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時事聚焦 > 深度評析 > 閱讀信息
長河紅陽 :胡適們為什么要論證屈原不存在?
點擊:  作者:長河紅陽    來源:察網  發布時間:2017-12-23 10:22:47

 

            據說,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這個人是否“存在”,“學者”“專家”們是有爭論的, 那么,在這樣的“爭論”中,誰是跳得最高叫得最響的?據我在網絡上查找到的信息,對屈原這個偉大的愛國者,以及他的愛國事跡首先進行質疑并否認最力的就是那個叫做胡適的“民國大師”——人民共和國的死敵!相關文章有兩個:《<歷史>胡適認為屈原其人其事可能并不存在的文章》[1],《端午節紀念屈原,但屈原這個人真的存在嗎? | 短史記》[2]

看了其內容,我們就該知道,對屈原存在與否的“爭論”里就有胡適的“貢獻”。一些人對這么一個紅色中國的死敵的“教誨”言聽計從,這是什么意思?!

對照了一下,百度貼吧里的文章應該是胡適的原文,所以,現在就看看胡適這個“民國大師”對屈原存在與否的質疑是否合理。

這個胡適這樣質疑屈原的存在

【一、屈原是誰

屈原是誰?這個問題是沒有人發問過的。我現在不但要問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問屈原這個人究竟有沒有。為什么我要疑心呢,因為:

第一,《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

()傳末有云:“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司馬遷何能知孝昭的謚法?一可疑。孝文之后為景帝,如何可說“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

胡適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出現了漢昭帝的謚號——孝昭帝,那么這是漢昭帝之后的事情了,這不可能;而且孝文帝(漢文帝)死后還有漢景帝,可是沒有被提到,一下子就過渡到了孝武帝(漢武帝),所以,史記這本書不靠譜,所以,這個列傳也不靠譜。

這樣的質疑有道理么?沒有!這樣的質疑中舉出的屈原傳記里不合理的原文,一望便知,那是后人的文字竄入引起的混亂。

我們知道,在隋唐之前,世界上還沒有印刷術的時候,書籍的流傳都是靠傳抄完成。在傳抄的過程中,難免因各種各樣的疏漏,抄寫遺漏是可能的,抄寫錯誤是可能的,或者把后來人的注解語句順帶抄入正文也不可免。以上胡適質疑的所謂“《史記》本來不很可靠”的證據就是傳抄過程中不可免的錯誤。所以,漢武帝時候司馬遷寫下的《史記》也就有了漢昭帝死后的謚號,也有“而賈嘉最好學,世其家,與余通書,至孝昭時,列為九卿”的語句。不但這樣,還有“及孝文(漢文帝)崩,孝武皇帝(漢武帝)立”字樣,這也是傳抄漏記所致——把漢景帝漏掉了,而且按著《史記》的行文,司馬遷應該稱呼孝武皇帝(漢武帝)為“今上”,而非“孝武帝”,這同樣是傳抄失誤所致。

這樣的古書上的錯誤在中國的古書里“海了”,根本不能拿來做“《史記》本來不很可靠,而屈原、賈生列傳尤其不可靠”的證據。這樣的質疑,與其說是科學的、公正的質疑,倒不如說是雞蛋里頭挑骨頭式的無賴!

接下來胡適又挑毛病了

【二、可疑。

()《屈原傳》敘事不明。先說:“王怒而疏屈平。”次說:“屈平 既疏,不復在位,使于齊,顧反,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 張儀不及。”又說:“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 行。’”又說:“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 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又 說:“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王怒而遷之。屈 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既“疏”了,既“不復在位”了,又“使 于齊”,又“諫”重大的事,一大可疑。前面并不曾說“放流”,出使于齊 的人,又能諫大事的人,自然不曾被“放流”,而下面忽說“雖放流”,忽 說“遷之”,二大可疑。“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二句,依《楚世家》,是 昭睢諫的話。“何不殺張儀”一段,《張儀傳》無此語,亦無“懷王悔,追 張儀不及”等事,三大可疑。懷王拿來換張儀的地,此傳說是“秦割漢中地”。 《張儀傳》說是“秦欲得黔中地”,《楚世家》說是“秦分漢中之半”。究 竟是漢中是黔中呢?四大可疑。前稱屈平,而后半忽稱屈原,五大可疑。 

胡適的話,大多是《屈原賈生列傳》里的原話,不對照《史記》原文是不可能清楚他在說什么的。對古文不感興趣的各位跳過算了。因為我還要用最簡單的話說胡適在搞什么鬼——

胡適的第一個懷疑是,既然屈原被人進了讒言,丟了官位怎么可能再向楚懷王進言國家大事,做使臣出使外國?

