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23日政治局學習會上強調:“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更好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1]
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就是要認識和把握社會經濟規律,嚴格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不干違背經濟規律的蠢事,防止經濟工作出現大的失誤。在各種社會經濟規律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的規律。我們在實際工作中務必自覺地按照這一規律辦事。
歷史唯物主義揭示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人們要生活,就必須有必要的生活資料。而要獲得這些生活資料,就必須進行物質生產。
在物質生產過程中,人們不僅和自然界發生關系,而且人們相互之間也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人們同自然界做斗爭,利用自然界來生產物質資料,并不是彼此孤立、彼此隔絕、各人單獨進行的,而是以人群為單位,以社會為單位共同進行的。不同其他人發生社會關系的孤立的個人不能進行物質生產,也是無法生存的。生產任何時候都是社會的生產。西方經濟學喜歡從孤立的個人出發研究經濟問題,這是虛幻的、想象的,而不是現實的研究方法。像魯濱遜那樣的人只存在于文學中,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任何生產都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進行。離開生產關系,就不會有物質生產。
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影響自然界,而且彼此互相影響。他們如果不用一定的方式結合起來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自己的活動,就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通過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才會有人們對自然界的關系的存在,才會有生產。”
但是,人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自由地選擇生產關系,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的性質客觀地決定的。有什么樣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各個人借以進行生產的社會關系,即社會生產關系,隨著物質生產資料的變化,隨著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和改變。生產的變化和發展始終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開始的,生產力是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先是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然后人們的生產關系依賴這些變化、與這些變化相適應地發生變化。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最基本的原理。
這并不是說,生產關系不影響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不依賴于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依賴于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又反過來影響生產力,加速或者延緩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的性質,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它就能夠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關系不符合生產力的性質,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它就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而且生產關系不能長久地落后于生產力的性質,長久地落后于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生產關系遲早必須適合生產力的性質,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否則生產體系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就會遭到根本的破壞,整個生產就會破裂,生產就會發生危機,生產力就會遭到破壞。這就叫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里對這一規律有一個經典性的表述,他說:“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2]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是一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當然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人們必須認識和掌握這一規律,按照這一規律的要求辦事,利用這一規律來為社會謀福利,不能無視甚至違背這一規律,違背客觀規律,一時也許感覺不到危害,但早晚要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因為客觀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我們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違背客觀規律蠻干而吃了苦頭的教訓,吃一塹長一智,不能再重復這類錯誤了。我們應該認真理解和掌握這一規律,努力運用這一規律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馬克思恩格斯正是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得出社會主義必然勝利、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的
馬克思恩格斯怎么得出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這一結論的呢?他們正是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在分析資本主義現實存在的矛盾基礎上,得出這一結論的。
他們分析的邏輯是這樣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生產資料越來越集中到少數資本家手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力越來越具有社會的性質,生產過程不再是個人的事,每一個產品都是許多工人共同生產的結果,誰都不能說這個產品是我生產的。生產出來的產品不再是生產者自己消費,而是供社會消費的;生產上需要的物資也不是生產者自己生產的,而是由社會提供的。各個生產單位相互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整個國民經濟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生產力的社會性質,客觀上要求由社會來占有生產資料,由社會根據滿足社會需要的要求來調節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生產資料歸資本家私人占有,資本家是按照追逐剩余價值的目的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的。這就形成生產方式與占有方式的矛盾,生產方式起來反對占有方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說:“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3]
周期性爆發的經濟危機生動地證明了這一點。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私人資本主義占有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弊病的總根子。這個矛盾在資本主義范圍內是無法解決的,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辦法是,使占有方式適應生產方式,用適合生產力社會性質的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用以公有制為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
正如列寧指出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要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這個結論,馬克思完全是從現代社會的經濟的運動規律得出的。”[4]
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得出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結論,是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得出來的,這一結論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我們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就是建立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的。不理解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性質的規律,就不會有我們的理想信念。
