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手術刀,發展中國體育的正道;修腳刀:當下的體育“產業化”,或者說“產業化”的體育。
話題之前,先來一段“前情回顧”——體育事業年代的回憶。
上學的時候,學校一年兩次運動會:五一節前三天,國慶節前三天各一次。每次運動會,有沒有比賽項目的全體同學都要排隊沿操場跑道一圈,跟在各色的彩旗隊列后喊口號: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
現在,隔墻就是的母校每年也有兩次運動會,但是,繞場的口號沒了,只有洋鼓洋號嘟嘟噠噠砰嚓砰嚓……這個變化很理解,因為早先的體育是個事業,全民都有份兒參與的事業,人人參與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么!人人喊那句口號順理成章。可是現在……體育是個產業,那就和辦工廠開商店一樣,想要參和那得花錢,一旦這樣了,口號還怎么喊?難道要我等草民大呼曰:
【發展體育產業,增強……】
增強啥?產業么,勢必有資本進入、主導,倘若說全是國家資本倒也算了,起碼偷稅漏稅不會,可是現在的體育產業里,私營資本太厲害了。而且資本進來是為了賺錢的,發展了體育他們掙錢……那么,我們再喊口號就應該喊“增強資本實力”?那資本家掙錢給我一分錢么?光這個倒也算了,這路資本還會偷稅漏稅呢,憑這個,這個口號我等草民喊不出!
老子《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
套用一下,“資本入,人心亂”。
體育過度市場化產業化讓人民鍛煉不再“便宜”
“體育產業”和早先的“體育事業”有什么不一樣,我這路八線小城的小草民是感覺不到什么大氣候的,不過,兩下里的小變化是有的。
就我家在的那個萬人老國企,在“體育事業”時代有四個體育場:廠總部所在的鬧市區50米左右有個廠辦的體育場,同時能開6場籃球賽;中學體育場除了相同規模的籃球場外,還有一個環形跑道長度300米的田徑場。剩下的兩個小體育場,同時開4場籃球賽也是沒問題的。所有籃球場邊,轉圈的有鋼管焊的單、雙杠,秋千,爬桿、爬繩等簡單器械。只要你是去玩兒的,不搞破壞,沒人干涉你如何如何。水泥砌就的乒乓球臺散在6個宿舍區沒法計數。那個時候,說體育,說運動,你就有地方下手錘煉。那個時候,一遇下班或者休息天,四個體育場都是有人玩籃球、耍單雙杠的。廠總部附近的那個大體育場尤其人多。除了本場職工、家屬,整個小城的人遠遠近近都來摻和。不過呢,老實講,那個時代物質條件是不咋滴的,籃球場是燒堿、黃土鋪就,壓路機壓實,比不得現在的賊亮的木地板正規籃球場。在廠部附近的那個體育場的六個籃球場,除了四個經常承接省、地(地級市)、市業余籃球賽不能經常開放之外,中學體育場怕影響學生上課只能在假期全面開放外,其余的場地什么時候都可以下場“出汗”。要嫌不過癮,還有市中心的少體校,那個標準的田徑場也是免費開放的。只要不影響體校學生的正常訓練,瞅人家的空子——禮拜天,開一天足球都是可以的。說起硬件條件呢,固然簡陋,但是不要錢啊,這個我覺得現在就比早先好。其實,在我們那個八線小城,有點規模的事業單位和企業都有那么至少一個可以鍛煉的體育場,甚至于地處遠郊的一個國企,還有一個絕對標準的足球場,砂石地面雖比不得綠草皮,可是,不收錢!其實,最頂級的球星,最初也大多是在這路最簡陋的球場上,練基本功的,甚至有的條件還比不上這呢。那個時候,騎個自行車呼朋喚友,有個籃球、足球夠你玩一天的。
俱往矣!廠子一倒什么都沒了。除了小學、中學的操場,余下的場地,用途變了幾回,但是就是沒有恢復回早先的不花錢就能進去玩的運動場。無論什么用途都是不給錢不能進的其他用途,最后,都被房地產開發了。其他國企的那些不花錢的運動場要么都起了樓房,要么改造成別的必須收錢的什么用途。在市區,尤其是市中心找一塊不收錢的運動場,現在真沒那些年的好事情了。除了馬路邊邊上能免費讓你跑步、溜腿,對規范場地有一點要求的競技性、對抗性的運動,都只能在跟人伸手要錢的專業體育館里玩。收錢的花樣可多了,按小時收、按天收、月卡、季度卡、年卡,休想免費。想運動出汗么?來體育中心吧,條件多好——一色的木地板,還有空調呢!想健身塑形么?有健身房么,杠鈴、啞鈴想怎么玩呢,給錢就行啊;瑜伽很時尚么,有的是地方,掏錢掏錢……就是我的母校,現在也絕不開放操場了,因為學校成了“產業化”的地方了,為了多收學生,操場縮減三分之一建了宿舍、教室,場地全變成塑膠的,像早先一樣周邊兩千來戶人家都來這兒活動活動,是不可能的。
在電腦上看熱鬧,有大城市里的廣場舞“黑幫”在公共籃球場上圍攻、推搡、打冷拳偷襲小后生的事不止一起了,這是不是和免費體育場所少了沒了有關系?
