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斯蒂芬·班農卸下白宮首席戰略顧問的身份,回到了布萊特巴特新聞網。身份的變化并未改變班農在不同場合大談國際政治的習慣,為了引起更大的關注,班農似乎特別喜歡把話鋒指向中國。
昨天,班農在日本演講時,就再次用火爆的語言,帶著日本人自嗨了一把。
“對華綏靖危險”
班農放言,美國和東亞盟友必須團結起來,共同遏制中國“令人恐懼、厚顏無恥和全球性的”野心。班農覺得,中國優勢增長得很快,跟這種優勢同時增長的還有中國的“霸權”,為了應對這種新情況,美國當然要帶著自己的小兄弟,比如日韓,進入“決策的關鍵期”。
除此之外,班農在演講中還引用了20世紀國際社會對納粹德國的綏靖主義的例子。他警告說,對中國這樣一個不斷崛起的競爭者采取綏靖政策是危險的。過去二十五年,是美國等民主國家縱容中國按自己的牌理出牌,讓中國鉆了空子。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20世紀30年代,因為西歐大國對德國的綏靖政策,最終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不可逆轉得發生了。
班農并不是第一次用這個例子,在今年9月班農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就把現在的的中國比作“1930年的德國”。班農的言下之意是:現在,中國將把世界帶向深淵。
班農這種的想法,刀哥認為不值得一駁,即使是在美國,也沒有多少人認同。曾與班農共事的布萊巴特新聞網前編輯本·夏皮羅曾這樣形容他,“他是我遇到過的最差的人之一,他經常罵人,他將所有事情都視為戰爭。”
在班農的世界里,中美的戰爭似乎已經開始了,早在去年2月,班農就曾表示,中國和伊斯蘭是美國兩個最大威脅。此外,他還更直接了當地說過,“未來五到十年,在南海,我們會與中國進行戰爭,這是毫無疑問的……”
可見,說話“狠”是班農的一大特點,他似乎有著美國政界和學界很多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通病。
但這種“狠”顯然不僅僅來源于其內心想法,還有利益。就在上個月15日,班農在日本的一場活動中也同樣大批了中國,而那場活動是由“臺灣民主基金會”贊助,“維吾爾人權項目”“全球支持中國和亞洲民主化論壇”“國際漢藏協會”“南蒙古人權信息中心”等機構協助舉辦的。
對著這些機構,如果不在言語上撻伐中國,下次錢可就不那么容易拿了。
“從來沒有反華”
如果出錢的變成中方,那么班農會改口嗎?事實證明,當然!
貴為曾經的美國總統智囊,班農其實也是一個“見人下菜碟”的高手。今年9月,他出席香港的一個投資者論壇,并發表演講。邀請方是中信證券旗下的里昂證券有限公司。就在人們等待其對中國大放厥詞時,媒體披露出來的劇情卻出現“神轉折”。
以對華強硬表態而著名的班農,不僅對于所謂的“中國威脅”表現較為冷淡,而且自稱“從來沒有反華”。他還說,特朗普總統對習近平主席有著巨大的敬意,兩位領導人能在朝核危機上找到解決之道。
在演講中,他回憶美中在二戰期間是盟友,現在已不同于冷戰時期,美中是競爭關系,但完全能夠解決彼此間的問題。他還稱贊“習主席讓我記憶猶新,他非常了解對他的人民來說,什么才是最大利益”。班農說,中國運行其經濟體系的方式是非常明智的。美中之間存在很多貿易問題需要共同解決,但兩國之間的沖突是可以避免的。
班農的這些表態頗令外界意外。然而,在隨后接受港媒采訪時,他居然還能更進一步,說自孩提時代起就對中國懷有“無比欽佩的感情”。他說:“作為一個小孩,我總是想去中國,這是我加入太平洋艦隊的一個原因。我為國服役,但同時確保自己加入的是太平洋艦隊而不是大西洋艦隊,因為我想來亞洲。”
天哪!!這話從班農嘴里出來,怎么感覺既不走心,可又走心呢。要知道,在前往香港之前,他接受美媒采訪時說,“100年后,人們會記得我們為阻止中國稱霸世界所做的努力”,還將中國列為“下一個開戰對象”。
刀哥覺得,這才是班農的心里話。畢竟這是他在人家美國本土,接受本國媒體采訪時說的,不用考慮誰給錢、在誰家門口的問題。
