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您好!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  站內搜索:
網站首頁 > 百姓話題 > 學習教育 > 閱讀信息
不能回到“萬歷十五年”——對“產業化”高教制度要有公益制度跟進糾錯!
點擊:7976  作者:長河紅陽    來源:察網  發布時間:2018-06-17 17:08:20

  

【摘要】“產業化”的高等教育把只是當做了一種商品,和學生、家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樣的學生學到了能耐,那就會把這能耐當成是自己花錢買的,那么他有一種思想是完全可能:這東西是我花錢買的,就是我的,我可以用它為任何人服務,為任何國家服務,只要給錢,我不在乎為誰出力!但那些1990年之前國家培養的大學生在外國留學學業完成后,很多人被西洋外國竭力挽留。這些留學生的回答基本一致:我是國家培養的,沒有國家培養,我也只能種地、當工人,現在我的成就由國家的培養,不回去不行!所以說,無論什么樣的教育,初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唯“產業化”,要不得!要有公益性的措施跟進彌補、補救、嚴防“產業化”教育必有的災難性的后果!

 

1.png

 

不能回到“萬歷十五年”——對“產業化”高教制度要有公益制度跟進糾錯!

 

我們現在的教育體制,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一個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具有強制性和公益性,依法定的形式保證適齡兒童少年接受教育,而且,國家政府承攬教育經費,收費低廉讓困難家庭接受得起;另一個階段就是自高中開始到大學教育這個階段,這個階段的教育沒有強制性,但是,“全程自費”,視每個家庭的承受能力酌情決定是否接受,辦學的學校把知識以商品形式出售給求學學生牟利。這后一個階段,從1993年錄取的那批大學新生國家不包分配起始到2000年稍后,大體成型為“產業化”的教育體制。這樣的“產業化”的教育體制,在最近的十五六年里不斷精雕細琢,已經成為以個人投資求學再個人奮斗競爭博成功的教育體制的轉變。

 

產業化造成的某種弊端,在古時候就曾有體現:沒錢別上大學,或者沒錢就沒有進大學進階深造的機會。這樣的教育體制對受教育者的家境——家庭經濟實力要求極高。在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中有論說,具體頁碼在中華書局20017月版208-209頁。文字呢不多也不少,原文轉述“累”,所以我直說其中最要緊的一個觀點:受教育者,必須是地主家的孩子。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要成為地主家境,要有數代人的努力,所以,封建社會時代的“田舍郎“登“天子堂”的概率極小極小”。因為,你扛不起昂貴的求學費用。民間的傳說里少不了的“才子佳人”例證:貧家子弟有奇志,考學中舉一路順當的爛故事,基本上是古代勵志類的虛構和某一類大叔的無恥意淫。真實的歷史實像——讀書讀出個名堂——得一官半職,很費錢!

 

《儒林外史》可證:

 

【范進進學回家,母親、妻子俱各歡喜。正待燒鍋做飯,只見他丈人胡屠戶,手里拿著一副大腸和一瓶酒,走了進來。范進向他作揖,坐下。胡屠戶道:“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丟臉的家伙,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甚么德,帶挈你中了個相公,我所以帶個酒來賀你。”范進唯唯連聲,叫渾家把腸子煮了,燙起酒來,在茅草棚下坐著。】

 

在這段話里看得分明,這是有他老丈人不時貼補他的家用才能由他考初等功名。但是,進一步的要高升考舉人,就不一樣了:

 

【次日,范進少不得拜拜鄉鄰。魏好古又約了一班同案的朋友,彼此來往。因是鄉試年,做了幾個文會。不覺到了六月盡間,這些同案的人約范進去鄉試。范進因沒有盤費,走去同丈人商議,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一個狗血噴頭,道:“不要失了你的時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來!我聽見人說,就是中相公時,也不是你的文章,還是宗師看見你老,不過意,舍與你的……一頓夾七夾八,罵的范進摸門不著。辭了丈人回來,自心里想:“宗師說我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因向幾個同案商議,瞞著丈人,到城里鄉試。出了場,即便回家。家里已是餓了兩三天。被胡屠戶知道,又罵了一頓。到出榜那日,家里沒有早飯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