推推搡搡,在人后腦勺打一記黑拳這個由派出所解決,好辦;不好辦的是一種光景:早先在某電子雜志上看,現在中國人的每餐卡路里攝入量幾乎是30年前的一倍,可是呢活動量卻比早先小得多。時間一長,首先人均皮下脂肪厚度是翻番的。那么,有必要運動運動把皮下脂肪“耗”下去。那就要運動了不是?怎么樣才算運動?電視里網絡上圖片短片對你眼睛耳朵密集“信息轟炸”——木地板的球類館、綠草皮的足球場、各類器械的健身房、鋪著厚地毯的瑜伽館……這些信息告訴人,這才是運動呢,來這里這才是運動健身呢!我做做深蹲,來他四五十個俯臥撐算不算?不好意思,這個不在“信息轟炸”內容之內,所以……應該不算運動吧?要想運動要想“嗨”,找個“正規”地方去花錢“嗨”一回。很合乎花錢買健康的“新理念”啊。很合乎現代健康生活的新觀念啊!不花錢也要運動?雖不能說大錯,但是,與“新理念”不合,刻意無視你!就算馬路上跑步,那么,你也要一雙五六百的名牌運動鞋不是?你也要一條二百來塊新款運動短褲不是?要有一件三百往上吸汗能力超強、透氣功能超強的運動衫不是?那不花錢能行么?花點錢吧,跑在路上有人會回頭你哦!馬路跑步鍛煉身體,不能只跑步,還要把馬路當T臺show一下自己哦!穿一雙軍用膠鞋、一件針織汗衫、一個大褲衩子上馬路跑步,固然是你的自由,但是,你不覺得和時代有很大很大的違和感么?
總之么,現在電視上、網絡上關于運動的圖片短片里要給人看的就是這路內容,潛移默化就要灌輸這路內容,什么叫“潤物無聲”呢?這就是。而這一切,都有個前提:先把老百姓愿意去的不花錢的運動場都給滅了,再“雨后春筍”一樣弄出一堆收錢的運動場館。
這是我這個四線小城的小百姓對“產業化體育”與“事業化體育”的不同現象的所見。這兩個現象是否有因果關系?我做最大的善意測度:是巧合吧。但是,在毀掉了不花錢的運動場所后,卻不新建不花錢的運動場所這就讓人不明白了——就是不讓老百姓有個出汗鍛煉的地方?倒是有三五個街區公園建起來了,但是,花花草草外罕有多余的空地,不多的空地一律的溜光水滑好似鏡子面一樣的磨光石頭板地面,還都是臨街的,打籃球什么的,可以么?足球呢,這個世界第一運動更休說!而且這些地方還早就被廣場舞“黑幫”占領了,誰敢攆?那么,最后就是這樣一種光景,想要來點正規一點的對抗性的體育鍛煉,不花錢進專門場館辦不到!給人一個沒辦法的選擇:想運動不花錢,這思想跟時代不對頭!所以為了運動健身,那就要增加一筆開銷——專門“熬”膘的開支。固然,奧林匹克的精神里沒這個東西,可是呢,參照奧運和商業廣告的“婚配”,與高價轉播權“結婚”的現實,運動不和錢拉關系,不正常吧?于是乎,體育就成了一個產業了么!而且是一個和其他消費一樣,永不衰落的產業。起碼從日本東京奧運會開始,奧運會成了一個賺大錢的賽事。多少國家為了申辦奧運人擠破了腦袋,為什么?都那么崇尚奧運精神?不都是為了市場化產業化后的錢么。
產業化的體育帶來了產業和金錢,卻喪失了“體育強民”的真諦
這股風氣就好像過河坐船可以,走橋可以,可是有厲害人就是要把渡船都“拘”起來不讓用,一定要讓人走橋,橋兩頭再派人收錢,收過橋費。這是個什么套路?這幾同于打劫!這邊廂哄牛趕馬,那邊廂修好了圍欄,就像是捏了個套非鉆不可!這怎么看都和拆遷弄房地產似的,咋那么一樣呢?難道,不一樣的行業資本,都遵循同一個刮錢路子?