有專家分析,班農現在主要對華觀點之一是打擊中國經濟。他覺得中國“吃了美國的蛋糕”,中國的經濟崛起是以美國中產階級和美國經濟利益為代價的。他甚至批評美國前幾屆政府內的“一幫蠢貨”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幻想中國會融入美國主導的自由民主秩序。班農日前在東京發表演講時說,美國像附屬國一樣,即將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或將成為從根本上轉變這一現狀的方針。
有報道認為,班農雖然不再供職于白宮,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依然可見他的影子。因此,英國《金融時報》爆料稱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指責中國“經濟侵略”,也就屬于“意料之中”。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的話稱:“這份報告可能在各個領域把中國界定為一個競爭者。不僅是競爭者,還是一種威脅,因此在特朗普政府許多人的想法中,就是敵人。”
不止一個班農
像班農這樣惡意鼓吹遏制中國的人,在美國不是一兩個。今年中美關系的總體順當,讓我們猶如患上了健忘癥,忘記了那位在競選中聲稱要向中國征收45%懲罰性關稅的人,如今已經入主白宮。
特朗普是一名精明的商人。看看特朗普上臺以來“欺負”的幾個國家,比如墨西哥、韓國、澳大利亞、德國等,都有軟肋,都高度依附于美國,對特朗普的“蠻橫”都無可奈何。中國又不是“軟柿子”,他知道,貿然找中國麻煩,撈不到好處。
雖然中美關系今年的發展好于預期,但是美國并沒有因此變得樂觀看待中國。
對外部威脅,美國一般是通過緊要性和重要性兩個指標進行判斷。這一年,朝鮮顯然占據緊要性的頭名。而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和俄羅斯的日漸衰落,我們被放在重要性指標上的首位。
另外,對于外部威脅,美國的政治語言中有三種表述形式,按照程度由重至弱是:敵人(enemy),其次是敵手(adversary),然后是對手(rivalry)。按照美國中情局長蓬佩奧的說法:“中長期看,中國有可能成為美國最大的對手(rivalry)”。
這一大的判斷在美國戰略界具有相當的市場。他們廣泛認為,中國是潛在的、長期的,也是最大的威脅,很重要卻不緊迫。對于中國這一很有潛質成為美國最大對手的國家,華盛頓大概不會手軟。
這一年,因為朝核問題、中美元首會晤,遲滯了特朗普的一些預定動作。但是,中美雙方的基本矛盾和問題還在,比如價值觀差異、戰略利益不同,還有在“一帶一路”、南海問題和臺灣問題上的矛盾。日本、越南、印度等還時不時給下個絆子使個壞。日本兩次邀請班農演講,就是恨不得天下更亂點。
還有,特朗普在貿易問題上喊了那么長時間,沒有動作幾乎不太可能。等他從朝核問題中獲得騰挪轉身的空間,恐怕還是會在貿易方面采取實質性的舉動。拒絕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首份國安報告將指責中國“經濟侵略”,就是預演。
再看看美國的內政。美國戰略界對特朗普的對華態度意見大大的,認為他給中國的讓步太多了,甚至是給中國“下跪”。特朗普也有了一些轉變,比如增加南海巡航,比如對臺態度曖昧。
從目前情況看,2018年的中期選舉對特朗普和他的共和黨陣營都不太樂觀,特朗普很可能提前進入“跛腳狀態”。這就意味著,他將難以推行國內政策,只好轉場到總統擁有更大自由度的外交領域大顯身手。通過對中國發狠轉移焦點,將是大概率事件。
可以想見,明年的中美關系肯定要比現在麻煩些。
不過,中國更應該保持淡定。要知道,過去中美之間的麻煩可比現在多多了,更何況現在的中國早已成年,經歷些風暴實屬正常。
說到這里,下面這些話,老刀客們大概都知道了。那就是,不管遇到啥事,中國要做的都很簡單,就是要扎實發展自己,堅決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不爭奪世界霸權,不搞進攻戰略。在這個大框架下,我們完全可以坦然些,不懼與美發生具體摩擦,不患得患失。
文/ 無影刀 蜜三刀 叨叨姐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