 

從以上文句看,考取更高級的功名更費錢。范進考舉人家里就“餓了兩三天”,顯然,他把家里的錢全搜刮用來趕考了。而且,從后文范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看,他只是在省內鄉試應考,還沒有出了廣東省。倘若他要從廣東去北京考進士呢?那一大筆盤纏能扛得起么?當然,念書念到了舉人這一級就有做官的資格了。再設想一下,萬一這一次范進考不住,他會不會放棄?不放棄的話,他是否要把這個家的家財全搭進去?

 

所以說呢,在封建時代,念書要念出個名堂——考中一官半職,沒有雄厚的財力做底不可能的!

 

現在,從高中到大學教育秉持“產業化”辦教育的宗旨指導下的中國高等教育體制,也逐漸具備了同樣的特點——無錢休想在考學路上有好的前程。這個,對于經濟狀況困難的城市下層居民以及更多的農村家庭來講是個重擊——因為誰也知道,在有優良師資力量的重點高中上三年與在普通高中上三年的結果,從大概率來講,絕對有高下之分。考上大學的概率,與考上的大學的層級也絕對有高低之別。這就決定了日后個人發展起跳的臺階有高低之別。所以很多很多的人要花大錢打破頭也要擠進重點高中的門——擇校生。于是,拼家財比花錢上重點高中就成了常態,這對于大多數生活不富裕的城市底層家庭和絕大多數的農村家庭來講,財力上處于劣勢,就堵絕了這些家庭的孩子一條上進的路子。

 

當然,現在有那么一個叫做“學區制”的制度據說是克制這種弊端的法子——你的戶口在哪個學區,那你就只能在為這個學區指定的學校上學。據說能消滅“擇校生”。但是,想在好高中所在的學區上學鉆空子有的是堂皇的法子——在那些學區買房子落戶口,自然也就有了進好高中上學的機會。這又催生另一個弊端:這些有好高中的學區房價猛漲,還有了一路別樣的新生名詞——學區房。房價猛漲的學區房只有富人們買得起,那么,這些學區里的好高中里,富人家的子弟洶洶然殺進,擠占了優質教育資源。在日后的高考中,在與家境普通的孩子考試比拼時,依仗已得到的優質教育資源的累計,整體大概率勝出是必然的。那么,在好大學的新生中,富家子的比例逐年上升也是大概率事件,比如劉強東向母校捐贈助貧款項就遇到這樣的尷尬:

 

【劉強東92年上人大的時候,班里就2個貧困生補助的名額,國家發放助學金,班里大部分人都去搶,因為班里70%的人來自于農村。后來劉強東有錢之后,給人大捐了一千多萬貧困助學金,希望幫一下農村窮困學子。結果一二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申請,人大的校領導很為難的對劉強東表示,你不要再捐了,助學金實在很難發出去,現在人大里已經基本沒有農村來的貧困生了,符合條件的太少。】

http://k.sina.com.cn/article_3851429457_e590265100100axu5.html?from=job

農村的貧困生什么時候都會有,但是在高層級大學里被“消滅”了,那可不是我們的扶貧工作做得好,而是,貧苦學生被富家子們擠出了好高中,他們獲得好高中的助力考上好大學的路子基本被堵絕了。有這樣的消息可印證:

 

【北大在2016年公布農村生源比例為15%,而同期農村人口占據全國人口的至少一半以上。】

 

這樣下去的話,中國歷史上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晉初劉毅《請罷中正除九品疏》)之類的歷史再重演是極有可能的——知識與財富結緣。因為人為的制度漏洞被放大成了社會弊端,那這個社會、國家就要付出代價——歷史上勢(士)族把持政權導致“五胡亂華”,現在知識與權勢和財富勾結會怎樣?無論怎樣,對中國的未來絕非善事。