人們往往說,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結論,是150多年前說的。最近150年里,資本主義發生了許多變化,例如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等新現象,這是馬克思沒有預見到的。在資本主義新現象面前,馬克思的這個結論是不是也要修改?應該指出的是,不管資本主義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只要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仍然存在,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結論就不會過時。經濟全球化只是表明各種生產資源的配置越出了一國的范圍,在全世界的圍內進行了,表明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大大提高了,生產力的社會性質更加加強了。這意味著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物質條件更加成熟了。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盡管前進的道路上還會有曲折,但人類社會必將向社會主義邁進,這是歷史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趨勢,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也是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確立起來的
我國全國解放以后,也是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一規律,進行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的。1953年,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我國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面對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尤其是蘇聯援建的156項重大工程項目的建設,以個體私有制為基礎的農業、手工業以及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工商業越來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了。黨及時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以社會主義工業化為主體,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體兩翼”),解決工業化與私有制之間的矛盾。“三大改造”雖然存在要求過急、形式簡單、工作過粗等問題,總的來說,按鄧小平的說法,工作做得很好,為后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奠定了制度基礎和政治前提。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應該用濃彩重筆寫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
但是,當時我們對我國的社會發展階段缺乏清醒的認識,沒有看到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三大改造時搞成單一公有制了。這就不符合生產力發展需要,超越了階段。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重新認識國情,到黨的十三大,明確提出,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來制定路線和政策。
十三大是這樣分析的: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社會化、現代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包括兩層含義,
第一,我國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堅持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就是要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
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十三大指出:“我國當前的情況是,一方面,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居于世界后列。突出的景象是:十億多人口,八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一部分現代化工業,同大量落后于現代水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同時存在;一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同廣大不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同時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還占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狀況,同時存在。生產力的落后,決定了在生產關系方面,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必需的生產社會化程度還很低。”[5]
從這一實際情況出發,十三大提出,在經濟方面,社會主義社會并不要求純而又純,必須“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種經濟成分”。[6]
以后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十三大的判斷是正確的。到十五大,我們正式確定,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并把這一條寫進了憲法。也就是說,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都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這個基本經濟制度。
從十三大的論述來看,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除了占主體地位的公有制之外,還需要有非公有制經濟(私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作為補充,其根據是生產力落后而且發展不平衡,許多地方、行業生產力不具有社會性質。這是我們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出發,運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得出的科學的結論。
有人不贊成這樣的分析,他們從“經濟人假設”出發,認為之所以允許私有制存在并鼓勵它發展,是因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私有制符合人的本性。自私是人的永恒的本性,所以私有制也是永恒的,不可能消滅。他們甚至提出:“中國共產黨經過改革開放最大的收獲可能在于弄懂了人都是‘經濟人’。因此一切的政策策略都要以此為出發點。”仿佛十三大提出發展多種經濟成分的依據就在于此。說人的本性是自私的,這種說法本身就是歷史唯心主義的,反科學的,自私是一種觀念,它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而不是什么人的亙古不變的本性。從經濟人假設推論私有制存在的必然性也是錯誤的。按照他們的理論,私有制是自古就有的,然而歷史事實表明,人類社會的原始社會就不存在私有制,私有制只是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才出現的。隨著生產力的高度發達,私有制將被消滅。我們是歷史唯物主義者,必須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來研究和制定政策,決不能用抽象的人性論來解釋我國的經濟政策。
在當前條件下,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我們應該很好地解決兩個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迅速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雖然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還沒有發生質的變化,但同十三大時候相比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以及生產力的社會化程度顯然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生產力更加社會化了,一個大企業的經營決策往往很快會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發展的新狀況,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及其發展要求的規律,在經濟領域采取一些重大的措施。
有兩個問題應該提上日程。
