均不再介紹屈原其人其事,將屈原從歷史人物中除名了。 除名的理由是胡適一類少數疑古派學者曾經懷疑屈原不存在以及記載屈原的《史記》一書不可信。 我認為這是西方勢力利用臥底教育界的木馬摧毀中國文化的陰謀的現在進行版。 西方記載希臘羅馬的全部古代史書都是14世紀以后通過杜撰出現的。所有作為西方希臘羅馬歷史根據的什么荷馬史詩、希羅多德的《歷史》、普盧塔克的巜名人傳》包括圣經,都是神話或者半神話的可疑傳說,但是都被西方學界打造為言之鑿鑿的信史。而在教育部編撰的歷史教材中,對這些可疑人物可疑的歷史則從無人質疑,照單全抄,奉為信史。 而司馬遷的《史記》,其中許多記載,已經被百年來的諸多出土文物一一證實為信實記載。但此書則被西方的木馬公知斷言為偽造。真是豈有此理! 我懷疑中國高校高層公共知識分子中有外來滲入的文化木馬,近年主導了多種教科書的編制權。而老一代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學者及其弟子,則或被洗腦或被異化、邊緣化,難以發出聲音。結果必然就是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被除名而且被逐出于中國歷史這個結局。 中國歷史上曾經經歷過五胡亂華和蒙古及滿清的三個異族統治的政治殖民地時代。但是滅了漢政權的異族統治者卻沒有斷滅華夏的學術文化之根本。所以至今中國人仍然是中國人。而我們現在經歷的時期,華夏文化徒有其表已被慘斫其根,在外來木馬公知專家們的步步謠諑砍斫下,中華文化之根正一步一步被徹底摧毀著。而且他們無孔不入,從幼兒園和初等教育做起。這種文化的破碎化與巨變之深刻,近年以來非此一端,真是觸目驚心,無所不用其極也!此真華夏三千年以來未有之巨變,一嘆! 【附錄】屈原與《史記》的虛無論 此論的主要鼓吹者是胡適代表疑古派。他們聲稱: 今天所見有關屈原的史料,幾乎全部出自《史記》中的《屈原賈生列傳》。而西漢政治家賈誼所作《吊屈原賦》,漢武帝所愛的《楚辭》,則可以無視。他們認為淮南王劉安《離騷傳》已失傳。現存百家著作如《呂氏春秋》《戰國策》等書中,未見到關于“屈原”的記載云云。所以歷史上是否有屈原存在不可證。 其實,若以類似的邏輯,豈止屈原不存在,孔子老子莊子等許多人都不見于《史記》以外的其他史書,那么他們也都不可信,可以從中國歷史中除名了。 對于經王國維郭沫若考證而被甲骨文近現代大量考古發現證實為信史實錄的《史記》,其中的“屈原列傳”則也被教科書編寫者懷疑為不可信。他們只相信胡適的說法:“《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 那么,這些史記懷疑論者為什么不應用同樣的方法與論據,懷疑一下荷馬史詩、希羅多德、普盧塔克以及修昔底德和圣經的歷史及人物故事,看看包括蘇格拉底亞歷山大在內的全部傳說人物,究竟有沒有一個是可信的真實歷史存在者呢? 屈原很憤懣 【編者附】屈原被初中歷史課本刪除,是一場蓄意已久的陰謀
(作者:數知菌 ;摘自:數知實驗室 2017-12-15)
前幾天,一條信息在各大平臺上炸開了鍋—— 2017年新版部編人教版初中歷史課本已確認刪除的歷史人物和情節包括:屈原、衛青、霍去病、王昭君、范縝、左宗棠(收復新疆)等。 刪除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歸納起來無非是“人物的重要性不夠”、“涉及戰爭等敏感話題”、“歷史記載有誤避免誤導”等,但唯有屈原被刪的原因比較詭異——因為他是虛構的。 屈原不存在?這讓那些年被《離騷》和《湘夫人》虐得死去活來的我們情何以堪?端午節和屈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又該如何解釋?不僅如此,屈原曾被聞一多稱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并于1953被世界和平理事會評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而湖北省秭歸至今仍保留著屈原之姊的“秭歸廟”……種種跡象表明,屈原曾真實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那么,“屈原不存在”的說法又到底從何而來,甚至如今被落了“石錘”,以致慘遭歷史教材的無情驅逐? 其實,早在西漢就有人對屈原部分詩作的真偽發出了質疑,但一直以來,并沒有人對屈原的存在表示過明確懷疑,就算有個例,也大多停留在主觀臆斷的階段。 直到上世紀初,廖季平先生提出了“史無屈原”之論,第一次真正對屈原的存在表示了否定。之后又有一系列學者進一步對屈原的存在提出質疑,“屈原否定論”才逐漸出現雛形。 胡適是“屈原否定論”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戰國時期的社會風氣和人文觀念,是不可能產生像屈原這樣一個理想化的忠臣的。此外他還認為《楚辭》的作者并非屈原,他也許只創作了其中的某一篇文章,但被后人誤傳為是所有25篇文章的作者。他把屈原看做是一個類似西方荷馬的“神話式虛構人物”:“依我看來,屈原是一種復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公同類,與希臘的荷馬同類。” 之后何天行先生又提出,史上并無屈原此人,《離騷》的真正作者是淮南王劉安。這個論述后來被朱東潤先生支持,堅持《離騷》是由淮南王及其門客所著。衛聚賢先生則認為《楚辭》是賈誼以屈原為筆名創作。 此后,“否定屈原論”又飄洋過海,在上世紀60年代的日本刮起了一陣狂潮。