 

上下看歷史,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只要是剝削社會存在的時代,知識被權勢、財富階級壟斷就是個常態,也是一個極端可恥的常態,在這種“常態”下,知識是有價碼的。最早的求學價碼的記錄應該在《論語·述而》: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就是學生送給老師的見面禮或者學費。主流的,也是淺薄的看法,這個禮物是很微薄的,但是,清朝考據學大家孔廣森《經學卮言》:“束脩”指一束(十條以上)干肉,相當于束帛十端(五匹絲織品,合古尺二十丈),這在孔子時代是絕對的一份厚禮、大禮。

 

孔子興辦私學乃是西周“官學下移”的產物,也就是說,早期中國的高層級學問都在官府保存著,用來教育貴族子弟。西周滅亡,東周勢微,掌握“官學”的東周禮官們“失其職守”,“官學”向下層流動。但是,這個流動并非無限度的向下流動,而是流動到能花得起錢交換知識的那個新富階層之后,就凝固凍結了。

 

這樣的結論也許有人拿顏回的例子質疑——身居“陋巷”的顏回很窮吧?

 

其實呢,這個根本說明不了什么。顏回是貴族!只不過失了勢,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再窮也能拿得出給孔子的那份兒見面禮。何以見得顏回是貴族?證據在《論語·先進·8》,具體文字不征引了,只說事情:

 

顏回死了,置辦不起棺槨——內層棺外層槨。他爹——也是孔子門徒的顏路,向孔子求援,是不是把孔子的馬車賣了給顏回置辦棺槨?孔子回答,我的兒子死了我也沒那樣做。為什么?因為我是做過官的人,身份擺著呢,出門不能徒步。

 

按孔子時代的禮制,只有貴族死后才有資格置辦棺槨——內外兩層棺材。顏回他們家是貴族無疑。而且,顏路、顏回他們家是孔子的母族——姥姥家!顏氏一族是貴族,從他媽那兒講,孔子也有貴族血統。而且,孔子他爹叔梁紇也是正宗的貴族。別看他是“野合”所生,那也是貴族。如果沒有那一層貴族血統,那么他四出求學肯定困難得多。就算東周“官學下移”,也不能輕易給貴族之外的庶人掌握。

 

秦并六國之后,頒布“挾書令”,收繳天下書籍,大部分付之一炬,小部分藏于皇宮,這使得中國高級學問又重新被君主壟斷;但是,不旋踵,項羽入秦焚宮室掠財寶東去,先秦中國的高級學問,幾乎蕩然無存,只剩下極少數書籍隱藏散落民間。西漢初立,廢“挾書令”,隱藏在民間的書籍漸漸面世,或者進入皇家,或者在民間學者中流傳,但是無論如何,主流的高級的知識學問不是在官府就是在有閑的富貴人家里。貧苦者幾乎沒有接觸的機會。再后來的光景依然這樣,哪怕是所謂的科舉考試,把高等級知識普及的范圍向下延伸,但是,也止步于地主這個層級,貧寒人家的孩子無力接觸。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共和國舉國力培養大學生為止,掐斷了這個可恥的“傳統”。可是現在“產業化”的高等教育達成的效果,竟然又慢慢向這個這個可恥的“傳統”靠攏。

 

我們知道,治理國家需要能活學活用學問的真人才,尤其在政治、軍事、經濟領域。但是,這樣的能活學活用文化知識的真人才,不僅僅是使用已有知識的人才,而且還是能把知識變為能力的人,有知識原創能力的人,是舉一反三的人,是一竅通百竅通的人,是有悟性的人,是有天分的人。這樣的天分,根本不是優質的教育資源象搬磚壘墻一樣地堆砌能堆得出的。只是由優質的教育資源堆砌,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培養出學什么用什么的循規蹈矩之輩,墨守成規之輩。這些人治國談不上創新、發展,根本不可能面對變化了的時事與環境。這些人的治理能力與現實發展脫節,就必然造成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弱化與紊亂,對國家、民族絕對是大害。所以治國必須用對知識有原創能力的人,必須用有活學活用能力的人。有原創能力的人,可遇不可求。消極的講,在沒有惡性制度的阻擋的理想狀態下,只能以龐大的人口基數里萬中挑一式地“冒”出來,再輔以好的教育培養成才;積極地講,用好的制度把教育資源盡可能地向下層全力的普及,在這個過程里發現這樣的人才再用優質的教育資源進行主動培養發揮應有的好作用。但是,這都是理想狀態。事實上,從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時段看,這樣的理想狀態不存在。因為總有惡的因素在阻礙這個過程——知識與財富、權勢結緣的惡的因素。