刻薄么?有點,可是比不過做事的“絕戶”,圈了那么多的地起樓房、擴馬路,怎么就不給百姓留點不收錢就能活動的體育場所?寸土寸金的市區都成了資本家的搖錢樹。
鑒于如上光景,讓尋常草民無可奈何的光景,于是不少草民(不是全部)只有一種方式來“喜愛運動”——在電視機前、電腦屏幕前看人運動。電視里有專門的花錢定制的體育頻道么;電腦里有各種體育賽事的視頻么,不也分門別類的收起費來才能觀看了嗎?當然,他們也會花錢買票去賽場在看臺上看別人運動。這也正是“產業化”的體育需要的一個消費群體啊。買門票、花錢定制體育頻道,也許在電腦上花錢看體育視頻,體育產業需要這樣的消費者。那么,他們和專門花錢去各類專業場館買卡出汗的“運動迷”一樣,都是產業化的體育最需要的人群。
把你對體育的熱愛化作你口袋里的錢吧!拿出來支持體育產業吧!體育產業需要你們的支持!說什么都是假的,花錢才是產業體育的真諦!花錢才算熱愛!!當然,別忘了買體彩和足彩哦,那也是對中國體育產業的支持么!
何為體育產業,何為體育產業的忠實受眾,如上就是。至于這些人中的看體育者是不是經常運動,身體素質如何,那不是體育產業要關心的,體育產業關心的是怎么能來錢,投資體育的資本家和某些“國有”的公司、企業們啥時候能收回成本。產業化的體育需要的是“看體育”者手中的金錢支持。那么,作為等價交換,這些受眾看到的是誰人在賽場上折騰?答曰:職業化的運動員,進而是明星化的運動員。職業化的運動員在尋常人中本來就是類同于精英式的人物——他們的體能和運動技能強于常人,而其中的佼佼者——明星化的運動員更是真正的精英,他們更引人矚目。而賽場上萬眾矚目的還就是那為數不多的區區幾人。因為特別關注于賽場上那“區區幾人”的萬丈光芒,被那些光芒遮蔽的其他的運動員似乎成了可有可無的“路人甲”/群眾演員,在鏡頭中以模糊的遠視影像存在于賽場上。這個,和電影產業的明星有區別么?
產業化的體育,向忠實受眾售賣的貨色,實際就是區區少數精英人物。這個,和現在電影里那些一聲吆喝萬眾追隨的英雄-hero有區別么?