《史記》原文里倒是明白寫著“屈平 既疏,不復在位”;這里的“不復在位”,是指屈原本來做楚國的左徒,被人陷害丟了這個官位而已,并不等于他就離開了官場,更不等于他沒資格出使外國。“左徒”這個官,清代考據大家錢大昕就考證,在當時的楚國是個位置很顯赫的大官,屈原丟掉了這個大官,是不是就不可能做位次稍低的官職,是不是就等于成了徹底沒權勢的平頭老百姓,這個是要堅實的證據的!胡適有么?文中的“疏”字,是“疏遠”的意思,而非追逐出官場的意思。更何況,《屈原賈生列傳》一開頭就說屈原是“楚之同姓”,也是楚國的王族!丟了“左徒”這個大官未必就會被徹底逐出官場!所以說,胡適的質疑毫無道理。

胡適的第二個懷疑,倒是真說中了一點,歷來對這一段文字的語序混亂,很多學者都是有意見的,儒清儒梁玉繩就說“太史公信筆書之,失其次序耳。”但是,被陷害遭流放的意思還是很清楚的。僅憑這個能不能把屈原給“黑”沒了?

胡適的第三個懷疑,“秦虎狼之國,不可信”,這是昭睢在《楚世家》里說過的話,現在被挪移到屈原的傳文里,分明是后來的什么人在拼湊出了這么一個“屈原傳”。

“秦虎狼之國,不可信”這僅僅是昭睢才能說的出的話么?自戰國中期秦國開始對東方六國展開曠日持久的攻勢作戰之后,為激勵作戰士氣,用人頭記功給戰士做獎賞的依據。所以,每次勝戰之后,對手國無不是尸山血海。秦國“虎狼之國”的惡名,很多人都知道。既然是“虎狼之國”盡人皆知,那么昭睢能在《楚世家》里說“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諸侯之心”,蘇秦也可以在《蘇秦列傳》里說“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那么,屈原怎么就不能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照著胡適的邏輯,相似的話只能有一個人說出,那么,屈原、蘇秦的列傳不都是后來人拼湊的了?

豈有此理!

胡適懷疑的——屈原傳里的“何不殺張儀”一段,不在《張儀傳》記載,“懷王悔,追 張儀不及”等事也不在《張儀傳》里寫著,那么,《屈原傳》就是后來人偽造的!

固然,胡適所述說的以上文字不在《張儀傳》里有,但是,在《楚世家》里明明白白地寫著的,《張儀列傳》不寫,在《楚世家》里為什么寫著呢?按著胡適的邏輯,是不是《楚世家》也要被證偽了?難道《張儀列傳》里不寫的語句出現在《屈原傳》里,就能懷疑屈原這個人不存在么?這樣的質疑也太無賴了!

胡適接著懷疑:

【懷王拿來換張儀的地,此傳說是“秦割漢中地”。 《張儀傳》說是“秦欲得黔中地”,《楚世家》說是“秦分漢中之半”。究 竟是漢中是黔中呢?四大可疑。】

秦國要把攻占的楚國土地還給楚國,糊弄楚懷王。這塊地方以及大小,在《張儀傳》里、《楚世家》、《屈原傳》各有不同。于是胡適懷疑這個事情,進而質疑《屈原傳》是偽造。如果承認胡適的懷疑是對的,那么,《屈原賈生列傳》里關于屈原有關的記載也就不可靠了,屈原本人也就跟著不靠譜了。那么,胡適的懷疑真的成立么?這個當然不成立!因為同一件事情,根據的原始材料的某些細節上的不同,就會有略微有差異的不同記錄,但是不能因為這個細節上的不同就該否定主題記錄的可信。在《史記》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史記·匈奴列傳》里說蒙恬擊匈奴用兵十萬;但是在《蒙恬列傳》里說蒙恬領兵三十萬打匈奴。前后數字相差二十萬,按著胡適的質疑邏輯,蒙恬抗擊匈奴子虛烏有???

豈有此理!

在胡適的三個質疑中,有兩個列傳都提到了漢中,那么,被胡適質疑的地方應該是漢中!胡適,咬文嚼字摳字眼,一副無賴嘴臉!

至于胡適的第五個質疑,屈平、屈原同是一人,列傳里前后部分用什么名字這個不成為問題!

胡適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里的屈原部分的五個質疑,有四個站不住腳,居然也要懷疑屈原其人?怎么這么厚的臉皮!