 

人口基數太小的群體、族群、國家,是不好找這樣的杰出人物的。在知識被極少數人——權貴、先富階層壟斷后,因為他們的群體人數是不多的,腦袋數量是極有限的,他們中出現杰出人才的概率是極小的。那么,優質的教育資源被他們壟斷之后,這個壟斷知識的階層中的人物治理國家的能力手段根本上超不出王朝締造者的水平,更沒有王朝締造者們的卓越應變能力。其中的魁首——生在深宮之中,養在婦人之手的君主們的治國能力幾乎更是逐代下降的。而他的臣僚們也基本上如此,治理國家的能力不會比創業的元勛們高明到哪里,至于逐代下降也是個鐵律。所以,王朝走向滅亡不可免,王朝遞嬗的爛故事一代又一代。中國歷史長久以來老走不出這個生死循環原因,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知識被極少數人壟斷了!

 

這個王朝遞嬗的生死循環,有位史學家命名曰:秦漢慣性——自秦漢起,小農經濟撐起王朝經濟命脈,直到清朝就是跳不出這個套套,根由就在于治理國家的那幫子知識精英們的腦殼子除了秦朝開創、西漢沿襲的創業、守業的歷史經驗外,在沒有任何敢于求新求變的膽略與能力。除了在江山易代時,都沒有幾個從底層來。

 

細看書,所謂秦漢慣性——國家的存亡全系與對小農的剝削,不出意外的話王朝的滅亡就在于小農經濟是否被王朝自身的腐敗力量侵蝕。從西漢開始的各個大王朝無不這樣。而侵蝕小農經濟的腐敗力量還恰恰是掌握了高等教育資源的新富、先富階層。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的浩嘆,也許他看不懂根由——知識不能被有權者,有錢者壟斷!這些人的群體數量太少,聰明腦袋更少,優質的教育資源在他們那里都灌進了愚蠢的腦殼里了,甚至于還灌不進去!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這是暴殄天物!

 

單單暴殄天物還不是最可恨的,最可恨的是:這些掌握了知識和優質教育資源的權貴、有錢階層還要對被他們統治的人民進行愚民教育;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把老百姓糊弄傻了,你們就有好下場了?如真是,怎么來那么多的官逼民反?一旦百姓識破了“上智”者們的騙術奮起一擊,“上智”者們是對手么?

 

看歷史,不難發現,在舊朝崩潰新朝初創之間,能“折騰”的人物特別多,而且,出身低微者占比極大,誰也別否認他們是人才,而這樣的人才在王朝穩定時期和在腐爛到崩潰的臨界點之前是不會出現的。何以有這樣的光景?原因就在于壟斷權勢、財富以及知識的“上智者”們用盡可種手段欺瞞、壓制底層民眾及其中的智慧者,以確保他們獨有的頂尖地位。而這些底層人才唯有在王朝末世“上智者”們對社會的控制力下降的契機中才以造反、流血的暴烈形式出現。這實在是個大悲劇!而悲劇的始作俑者,就是那些憑著權勢與財富壟斷知識的“人上人”們!沒有他們阻絕下層人才的向上流動,沒有他們維護上層中的庸才、狗才們尸居其位,中國的歷史上不會有那么多的大動亂、大暴亂、大內耗!而中國的國運早不可限量了!知識被權勢者、富貴者壟斷是中國所有人為災難的第一禍根!