既然精英化是產業體育的一個絕大特征,那么對比之下,“鍛造”英雄/體育精英的“幕后英雄”——體育產業的那些大小老板們與蕓蕓眾生的對比,實際上更是“hero”與群氓的關系。
看,早先體育事業中的主角——人民,在體育產業面前與有質而無形的空氣相仿:體育資本離不得你們的錢財,但是又絕對忽視你們的實體存在。或者說,我早先上學運動會上排隊繞場高喊的“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里的主角——人民——最普通的百姓大眾,在產業化的體育的真正制造者/運作者們的眼中是可以被無視、漠視的;但是也絕非純然的絕對無視,因為產業化的體育需要最普通大眾奉獻的金錢么。當然,還有對人們對體育明星的欣賞,甚至于迷戀、進而瘋狂崇拜到變態之后奉上的一對膝蓋。
既然欣賞、迷戀、崇拜,甚至于跪拜體育明星,那么……對他們的聲望、地位、財富高于常人,多于常人是不是該認同?是不是呢?
應該是的,不承認這個,不承認這些不平等,不認可這個不平等,不對這些不平等安之若素,你還算是欣賞、迷戀、崇拜、跪拜體育明星么?你們連這個都不能容忍,那你還談什么對人家的肯定?如果想要趕上人家,那就個人奮斗吧,未必一定要在體育領域——那是要些天分的,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啊,也可以奮斗么!也能踩著別人的肩膀也算,把人打倒踩著別人的身體,甚至于尸體也算,怎么能向上怎么干!這叫競爭,沒有競爭何來進步,是不是?學學叢林里的食肉動物嘛!資本造就的這種競爭的不公平,是天生的!有窮有富是個人能力有高下;也是家庭背景有強弱,被繩子栓住的狗子,它的活動范圍有多大全看這根繩子有多長,這是個事實存在!不可改變、否認的事實存在!有些人就該多吃多拿多占,就應該騎在別人頭上,就應該讓人伺候!
由點及面,其他領域里如體育明星這般的精英人物,我們對他們的地位、聲望、財富,當然主要是財富遠多于普通人,是不是也該有寬容的眼光?是不是還應該贊許佩服敬佩?這些另外領域的精英式的人物們,他們的社會地位是不是也應該比常人高?社會聲望是不是也要比尋常人要高?這個……自然吧。那么,進一步的,他們是不是也該在財富收入上要比普通人多很多?他的資產、財富是不是有理由也要比普通人多很多?這些精英式的人物與普通人間的不平等現象是不是很應該?
如上種種,就是產業化的體育時刻造星的目的之一,注意:目的之一!這樣的目的,就是公開主張、肯定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弱化、消弭底層民眾對公平的期待,對不公平的反彈甚至于反抗!在全世界都這樣!起同樣作用的還有電影的造星運動!這些產業的“崛起”,讓你們的感官得到滿足,讓你們的精力通過生物欲望的宣泄被消減,你們還有力氣還有心思干別的?總之么,把受到資本所帶來壓力的底層人民當成巨嬰,順著巨嬰們的需求來那么一點點“安慰”,既滿足了需求,又創造了商業利潤。
產業化的體育,讓人沉浸于外來偶像的“奶頭樂”
產業化的體育在中國扎根還有那么一個結果,我似乎覺得,這又像是一個目的,姑妄言之姑聽之吧:引入異邦明星,制造對異邦明星的跪拜。
在中國扎根的產業化的體育是洋貨不是土產。但是在洋貨進中國扎根前十年,1980年代中期,產業化的洋貨就從電視屏幕上進中國了——美國NBA。
I love this game.
這是彼時美國NBA的宣傳語。畫面上的美國人,無論是打球的球星還是圍觀的觀眾,都對著鏡頭岔著兩個手指頭說這句戲詞。
那時候的NBA進中國,給中國人的震撼就是扣籃。各種各樣的扣籃,還有各種各樣的花式運球技術,實實在在要比看慣了的中國籃球賽好看,連我當時也覺得,世上有這么一種籃球打法,中國的籃球還有必要有么?不過時間一長,覺得不耐煩了:球賽中間插播的賽場內外花絮時間也太長了,幾乎要占整場比賽的五分之二。籃球場上的啦啦隊女人,球員們各式各樣的怒吼、摔砸水瓶,還有球隊之間的群毆,看臺上球迷們聲嘶力竭的長嚎,扣在腦袋上的印著星條旗的桶帽和其他樣式的印著星條旗的帽子,可口可樂的汽水瓶子和爆米花圓筒,給球員纏繃帶……還有翻譯成中文的各類廣告!我是看比賽的,你鬼扯這些破爛干什么?放送錄像帶的“大家伙”電視臺你就不能把這些無聊玩意兒掐了不播?