一是必須把發展和壯大公有制經濟當作一項重要任務,尤其是要努力把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做優。
二是必須正確對待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經濟,在繼續鼓勵、支持它們發展的同時,加強對它們的引導,使它們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
上面講過,生產資料公有制是適合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的,在生產力具有社會性質的地方,公有制經濟能夠解放、發展生產力,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正因為如此,我們一直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經濟,這一點是毫不動搖的。我國憲法也明確規定,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生產力水平不高,許多地方生產力不具備社會性質,所以我們在公有制之外,允許并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但我們始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不僅保證了我國社會保持社會主義性質,也保證了我國國民經濟迅速、健康地發展。
在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生產力越來越具有社會性質的今天,按照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的要求,我們理應大力發展、壯大公有制經濟,這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我們提出要把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做優,這不僅是憲法對國家機關規定的任務(憲法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也不僅是加強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和保證實現共同富裕的需要,更是因為,這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一規律的客觀要求。一切私有化的主張,都是違反客觀規律的,都會束縛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然而由于多年不講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這個客觀經濟規律,一些理論工作者和領導干部往往忘記了這個規律,那就不能從根本上識別私有化的錯誤所在。
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把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做優,批判一切私有化的言論和實踐,這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性質規律的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國有經濟)反而要萎縮(所謂“國退民進”),這是違反客觀規律的,最后必將阻礙、破壞生產力的發展。
我們應該大力宣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的規律,用這一規律來論證把國有經濟做大做強做優的必要性,批判私有化。
另一個問題是要正確對待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經濟。有一種說法,認為私營經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我們發展經濟必須依靠私營經濟,甚至要求私營經濟應該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的主體,這樣經濟才有活力。究竟怎樣評價資本主義性質經濟的作用,這個問題,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關系的理論,進行具體分析。
不可否認,資本主義經濟在資本主義取代封建主義的時代,即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它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里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歷史的積極作用。
他們指出:“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7]
但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越來越具有社會的性質,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幾十年來的工業和商業的歷史,只不過是現代生產力反抗現代生產關系、反抗作為資產階級及其統治的存在條件的所有制關系的歷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復中越來越危及整個資產階級社會生存的商業危機就夠了。”[8]
所以,不能籠統地贊揚資本主義經濟是先進的生產關系,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此必須結合當時具體情況,作歷史的具體分析。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之所以不僅允許而且鼓勵支持私營經濟發展,不是因為私營經濟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而是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發展又不平衡,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經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還具有積極作用。但是,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的,而私營經濟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生產目的是追逐剩余價值,不可避免會產生剝削和兩極分化,這顯然是同社會主義的本質相矛盾的。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作用是具有兩重性的:一方面,它有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它又同社會主義的本質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我們對待私營經濟的政策也包括兩個方面,即既鼓勵、支持私營經濟發展,又強調要引導私營經濟朝著有利于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現在存在一種傾向,對私營經濟只講鼓勵、支持,不講引導,這是一種片面性。不注意引導,就會加劇私營經濟與社會主義的矛盾,也會影響私營經濟本身的健康發展,這是很危險的事情。
做大做強做優國有經濟,加強對私營經濟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這兩項工作都是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規律的要求的,都是根據當前經濟形勢按照這個規律引申出來的任務。這兩項工作是密切相關的,做大做強做優國有經濟是加強對私營經濟的鼓勵、支持和引導的前提。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講實力的。如果國有經濟實力不強,就沒有能力鼓勵、支持和引導私營經濟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性質,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們必須密切注視著經濟情況的變化,善于運用這一規律結合實際來制定方針政策,才能保證我國經濟發展不出現重大失誤。
注 釋: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人民日報》2015年11月25日。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2—3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2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寧選集》,第2卷,第43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第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7、27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昆侖策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原創】來源:昆侖策網)
【昆侖策研究院】作為綜合性戰略研究和咨詢服務機構,遵循國家憲法和法律,秉持對國家、對社會、對客戶負責,講真話、講實話的信條,追崇研究價值的客觀性、公正性,旨在聚賢才、集民智、析實情、獻明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歡迎您積極參與和投稿。
電子郵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請看《昆侖策網》,
網址: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jqdstudio.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