 

新中國成立后,以舉國之力普及基礎教育、創辦高考制度、興辦高等教育,就是要把優質資源向盡可能多的中國人開放,利用中國巨大的人口基數,把其中隱藏的真人才都選拔出來,讓這個國家的的管理者盡量用新鮮血液充實。這樣的深謀遠慮就是個創舉!

 

這樣做的效果如何?中國快速的工業化就是個鐵證!而且,外資在改開時代在中國掙得盆滿缽滿更在于此!因為毛時代大力普及基礎教育,所以中國的打工仔、打工妹的勞動素質絕對要比周邊越南、菲律賓、泰國、印度等等國家的打工者要高得多!一樣的代工,中國的代工工廠加工的產品的質量就要高于這些地方做的垃圾貨。中國“世界工廠”的稱號不僅僅是血汗工廠的代名詞,而且也是對中國底層勞動者高素質的肯定!

 

其實還不必看共和國的前三十年,以及受恩惠于前三十年的改開時代,就毛澤東這一輩打江山的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毛澤東是受過名師的教誨的,但是,他卻沒有受過名滿華夏的“京師大學堂”、“留美預科校”那些頂級的學校教育進修什么高層級的政治軍事“研修班”,可是他的軍政素養,絕無抗手,這是什么?這是悟性啊,這是天分啊,這是天才!他領導的將帥們少有在正規軍校鍍金的。就整體而言打仗的能耐差么?其實,就是那些上過正規軍校的將帥,他們打仗的能耐也絕不是軍校中的一戰前后那種歐式打法,而是中國特色的人民戰爭。這是什么?這是悟性,這是天分,這是天才的能耐!對比之下的蔣記民國的將官倒是富家子、權貴子多多,個個謹守軍校教誨,可是那個打仗的能耐呦……

 

那么天才,真人才不需要高等級教育么?那當然不是,天才,真人才更渴望得到教育: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讀的書還少?他博覽群書的名聲人所盡知。可這是自學,倘若能上“京師大學堂”之類的學校深造一番呢?

 

我曾設想:如果這老人家在“京師大學堂”上學,領導“五四”運動,肯定比傅斯年那路臨了裝孫子的“大師”強!把胡適踢出北京應該不難。因為與“五四”前后,他就在湖南領導“驅張”運動,就把張敬堯這個吃人魔王給攆出湖南了么。拾掇個胡適算什么?早早踢走了胡適,省得現在一幫孫子式的美狗捧著這個牌位鼻涕一把淚一把。

 

人民軍隊的將軍們在建國之后,很多人都進軍校“回爐”再造學習知識,而教官不少還都是他們手下敗將。能力更需要知識輔翼,人數眾多的人民最需要優質教育資源的惠及!為國家、民族的長遠利益,優質的教育資源應該向底層百姓重點傾斜,而不是誰有錢誰逮便宜!

 

一句話,打江山時中共打仗厲害,那是因為他們的軍政領導和軍隊指揮員是四萬萬中國人中人口基數最大的農民中的拔尖的人物;而蔣記民國的軍官們大部分是富家子、權貴子那個小圈圈里的“好貨色”,盡管得到的優質教育資源比前者多得多,但是,他們那個小圈圈里的那么幾顆腦袋里,拔不出幾個像樣的蘿卜!

 

人口基數的比較啊,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當然,我也并不認為家境富裕者中間出不了天才,我們的開國總理周恩來是代表,但是,他那樣家境出身的開國領袖、元勛們中這樣的出身者有多少呢?絕大部分都是“泥腿子”么!