除了和我國學者持類似的觀點如《離騷》等作品為多人編纂所成,更有甚者將其“神秘化”,認為屈原是巫術組織的首領,是當時社會的一股反動勢力,而《楚辭》是巫者巫者們的集體創作,是“借以發泄自己對新興力量的仇恨”的文字。 概括來說,“屈原否定論”的主要觀點包括以下三點: 1.《史記.屈原列傳》中行文有許多矛盾之處。 2.在先秦史書如《史記》和《戰國策》中完全找不到任何有關屈原的文字記載。 3.《資治通鑒》中也沒有提到過屈原。 看似有理有據,但他們忽略了很重要的的一點:屈原所處的歷史時期非常早,以當時的文明程度和技術水平,所謂的“可考文獻”其實很難完整地保存下來,即便是留存至今的考古材料,其內容本身的準確性以及保真度也很難保證。 而上述所列的三點看似“有力”的論據,其實細考起來,也經不起推敲。 首先,關于《屈原列傳》的矛盾問題。湯炳正先生在《<屈原列傳>新探》早已指出,后人質疑的重點主要在于書中有兩段內容與全文矛盾—— “離騷者猶離憂也”......“雖日月爭光可也” “雖流放,眷顧楚國,心系懷王”......“王治不明,豈足福哉” 而經過查證,這兩段正是出自淮南王劉安《離騷傳》。(這也是為什么有人懷疑屈原其實就是劉安) 其實,這兩段是“亂入內容”,是后人誤加進去的。如果把這兩段去掉,《屈原列傳》中關于《離騷》的創作年代問題、屈原在懷王之時是被疏還是被放的問題、以及屈原和屈平名字混亂的問題,都不復存在,整個傳記嚴謹連貫,且與劉向《新序·節士》篇中所述的屈原事跡完全吻合。 第二,關于先秦史書中沒有屈原相關記載的質疑。需要明確的是,先秦史書并不能作為一個人存在與否的決定性證據。不僅屈原的《離騷》,《鹖冠子》、《尉繚子》和《六韜》三部著作在先秦史書中也都找不到任何相關記載;相反,《史記》中稱孫臏有兵法傳世,但在任何典籍里都沒有找到《孫臏兵法》,而是被后世考古所得。因此,先秦史書有無記載并不能作為判定性依據。 第三,關于《資治通鑒》中沒有屈原相關記載的問題。趙逵夫教授在《日本新的“屈原否定論”產生的歷史背景與思想根源初探》中說明了原因。司馬光未在《資治通鑒》中寫屈原的原因,是怕其遭受保守派的攻擊,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保護屈原的一種方式。書中寫到—— “屈原之受讒被疏因于制定憲令進行變法,而保守派攻擊王安石,也就在于其制定新法。而且王安石在此期間因保守派的強烈攻擊而兩次罷相,與屈原的被疏被放頗為近之。司馬光是崇敬屈原的,他不愿意天下后世由屈原而聯想及王安石,將王安石看作伏清白而死直的貞臣,而將自己放到讒邪黨人的位置上去。《資治通鑒》中略去屈原,相當程度上是司馬光作為一個保守派人物的心理的反映。” 而司馬光曾專門為屈原賦過詩: 《五哀詩·屈平》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謂芳。 窮羞事令尹,疏不怨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 空余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所以屈原不僅被司馬光所認可,還是他欣賞的偶像,只是為了保護他而沒有將他寫入《資治通鑒》罷了。而后人只是一味在《資治通鑒》上糾纏不清,而忽略其他可考文獻,也是一葉障目了。 歸根結底,“屈原否定論”的產生與清季的“疑古思潮”有關。但疑古思潮的重點在于對歷史文獻漏洞的探究和批判,其對屈原的質疑源于文獻材料的缺失,以及行文矛盾造成的可行度存疑(類似“大家來找茬”),本質上是一種學術上的“較真精神”。即便是當下的論文,也有存在行文上的疏漏導致的史實矛盾現象。只是沒想到到后來被錯誤地引用甚至放大,到如今竟將屈原從歷史書上刪除,這等于變相承認了“屈原否定論”。 這些人沒有看到的是,不僅《史記》中的《楚世家》,《張儀傳》、《自序》和《報任安書》中都提到了屈原;桓寬的《鹽鐵論·訟賢》、東方朔的《七諫》、莊忌的《哀時命》、賈誼的《吊屈原賦》等也都涉及了屈原的相關事跡。那么多的史書記載,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被忽略了。 “屈原否定論”的存在并沒有錯誤,客觀上講,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楚辭學的研究。但是,后人如果僅僅是因為《屈原列傳》里的一些邏輯性錯誤,個別典籍中沒有屈原相關的記載,就完全顛覆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個重要人物的存在,沒有道理。而且考古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現的過程,雖然《史記》是我們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關于早期歷史的完整文獻,但找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又怎么能以現代人的邏輯和文化背景去揣測和判定古人的文明觀呢? 莎士比亞的凝視 無獨有偶,屈原作為東方文明的里程碑式人物,如今遭受到我們的質疑,而西方文明的奠基人莎士比亞,也曾被受過相同的待遇,被西方史學家懷疑其人根本不存在。 可是如果莎士比亞不存在,那么哈姆雷特的悲劇和羅朱的愛情,也將不再具有感染世代人的力量。 就像沒有了屈原,端午也就喪失了意義。東西方的文明因此少了一半,這個世界,還剩下什么?
(來源:昆侖策網【綜合】,根據何新授權編發)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網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