隨著NBA和比賽花絮進來的還有一大群美國籃球“巨星”,在中國,對這幫人跪拜的人可不在少數!這些美國籃球明星幾乎都是黑人。從外來的信息里,除了知道此類黑人們的貧寒出身之外,還有每個人身后的一個類同而又不同的奮斗故事,再有呢就只能看到搶眼的球技和耀眼的賽場表現,再再有,就是天文數一樣的轉會費、年薪、廣告代言費。這些信息竄在一起一個指向,英雄不問出身,想要發達嗎?拼吧!
可是,對于美國極端猖獗的種族主義是否在他們的成功路上給他們帶來多大麻煩,他們成功之后種族主義是否還在侵擾他們,罕有聽聞。或者是我孤陋寡聞?或者是他們被馬丁·路德·金的鮮血教訓過了三緘其口?更或者,他們跳出了貧民窟,就覺得自己跳出了黑人群,與被白人凌虐的同族不一樣了?不再回頭向下看了?總之,在這些明星們的世界里,與美國政治緊密關聯的種族主義歧視是聽不到的。所以政治這個詞語是沒有影子的,對壓迫者的反抗也是沒影子的。可是,這個可能么?階級社會,壓迫、被壓迫是永遠的矛盾存在,怎么可能他們的世界中沒有壓迫與政治?問題是,給人公開的信息里就是沒有這路東西嘛,純而又純的體育世界?
可能還是我的孤陋寡聞?
所有的明星都活在一個沒有政治、不談壓迫,只有汗水和巨額財富回報的故事里,這倒很像《王貴與李香香》里崔二爺拷打王貴時的一句話:
【馬無毛病成了龍】
很像吧?我越看越像。那么,咱國的跪拜者們會從這路故事里得到什么“啟迪”呢?
說說NBA賽事中間插播的花絮,最先只覺得討厭,有了些歲數后,漸漸覺得這些個花絮有些用意,尤其是滿場扣在腦袋上的星條旗桶帽,以及其他樣式的美國國旗帽子,這是在做什么嘛。在娛樂主義至上的美國,在一個近乎于表演、娛樂的國內籃球賽上你把國旗弄得滿賽場都是,你這是娛樂至上么?不是!你這是講政治么!起碼你已經讓美國草民牢記了美國這個國家么,娛樂不忘美利堅,這算不算一種愛國教育的成果呢?你還制作成錄像帶賣給外國人看,咋,你要把美國的政治因素傳播到全世界?讓全世界一看到美國的玩意兒就想起你美國國旗?美國啊,看起來玩世不恭,看起來大大咧咧,看起來享樂主義橫行,其實呢,無時不在輸出的娛樂產品上打上國家的印記,打上國家政治的符號,你美國是在給人悄沒聲的上課,讓人潛移默化的接受你這個國家!啊呀呀,你這個美國可真夠厲害的!我在學校時候就罵你美國,可是當時就是沒琢磨透八零年代的回憶里還有這么多的美國意識在我腦子里占著“內存”不知道刪除!