 

按著一般的軍事常識和理論,朝鮮戰爭是個很“違反常識”的戰爭。侵略的一方:美國,機械化裝備,海空軍絕對優勢,可是,在鴨綠江邊被打回三八線后就再沒有大舉北進的機會;防守的一方:中朝聯軍,尤其是主力——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裝備只是一戰水平,可是從鴨綠江邊出征,一路把美軍打退到三八線,并守住了三八線上美軍的瘋狂反撲。裝備上看,機械化裝備的一流軍隊居然和一戰時的裝備武裝起來的軍隊打個平手,不讓人費解么?不違反常識么?固然,這是雙方戰士戰斗意志的比拼和個人戰技術水平的差距,志愿軍戰士的戰斗意志和戰技術水平要高于美軍士兵;可是,最要緊的指揮員——彭大元帥的素質也要高于美軍連換的司令們:中國人的裝備水平是一戰時期的,那么五次戰役時期我們就以山地步兵戰為主,美國人的機械化裝備受極大限制,它不得不在朝鮮的山地和中國軍隊打山地步戰;堅守三八線,我用戰壕和坑道工事與美軍對峙拉鋸互攻,那就是一戰時候的塹壕戰樣式。美國人,空有機械化裝備,卻只能順著中國人的作戰樣式也挖塹壕、修工事,大打塹壕攻堅、防衛戰,極大程度地失去了自己的裝備上的優勢。想用在歐陸動用坦克、飛機反擊德國的裝甲戰老套對付志愿軍,做夢!也就是說,中國人規定了朝鮮戰場上的作戰樣式,美軍只能順從地跟著打!這個仗打的可真夠丟人的!

 

中美兩國戰場指揮員的素質就是這么天差地別!何以如此?那是因為:

 

【彭大元帥是四億中國人中的人尖子,美軍的指揮員只是1.3億的美國人中的厲害貨,美國人的人口數量少于中國一半以上!】

 

這是人口基數在起作用啊!

 

我說了這么多,只為說清一個看法:人口基數的大小決定了出高素質人才、甚至于是天才的數量。尤其是杰出政治家、軍事家的數量更有賴于人口基數。

 

那么,一國有限的高質量教育資源是應該首先顧及富豪的子弟成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高素質”人才對國家好呢,還是投向最廣大的民眾,讓其中的天才脫穎而出對國家好呢?答案是明擺著的:富豪們的人口基數太少,出天才的可能微乎極微,高質量的教育資源砸在他們身上,浪費!最普通的草民人口基數以億計,其中產生天才的概率極大,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必須打破財富的桎梏向貧家子弟開放。重點高中的學生中,農村的和城市底層百姓的孩子應該占大比例,至少不能低于這兩個大群體的人口在全國人口中的占比。在大學更應該這樣!

 

老子《道德經》

【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

 

有錢已經很可以了,不至于要把人間好處都占絕吧?連市井賭徒上桌都不做大殺三方的蠢事!可是,我們當下的先富階層就要這么做,要用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的法子壟斷高等教育的位置,掌握高等級的知識資源,日后國家的治理者只能從我這等人中選拔,選拔出的人物自然為我們這個先富階層說話辦事,永保我等富貴萬年傳!主意呢不錯,問題是,這路事情在國史上是有過的,難道有識之士放任爾等的齷蹉伎倆不加限制?先別想那么美!

 

話說西漢武帝以“經學”取士,于是乎地方豪族富民用巨資延請有名經師“做家教”,教育出的子弟又以“通經”置身顯達;顯達之后,又學孔子的樣子開設私學收門徒,再把門徒利用關系安插到政權體制內,形成一個龐大的權力網,形成所謂“世家”。經營若干帶之后就成為雄霸一方宰制中央的一股勢力,成為魏晉士族的前身。在魏晉時演化成為士族。士族當政什么后果?“五胡亂華”么!當下這個“產業化”的高等教育制度有這樣一個危險的發展勢頭,不能不防!寫在書上的歷史能被人效法,就能被人運用智慧作為教訓嚴防!

 

說古道今一句話說,現在高中到大學的教育中,不能唯“產業化”!要有公益性!飽受詬病的醫療市場化不是也有各類醫保制度修正么?那么,“產業化”的教育制度帶來的弊端為什么不能用公益性的一些制度予以補救?