對屈原的質疑,這位胡適“胡大師”除了對《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文本進行無賴式的抹黑外,還另開路徑,你看他說:

【第二,傳說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曾生在秦漢以前。

()“屈原”明明是一個理想的忠臣,但這種忠臣在漢以前是不會發 生的,因為戰國時代不會有這種奇怪的君臣觀念。我這個見解,雖然很空泛, 但我想很可以成立。 

這樣的質疑,純屬自說自話,自拉自唱。因為他根本沒有半點證據證明屈原這個“理想的忠臣”為什么不會再漢代以前沒有。

從若干史料的記載來看,“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的戰國時代是不太好找忠臣的。但是這是對那些游走于各國的游士來講的,游士固然是高端的能人,可是,高端的能人未必就會被游士這個群體全部涵蓋。所以,愛國也好,忠君也罷,這些人難在游士群體里找尋,并不代表在當時所有高端精英中就找不到!退一萬步來講,起碼屈原不是游士,而是楚國的王族。從理論上說,楚國也有他一份兒。他乃是楚國的“主人翁”!這份兒“主人翁”精神就是他的愛國根本!固然,在當時君/國一體的觀念中,他的愛國也和他的忠君有些夾纏不清,但是,他的偉大的愛國精神是無可置疑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里面楚人對秦國的痛恨與復仇指向是充盈的,這里頭就有愛國的情懷在。這樣的愛國情懷就有被屈原自殺殉國的事跡激勵產生!

如果胡適真看過《史記》的話,不會不知道趙國有平原君趙勝。邯鄲之戰,趙國被秦軍圍困,內無糧草給養,以至于到了“易子而食,折骨為炊”的境地。但是,這個主持邯鄲防務的招生投降了么?最后不也堅持到了大反攻的時候?這份堅韌,沒有愛國心是不可能的!固然,這是的愛國與忠君是有些家產不清,但是,愛國的因素是鐵定有的!

這樣的史實,有著一顆“美國心”的胡適不可能承認!往好了說,他對屈原的質疑,不過是看慣了游士們“朝秦暮楚”的表演做的下意識地判斷;往實在處說,他還不一定是什么居心!把愛國的屈原架空了,這個胡適想干什么?!而當下一些人據此否定屈原,有什么用心?!僅僅是因為學者們的“爭論”?然而,這樣的“爭論”早已有之,為什么早先不予理睬堅持用屈原這個愛國者的事跡進行愛國教育,現在為什么要顧及學者的“爭論”?!既然是爭論,有人質疑,更有人認可,為什么一有人質疑,就要動手術“閹割”?!為什么不顧及認可一方的意見,使屈原在歷史上的位置更加穩固?!

再看胡適對屈原的“胡說”

()傳說的屈原是根據于一種“儒教化”的《楚辭》解釋的。但我們 知道這種“儒教化”的古書解是漢人的拿手戲,只有那笨陋的漢朝學究能干 這件笨事! 依我看來,屈原是一種復合物,是一種“箭垛式”的人物,與黃帝、周 公同類,與希臘的荷馬同類。怎樣叫做“箭垛式”的人物呢?古代有許多東 西是一班無名的小百姓發明的,但后人感恩圖報,或是為便利起見,往往把 許多發明都記到一兩個有名的人物的功德簿上去。最古的,都說是黃帝發明 的。中古的,都說是周公發明的。怪不得周公要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發了! 那一小部分的南方文學,也就歸到屈原、宋玉(宋玉也是一個假名)幾個人 身上去。(佛教的無數“佛說”的經也是這樣的,不過印度人是有意造假的, 與這些例略有不同)譬如諸葛亮借箭時用的草人,可以收到無數箭,故我叫 他們做“箭垛”。 

胡適所謂的“儒教化”的《楚辭》是指《楚辭》中的醇厚儒風。而他所說的“傳說的屈原是根據于一種“儒教化”的《楚辭》解釋的”,是指,因為有“儒教化”的《楚辭》,所以后來西漢人根據這個《楚辭》穿鑿出一個屈原。而這樣的“儒教化”的《楚辭》在秦漢之前更本沒有,只有在西漢時候才有,所以,屈原這個人物只能西漢儒生們根據文學作品《楚辭》穿鑿出的。

但不知他認為的秦漢之前不會有“儒教化”的屈原這樣的人存在的根據何在?有么?可惜,這么驚世駭俗的發現在他的這一段質疑文字竟沒有半點史料證據作證!真可謂“盡管大膽胡說八道,不必認真求證”!看來,胡說二字應該有新解了——不是五胡十六國時候胡人政權的朝令夕改,而是20世紀中國公知老祖宗胡適的胡言亂語!