這個美國,可太厲害了!如我這路冥頑不化罵美國的都是在三十以后才琢磨出這些賽場內外的花絮里的美國政治,那么,是否國人中還有比我更遲鈍者生啃帶血地把這些行腥膻惡臭吞進肚里當營養?有么?應該有!我就懷疑美國人是不是打算:看場美國比賽就要讓外國人受一回美國教育。
體育過度市場化產業化對中國體育的負面影響
體育過度市場化產業化這棵歪脖樹現在結出了果子,酸果子、苦果子都有,想要撼動這個歪脖樹難得很——很有一大群人指望著這個產業過人上人的生活,你要動一動馬上就有人沖出來——不許碰我的飯碗子!可是,其中有些人的表現很惡心:
在外國,體育明星們吸毒、涉黑事件多如牛毛。比如南美足球與黑社會、販毒長久的勾結就是很明顯的例證。馬拉多納當年風頭多沖?可是就是吸毒了。咱國也有劉云飛這個典型么。更厲害的是早年(1996年)的廣州太陽神足球隊,半數的主力球員都吸毒。而當時一個普通球員的收入都在10多萬。1996年的10多萬放在現在是個什么概念?但是,就是以10萬計數的收入遇上了吸毒,就根本不夠了,所以這些癮君子們開始參與賭球,以賭養毒。如上個人和足球隊還僅僅是冰山一角,還有些人名和球隊,文繁不引。
吸毒之后,還嫖娼!這個就更惡心了!中國球員嫖娼的最早傳聞要算2000年,2000年3月27日《足球》報以《深圳六名球員嫖娼被捉》為題報道了深圳平安六位球員比賽后在酒店房間內召妓,這6名球員包括彭偉國、陳永強、姚立、孫剛等人。
固然,這是當年舊事,可是,這樣的舊事在當年對世風的腐化,國人道德水準的拉低作用那都是有的!現在誰能定量的去估算這些人的勾當對現在的危害后遺癥呢?人們把中國的男足比作了早先的“國軍”,看一看,真像!打日本沒出多少力,但是,私下里吸毒、嫖娼的勾當干的一絕,鴉片兵多得是!產業化的足球中這樣的敗類不少,和早先的國軍比一比,真像,真像!現在的中國男足是否還有這些敗類,各個俱樂部的老板自己明白,但是他們會說么?于草民來講只能認定一個事實:
在體育過度市場化產業化之前,可沒這么多腥膻惡臭!
產業化的中國體育,有什么特出長進么?這個先要看看中國體育的短板——集體項目。
說起來呢,中國體育精英們在體育過度市場化產業化之后的二十多年里,拿到的冠軍與好名次越來越多,但是細看有特點:個人項目上的成就占絕對分量,不信可以查查歷屆奧運會上的金牌項目。這個特征倒很符合單打獨斗的精英傾向。可是表征一國綜合體育實力的大集體項目——足藍排三大集體項目上,除了女排在1980年代初就占據優勢之外,其它的乏善可陳。尤其是競技水平最高的男子項目上,更是慘不忍睹。男足不說了,說男排:
中國男排在1970年代、1980年代曾是一支世界勁旅:
【1977年 第3屆男排世界杯 第5名
1981年 第4屆男排世界杯 第5名
1978年 第9屆世界男排錦標賽 第7名
1982年 第10屆世界男排錦標賽 第7名】
又據“中國排球協會官方網站”:
從1990年開始參加世界男排聯賽,最好戰績是1996年,在參賽的11支球隊中排名第六。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國最高級別的男子排球職業聯賽——中國男子排球聯賽開賽。這應該是中國男子排球職業化、“產業化”的標志了。但是,自從這個“產業化”開始后到2008年,中國男排在世界男排聯賽中的參賽成績就沒有超過1996年,常在9名、10名間晃蕩,有時榜上無名(沒參賽?)2006年干脆倒退出10名以外,13名!這個“產業化”的男排可真不咋滴!2009年到現在成績我沒找到。不過依著這個“慣性”,估計好不到哪里。下面看兩個截圖,世界男排聯賽的:
怎么樣?看得出中國男排是一支“世界勁旅”的跡象沒有?這個是中國男排“職業化”,產業化之后的“碩果”啊!酸不酸?苦不苦?
中國男籃,在世錦賽上最好的成績是1994年的第8名,也就是在那一年,CBA成立,1995年CBA八強聯賽開賽,中國男籃職業化同時也算“產業化”時代正式開啟。可是,自那以后,中國男籃在世錦賽上再也沒有取得超過1994年的第8名成績,反而還在2002年掉到了12名,在2006年也只是回升到了第9名。“產業化”的中國男籃并沒有得到什么助力再超越1994年!