 

在上文里,劉強東捐助善款助貧困生的義舉遇尷尬——名校里罕有甚至沒有貧困生的情況,絕不是農村孩子和城市低層家庭的孩子的智力不如富家子,這其中的真相就如同以溫室里的蔬菜產量和大田里的蔬菜產量作比較一樣。溫室種菜:妥帖的保溫措施人為制造出一個反季節的生長環境,高水高肥又是一個人為地反自然生長條件,一切只為了反季節的生產銷售暴利。這個反常環境中使用的菜種會比接近自然的大田里的菜種更優良?離開了溫室的菜種與大田里的菜種一起下種生長,還那么“優秀”?這個是需要證據的,誰有?

 

“產業化”的高等教育還有一個危險,那就是學生德育上絕對有短板。

 

我們知道,學校教育內容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能,一千年前的韓愈在《師說》里就說的明白: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

 

學校老師的任務,第一是“傳道”,立身之道,處事知道,做人之道……這是德育!這是第一位的!知識、技能的傳授還在其次。然而,“產業化”的教育是講“利”的,是喜歡銅臭味兒的!那么,學校的領導層和老師人人如此“行不言之教”,那么,教出來的學生是什么樣的,請各位不要抱太好的希望。我也不否認里頭有好樣的孩子不會被“產業化”的大學折扣大染缸染黑了迷失了自己,但是,被這樣的大染缸染了色變了色的肯定不少!這些“肯定不少”的學生長大了,成家了,要為人父母了,那么,這些“父母”,就絕對是標準的“虎爹鷹媽”!他們的孩子在這樣的“爹媽”的身教之下又是什么樣的,各位不要抱好的希望!一個道德上有短板的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階層會讓國家付出什么代價……

 

“產業化”的高等教育把只是當做了一種商品,和學生、家長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這樣的學生學到了能耐,那就會把這能耐當成是自己花錢買的,那么他有一種思想是完全可能:

 

這東西是我花錢買的,就是我的,我可以用它為任何人服務,為任何國家服務,只要給錢,我不在乎為誰出力!

 

現在在國內修成正果的孩子出國西行求法學唐三藏的人很多很多了,而且,鑒于名校里面找不到農村貧困生的事實,以及去西洋混碼頭需要一大筆費用的事實,那么這些孩子里頭富家子應該占比極大。這其中不少人留在外國不回來為國出力,在他們看來,理所應當!我的本事很大部分固然是在祖國上學學來,但是,那是我家花大錢從中國學校買來的,就是我自己的。這是一筆巨大的投資,為了收回投資,我在外國出力換錢收回投資很應該!哪怕什么世仇日本,哪怕什么大敵美國,哪怕支持藏獨法國,哪怕向中國出口海量毒品的英國……都無所謂!我的祖國和我講價錢,我怎么就不能和中國談錢?

 

以上種種,不會么?絕對會!優質的教育資源過多的投向富人們,最后為外國造就了人才,這是中國的幸事么?

 

在上學時候看過不少公派留學生歸國的故事,這些1990年之前國家培養的大學生在外國留學學業完成后,很多人被西洋外國竭力挽留。這些留學生的回答基本一致:我是國家培養的,沒有國家培養,我也只能種地、當工人,現在我的成就由國家的培養,不回去不行!

 

這是什么?這是感恩么!國家對我好,我也要有至少是對等的回報!現在,個人“投資”從高中、大學再一路地留洋的學生,有這般想法的人會有幾個?我不否定有好樣的,但是整體來講,我一點也不樂觀。你學校的德育教育里,就是“等價交換”金錢換知識,你想讓學生有“超越”的道德感可能么?!

 

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說過,什么是“三好學生”?不是考試分數好就是“三好學生”!體育不行,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廢品!拿錢換知識就是缺德,培養不出幾個精品!

 

簡短的結論:無論什么樣的教育,初級教育還是高等教育,唯“產業化”,要不得!要有公益性的措施跟進彌補、補救、嚴防“產業化”教育必有的災難性的后果!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