“儒教化”的《楚辭》當然是“儒教化”的知識分子創作出來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全面“儒教化”固然始于漢武帝尊儒之后。但是,在那之前,中國知識分子的“儒教化”已經在悄無聲息地在進行著了。在西漢之前,山東半島上就有一伙子“鄒魯縉紳先生”很成氣候了。而且,早在孔子死后不久,儒門就“儒分為八”了,而且,曾參、子思、孟子、子夏、荀子等等大儒紛出,儒家早是當時“顯學”。創作出儒風醇厚的文學作品絕不是難事;而且,這樣的知識分子儒家化的趨勢在楚國也頗成氣候。這個“頗成氣候”是由一件偶然事件促成的——東周王室王子朝之亂。這場內亂的結果是王子朝席卷周王室的典籍逃亡楚國。楚國的文化水準也就因為東周的這些王室典籍到來有躍升式的提高,而且也向中原儒家文化靠攏。而儒家的文化內核還就是周文化中的“周禮”。

有了這個王子朝帶來的周王室的典籍打“前站”,楚國后來接納儒家文化也就水到渠成——孔子的嫡傳——荀子不就被楚國令尹黃歇邀請入楚做蘭陵令么?楚國知識分子被“儒教化”呢也是阪上走丸!哪怕沒有王子朝之亂帶淚的周王室典籍的影響,楚國也是除了了不得的儒家大學問家!據史學泰斗郭沫若的考證,《周易》的經部就是由戰國初年的楚國人馯臂子弓作成的(《青銅時代·<周易>之制作時代》)!可見楚國人對儒家文化的貢獻之大,也可見楚國儒家文化氛圍之濃厚!

當然,出屈原那樣的“儒教化”的知識分子不奇怪,屈原那奇瑰壯麗的楚辭中有醇厚的儒風理所當然!先有儒教化,再寫下儒教化的《楚辭》,順理成章!這,絕對和后來的漢朝沒半點關系!不過呢,也就是這醇厚的儒風在屈原楚辭里的彰顯,“很多”的學者都把屈原這個人象胡適一樣認為是一個虛空穿鑿的“箭垛”,而把屈原詩歌的作者說成是西漢的誰誰誰,再根據里面的儒風,穿鑿附會。這些學者們吶,根本對王子朝作亂之后攜帶所有周王室典籍出逃楚國對楚文化帶來的巨大影響沒當回事!不知這些人的書怎么看的!所謂專家,所謂學者,呵呵。

除了胡適的胡說之外,還有個文章好似蓋棺定論一般地把屈原不存在的學者的高論糾合在一處,反復演說:屈原不存在么!這樣的勾當似乎把許多大棒捆成一束,弄出個“法西斯笞棒”,非要要徹底把屈原這個愛國者的身后名打殘不可。這個文章的名目是:《端午節紀念屈原,但屈原這個人真的存在嗎? | 短史記》

鏈接在開頭也有注釋,各位自己去看。在這個文章里,不光有胡適的胡說,還拉進經學家井研廖平來助陣。

廖平具體怎么證偽屈原其人只看上述文章的簡略介紹,是看不出什么的,我當然不敢亂講話。不過呢,這位廖平大師在疑古證偽這一方面做學問屬于那種欠穩當的,比如他曾做《辟劉篇》發宏論指斥西漢末年古文經學大師劉歆偽造古文儒經。

呵呵,孔子的學問雖大,也不過“述而不作”,可是在廖平的文章里,劉歆居然能“遍偽群經”,這個能耐簡直稱得上是通天教主了!倒不知他的根據何在。這個學問也做得實在惡心!而他的這個《辟劉篇》被康有為抄襲,并大加發揮寫進了自己的《新學偽經考》暴得大名。但是在1930年錢穆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把康有為的這個大作打的四腳朝天。而民國首屈一指的國學大師章太炎毫不客氣評價康有為:“語近妖妄”!

直接來講,這兩個學者的考證與評價是打了康有為的臉,但是作為康有為抄襲的源頭,這位廖平大師不也被間接地抽了臉了么?!有這一段不光彩的學問歷史,所以呢,廖平大師對屈原的質疑,我們切莫當真!

這篇“短史記”文章還介紹:《楚辭》的發明權是淮南王劉安,因為自殺,所以被劉向、劉歆父子把著作權判給了“屈原”。可是,史籍上記載的劉安雖有學問,但他的學問是歸于黃老家一派的,《淮南子》就是證據。固然,他寫過《離騷傳》,可是,寫評傳與創作文學作品可以劃等號么?《楚辭》里的醇厚儒風,他寫的出么?