我之所以拿這兩個項目說事,是因為這兩個項目對身體條件有比較高的要求:身高的要求相對其他項目分外嚴苛。不管是中國男排在1996年的成績巔峰,還是中國男籃在1994年的成績巔峰,那一代主力運動員們的出生年月應該是1960年代中后期和1970年代初期。那個時候,中國人的營養狀況比1980年代要差些,比1990年代更差,按著大的概率來講,1960、1970年代出生的運動員們的身高條件是不如1980年代與1990年代出生的運動員們的,即便有穆鐵柱這樣的人也是唯一的,而且穆鐵柱的球技以現在姚明等人的標準看,沒法子看,“笨”!笨得不是一點半點。這個,圍著9英寸黑白電視看過籃球賽的人都有這印象。姚明、王治郅這些運動員的身高與技術等綜合條件就不是1970、1980年代的中國籃球前輩們能趕得上的。但是,沒有姚明、王治郅等人,就憑這相對差一點的身體條件,取得的成績并不差;可是后來趕上“產業化”、“職業化”風潮的運動員們在身體條件要好于前輩的情形下,取得的成績反而不如前輩,這說明什么?難道要把責任推到洋鬼子們那里?洋鬼子們更厲害了?可是洋鬼子們早就都發達了,營養條件造成身高優勢已經固化了,玩籃球的技術水準也早定型了,60、70前輩們的洋鬼子對手和80、90晚輩們的洋鬼子對手是一樣的!一樣的對手,不一樣的成績說明什么?
很明白,體育“產業化”這條路子對提高中國競技運動的水平沒什么幫助,甚至于還有反向的壞作用!這個壞作用在足球上看的至為明顯!那么,中國體育還有必要走“產業化”的黑道么?
“產業化”的體育,或者說體育“產業化”,從核心來講,只是資本運作逐利的一個外在依托,一種資本牟利的表現形式,它和開煤窯、販賣貨物沒什么本質的區別。它追逐的是資本的增殖,而非體育競技水平和體育精神李特有的榮譽感的真正實現。只要能來錢,資本的所有者們不在乎他控制的經濟隊是不是能走向世界,哪怕只是在國內的小圈圈里殺來殺去,只要有錢可賺,賺錢夠多,那也無所謂。比如中國男足,“產業化”之后也沒有走向世界,但是,也沒有哪一股資本嫌棄這個項目不去接盤對不對?黑幕重重,弊端多多的“中超”不也是折騰的很熱鬧?不也是有球迷在養活?是不是?
所以說只要有錢可賺,中國男足這個類同于國恥的項目總有資本在經營。從另一個方面講,只要有錢可賺,沒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包括賭球之類的犯罪勾當。別以為賭球是犯罪勾當就應該與“產業化“的體育有了質的區別。其實他們的核心是一致的,都依托競技運動來促進資本的增殖。而作為賭球的“中心”,涉事的球隊管理方——資本的所有者對他管理的球隊在做什么不清楚么?清楚也要這么做,可見,“產業化”的內核是什么了!
在一方面,“產業化”體育的主角——運動員,到底為什么上賽場是可以問上一問的:是體育精神在起作用呢,還是比賽之后的巨額薪資在起作用?在運動員薪資不高的體育事業年代,運動員為了國家榮譽和體育精神上賽場,這個是不用問的;在薪資水平與普通百姓拉開巨幅距離的“產業化體育”時代,運動員上賽場的動機還是那么純然么?更進一步的追問,運動員當初選擇體育這個路子是不是就沒有發財的動機呢?這個都是可以細細追問思考的。
人常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為了中國競技體育水平再上層樓,用這個話的道理發展一下“產業化體育”,用豐厚物質鼓勵刺激一下運動員出成績的“積極性”也不能不算一種應急的法子,問題是,從中國三大集體項目中的競技成績徘徊不前上,我們能看到“重賞之下”的勇夫么?期盼的勇夫沒有,忠實可信地踐履精英主義的倒不少!憑這個精英主義撐起中國幾大項目的更上層樓?可能?
可見,“產業化”的體育是多失敗!
那么,可以肯定,我們當下把提高競技運動的水平和”產業化“的體育路子勾連在一起,那是開錯了藥方!拿修腳刀當手術刀用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 社會調查 ?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