“短史記”里尤為可笑的是這樣一個質疑:

【而現存的百家著作,及《呂氏春秋》《戰國策》的等先秦典籍中,完全找不到“屈原”的名字。】

孟子在《孟子》中辟楊墨不及老、莊,這是不是說,老子生在孟子之后?莊子也生在孟子之后?上述的質疑不過就是這個意思么!

老子比孔子的年輩還高,這是無疑問的;莊子生活時代與孟子相當,這也是公認的。那么,《孟子》不提老、莊,為什么不該懷疑《孟子》是秦漢時候有人偽造的書呢?沒有人敢質疑《孟子》其書,所以,孟子辟楊墨不及老莊成了學問公案。然而,依著這個“短史記”介紹的邏輯,《孟子》其書,就應該是秦漢時候后出的偽書!可是呢,“短史記”拿這個邏輯來套路屈原其人其事,這樣的套路,也太不厚道!

現在的所謂先秦典籍,幾乎都是秦始皇焚書之后的斷簡殘編,記載屈原的書燒了也未可知,秦漢人看不到的先秦古籍多了去了,怎么就斷定先秦古籍里就沒有屈原的名字?

再者《呂氏春秋》不提屈原的名字是有講究的。因為《呂氏春秋》對楚國的政治黑暗是多有批評的,象屈原這樣的政治黑暗中的一個閃光點,難逃《呂氏春秋》的刻意貶損遮蔽。在《呂氏春秋·察今》里,一連講了三個寓言故事對楚國進行貶損:楚人涉江;刻舟求劍;棄嬰于江。其中最后一個故事就直接諷刺楚國任人唯親——老子會搞政治,兒子必然精通此道!但是,作為任人唯親的一個閃光點,屈原這個楚國王族成員恰恰是愛國忠君的楷模,這就讓《呂氏春秋·察今》的一個立論點站不住腳了,那么,隱沒屈原的名字不可以么?

《戰國策》沒有屈原的名字很好理解。《戰國策》是“縱橫家言”,屈原雖然主張“合縱抗秦”,但他不是奔走各國的縱橫家,這本書不寫他的名字很應該。再者,屈原被人陷害,早早的失去了參與核心政務的資格,所以并沒有和張儀面對面的交鋒,張儀的詭譎陰謀并沒有被屈原所阻撓,所以,《戰國策》里沒有屈原的名字也很正常!

用什么先秦典籍不載屈原名字就可以否認屈原的存在,我還真想不通這里有什么道理。那幫所謂的學者,知道秦始皇“焚書”的惡劣后果么?說千道萬,“去古未遠”的司馬遷,總比廖平、胡適之流,以及跟風的所謂學者們知道的多!

至于說其他學者還有什么質疑屈原的怪論,在網絡世界也再找不到別的具體而微的信息了。然而具體而微的,對屈原的質疑,還就只有胡適的胡說八道。那么,所謂的“學者有爭論”倒不如說胡適在否定!

而且,就算是有人肯定屈原其人實有,但是也要加些污蔑性的定語:

【雖然“天質忠良”,但也只是一個“富有娘們兒氣息的文人”。《離騷》中很多詩句,如“初既與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像是“男女情人相責”;“與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則是“眷戀舊情,依依不舍”,指屈原和楚懷王有一種“超乎尋常君臣的關系”——屈原其實是懷王的男寵,他們是戀人關系】

寫這些話的,是疑古派扛旗人顧頡剛的徒弟孫次舟。如果照著孫先生所講,屈原和楚懷王有什么“畸戀”,那么,為什么這一段“畸戀”的感情沒有讓楚懷王聽屈原的話做出正確的、對楚國有利的抉擇?而楚懷王一次次地被張儀欺瞞,被屈原的政敵蠱惑,是否這些人都和楚懷王有更深的更濃的更厚的“斷背情”???

瞅瞅,干干凈凈的說史,愣是被孫先生講出了齷蹉事,這個學問做的…………唉…………這一個對屈原的無端可笑的猜疑不能不說是這個學派里的一個污點!

在網絡上能找到的對屈原不存在的猜疑,總的來講,只有胡適的胡說最為具體,那么一些人據此跟著起哄,乃是聽從了胡適“大師”的“哼哼教誨”也不好說!換句話說,把屈原這個愛國豐碑推倒,極可能乃是聽了一個美國的“香蕉人”教育;把中國的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否定掉,很大程度上說是被一個根本不愛中國的“中美國人”所教誨!

注釋:

[1]https://tieba.baidu.com/p/1681046696?red_tag=3379546793

[2]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31/14/9863648_658723961.shtml

責任編輯:向太陽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